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421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doc

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

按社会发展史分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半封

社会主义

人类出现—部落

夏—周

秦—清前期

晚清民国

新中国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机器时代

采集渔猎文明

农耕文明(古代文明)

工业文明(现代文明)

部落民主

(公天下)

君主世袭(家天下)

现代民主

松散王权

贵族政治

封建帝制

官僚政治

专制→民主

(资产)

人民民主

(无产)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进步

①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②奴隶社会:

石器锄耕

③春秋战国:

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

牛耕的出现

④汉代的发展:

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⑤唐代:

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3、水利的兴修: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A、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

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2)土地私有制:

(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C、土地兼并的危害:

①、税收减少;

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a形成:

春秋战国。

b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c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

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

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的重要原因。

E、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1)经济思想:

以农为本;

(2)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3)认识:

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⑤精耕细作。

⑥铁犁牛耕。

(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

①汉代:

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

②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

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

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

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炼钢技术。

意义:

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陶瓷业

①唐代:

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杜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

②宋代:

景德镇“瓷都”

③元代:

青花瓷

④清代:

粉彩瓷器,珐琅瓷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

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唐:

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

③宋: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④明清:

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出现夜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

(1)主张: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目的:

①根本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②直接目的: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③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还可以安定人心。

(3)评价:

①合理性:

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

①含义:

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③影响:

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①产生: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②实质:

雇佣关系

③条件:

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④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原因:

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概念剖析:

1.封建与封建社会

封建一词最早出自春秋史书,即封邦建国(分封制)。

贵族分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建立封国。

欧洲中世纪也曾实行类似的制度。

马克思将“封建”定义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制度。

中国史学界据此把从秦汉至清的历史定义为封建制社会。

封建主义内涵则更广,包括封建地主经济、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

据此标准,中国封建主义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基本终结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清朝的结束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封建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依然存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封建经济与小农经济

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对古代经济有多种不同叫法。

①从土地所有者看,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自耕农拥有自己耕种的土地,自耕农经济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②从经营方式看,都是小农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称小农经济。

③从生产目的看,主要是满足自己消费,很少投入市场,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从剥削方式看,主要采用封建地租剥削(租佃关系),称封建经济。

中国近代史分期

革命分期

政权变更

阶段

主要大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

1919)

晚清时期

(1840-1912)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60年代初)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甲午中日战争

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民国

时期

(1912

-1949)

北洋

政府(1912-1928)

北洋政府统治前期

(1912-1920)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

1949)

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

(1921-1927)

中共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

国民

政府(1927-1949)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土地革命、长征

抗日战争(1937-1945)

国共合作全面抗战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争取和平民主

人民解放战争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兴起原因:

A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B外商企业的刺激;C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概况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投资人:

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天津:

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1)时间:

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原因: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3)代表:

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南张北周,荣氏兄弟”)刘懋赏、冯济川(山西保晋矿务公司);

▲洋务运动

1.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

2.重要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5.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③筹划海防,创立北洋、福建、南洋三支近代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等。

7.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

8.A积极作用:

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被称为“同光中兴”。

B局限性:

学习西方只停留下“器物”层面,没有触及制度层面;无法实现真正富国强兵的目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⑴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自然经济具有顽强抵抗性,仍然占优势地位。

⑵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在中国创办洋行、工厂等,对中国经济起阻碍和促进双重作用。

⑶洋务经济: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办)

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的企业,发展曲折。

(私营)

(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或进一步发展)

(1)时间:

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

政治环境:

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原因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社会环境: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

外部条件: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

2.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3.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②、起步艰难;③、曲折发展;④、革命性;⑤、软弱性;⑥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后天畸形);⑦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⑧近代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⑨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三)▲▲▲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

①、产生:

时间:

19世纪70年代前后;

表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地区生产;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②、初步发展:

时间: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原因: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③、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春天):

时间:

1912—1918年(一战期间)

原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求国”思潮的影响。

表现:

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影响:

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④、萧条:

时间:

1918—1927年。

表现:

发展受挫。

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⑤、较快发展:

(夏天)时间:

国民党统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

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进行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影响:

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⑥、萎缩:

(秋天)时间:

1937—1945年抗战时期。

原因:

在沦陷区:

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在国统区: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⑦、陷入绝境:

(冬天)时间:

抗战胜利后(1946—1949年)。

原因:

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排挤;

表现:

工厂纷纷倒闭。

影响:

毁灭性的打击。

⑧、新的春天: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

原因:

党和政府合进调整工商业。

影响:

民族工业又获得一次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⑨、最后归宿:

时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原因:

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

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在夹缝中求生存

1、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1)限制机器进口;

(2)攫取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侵华战争摧残;(4)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1)封建政府不正式承认,严重束缚阻碍:

甲午战争以前,都没有得到正式承认;

(2)苛捐杂税勒索:

以厘金的危害最大;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1)大举内债,滥发纸币;

(2)官僚直接投资、加入官股;(3)官僚收买、敲诈甚至没收;

二、在斗争中求发展

1、抵制洋货、购买国货2、投身反帝爱国运动3、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发展实业

(五)、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几点认识:

①、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

②、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④、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

⑤、重视科教兴国。

现代化:

又叫近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概念剖析:

近代工业与资本主义经济

近代工业指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资本主义经济指采用自由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的经济。

资本主义工业(手工业)发展到工业革命以后才进入近代工业。

在中国的近代工业,最早是外商企业。

中国自己的近代工业也称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中,首先是官办企业,如洋务派的军事、民用工业。

但军事工业采用封建管理方式,产品不投入市场,不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官办企业到国民政府时期通常被称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以上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上具有较大优势。

由国内官僚、地主、商人私人出资兴办的工业,称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或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主要指这些。

它们是近代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因素,但它们多数在技术、资金、规模、政策上居于劣势,受外资、官资、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艰难曲折。

中国现代史分期

时期

阶段

主要大事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1956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49-1952)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措施

工业化起步和三大改造

(1953-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1954年宪法

社会主义时期

1957-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三年困难、经济调整

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十年动乱、外交新突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民主法制建设、邓小平理论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

一化三改造(一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

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二)、“一五计划”: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一五计划”的意义: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农业(手工业)互助组、初级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走统购包销、加工定货、公私合营道路。

(2)意义:

A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实现了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十年探索时期的有益探索指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探索中的失误指的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

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