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9613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如横越河谷、冲沟、海岸,进行剖面或路线调查。

观测点的选择在野外实习中十分重要。

一个好的观测点,特别是那些能观察到实习地区具有代表性自然地理要素和结构的观测点最有意义。

因此,观测点的选择要典型和具有代表性。

通过这些观测点的观察,能印证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大部分,并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能说明实习地区发育历史的关键地点,能观察大范围景观的制高点以及能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转折点等(如山顶、分水岭、河谷、湖岸等)。

前人实习用过的剖面或地点。

各地区自然地理结构复杂程度差异较大,相应的观察点的分布也应作适当调整,如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湖泊河流频繁交替的地区等结构复杂的区域要加密观察点。

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要将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告诉学生,以便做好准备,随时遵义观察沿途周围的情况,捕捉有意义的自然地理现象。

3、野外实习观察和记录

无论是正式的野外工作,还是野外实习,野外记录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以后进行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实习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不能丢失或污损。

记录内容要真实、详尽,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

记录格式如下:

记录前,先写下当日“日期”和“天气”;

记下“实习路线”,即当日实习计划走过的路线,例如:

路线一实习驻地—虹吸管

再记下当日计划的“实习内容”;

例如:

实习内容:

1、观察虹吸管的地貌、地层;

2、练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3、……

……

001(观察)点

位置:

描述:

1.……

2.……

……

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第二天的实习记录要从新的一页开始。

对初学者,刚开始时野外观察常常不知从何做起,它不同于课堂上听课记笔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会有变化。

因此在野外一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野外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腿要勤,多观察一些自然现象;

而是眼要勤,多观察,多搜索,尤其对周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形态,及其与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善于发现问题;

三是手要勤,多亲自动手摸、采、碾、压,感觉和判别差异,尤其对土壤、岩石的性质、粒度、硬度、胶结度等,从中发现某些特殊性能以及时记录;

四是脑要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

五是口要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互相切磋。

自然现象及其复杂而富于变化,对一个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可能毫无遗漏,对它的认识也不可能绝对正确,为了认识得更准确,要多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同时,在记录是要力求观测点位置记录具体、明确;

描述现象力求准确、简要、少遗漏;

观测点编号要统一,且要与图上的编号一致;

要用铅笔记录。

以防雨水浸湿、失效。

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三、罗盘的使用

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必备的装备之一,在野外用来导向、定位、测量岩层产状、确定矿体形态、研究构造等。

在地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1、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仪的外形有长方形、方形和八边形。

主要构件有:

磁针、预针、制动器、方位刻度盘、水准气泡、倾斜仪(桃形针)、底盘等。

方位刻度盘刻度从0。

~360。

按逆时针方向刻制,东与西位置和实际相反。

刻度盘上的N表示北(为0。

),E表示东(为90。

),S表示南为180,W表示西为270.方位刻度盘的内圈有倾角刻度盘,刻度盘上与东西线(E--W)一致的为0。

,与(南北)线一致的为S—N90。

2、磁偏角的校正

罗盘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则在工作中要出大问题。

如淮南地区磁偏角为偏西4°

校正时可以用罗盘配备小钥匙或刀片,旋转罗盘外壳合页旁的手动螺旋,让水平刻度盘逆时针旋转4°

,即以356°

对准刻度盘上方正北标志点即可。

3、使用罗盘进行定向与定位

定向:

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标志物(树、房屋、山顶等)的什么方向时,具体操作如下:

(1)手持罗盘至腰部,打开并将瞄准砚板大致对准标志物;

(2)将罗盘保持水平;

(3)活动反光镜,让标志物影像出现在反光镜中;

(4)上下活动瞄准砚板,使之也出现在反光镜中;

(5)在保持罗盘水平的情况下,转动罗盘,使标志物、砚板和反光镜中线位于一条直线;

(6)读南针(缠有铜丝者)所指度数,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测量标志物在自己所在点的方位时,只要读北针数据就行了。

