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0931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八年级

二0一四年八月

 

第一单元

一、单元容

1、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2、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3、《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4、《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5、《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及其丰富的心世界。

3、记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课文《七律长征》(1课时)

课文《长征组歌》两首(1课时)

课文《老山界》(2课时)

课文《草》(2课时)

课文《长征》节选(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的手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

教学手段: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个性化意见

教学步骤:

一、疏通字词

音:

逶wei迤yi岷mín山

难nán困难nàn苦难

更gèng更加gēng更新

mēng蒙骗,蒙méng蒙混过关

měng

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形:

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

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

睚睚眦必报萎萎缩

义:

逶迤磅礴走泥丸开颜

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长征组歌>两首》——歌词

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草》——短篇小说

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

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背景介绍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

2、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广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解说: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

“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整体感知

1、听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

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感情基调:

豪迈、激昂……

跟随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具体研读

诗的第一句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

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

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

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a)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

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总结归纳

(1)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3)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

总结全课: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六、作业:

1、词语积累

2、预习“诵读欣赏”: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板书设计:

五岭乌蒙山

万水千山

金沙江大渡河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把课前预习的字词掌握情况加以交流。

 

结合书下注释自由朗读。

 

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由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讲述近体诗的情况,如果可以对整个诗歌的发展史加以描述。

 

谈感受。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读诗的停顿和作者所传达的感情。

 

思考与下面六句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用”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学生感受本诗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

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

 

教后感:

 

二《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教学目标:

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2、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课前预习:

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个性化意见

教学过程:

一、字词检测:

音:

黔qián皑皑áiái毡zhān子

炊chuī烟毯tǎn子侵qīn略

扎zhā扎营盘乘chéng乘机,乘人之危

zā包扎shèng千乘之国

形:

渴解渴渴求锤千锤百炼

喝喝水喝彩捶捶胸顿足

皑皑皑袭袭击

铠铠甲垄垄断

二、背景

组歌是由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

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三、背景资料:

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

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松潘的毛尔盖草地。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

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丁甘如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

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

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

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读懂诗歌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学法指点:

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

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佯攻、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过雪山草地》: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五、研读歌曲,赏析亮点

〖参考〗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用比喻、夸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过雪山草地》: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用夸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六、比较感知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

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七、情感迁移

1、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

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

2、书后练习三

八、创新训练

九、拓展赏析: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扫敌骑手携

概括一下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战士经过千辛万苦,胜利到达吴起镇大会师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这首歌词开头的两句连用4个三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诵读?

4个三字短语激昂、欢快,表达出军民同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宜用欢快、自豪的语气来读。

请你谈谈这首歌词与课文所选二首歌词的共同之处,谈两点即可。

布置作业:

“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

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策吗?

请写出4个。

(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等)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书下注释把握。

 

学生结合了解的资料谈背景。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出示自读的问题。

 

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2、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可从思想感情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教学后记:

 

三老山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

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个性化意见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人。

(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

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

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

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

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

蜷()矗立()咀嚼()

呜咽()澎湃()骨碌()缀()

2、多音字组词:

嚼:

jiáo()jué()

咽:

yān()yàn()yè()

落:

là()luò()lào()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容。

(老山

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提示:

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容

文章主旨

2-11节

当天下午至

天黑

山沟—山脚

同瑶民的攀谈

表现红军

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的

坚强意志

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

神。

12-23节

天黑后至

黎明前

山脚—山腰

爬山艰苦以及

在雷公岩前露宿

24-31节

次日黎明至

下午两点

雷公岩—

山顶

攀越雷公岩

32-33节

登上山顶

以后

山顶—山下

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

(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

(12—33)红军翻越3.攀登雷公岩

老山界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

写作者的感受。

三、问题讨论: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

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

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

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

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

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

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

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

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

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

请找出来并加以

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

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

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

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

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

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

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

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人声和大自然

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

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

情怀。

(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

是什么?

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

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问题探究:

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

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

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

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

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

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一)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

得合适吗?

为什么?

(二)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

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三)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

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

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

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

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

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并默写第23节。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

(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

(12—33)红军翻越3.攀登雷公岩

老山界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

写作者的感受。

结合补充习题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当堂解决。

 

加强朗读训练。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