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证侯.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16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证侯.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证侯.doc

中医内科学

感冒

一、风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辛温散寒,柴胡解表退热,川芎活血以治头痛,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甘草宣肺止咳化痰,羌活,独活散寒止痛,以治肢节酸痛。

二、风热证:

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胀头痛,咳嗽咽燥,痰黏或黄,或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银翘散,连翘,薄荷,竹叶,桔梗,豆豉,甘草疏表泄热,轻宣肺气,银花,芦根,牛蒡子清热解毒,荆芥以助疏解之力。

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大椎点刺出血。

三、暑湿证:

身热,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新加香薷饮加减:

银花,连翘清热解暑,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咳嗽

一、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止嗽散加减。

紫菀,百部润肺止嗽,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气祛痰。

2。

风热犯肺:

咳嗽气粗,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鼻流黄涕,口渴,苔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解表清热,桔梗,杏仁,甘草,芦根宣肺止咳,清热生津。

大椎,尺泽,少商可点刺出血。

3。

风燥伤肺:

干咳作呛,咽喉,口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夹有血丝,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

桑杏汤加减:

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杏仁,贝母化痰止咳,沙参,梨皮,栀子生津润燥清热。

二、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恶心呕吐,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二陈汤加减:

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可加苍术,厚朴加强燥湿化痰作用。

2。

痰热郁肺:

咳嗽气粗,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稠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赤,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清泄肺热,贝母,瓜蒌,桔梗清肺止咳,麦冬,橘红,茯芩,甘草养阴化痰。

大椎,尺泽,少商可点刺出血。

3。

肝火犯肺:

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稠,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清热泄火,桔梗,青皮,陈皮化痰顺气,青黛,蛤壳清肝化痰。

4。

肺阴亏耗: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桑叶清肺热,扁豆,甘草甘缓和中。

肺痈

一、初期:

发热微恶寒,咯黏液痰或黏液脓性痰,胸痛,咳时加重,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银翘散:

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气化痰止咳,荆芥,豆豉,薄荷解表。

内热较甚加生石膏,炒黄芩。

咳甚痰多者加杏仁,川贝,前胡,桑皮,冬瓜子,杷叶。

胸痛呼吸不利者加瓜蒌皮,广郁金。

二、成痈期:

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咯痰黄稠,喉间有腥味,胸满疼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苇茎善清肺热,为肺痈必用之品,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桃仁活血化瘀,薏仁清肺热排脓,黄芩,黄连,黄柏,山栀清火泻热。

可加蒲公英,地丁,银花,鱼腥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咯痰黄稠者加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

咯痰浓浊量多,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大黄。

咯脓浊痰,腥臭甚者,可合犀黄丸。

大椎点刺出血。

三、溃脓期:

咯吐脓血痰,或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烦渴,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加味桔梗汤:

桔梗宣肺祛痰,排脓散结,用量宜大,贝母,橘红,薏仁化痰散结排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葶苈子泻肺除壅,白及去腐生肌,消痈止血,可加黄芩,鱼腥草,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排脓。

咯血加丹皮,山栀,蒲黄,藕节,三七。

津伤明显加玄参,麦冬,花粉。

气虚不能托脓者加生黄芪。

脓溃不畅,加穿山甲,皂角刺。

(但咯血者禁用)

四、恢复期:

热退咳减,脓血痰渐少,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黄芪,太子参,粳米,北沙参,麦冬养阴益气,石膏清泄肺热,桔梗,薏仁,冬瓜仁,半夏祛痰排脓,白芨,合欢皮消痈祛腐,甘草清热解毒。

低热者加功劳叶,地骨皮,白薇。

脾虚食少便溏加白术,茯苓,山药。

哮证

发作期

一、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或浮紧。

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麻黄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紫菀,甘草,款冬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可配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利气化痰。

二、热哮:

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定喘汤:

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热宣肺,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收敛肺气,甘草和中。

可酌配知母,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缓解期

一、肺虚: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恍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玉屏风散加减。

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防风祛风以助黄芪实表固卫。

二、脾虚:

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不华;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

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

可配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三、肾虚:

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喘哮易发。

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喘证

一、风寒袭肺: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兼有头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宣肺散寒。

麻黄汤: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透达营卫,杏仁降肺气,散风寒,甘草和药。

二、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气粗鼻煽,胸胀痛,咳而不爽,吐痰黏稠,伴有形寒身痛,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滑数。

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加味。

可加黄芩,桑白皮,栝蒌清热化痰。

痰多可加葶苈子,陈皮。

三、痰热郁肺: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夹血色,伴有身热,烦闷面红,汗出咽干,口渴喜冷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加减:

桑白皮,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泄肺,苏子,贝母,杏仁,半夏降气化痰。

热甚加石膏,知母。

痰多色黄加栝蒌,竹茹。

口渴加沙参,天花粉。

便秘加大黄,葶苈子。

喘促腹胀者加苍术,厚朴。

痰有腥味加鱼腥草,冬瓜子,芦根,薏苡仁。

四、肺虚: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微,痰吐稀薄,自汗恶风,或烦热口干,干咳,面色潮红,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细数或软弱。

补肺益气,佐以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人参,黄芪补肺益气,熟地,麦冬养血滋阴,五味子收敛肺气,桑白皮,紫苑润肺化痰清利肺气。

若肺阴虚甚者合百合固金汤。

若寒痰内盛兼有表证合小青龙汤。

五、肾虚:

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腰膝酸软,形瘦神疲,或跗肿,面色青紫,或汗出肢冷,舌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

或喘咳,面红烦躁,口干咽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苔,脉细数。

补肾纳气。

肾阳虚用桂附地黄丸,参蛤散加减。

肾阴虚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善后可常服胎盘粉,核桃。

胸痹

一、寒凝心脉:

猝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当归四逆汤。

方中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清血,芍药和甘草相配,有缓解止痛之功;通草入经通脉;大枣养脾和营。

二、气滞心胸: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中柴胡与枳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脉止痛;香附、陈皮增强解郁理气之功,川芎为血中气药,故可活血而能调畅气机。

三、痰浊闭阻:

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方中栝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加厚朴、枳实,辛苦温行气滞而破痰结;加桂枝温阳化气通脉;配茯苓、甘草健脾利水化饮;用干姜、细辛温阳化饮,散寒止痛。

四、瘀血痹阻: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其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柴胡,桔梗与枳壳,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行气活血,生地养阴润燥而又逐瘀。

五、心气不足:

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促,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恍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前方中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扶助心气;甘草炙用,甘温益气,通经利脉,行血气而治心痛、心悸;肉桂辛热补阳,散寒气而疗心痛,又能纳气归肾,缓解气短、喘促之症;或以桂枝易肉桂,有通阳、行瘀之功,用以治疗心气不足,血滞心脉之症;去生姜,加丹参或当归,养血活血。

甘麦大枣汤益心气,宁心神,甘润缓急。

两方共奏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之功效。

六、心阴亏损:

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天王补心丹。

方中重用生地,一滋肾水补阴,水盛则制火,一入血分能养血,血不燥则津自润。

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当归、丹参补心养血;人参补益心气;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五味子收敛心气;桔梗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若虚烦甚者,可加服朱砂安神丸;若阴虚火旺而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可加用知柏地黄丸。

七、心阳不振: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恍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方中人参、附子大补元气,温补真阳;桂枝、甘草温阳化气,振奋心阳。

两方共奏补益阳气,温振心阳之功。

心悸

一、心虚胆怯: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方中龙骨、琥珀、磁石镇惊宁神;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人参益气养心。

二、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三、阴虚火旺: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黄连阿胶汤加减。

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鸡子黄滋阴养血。

四、心阳不振: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生龙齿,生牡蛎安神定悸。

五、水饮凌心:

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

六、心血瘀阻:

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

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滋阴养血,当归养血活血。

七、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半夏辛温,和胃降逆,燥湿化痰,橘皮理气和胃,化湿祛痰,生姜祛痰和胃,竹茹甘寒,涤痰开郁,清热化痰,枳实下气行痰,甘草和中。

血证

A、鼻衄

一、热邪犯肺:

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清泻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宣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苇根清热生津,可加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凉血止血。

肺热盛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二、胃热炽盛:

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烦躁鼻干,口干臭秽,口渴欲饮,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玉女煎加减。

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可加茅根,大蓟,小蓟,藕节之类凉血止血,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加生大黄通腑泻热,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养胃生津。

三、肝火上炎:

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目赤,烦躁易怒,口苦,舌红,脉弦数。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甘草滋阴养血。

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热。

四、气血亏虚:

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补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当归,龙眼肉补养气血,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摄血。

酌加仙鹤草,阿胶,茜草等加强止血作用。

B、齿衄

一、胃火炽盛:

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生地,丹皮,犀角清热凉血,黄连,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合用泻心汤以增强其清胃泻火的作用。

可酌加白茅根,大蓟,藕节以凉血止血。

二、阴虚火旺:

齿衄,血色淡红,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滋水清肝饮(六味加白芍,当归,栀子,柴胡,枣仁)合茜根散(茜草,生地,黄芩,阿胶,侧柏叶,甘草)加减。

滋水清肝饮补养肝肾,滋阴降火,茜根散凉血止血,滋阴养血。

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凉血止血。

若虚热较甚,酌加地骨皮,白葳清退虚热。

C、咳血

一、燥热伤肺:

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加减。

桑叶,栀子,淡豆豉清宣肺热,沙参,梨皮养阴清热,杏仁,贝母润肺止咳。

可加白茅根,藕节,茜草,侧柏叶凉血止血。

兼有发热,头痛,咳嗽,咽痛,脉浮数等外感风热的表证时,可酌加银花,连翘,牛蒡子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玄参,天花粉养阴润燥。

二、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桑白皮,地骨皮清清泻肺热,海蛤壳,甘草清肺化痰,青黛清肝凉血。

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等凉血止血。

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黄芩清肝肝泻火。

若咳血量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

三、阴虚肺热:

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丸加减。

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肺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

可加白芨,白茅根,藕节,茜草等加强止血作用。

D、吐血

一、胃热壅盛:

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泻火,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

胃气上逆而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

二、肝火犯胃:

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泻肝胆实火,清下焦实热,生地,当归滋阴凉血止血。

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十灰散加强凉血止血。

三、气虚血溢:

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当归,龙眼肉补养气血,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摄血。

酌配仙鹤草,阿胶,茜草等加强止血作用。

E、便血

一、肠道湿热:

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角,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凉血,防风,当归,枳壳补气活血。

二、脾胃虚寒:

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黄土汤加减。

灶心土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阿胶,地黄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

F、尿血

一、下焦热盛:

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加减。

小蓟,生地,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栀子,木通,竹叶清热泻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热,导热下行,当归养血活血。

二、肾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加减。

六味地黄滋补肾阴,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可加旱莲草,大小蓟,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

三、脾不统血:

久病尿血,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或兼齿衄,肌衄,舌质淡,脉细弱。

补脾摄血。

归脾汤加减。

当归,龙眼肉补养气血,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摄血。

酌加仙鹤草,阿胶,茜草等加强止血作用。

有气虚下陷表现者,亦可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四、肾气不固:

久病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膝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萸,牛膝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肾助阳,茯芩健脾,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

酌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等加强凉血止血。

G、紫斑

一、血热妄行:

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地黄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二、阴虚火旺:

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心烦口渴,颧红,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加减。

茜根,侧柏叶,黄芩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调中解毒。

三、气不摄血:

久病不愈,反复发生肌衄,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补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当归,龙眼肉补养气血,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摄血。

酌加仙鹤草,阿胶,茜草,棕榈炭,地榆,蒲黄,紫草等加强止血化瘀消斑作用。

不寐

一、肝郁化火:

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龙胆泻肝汤加味。

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肝经湿热;当归、生地养血和肝,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

如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开郁。

二、痰热内扰:

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温胆汤加减。

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理气化痰,和胃降逆,黄连,山栀清心降火,茯芩宁心安神。

若心悸惊惕不安者,加珍珠母,朱砂之类以镇惊定志。

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可合用半夏秫米汤加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食导滞。

三、阴虚火旺: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黄连阿胶汤加减。

黄连,黄芩清心泻火,芍药,鸡子黄,阿胶滋阴养血。

若阳升面热微红,眩晕,耳鸣可加牡蛎,龟版,磁石等重镇潜阳。

四、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心悸不安,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加减。

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补气健脾,远志,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当归滋阴养血,木香行气舒脾,使之补而不滞。

如心血不足者,可加熟地,白芍,阿胶以养心血。

如不寐较重者,酌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养心宁神,或合欢花,夜交藤,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

五、心胆气虚:

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汤加减。

人参益气,龙齿镇惊,茯神,石菖蒲补气益胆安神。

若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宜用酸枣仁汤,方中酸枣仁安神养肝,川芎调血,茯苓化痰宁心,知母清胆宁神。

郁证

一、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疏肝理气解郁。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陈皮理气和中,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化瘀止痛。

胁肋胀满疼痛较甚者,可加郁金,青皮加强疏肝理气的作用。

二、气郁化火:

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口苦,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丹栀消遥散加减。

当归,白芍,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煨姜,薄荷疏肝调脾,丹皮,山栀解郁清热,酌加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口苦,大便秘结者,可加龙胆草,大黄泻热通腑。

三、气滞痰郁:

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苔白腻,脉弦滑。

化痰利气解郁。

半夏厚朴汤加减。

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合用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胸闷,嗳气,苔腻者,可加香附,佛手理气除湿。

四、忧郁伤神: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养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加减。

甘草甘润缓急,小麦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养心安神,益脾养血。

兼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可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熄风。

五、心脾两虚:

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归脾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神,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补气生血,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

六、阴虚火旺:

眩晕,心悸少寐,心烦易怒,或遗精腰酸,妇女则月经不调,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滋水清肝饮加减。

六味地黄滋阴补肾,壮水制火,柴胡,山栀,丹皮以清泄肝火。

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症见头痛,眩晕,面时潮红者,可加草决明,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柔润熄风。

胃痛

一、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散寒止痛。

轻症可用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

较重者可用良附丸或附子理中丸。

方中高良姜温中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