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068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docx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1.词语解释

念:

考虑,想到?

?

?

?

寝:

睡?

?

?

?

但:

只是?

?

?

?

相与:

共同,一起?

?

?

?

?

户:

闲人:

清闲的人?

?

?

?

空明:

形容水清澈透明。

?

?

?

盖竹柏影也?

?

?

?

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遂:

于是。

?

?

?

至:

到?

?

?

2、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

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

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答:

①遂至承天寺?

?

?

?

?

?

?

?

?

?

?

?

?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

?

?

?

?

?

?

?

?

?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

?

?

?

?

?

?

?

?

?

理由:

关系密切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理由:

志同道合起趣相投?

?

命运相同

(7)如何理解闲人?

?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

“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一、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门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乐者。

5、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

,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7、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

?

地点:

承天寺;?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

?

?

?

?

?

?

?

?

?

事件:

夜游承天寺

9、《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双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本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心情。

二、简答

1、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答: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庭中。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

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本文最后一层“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人者耳。

”句中“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闲人”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闲人”含义是什么?

答: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具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只是“闲人”的自慰罢了。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二是“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此句字面上看表达作者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暗指世人都汲汲于名利,为俗物所羁绊,表达豁达乐观的性格。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

?

?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8、《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

为什么?

答:

不是。

这里是指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指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9、“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

?

?

答: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10、“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晴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

答: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

1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

?

以水喻月抒闲情

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三、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

?

?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

C.怀民亦未寝(睡觉)?

?

?

?

?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D?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

?

?

?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6、下列一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明月》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承天寺》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两篇都写月,《明月》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承天寺》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明月》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承天寺》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的人。

D、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

前者浪漫洒脱如行去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一、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无与乐(lè)者?

?

遂(suì)藻(zǎo)荇(xìng)

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

只,仅。

今义:

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

1、中心思想:

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

六、课文内容理解

?

?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

?

(1)旷达胸怀

(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

?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

记叙描写议论。

?

?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

?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

?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

?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

?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

?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

?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

?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

?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

?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七、开放型试题: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

?

?

?

?

?

?

?

?

?

?

》,作者?

?

?

?

?

?

?

?

?

?

?

,字?

?

?

?

?

?

?

?

?

,号?

?

?

?

?

?

?

?

?

眉州眉山人?

?

?

?

?

?

代?

?

?

?

?

?

?

?

?

家。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

?

?

?

?

?

?

?

?

?

?

?

?

?

?

?

欣然起行?

?

?

?

?

?

?

?

?

?

?

?

?

?

?

?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

?

?

?

?

?

?

?

?

?

?

?

相与步于中庭?

?

?

?

?

?

?

?

?

?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

?

?

?

?

?

?

?

?

?

?

?

?

?

?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

?

?

?

?

?

?

?

?

?

?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

?

?

?

?

?

?

?

?

?

?

?

?

?

?

?

?

?

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6、“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

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

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

1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

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13、按原文默写: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院中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

古诗文中还有很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里例。

(至少两例)

15、作者月夜游寺,情融于景,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一组含“月”字的五言或七言的对偶句。

参考答案:

1、《东坡志林》?

?

?

苏轼?

?

?

子瞻?

?

?

?

东坡居士?

?

?

宋?

?

?

文学

2、窗?

?

?

?

?

?

?

?

?

高兴愉快的样子?

?

?

?

?

?

?

?

?

想到,考虑?

?

?

?

?

?

?

?

?

?

?

?

睡觉

散步?

?

?

?

?

?

?

?

形容水的澄澈?

?

?

?

?

?

?

?

?

?

?

相互错杂?

?

?

?

?

?

?

?

?

?

?

?

?

?

只是

3、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

?

(2)怀民亦未寝?

?

?

?

?

?

?

?

?

?

?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

?

?

?

?

?

?

?

理由:

关系亲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4、

(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5、见月色之美的欢喜之情。

6、

(1)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

?

(2)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寻访好友的举动。

7、空明、澄澈。

?

?

?

被贬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8、欣赏如水月色、婆娑的月影时的愉悦快慰之情。

9、“入夜”即“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10、“庭下如积水空明”?

?

?

被贬之后,内心孤独、失落,而又刻意达观的复杂情怀是一致的。

11、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作为一个有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的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不就是一种诗意人生的体验吗?

12、作者把无情感的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美的月色是那样善解人意,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地溜进屋来慰藉作者。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

?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5、

(1)倚树听流泉,开帘见新月。

?

?

?

(2)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

1.①介词,因为②只,不过2.B

3.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闲人

二、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1.A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

庭中月色(或:

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旷达

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1、苏轼,唐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盖/竹柏影也4、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6、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四、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