方位的计量数据来自地理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几何坐标系明显不同,它以纵轴正北方向为0°

,顺时针方向计量,东为90°

,南180°

,西270°

依次可划分为北东(NE)、东南(ES)、南西(SW)、西北(WN)四个象限。

二者可以换算。

例如E30°

S,读作“东偏南30°

”,实际为120°

方向;

260°

可以标志为W10°

S。

学习者可自己画图并练习换算,以熟悉地理坐标系。

定位:

某些重要的观察点,除了地质内容的观察和描述,还要记下它们的位置。

这就需要进行定位测量。

具体方法是:

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记录在笔记本上。

如带有地形图,选出地形图上标记的实际标志物,二个、三个均可。

取得数据后作图:

⑴以标志物为原点,建立地理坐标系,其方向应与地形图一致;

⑵将测量的方位数据分别用直线表示出来;

⑶两条直线交会处应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如果测了三个数据,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数据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

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

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4、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

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

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

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

将罗盘折起,短边紧贴岩层面,保持罗盘水平,北针所指数据即岩层倾向。

将罗盘长边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紧帖岩层,旋转罗盘底部手柄,让垂直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白色短线标志所指度数即岩层倾角。

一般情况在对走向不做特别要求时,岩层产状数据只需量出倾向和倾角。

记录形式如下:

如记做90°

∠45°

,其中90°

为倾向,∠45°

为倾角。

在平面地质图上标记为┰45°

,其中长线为走向,短线为倾向,45°

长、短线的方向参照地理坐标系作出。

从中一眼即可看出:

走向东西,倾向南。

四、标本采集

采集标本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是野外实习的重要一环。

野外实习一般时间短,走过的路线长,观察的内容多,装备条件有限,因此往往对一些现象、地物,如岩矿、土壤、植物等,观察鉴别不细致,或一时难以鉴别,故需要采样带回室内进行分析鉴定。

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对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规格、包装、运输、保管等都各有不同的要求,要了解这些要求。

总的来说,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

而且要及时填写和贴(挂)上标签,标签最好一式三份,一份贴(挂)在袋子(容器)外,一份和样品一起装在袋内,一份作存根备查。

而且在实习底图上标上采样点,采样点编号要与样品标签编号和笔记本记录编号一致。

笔记本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环境状况,以便室内分析参考。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文字编录,填写文字标签,内容如下:

标本类型、编号;

采集层位及位置;

采集地点;

采样目的;

采样日期;

采集人。

编录完毕,将标签与标本用软纸包装,外注明标本类型及编号,分类装箱。

到达驻地,应将标本、标签一一核对无误,然后送交测试和研究部门。

五、专题地图的使用

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

但它和一般的地形图不同,是用地形等高线和地物符号表示地形情况的平面图件。

借助地形图,可以了解工作(实习区)的地貌、交通、水系、经济等自然地理情况,为制定野外工作(实习)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佳效果,减少盲目性。

也可以通过分析地形图获取地质信息,例如通过淮南地区地形分析,可以发现舜耕山和八公山的山脉走向不一样,为什么?

八公山区从山金家到山王集之间的谷地意味着什么?

等等。

同时,地形图也是编制各类地质图件的基础图件,同学们在下一次的实习中将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1、选择地形图

先看图名,是否是工作区所需的。

再看比例尺,是否适合野外工作的需要。

地形图的比例尺分为大(1:

10000以上)、中(1:

10000—1:

200000)、小(1:

200000以下),根据地质工作精度要求不同选择不同比例的地形图。

本次实习选择了一幅实习区内1:

