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doc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网络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知识结构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
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与价值观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人的价值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的表现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价值创造与实现
考点解读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二者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提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他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两者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结论: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了解】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②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①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和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闪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阶级性:
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1)价值冲突:
①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面对同一问题具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2)评价标准:
自觉站在归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①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②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需要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重难点释疑
1.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
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工作的直接动力。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因为阶级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两点:
(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般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
正确区别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般标准、最高标准和具体标准:
(1)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这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般标准。
(2)我们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等是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具体标准。
(三)误区警示
1.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所以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是绝对的。
但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这种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讲,仍是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存在,是对过去或未来社会存在的反映。
所以,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绝对的,它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矛盾。
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的
(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通常认为前者是贡献,后者是索取。
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
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于首位,“贡献越多,索取越多”的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
3.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别,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有时会发生冲突,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4.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不能认为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例题探析
考查知识点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例1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灾难的民族,灾难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团结。
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将全中国十三亿民众凝聚了起来,将全世界炎黄子孙团结起来。
汶川大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
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大灾无情人有爱,人们为支持地震灾区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和爱心。
无数人为支援灾区而宁愿牺牲个人利益,这说明:
()
①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个人生命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处于更为根本的地位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当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三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①表述显然是错误的,③表述也是错误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才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答案选C。
考查知识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例2传统的发展观坚持“唯GDP论”,把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唯一追求,结果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突出;“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
这说明()
A、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B、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C、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也就不同
D、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就不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价值观导向作用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例1题B项错误,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A、C与题干不符,故选D项。
考查知识点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例3现在,对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考核时,开始使用绿色GDP体系,即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要考核当地环境保护的情况。
这一考核标准有利于()
①地方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②国家宏观调控落到实处③统筹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④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例2题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是意义。
①②④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故选A项。
考查知识点改革的根本目的
例4我国改革30年来,经济快速稳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成就。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①调动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解析]:
本题以改革30年的成果为背景材料,考查改革根本目的这一理解要求的考点,根据课本答案应该为②④组合,所以选C。
例5(百校联考09-2)2008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专家估计,2008年可能有超过100万大学生难以就业。
但问题是:
一方面,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却难于招到合适的人才。
因此,如果大学生能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去,有利于开辟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
(1)就业是民生之本。
请从政府职能角度,就解决就业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有人认为:
“大学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请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加以评析。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抓住政府职能和人生价值如何实现。
[答案参考]:
(1)①政府要积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
②政府要积极实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政府要积极实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不能提供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①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如果能够转变就业观念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②大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除了要转变就业观念外,还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例6(2008-2009学年度广州市第一次四校联合考试)汶川地震中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四个字“多难兴邦”,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底蕴,阐释了这个民族的不屈精神,地震让我们整个民族觉醒,让我们整个国家的凝聚力空前提升。
是的,四川地震,让中华民族塞翁失马!
80后在08年长大了,这是四川汶川地震后,整个社会对80后的评价,媒体开始铺天盖地,争先恐后的描述着80后在地震中的表现,所有的媒体似乎都难以掩饰他们内心的喜悦,媒体赞扬了80后表现出来的团结、坚强、沉着和睿智,更是高度评价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地震后对80后有着的正面评价,这是整个80后品牌经营的失败,而经营这个品牌的人,是绝大多数80后的人。
所幸,这次四川地震给了80后一个展示的舞台,80后也确确实实舞出了动人的舞姿,我们为之欣慰。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对80后给予前后如此悬殊的评价,因为,他们的成长背上了8万条鲜活的生命,因为他们的成长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经历了难以洗刷的灾难!
这样的成长代价,他们承受不起!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多难兴邦”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2)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80后的年轻人?
(3)80后在四川汶川地震后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让社会认可他们的?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注意全面把握设问的要求,对材料进行逐层分析。
[答案参考]:
(1)①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我们战胜了重重困难,那么这些困难就是我们和国家的一大笔财富,多难则兴邦。
反之则亡国。
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途径。
多难兴邦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战胜灾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社会普遍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美好的东西,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
80后身上的美更应该得到褒扬,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人无完人,为了每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全面和宽容理解、认识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
②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天灾人祸,以及得到国人、家人及社会人士的帮助,这些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人生经历,我们要学会关注周围,学会关爱世界。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社会和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多种多样、有大有小。
尽管有的帮助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感觉到,那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条件。
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
(3)①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地震后80后的年轻人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②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使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为难之际他们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体现了人间的大爱真情。
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80后在地震后的表现和所付出的给社会很多的感动,教会了80后活着的珍贵,活着的幸福,健康是财富。
热点渗透
【相关热点】
2009年9月1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在全国启动,本次活动号召学习英雄少年,弘扬抗震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大会授予成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等320个集体“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雷勇等5名同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授予蒋敏等517名同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2008年10月17日,北京奥委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734家单位、1万名志愿者获得北京奥组委、共青团中央、北京奥运会志愿工作协调小组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热点分析】
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开展“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运用价值观知识,分析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