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161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5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活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基本覆盖全体居民,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住房保障体系更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完备,社会福利体系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便利惠民的生活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居民幸福生活保障更加完善。

到2015年,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443.4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百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3.5张,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5万套。

——身心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居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人人享有快乐愉悦新生活。

到2015年,千人医生数和千人床位数分别达到3.5人和5.4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2%,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9.2岁。

——公平优质教育人人享有。

义务教育更趋优质均衡,“入好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服务型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提升,人民群众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人人拥有开启美好生活的知识钥匙。

到20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6年,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中央核定的比例,争取提高到18%。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持续深化,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创新深入推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以上,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

——交通出行更加顺畅。

综合性、便捷化、多层次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纵横贯通、主支相连、集疏配套的路网体系,公共停车场所有效拓展,“行路难、停车难”明显改善,公交优先地位进一步确立,全市人民充分享受畅达、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

——居住环境清新舒适。

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合理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老百姓喝上干净优质的水,呼吸清洁新鲜的空气,满目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享有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平安和谐、幸福稳定。

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高,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相对欠发达地区统筹协调发展,各类困难群体生活更加改善。

家庭幸福,邻里和睦,诚信友爱,关爱帮扶,初步建成全体居民共同生活的和美家园。

到2015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省定标准,注册志愿者占城镇户籍人口比例达到8%。

“十二五”时期提升生活品质主要指标

分类

编号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1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就业增收

1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67.7]

13

[60]

--

2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4

<4

新办创业实体(万家)

5

[25]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0166

33182

48580

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4261

15758

23500

10.5

6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38

社会保障

7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400.8

408

443.4

[42.6]

8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2

>95

9

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张/百人)

2.9

3.5

[0.6]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1.2

[5]

身心健康

11

每千人医生数(人/千人)

3.1

3.2

[0.4]

每千人床位数(张/千人)

4.55

4.8

5.4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

38.8

42

14

人均期望寿命(年)

79

79.2

[0.2]

教育水平

1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1

13.6

16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14.5

15.3

18

[3.5]

17

中等职业免学费政策实施率(%)

25

100

文化生活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m²

3000

19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3.6

3.8

>5

20

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社会安全

21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6 

低于省定标准 

22

注册志愿者占城镇户籍人口比例(%)

6.5

注:

(1)[]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2)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保险。

三、实施八大工程

(一)就业富民工程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服务体系,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劳资关系更加和谐,劳动者素质明显提升,能就业、稳就业、可创业、多增收的充分就业与创业型城市基本建成。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完善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开展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工作,大多数县(市)区达到“充分就业县(市)区”标准,推进宁波逐步从“最容易就业城市”向“充分就业城市”转变。

多渠道拓展就业增长空间,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通过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发展,吸收培养一批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努力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到2015年,新增就业人员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创建和打造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推动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平台项目,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库,实现市县创业项目资源共享,探索建立社会化、市场化创业服务模式。

五年完成创业能力培训6万人次,新办创业实体25万家。

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推动就业帮扶服务向就业全过程转变,每年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6000个,实现城镇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升新增就业和转岗就业人员就业能力,实施30万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3000名企业优秀青工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3万人以上。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已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达到95%以上。

加强欠薪维权长效机制建设,切实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工作,推进“12333”劳动保障咨询实体化服务机构建设,到2015年,年服务能力达到100万次。

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探索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全市和谐企业创建面达到90%。

(二)保障惠民工程

健全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社区生活更加方便,安居稳定有序生活的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力推动社会保障向人群全覆盖转变,到2015年,实现社会保险基本全覆盖。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43万人,本市居民各类养老保障参保率达到90%,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

稳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到2015年,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同城同待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区政策内住院补偿率达到75%以上。

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转换衔接办法。

提高职工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统筹层次。

实施“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工程,全市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300万张,实现职工医疗保险大市就医“一卡通”。

不断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救助标准。

到2015年,市区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标准一致,其他地区城乡一体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增加救助病种,到2015年,以县(市)区为单位,医疗救助资金达到年人均15元以上,资金结余原则上不超过10%。

完善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和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

基本建立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体系。

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其他保障方式为辅,非成套房改造和老小区整治同步推进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平方米、5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250万平方米,基本满足人均年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线以下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需求。

推进居民生活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全市家庭服务网络整合提升,构建比较完善的家庭服务业体系,重点推动一批家政服务企业连锁化、规范化发展,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深入社区开设超市、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家政服务网点;

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业建设,大力实施繁荣农村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连锁生活服务企业经营网点深入县、乡、村,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加快发展新兴生活服务业,推动生活服务业升级换代,不断创新便利居民生活的服务和产品类型,开拓新型生活服务业态。

今后五年,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开展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完善、提升生活服务圈,实现连锁便利店在全市行政村100%覆盖。

(三)卫生健民工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健身设施,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基本实现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目标。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全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加快市中心血站、康宁医院、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继续实施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群全覆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稳步提高。

建立和完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整机制,逐步将干预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

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全力推进消除麻疹和疟疾行动计划。

大力加强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社区管理,重点慢性病社区管理率9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

