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818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修改教案文档格式.docx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结合注释:

闲:

悠闲。

厌:

满足。

尽:

完。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

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

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指名朗读古诗,加以纠正个别字音。

解题:

你知道诗人是独自一人怎样看敬亭山的吗?

从诗中找出一个词来回答(遥看),从而理解题意。

请找出李白在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每种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

好像鸟儿、孤云都远离诗人而去,只有谁和他惜惜相怜呢?

(敬亭山)。

教学反思:

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

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

“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

”学生再读诗,找。

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

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反思就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这样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

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

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主备人:

何云霞

2014年2月18日

课件

(2)课时

1、学习古诗《望洞庭》,认识生字,会读词语。

2、理解古诗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镜子需要经过打磨。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

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作白银盘,把湖水君山比作青青的田螺。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

(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

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指名读)

  ③师:

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补充:

刘禹锡描写的山水诗。

先自己朗诵古诗,初知大意,并找出刘禹锡共写了哪些实在的景物?

(湖光、秋月、君山)。

为什么白银盘、青螺不是呢?

从而让学生继续探究学习两个比喻,此时,老师以画图的形式加以解说。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

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

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参考资料上这么说:

“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

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2014年2月20日

教学准备

第(3)课时

1、学习古词《忆江南》。

认识生字,会读词语。

2、理解古词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

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

读后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3、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4、背诵《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

  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课外补充一首词

 

了解《忆江南》是一首词。

忆江南诗词牌名。

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词语手册加以了解。

余下时间: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

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

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

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主备人何云霞

桂林山水

2

年月日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主识记生字。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初读课文感知

1、实际生字,画出四字词语,多读几遍。

2、杜通顺课文,看课文用什么结构

3、反馈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

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

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奇秀险”。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读、划词语放在课前完成任务。

课堂直接抽查掌握情况。

板书:

甲天下,明白词句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体会排句式的作用以及标点分号的作用。

比喻句的作用从内容加以体会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

从仿写。

图文结合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用连绵不断来造句。

了解结尾的作用:

概括全文,与甲天下呼应。

教学反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

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

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

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尺”。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修改: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提到第1课时。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

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

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

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

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片段仿写,运用比喻、排比的形式写一段家乡的美景。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听写课文词语。

改正并小结。

记金华双龙洞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增加:

简介叶圣陶及作品《爬山虎的脚》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仿写句子“时而·

·

时而·

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自然特点写出来。

(打比方、说感觉等)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集中学习词语,指名读,个别读。

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进行板书。

圈出沿途的景物。

了解特点及作者的心情。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孔隙的特点:

从““稍微”、“一点儿”这些词看出孔隙小。

准确表达了作者受挤压的感受。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

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

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变化多端”什么意思?

“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复习词语听写部分词语。

指名朗读,其他孩子用笔划出外洞、孔隙的特点,加以朗读品味特点。

外洞的小从哪儿体会到?

用笔画出。

主要抓住什么景物来写?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

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自然特点写出来(打比方、说感觉等)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七、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

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时间是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