50000的地形图(图6—3)。

仔细研读地形图,分析工作区地形特征,了解交通、居民点、水系情况并根据已掌握资料,了解其中的有关地质情况。

2、使用地形图

在野外,站在工作(实习)区内较高的山峰,运用罗盘,将地形图上方对准正北方向。

将区内主要地形、地物与地形图逐一对照,熟悉工作区的地形、地物及方位、距离、工作区通视、通行情况。

在观察点上练习用罗盘定点,将测量数据记在笔记本上。

将所测岩层产状用符号标示于图上。

六、室内整理

返回驻地当天,指导学生将当日在野外采集的标本和测量数据以及有关的实习记录,按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等分组分类整理并保存好。

整个实习过程结束后,指导学生将整个实习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以及有用数据整理并以专业思维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提取有用数据以便进行实习报告的撰写。

七、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最后,每个人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将本次实习情况及本人在实习中的收获全面、准确地用文字表述出来。

实习报告的编写方式、内容如下:

(1)实习概况

内容包括:

实习时间、参加人员及组织情况;

实习目的、实习主要过程和实习内容;

实习区及地质、地理概况。

(2)实习报告正文部分

在野外记录了大量的各种地质资料,系统整理后,可分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

桂林地层和地貌;

各种地质作用等专题。

每个专题中又有不同类型的内容。

编写过程中可在以上专题中任选一项内容,但在“地质作用”专题中,构造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少的。

编写过程中,应有现象描述、成因分析、变化规律等。

(3)实习后的感想

可以谈谈实习的收获、自己的感想、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野外实习中观察到的地质内容例如资源、环境等谈谈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实习报告要求立意明确,资料详实,思路清晰,文理通顺,自己认为有必要时也可附些图件说明问题。

编写实习报告是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能力是地质学科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每个同学都应认真对待。

编写报告材料来源主要来自野外记录,可以参考有关的教材和书籍,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相互抄袭。

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每个人三方面的表现:

野外实习中的表现;

野外原始记录;

实习报告。

实习结束后,每个人应提交的作业是:

野外记录本和实习报告。

第三章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第一节区域概况

一、地质地貌

(一)地层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其中以上古生界地层特别是泥盆系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下石炭统;

下古生界以寒武系、奥陶系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实习区外围山区。

现由老至新简述于下:

1、前寒武系(An∈):

包括区内最老地层板溪群为浅变质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

2、寒武系(∈):

主要为海相碎屑岩,间夹少量碳酸盐岩。

由于区域变质的影响,岩石受轻度变质,主要分布于西部、西北部,厚度巨大,达数千米。

3、奥陶系(O):

为海相碎屑岩,底部见碳酸盐岩,页岩中产笔石及腕足类,主要分布于北部,厚度超过千米。

4、志留系(S):

为海相碎屑岩,零星分布于北部。

5、下泥盆统(D1):

分布于南部,为滨~浅海相碎屑岩,产鱼类、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

局部夹鲕状赤铁矿层。

分上下二组,厚度500-1000m。

6、中泥盆统(D2):

区内广泛分布,分上下二组;

下部称信都组(D2x),滨~浅海相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向上部颜色变浅,为灰绿、灰黄色。

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鱼类碎片。

局部夹鲕状、豆状赤铁矿层,厚度280-500m。

上部称东岗龄组(D2d),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常见腕足类、层孔虫、珊珊化石。

此期岩相分异明显,局部可出现较深海水条件下的硅质、泥灰质沉积。

厚度60-500m。

7、上泥盆统(D3):

区内分布极大,分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沉积地层;

表明此期沉积受古构造的控制形成两类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碳酸岩台地沉积)分下部桂林组(D3g)及上部融县组(D3r),桂林组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以盛产枝状层孔虫为特征,厚度200m;

融县组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灰岩、鲕状灰岩,化石罕见,以岩性质纯、色浅、不显层理,并常见鸟眼构造为特征。

厚度大于400m。

(2)深水型(台地边缘或台沟沉积),分下部榴江组(D3l)及上部三里组(D3s);

榴江组以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为特征,产丰富的竹节石化石;

三里组以扁豆状灰岩为特征。

深水型的上泥盆统厚度仅为浅水型的几分之一。

总厚小于400m。

8、下石炭统(C1):