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工作。

实施卫生应急能力促进项目。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食品、饮用水、职业卫生、医疗市场的监管工作。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和加强红十字会工作。

全面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筑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县级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积极推进县级医院(包括中医院)建设,全部达到二甲以上水平;

持续推进中医“三名三进”工程,经常性中医事业费占卫生经常性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

推进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社区和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居民20分钟到达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95%,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4张。

加强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护师)数分别达到3.5人和3.2人。

加快建设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推进数字化医院、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信息化等建设。

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建立“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机制,构建市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城乡居民基层门诊就诊比例达到60%以上。

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以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为重点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公立医院内涵建设,鼓励组建大型医疗集团,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促进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政策,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加强体育健身运动。

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奥体中心,建设宁波市射击中心、水上运动训练基地,进一步完善游泳健身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功能。

建设一批县(市)区体育场馆和街道(乡镇)级全民健身中心。

鼓励居民加强体育健身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2%,在省内居于前列。

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大力承办篮球、排球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力争举办125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长三角南翼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初步建成。

加快发展特色的体育产业,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45亿元,年均增长13%。

(四)教育强民工程

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居民赢得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入好园难、课业负担重”的问题基本解决。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15年教育。

优化学前教育结构,大力推进规范办园,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92%。

改善城乡中小学学习环境,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

改善体艺设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全面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省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学校比例达到52%。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点扶持1—3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50%以上。

加强研究生教育,在甬研究生数突破8000人。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和现代化远程教育。

完善市、县(市)区、校三级师干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学前教育布局规划,所有乡镇至少建有1所省二级及以上中心幼儿园。

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5%,逐步缩小教育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基本实现县域内均衡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实行免学费政策,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的帮扶力度。

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健全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逐步实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重点建好宁波特殊教育中心。

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

加大高等院校服务型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与区域特色产业群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

建成10个优势特色学科和20个品牌专业。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海洋生物等专业,扩大宁波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招生规模。

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专业布局,建成与区域现代产业集群相适应的品牌示范专业。

大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加强20个培训基地和20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3万人以上。

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培训市场,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建设。

(五)文化育民工程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共建共享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创作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一步改善提升。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落实文化大市建设各项任务,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

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大力培育和宣传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宁波精神的先进典型,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积极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推进宁波文化研究工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深化。

深入推进“讲文明、树新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各项活动,加大力度强度,推动克难攻坚,不断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奋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目标。

做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

从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着手,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文明生活。

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根本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在“窗口”单位和服务性行业开展规范化服务。

认真抓好以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夯实基础。

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机关、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实施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计划,建成宁波文化广场、宁波·

中国港口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改建宁波市艺术剧院(凤凰剧场),完成天一阁博物馆陈列改造、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整体提升两大工程,规划建设历史纪念馆等重大文化设施。

积极推进“三江六岸”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三江口核心区品质。

完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力争所有县级及县以上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基层文化宫覆盖率达到90%,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

兴建公共电子阅览室,做好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效能。

到2015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

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深入实施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文化精品战略,推出一批具有国家一流水准的原创文化艺术精品,争取5件以上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40件以上作品获全国常设性文艺大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示范区,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推广“天天演”、“全民读书月”、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等文化惠民活动。

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音乐舞蹈节等节庆活动,组织城乡之间的“文化走亲”活动,重点培育100个活动特色项目,打造“天然舞台”、“天一讲堂”、“群星课堂”等文化服务品牌。

重视高雅艺术引进,每年引进访演、商演、展览等各类境外文化交流项目60个以上,市级主要剧场举办高雅艺术演出不少于500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到2015年,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推进文物保护和名城保护,开展近现代城市基本设施、工业遗产、名人故居、涉台文物等专题性文物保护,实施月湖西岸、南郊路、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工程,抢救保护莲桥街、秀水街等历史地段重要文物建筑和特色传统民居群。

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考古、水下考古调查及河姆渡遗址保护工作;

建设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中心的越窑青瓷展陈、保护体系。

开展国家等级博物馆创建,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实现市县两级国有博物馆全覆盖,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到2015年,全市各级文保单位(点)达到1800处,博物馆、纪念馆、对外开放的文化遗产场所总数达150个。

(六)和谐安民工程

维护社会秩序,健全生产生活安全防护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居民吃得安心、买得放心、用得称心,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

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推进基层政法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村(社区)、规模企业综治工作室规范化建设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

基层和谐促进工作网络和机制在社会基层实现全覆盖,综治社区化(区域化)管理与城乡社区建设相适应,建成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构建扁平式、网格化、全覆盖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

优化社会治安环境。

扎实推进县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集打击、防范、控制、管理、教育、改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对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社会要素实行全方位防范控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重点探索在非公经济组织、新兴产业行业、各类社会组织中开展平安创建的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平安建设的城乡互动、整体推进。

切实提升网络等虚拟社会管理能力。

到2015年,力争全市基层系列平安创建覆盖面达到100%,创建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构建安全生产防范体系。

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等“九大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