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163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让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课 堂111.docx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11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寒亭六中于英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要重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所教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哪些联系,以致学生学会了知识却无法去解决与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脱节,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学习内容只有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数学教学要解决好“反映生活”与“服务生活”的问题,不深入生活实践,不注意从生活中积累是不行的。

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将数学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抽象的纯数学问题,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其实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变“课堂数学”为“生活数学”。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与数学亲密接触

大自然是以数学语言说话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踪影。

现代学生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关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很多问题需要数学知识去解决。

要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运用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给予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在学习了几何的平面镶嵌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平面图形镶嵌的实例,看谁收集的多。

又如小明家刚购买了一套新房,准备用地板砖铺设地面。

要求地板砖都是正多边形,每块地板砖的各边长都相等,各个角也相等,某家装市场有如下五种型号的地板砖,它们每个角的度数分别是60°、90°、120°、108°、135°。

请同学们充当设计师分析这些地板砖哪些适用?

哪些不适用?

选择哪一种地板砖铺设更美观?

并让他们设计一幅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比一比看看谁设计得更有新意。

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花园图案设计”等小课题研究,这样让学生亲临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扩大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用数学”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问题有机结合,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探究数学、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充分享受数学世界的美妙和乐趣。

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才会更加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寓数学教学于生活实践

----寒亭六中王燕玲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因此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

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另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

上这节课的时候,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

”引入新课,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广阔的大海边,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的画面,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

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

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

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

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

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

我就问:

“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

”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一节课,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

”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

”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

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另外还增加了经济决策应用题和配药、配盐水、糖水的“浓度问题”,使原本抽象深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通俗化。

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的意识。

如果能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法,必能很快就会发出感叹:

“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3、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

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

“生活即教育”,要是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

-----寒亭六中王志强

在数学的每一点进步、发展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者一个曲折的故事。

如果我们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适当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或者讲讲知识背后的故事,那么,数学学习将变得不再枯燥,学生学的知识会更加通透,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所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我想说的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

这里所说的生活教育,主要包括某个知识点的产生与发展,现状与前景,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与应用,数学历史人物(数学家、科学家等)与故事等。

简单的归纳一下,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有以下作用:

一、了解知识起源,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用处,应用知识,趣味记忆。

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

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

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

“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

可是,好景不长。

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

集合论是有漏洞的!

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

S是否属于S呢?

根据排中律,一个元素或者属于某个集合,或者不属于某个集合。

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问是否属于它自己是有意义的。

但对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的回答却会陷入两难境地。

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

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

它使得数学基础问题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态摆到数学家面前,导致了数学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

又促进了数学的大发展等等。

这样的故事,不仅使的学生认识到集合的起源,集合的重要性,也了解到集合论的问题所在,自己会迫使自己做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高科技的基础,产生学习兴趣。

2001年3月22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准确地坠毁在南太平洋指定海域。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行动中,有两门数学起着关键的作用:

1948年仙农建立的数学信息论,以及1946年维纳开创的数学控制论。

首先,这需要由地面远距离传送指令信息,这肯定要受到噪声的干扰。

如何保证“和平”号上接收的指令完全正确,这需要用抗干扰的通信理论和数学滤波设计。

至于如何指挥空间站上计算机启动阀门,调整飞行姿态,控制进入大气层的地点和速度,都必须准确地运用控制论技术。

时至今日,宇航专家对这门数学控制技术的运用已经驾轻就熟,因而这次坠毁可说无惊无险。

在“和平”号坠毁时,俄罗斯的地面指挥中心及其派往南太平洋的观测组,以及南太平洋周边地区的许多地面观测站都在工作。

在这些观测活动中,离不开一项关键数学技术——卡尔曼滤波。

众所周知,由于受各种干扰的影响,地面观察到的飞船位置和真实的飞船位置会出现误差。

1960年,美国数学家卡尔曼(R.Kalman)提出了一种数学方法,可以把随机出现的干扰“滤”掉,使地面监测的数据和真实的位置达到最佳吻合。

这便是著名的卡尔曼滤波。

1968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地面上四座雷达监控飞船的位置,并发出指令使阿波罗飞船软着陆,如果地面观测误差太大,控制飞船计算机调节指令出现失误,登月计划就将前功尽弃。

卡尔曼滤波技术于是在登月航行中大显身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时至今日,任何航行(包括每一架喷气客机)都离不开卡尔曼滤波,“和平”号的坠落自然也不例外。

卡尔曼滤波技术现在已推广到地震监测和经济趋势的监控。

虽然,我们常常看不见数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它的恩惠。

作为数学学习者,要能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

三、了解数学的前端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志向,培养其科研使命感,发挥数学的德育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技术背后的就是数学。

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艾德华—大卫所说:

“很少人认识到当今如此被广泛称颂的高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

”这句话可能会招致某些争论。

但是,它并不是否定各种硬件技术发展的意义,而是强调很少人认识到数学在高技术中的重要性这个事实,强调高技术中数学的不可或缺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并且是富有远见的。

从医疗上的CT技术到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从飞行器的模拟设计到指纹的识别,从石油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技术的背后,数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