区内分布于中部地带,分下部岩关组(C1y)及上部大塘(C1d):

岩关期由于继承了晚泥盆世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构造,因而亦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

岩关组为一套灰至深灰色灰岩、白云岩,间夹富含海百合茎的泥灰岩。

产珊瑚及腕足类化石。

厚度468M。

(2)深水型:

岩关组为一套灰黑色页岩、硅质岩、纹层状泥灰岩。

产菊石、海百合、双壳类等。

地貌特征为土丘。

厚度200m。

大塘组在桂林附近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以深灰~黑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岩及白云岩、常见腕足类化石。

厚度大于300m。

在兴安以北上部夹劣质煤层,出现了短暂的海陆交互环境。

9、中、上石炭统(C2+3):

全为白云岩,产蜓类化石;

分布于区外。

10、二迭系(P):

以灰岩、硅质岩及含锰为特征。

11、三迭系(T):

为桂北地区最晚的海相地层,以页岩、灰岩为主。

12、侏罗系(J):

为陆相地层,以砂页岩夹煤层为特征。

13、白垩系(K):

零星分布区内西南及北部边缘。

为陆相地层,岩性以紫红色砾岩、泥岩及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

厚度大于200m。

14、第四系(Q):

分布广泛,为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成因的最新地层。

可为分下部更新统和上部全新统。

(1)更新统(Qp):

冲积层:

零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二、三级阶地上,高出水面15-30m,多为基座阶地及堆积阶地,堆积物具二元结构:

下部为河床相砾石层、砂砾石层、砾石成分复杂;

上部为河漫滩相含砾亚粘土、亚砂土,厚度大于16m。

残积~坡积层:

分布于山麓、丘陵及陇岗地带,为红色、杂色或灰白色砂、砾、亚粘土及粘土;

厚度5-15m。

洞穴堆积:

分布于溶洞中,底部为砾岩、含砾亚砂土,中部为砂质粘土、含砾亚粘土或砂,上部为石灰华盖板;

产哺乳类化石(剑齿象、大熊猫等)。

厚度1-5m。

 

(2)全新统(Qh):

分布于现代河床、河漫淮、一级阶地、溶洞及岩溶洼地。

其中以河流冲积层较发育,具二元结构,下部为大小混杂,不稳定的泥炭层。

厚度3-7m。

(二)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西以及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西侧,属桂东南北构造带的桂林孤形构造亚带。

并夹于东西两侧之富川及大瑶山南北构造亚带之中,主要出现地貌有元古界板溪潭至上古生界,下石灰统及中生界下白垩统,新生界第四系,其中元古界至下古界构成基底岩系,上古界至新生界为界层沉积,降上古生界中泥盆统东岗岭至下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外,其余则主要发育碎屑岩。

孤形构造是在早期桂林——柳洲北东向拗陷的基础上(即基底岩系经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拗陷区,而后接受上古生界盖层沉积)经印支、燕山运动使盖层褶皱,其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加快而引起自东而西的水平挤压力,在使盖层沉海洋山凸起两侧斜坡面向西滑动过程中,因受区域上南北向大瑶山复背斜和桂林北降起的制约和受北东向灵川断裂带及架桥岭凸起的阻挡至使盖层产生差异滑动而形成弧顶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由上所述,并从弧形构造东西两侧皆与南北构造带过渡,说明弧形构造是在其特定边界条件下,形成南北向构造的变种。

弧形构造带展布范围,北起全洲绍水,南到平乐青龙,西达永福罗锦一带,东抵恭城栗木以西,约相当于东径110°

57’——110°

53’,北纬24°

30’——25°

50’,南北长150公里,宽70余公里,北翼展布于长安灵川境内,自北而南宽45—60公里,故其总体为一北窄南宽的状形态,其原因是弧形构造的北西侧与新华夏委灵川断裂带呈斜接复合受其桥压所致,弧位于临桂睦洞至灵川南圩一带,约为北纬25°

