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876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docx

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选编这篇课文,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面还比较窄,对仿生学、蝙蝠、雷达的了解并不多。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电教资源,展示仿生学方面的知识,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知疑”,让他们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读后悟,通过画句子、圈重点词、画示意图等方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2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3.弄清三次实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拓宽视野。

教学难点:

1.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初步感知什么是仿生学,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2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生学的基本知识。

1.学会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蝙蝠”“雷达”两个词语,多媒体出示蝙蝠、雷达的图片。

导语: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两种事物吗?

(学生答:

蝙蝠、雷达)是的,它们就是蝙蝠和雷达。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探究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上“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明确:

课题以一个“和”字连接了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不同的事物,意在让我们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介绍蝙蝠、雷达以及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蝙蝠真正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

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蝙蝠主要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搜寻食物,探测距离,确定目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等。

它由嘴发出频率高出20000赫兹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通过大脑,就能判断出障碍物的样子、位置等。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雷达把电磁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接收的电磁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显示探测目标的影像,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

雷达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军事作战指挥、民用航行引导等。

仿生学模仿生物特殊本领的一门科学,主要是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生物本身结构、原理、行为、各种器官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从而为科学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科学家们从得到启示,发明了,使能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生字的读音。

会写的字:

使

学家

着苍

会认的字:

示敏

碍物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虫:

蚊(蚊子)蛾(飞蛾)蝇(苍蝇)蜘(蜘蛛)虹(彩虹)

讠:

证(证明)说(演说)评(评论)诉(告诉)诀(秘诀)

马:

驶(驾驶)骄(骄傲)驰(奔驰)骆(骆驼)骑(骑士)

◆量词归类:

架:

一架飞机一架钢琴根:

一根电线一根火柴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顺,示范书写重点生字,指导学生书写。

◆书写指导:

[达]半包围结构。

“大”第一笔横略向右上倾斜,最后一笔点顿笔有力;“辶”的第二笔横折折撇从横中线上起笔,末笔捺平伸。

[科]左右结构,左右宽窄相当。

左部“禾”的末笔捺改点,右部“斗”的两点都从竖中线起笔。

[系]独体字,“”窄、长,“小”宽、扁。

“”居上居中,“小”的右点和左点对称打开。

[究]上下结构,上部窄、扁,下部宽、大。

“穴”的末两笔撇、点分列竖中线左右;“九”的竖弯钩圆润,撇舒展。

[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右部“史”的末两笔竖撇和捺舒展。

达科系

究驶

◆易错提示:

[达]被包围部分是“大”,不要写成“犬”。

[即]左部是“”,不要写成“艮”。

[横]右部中间是“由”,不要写成“田”。

[绳]右部上边是“口”,不要写成“日”;下边是“电”,不要写成“”。

[究]上边是“穴”,不要写成“宀”;下边是“九”,不要写成“力”。

[驾]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疑难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点词语。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明白“漆黑”是一个状态词,并且是一个多义词,然后分别出示乌黑的头发和没有光亮的山洞的图片,使学生明白在前一张图中,“漆黑”是指颜色非常黑;在后一张图中,“漆黑”是指非常暗,没有光亮。

最后结合课文中的这句话,可知“漆黑”在这里应为第二个意思。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预设: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教师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出示其近义词“敏捷”和反义词“迟钝”,让学生通过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感知其含义,从而加深印象。

(3)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预设:

分别出示东西胡乱堆放的房间图和整整齐齐地摆放的房间图,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横七竖八”的含义。

(4)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预设:

超声波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适当介绍关于超声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来理解其意思。

超声波声波的一种,是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

它同声波一样,都是由物质振动而产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同时,它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其中以蝙蝠最为突出,它能利用微弱的超声波回声在黑暗中飞行并捕捉食物。

3.指导词语归类。

◆拟声:

隆隆啾啾咕咕叽叽呱呱

◆带数字的:

横七竖八五颜六色颠三倒四吆五喝六成千上万一五一十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人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这件事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B.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

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

(嘴和耳朵;三次实验。

C.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

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D.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行?

