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916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

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4.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不是同一类事物,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5.板书课题:

6、蝙蝠和雷达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biānfú

qǐjí

ruì

dāng

蝙蝠启即锐系铛

ngzhè

ngjiēzhà

ngyí

ngpí

ng

蝇证揭障荧屏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

(4)图片认读生字

蝙蝠苍蝇铃铛

(5)古文识字

启,甲骨文

((户,小门)

((又,抓),表示用手将门或窗打开。

造字本义:

动词,开口训导,教育开化,使人脑袋开窍,内心豁亮。

即,甲骨文

(内盛食物的器皿)

(人),像一个人跪坐在盛有食物的器皿前面。

动词,靠近食物,就餐,与“既”相反。

系,甲骨文

(又,用手抓)

(像一根总绳上有三根结绳记事的绳子),表示动手在绳子上打结;

每根绳子上都打了若干个结,表示不同主题的事件纪录。

动词,结绳纪事。

(6)学习多音字

系xì

关系

系鞋带

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借助图片加深理解)

横七竖八:

形容纵横杂乱。

上下文理解,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敏锐: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2.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2)试着把本课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第4-7自然段):

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

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1.记生字:

开动脑筋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生字归类

游戏:

送字宝宝回家

左右结构:

蚊即科横绳蝇证研驶

上下结构:

竖系究驾

半包围结构:

(2)加一加:

熟字加偏旁

禾+斗=科木+黄=横

石+开=研加+马=驾

(3)换一换:

熟字换偏旁

蚊-虫+纟=纹竖-立+土=坚

证-讠+彳=征驶-马+亻=使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达:

“大”变捺为点,“辶”捺平而长。

组词、造句

蚊:

第五笔为提,“文”撇、捺要舒展。

即:

左高右低,右边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科:

左边“禾”做部首时,变捺为点。

横:

“木”做部首时变捺为点,右边注意中间是“由”,不要写成“田”。

竖:

上边两竖,左短右长,下面的“立”要托住上部分。

绳:

左窄右宽,注意右边是由“口”和“电”组成的。

系:

第一笔为横撇。

下面部分要写紧凑。

蝇:

注意右边是由“口”和“电”组成的。

证: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研:

左右结构,左边的石要稍小于右边。

究:

“九”的横折弯钩要写舒展。

驾:

上下结构,上面的“加”要写得稍扁。

驶:

“马”做部首时变横为提。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词语。

屋子里太脏了,wé

n(蚊)子、苍yí

ng(蝇)到处乱飞。

哥哥在yá

njiū(研究)院里从事kē(科)技yá

n(研)发工作。

长大以后,我想jià

shǐ(驾驶)着飞船去太空遨游。

(二)比一比,组词语。

绳(绳子)即(即使)科(科学)驶(驾驶)

蝇(苍蝇)既(既然)抖(抖动)使(使用)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下来。

2.继续预习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同学们交流。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

五、板书设计

蝙蝠启即锐系铛

蝇证揭障荧屏

达蚊即科横竖绳

系蝇证研究驾驶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第二段(第4-7自然段)

第三段(第8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认读并造句。

横七竖八证明研究驾驶

即使启示敏锐揭开

2.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

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

3.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

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

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和雷达》。

4.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交流探讨: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出示第1-2自然段: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关注和思考。

4.试着写一句设问句:

暑假小敏去了哪里游玩呢?

原来她是去了北京。

5.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3-7自然段。

读完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

(提示:

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3.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

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2)课文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问的)

(3)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4.出示第三自然段: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即使……也……表示假设的让步。

即使今天下雨,我也要坚持上学。

(2)最后一句这句话以问句提出质疑,使语气更加强烈,含有探其究竟的欲望。

5.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

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完成表格。

详略得当,让文中语言更加准确精炼,不拖泥带水。

运用详略对比,强调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了什么?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6.出示第7自然段: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2)拓展:

超声波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Hz-20000Hz),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

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句中“终于”一次去掉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终于”对应着“反复”,说明科学家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经过了多次研究的,突出了科学家做研究的艰难和科学态度的严谨。

7.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可以从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1)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科学家还从哪些动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现代化的设备?

4.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蝙蝠的嘴——雷达的天线

超声波——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

蝙蝠的耳朵——雷达的荧光屏

(2)出示图解理解

5.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鱼——潜水艇

蜻蜓——飞机

青蛙眼睛——电子蛙眼

6.演一演:

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呢?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派代表上台表演。

7.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六)写法借鉴 

设疑法:

设疑法多用在作者要着意说明的地方,先由作者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

这篇课文在叙述中就用了设疑法: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运用设疑法,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更容易把问题说明白,并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知识梳理

蝙蝠和雷达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现问题:

蝙蝠夜间飞行

研究问题:

反复实验

不断研究

得出结论

受到启发:

为飞机装上雷达

三、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

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

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

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

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

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

这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家们。

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

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

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

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中,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有许多,除了本文列举了的例子外。

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

人类根据野猪鼻子发明了防毒面具,根据蛙眼发明了电子蛙眼。

科学家从萤火虫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高效的冷光源。

四、课堂练习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不是……而是……

无论……都……即使……也……

1.(即使)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也)照样能自由飞行。

2.蝙蝠(无论)怎么飞,(都)不会和其他物体相撞。

3.(因为)驾驶员能从荧光屏上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很安全。

4.蝙蝠(不但)能在夜里安全飞行,(而且)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5.蝙蝠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和嘴巴的配合。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就能揭开更多的奥秘,从中获得启示,进行发明创造,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六、布置作业

寻找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模仿的动物的某些特点来发明的,找一找,和同学们分享。

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