03’—25°

08’,位置适中,故总体而言,两翼仍基本对称。

组成弧形构造的主要成分主要为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弧形线状褶皱和递冲断裂,由于受基本构造的控制和后期构造的干扰,褶皱基线常现弯曲和起伏而呈鞍状,背斜和向斜相干大致平行排列。

一般是背斜较为狭窄,向斜较宽缓,岩层倾角段为20°

-30°

,局部可见缓倾或陡倾岩层。

其原因与所处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岩性特征有关。

如褶皱的轴部或厚层状大于一般较来缓为10°

左右。

而在翼部或近裂挤压带,中薄层状灰岩而倾角较陡,可达50°

-70°

或更陡,主要弧形褶皱自西而东有:

塘家湾——驾桥岭背斜,灵川——六塘向斜,黄山——田——大圩向斜,东山——阳溯背斜,高尚田——福利向斜,狮子山——马山背斜等,上述背斜中常见次级褶皱发育。

于褶皱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区内弧形压扭性断裂,沉褶皱轴部发生,连续性较好,除主干断裂外,常见有伴生扭性断裂与之斜交。

张笥断裂与之垂直,主要断裂自西而东——南边山断裂带,雁山——高田断裂带,灵田——白沙断裂带,高洲断裂带,四所——降村断裂带。

区域节理为北东60°

和北西30°

两组剪节理及北西向张节理。

据区域构造发展史资料,本区弧形构造发生以后,于燕山晚期至喜山期,还迭加有东西向构造。

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

但就本区情况而言其强度规模均相对较弱,较少,有不足以对弧形构造作很大破坏。

以致毁其外貌,因而后期构造主要是干扰利用早期构造形迹,使之力学性质发生变化。

这种转变主要反映在断裂方面,褶皱改造则不明显。

如弧形构造翼之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早期为顺时针扭动,后期受新华夏系断裂复合利用改造,反映为反时针方向扭动性质,而南北的北北西至北向早期弧形构造的压扭性断裂,因相继受后期新华夏系构造成分的大义山式张性断裂的作用、改造和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的复合迭加,常使断裂后期表现为张扭性质,晚期则又反映压扭性特征,近弧顶的南北向压性断裂,则因后其东西向构造的活动而使其具有张性的改造,晚期又受新华夏系的影响。

总之,区内断裂力学性质转变与不同构造区域应力场的改变有关,它使构造复杂化,向有利或不利于岩溶地下水活动发展。

是控制岩溶,洞穴发生、发展因素之一。

因而在分析本区地貌与岩溶洞穴发育特征时,值得注意研究。

(三)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带,主要为加里东期及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东部的劳江岩体为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

东北部外围的海洋山花岗岩体亦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基,与寒武系、奥陶系侵入接触,而泥盆系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

北部的猫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活动侵入岩体。

主岩体以岩基产出,侵入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属加里东期侵入。

中生代时随着南岭地区广乏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大量侵入苗儿山、越城岭的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

区内南部的南源洞花岗岩体为小型岩株。

侵入于下石炭统岩关组中,围岩蚀变明显,无疑属中生代之侵入。

2、变质作用

广泛而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伴随而来的即为区域变质作用。

致使震旦系及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轻度的区域变质,岩层强烈褶皱,泥质岩石(如页岩、泥质粉砂岩)中的粘土部份变为绢云母,局部尚有变为绿泥石者,致使泥质岩石变质为板岩,千枚页岩,这是区内加里东构造层区别于相对年轻的海西构造层的一个特点。

即前者多经受了一次广西运动的改造。

在加里东期侵入体的接触带上,寒武系、奥陶系的岩石由于受岩浆热力的烘烤,岩石中的粘土成分发生集中乃至重新结晶,形成斑点状板岩,越靠近岩体,则斑点越明显、越变大,依次形成斑点状绢云母角岩,斑点状绿泥石角岩,斑点状云母角,这种现象和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