(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而定位。

预设: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

E.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

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

能发出,接收到,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从而使飞机夜航更加安全。

(2)小组合作与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A.给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

B.梳理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

写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蝠飞行的奥秘。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写飞机靠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我们知道,即使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也能安全、平稳地飞行,这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那么人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

雷达又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效地指挥飞机避开障碍物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探究一番。

小结: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从生字开始,掌握了字音、重点字的书写规则,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还从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么多知识点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课下一定要多复习,下节课老师会检查的。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能结合老师的讲解总结出识字规律,真不简单;课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关于仿生学、超声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问题示例

A.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B.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眼睛吗?

C.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蝙蝠的飞行原理的?

D.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它是如何分辨障碍物的?

E.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这种关系的?

……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抓住重点语句,了解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2.概括分析科学家所做的几次实验,把握科学家从中得到的启示。

3.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4.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1.把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的过程。

2.在生活中要敢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念词语,学生默写,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

雷达飞蛾蚊子即使灵巧敏锐科学系鞋带横七竖八绳子苍蝇证明研究模仿天线无线电波显示驾驶员

2.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上节课我们经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知道人们给飞机装上雷达,使之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这是受到蝙蝠的启发。

那么这一启发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究一下。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4

(1)紧扣第1~2自然段,研究以下问题:

A.本文开篇有何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开头没有涉及蝙蝠,也没有提到雷达,而是描述飞机夜航的情况。

这样写既可以激发读者探究飞机、蝙蝠、雷达三者关系的好奇心,同时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而形象的描述性语言也使课文更生动。

B.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

引导学生回想常用的修辞手法,并明确这两句话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分析这两句话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进行。

对于读了句子后产生的疑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以鼓励。

方法拓展: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等。

设问是其中的一种,常用于表示强调。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反复阅读第3~7自然段,探讨以下问题:

(课文重点)

A.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关联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你能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再写一句话吗?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句中运用的关联词语,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写句子,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事理上要能说得通。

B.为了揭示蝙蝠夜行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

每一次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明确: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三次实验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

蒙上眼睛飞、塞上耳朵飞、封住嘴巴飞。

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第一次一根绳子也没碰着,后两次到处乱撞。

得出的结论是:

蝙蝠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证明

第一次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C.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比较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引导学生反复读句子,发现两个句子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句子用了“反复”“终于”这两个词),然后体会运用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表现出科学家工作的艰辛)。

D.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几句话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并画出示意图吗?

预设:

教师出示示意图,然后结合句子对示意图进行具体讲解。

图文结合,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示意图示例:

蝙蝠嘴→)))(超声波)

耳朵←(((←障碍物

(3)仔细研读第8自然段,探究以下问题:

(课文难点)

给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蝙蝠夜行的启发,那么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样驾驶员就能从荧光屏上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通过荧光屏接收信息就像蝙蝠用耳朵接收信息。

(4)拓展延伸:

生活中,仿生学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你知道哪些呢?

试举几例。

明确:

人们研究生物某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由此产生的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

生活中,仿生学应用很广。

如人们根据蜻蜓的飞行行为研制出直升机;根据长颈鹿皮肤的原理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抗荷服”;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了冷光源,大大节约了能量;模仿蛋壳的结构设计了薄壳建筑,这类建筑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等等。

(5)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还有哪些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明确:

不同学生读课文的感想不同,发现也就不同。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谈感想、说体会,力争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更大程度地发散思维。

三、动手动脑,学有所获

过渡: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仿生学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科学家们的神奇发明是不是让你感到惊奇?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们那样有一项属于自己的发明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具体谈谈,看谁的设想更有创意。

1.出示仿生学中的各项成就,请学生谈感想。

过渡:

同学们,这些图片就是老师刚才所介绍的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1:

从这些图片中我感受到科学的神奇,科学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生2: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要善于向生物界索取灵感,开阔眼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2.指名学生说说他想利用仿生学发明什么,这种东西有什么功能。

过渡:

仿生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之更便捷、更美好。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利用仿生学发明、创造些什么呢?

谁来说说?