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数学的研究,把优先发展数学看成是保持国家科技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鉴于数学在科技中的特殊地位和当今科技的数学化的进程,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要将对数学的支持强度翻两番。

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国力要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杰出数学家。

给学生讲这些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将它们的兴趣化为学习数学的力量,从而学好数学,报效祖国,从另一方面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目前,不仅是社会上对数学科学缺乏了解,而且我们数学工作者或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数学存在着不完整的理解及认识.如果我们只强调数学的美,只强调数学逻辑的严谨,而不讲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这就容易使那些不以数学为职业的学生感到厌倦;使学生看不到数学与社会及时代发展的联系,看不到高科技与数学的联系,从而大面积的出现文章开始的一幕。

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一定要结合生活教育,用生活事实教育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

---寒亭六中王海云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例如:

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

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

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

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导入新授内容,使学生通过各种尝试、探讨,掌握新知识。

许多孩子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

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

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的价值,进行思维的锻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

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

有这样一个案例:

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启发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有的学生猜与半径有关,有的猜与直径有关。

可有一个学生说,圆的周长与半径和直径都有关,所以我想把半径和直径加起来,再来研究与周长的关系。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完全没有想到,只好说:

“你的想法挺独特的,不过我们就不在这里研究了。

”课后,这位教师反思:

自己备课太不充分了。

课堂上出现的这种情况仅仅是老师备课不充分吗?

我感觉,即使说有关,也是关系不太大。

一个教师他怎么样去备学生,也不可能把课堂上所有的生成都预设到,因为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这些经验还不尽相同,所以说这情况完全归结为是备课是不够的,是不确切的,不如说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还需要提高更恰当。

课堂上出现了自己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不如把这个“球”暂时传给学生,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去讨论讲座,借这个时机,教师进行“冷思考”,静下来心不难发现,这个学生的话中其实是有矛盾的,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和半径是有关的,所以没必要把半径和直径的和加起来再去研究周长了。

学生的想法是否真的是独特也有待于商榷!

有的教师认为,用这个学生的这种想法去验证,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圆的周长=(直径+半径)*圆周率/1.5。

我不是教数学的,也没细想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就表面来看,是不是很麻烦地去做了个本应该很简单的事,这不违背学数学的原则吗,数学不是讲究在正确的基础上迅速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运算吗?

如果用这个结论很明显达不到这个效果。

现在课改的一个误区是“学生无错论”,只是要学生的想法与众不同,教师就不能去纠正那些明显的偏颇,否则就是没有重视主体性。

如果一个人需要你给指路去一个你知道几条路的地方,你会指给他哪条路?

难道你要指给那条最远最绕脚的路吗?

除非这个问路人永远不知道还有其它近道可走,否则的话,他难道不会怪你一直让他走了许多弯路,做了许多无用功吗?

所以评价这个学生的想法,是“独特”一词还是没有说完,是不是有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想法有它无意义的一面呢?

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课上,都难免会出现这些非预设性生成的现象,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真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地思考了!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

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样形式。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

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班级的差生面积较大,致使无暇顾及,导致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数学要“平易近人”生活化

---寒亭六中于乐仁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让知识平易近人”,让我们的学生看得到它,摸得到它,听得到它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时刻、每个角落都体验到它的存在。

因此,联系现实生活、呈现现实的数学学习背景需要我们教师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和挖掘教学资源的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义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课程的学习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加强数学与学生‘自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和形式,对孩子们才具有亲和力,才能更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一、巧用实例,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二、

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

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一节时,我把书中例题改成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随着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幅幅各种水果的图案,同学们的热情异常高涨。

经过筛选,同学们选择了5种水果进行统计。

整个统计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活跃。

在汇报时,也都对调查结果表现出了好奇。

接着,根据全班同学六个小组的汇报和统计后,把统计的结果制成了统计表和统计图,并且,总结了进行数据整理的几个步骤。

教学过程由于有了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生动,而且学生体会了整个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受到了我们的数学结论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

三、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的精彩描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觉生活中的数学,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如:

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165-97”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

爸爸带165元钱去给小刚买一台97元的英语复读机,同时出示165元钱(其中有1张是一百元的),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模拟买卖中付钱、找钱的过程,引导学生把“付出100元,再找回3元”用算式表示。

通过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处理,“165一97=165-100+3”,“165-97=100-97+65”的算理便不言自明了。

再如:

在教学“实际测量”时,让学生自己做主,在日常生活中选定一个他们想测量的对象再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测量方法,进行一下实际测量。

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室或生活中的测量物进行测量。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测量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

例如:

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学校南面池塘的水深平均1.3米,有一个身高1.6米的孩子掉进去,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

”由于这题比较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多数学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经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总结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观点。

一部分同学认为不会有危险,这是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部分学生认为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3米,说明有的地方水深不足1.3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6米还深。

所以这个孩子掉进不足1.3米的浅水区,则不会出现危险;如果他掉进深水区,则会有生命危险。

第三层次是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孩子会游泳,则不会有危险。

这样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和学习,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也积累了生活经验。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知识价值

在数学中应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我们班每月都举办一些如“数学讨论会”、“小小展示台”等小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例如:

在一次“小小展示台”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