生1:

螳螂能够迅速、准确地捕捉猎物,利用这一特点,我想发明一种螳螂杀虫机器人。

它有一对巨大的、可以扫描的眼睛,把它放在田间、果园里,当害虫出现时,它会以闪电般的速度飞来,一钳就能夹死虫子,而后把虫子处理一下,变成肥料。

生2:

我曾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很有吸力,因此,我便想发明一种鞋——“超级吸力鞋”。

这种鞋的鞋底有许多吸盘,而且这种吸盘比普通吸盘的吸力强上100倍,即使你倒着贴在墙上,也绝对不会掉下来。

3.对学生的设想做出评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过渡:

同学们的设想真神奇啊!

老师都不一定能想到。

你们经过认真观察,发现了自然界中某些事物的独特之处,并想由此发明一种东西,造福人类,真了不起。

希望你们能始终保持这种好奇心、求知欲,在将来把这种种设想都变为现实,老师相信你们。

4.教师简单总结,加强学生对仿生学造福人类的认识。

小结:

同学们,仿生学其实就是一门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学科,科学家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你们也从自然界的某些事物身上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就是仿生学的应用。

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让人与自然更和谐、更美好。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一)

◆自读理解,调动情感

师:

蝙蝠身上到底有什么能给人们带来启示的特殊本领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第3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师:

你觉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蝙蝠的本领?

生:

“极细”“灵巧”。

师: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蝙蝠在夜里飞行的动作很灵巧。

师:

是啊,蝙蝠飞行动作确实灵巧。

还有谁想要说一说呢?

你从哪里体会到蝙蝠的灵巧?

生:

从“夜里”“还能”体会到蝙蝠飞行的本领很高超。

师:

没错,我们夜里出门的时候很难看得清路,可蝙蝠却能在黑夜里捕捉食物。

还有谁想说?

生: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从“无论”“从没”“即使”“也”,我体会到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师:

文中这一自然段写出了蝙蝠飞行的本领很高超,你能读出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吗?

试试看!

(接下去指导朗读)

师:

谁愿意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

师:

我来评评看。

老师从她重读的一些词语“从来”“极细”体会到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

还有哪些词要重读呢?

生:

“无论”“从没”“即使”“也”。

师:

看来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再来读读?

(小组读,着重读前面提到的相关词语)

师:

同学们读得可真棒!

只有把这些词语着重读,我们才能体会蝙蝠飞行灵巧的特点。

接下来,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一自然段读一下。

(全班再读)

赏析:

通过朗读,普通的文字也泛起层层情感的涟漪。

特别是在有意识地理解字词后,学生不但知道该如何读,而且他们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这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以及关联词语体会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先个别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读,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语境,唤起了学生和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二)

◆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师:

这节课上,我们重点探究了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7、8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

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生:

蝙蝠在飞行时,它的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能调整自己的飞行方向。

师:

这种声波是什么?

生:

超声波。

师:

好,不错。

谁再来说说?

生:

蝙蝠飞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听见后就调整飞行方向,使它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师:

你说得真好,很具体。

好了,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飞机飞行时,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找同学说说)

生: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上看到后,立刻调整飞机的飞行方向,飞机就能在夜间安全飞行了。

师:

你叙述得真具体。

谁还想说说?

生:

飞机夜间飞行靠的是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上看到后,就可以调整航行方向了,飞机就能在夜间安全飞行了。

师:

你说得更具体了。

真好!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蝙蝠飞行的奥秘和雷达的工作原理,那么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生:

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只不过蝙蝠的嘴发出的是超声波,雷达发出的是无线电波。

师:

很好。

还有呢?

谁能补充一下?

生:

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蝙蝠是用耳朵接收信息,从而改变飞行的方向;而雷达是用荧光屏接收关于前方障碍物的信息,从而使飞机改变航向。

师: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很准确。

课下同学们也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几个同学一组,阅读课文后相互提问、启发,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

赏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扣住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一步步地领悟段落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呈现出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阅读期待去深入文本,不断地思考、探索。

这不仅让阅读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一个个问题的启发下更加深入地去探究。

教师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在合作中探究文本,找出问题的答案,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然后再相机点拨,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这样学生头脑中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会更准确。

此外,文中涉及的雷达和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了解得并不多,教师可对此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补充,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其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本文虽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