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995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14背影

1.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

“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

“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

“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

“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

“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

“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

“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

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

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

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

(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

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忆“背影”)——往事回忆

(1)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交代家境

(2)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浦口送别

(3)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

(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

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

(哭“背影”)——结尾怀念

(四)学习第1-3节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

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

(1)“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

“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2)“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3)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了他的爱子之情。

(五)分析第二层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

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2.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聪明过分”;而且还叹气说:

“我……真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恨自己那时年轻无知,未能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3.齐读第2层,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六)讲读第三层

1.指名朗读,考虑:

这一层重点刻画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分几层来写?

四层:

第1层写父亲执意要去买橘;

第2层写父亲越过铁道买橘;

第3层写买橘回来;

第4层写与父亲依依告别。

2.父亲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说这句话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3.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买橘时的感人形象的?

先写了父亲的穿着: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紧接着写了去买橘时的一系列动作:

走、探身、穿过、攀、缩、倾、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一个全过程的栩栩如生的动态印象。

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4.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

观察细致,清楚,用词准确生动,故此写得真切感人。

5.父亲买橘回来时,“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父亲买橘的道理:

越是尽到父亲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和满足。

6.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

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

“进去吧,里边没人”。

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

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箱会丢失东西。

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佩。

7.这一层中两次写看见背影流泪,说说这两次流泪分别是什么心情?

第1次是看见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流的是感动的泪,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

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里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

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8.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

要求读出你爱子,子爱你的的深情。

(七)分析第三部分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重点写了接读信后的感受。

(齐读)接读父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背影,这是作者第四次流泪,这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束全文,直接表达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论讨讲解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的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

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1)祖母死了

(2)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

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

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

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惜别的背影、思念的背影。

 

第一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六段: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

(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六段: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

(“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

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

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感触最深的“背影”:

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线索)

4.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

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

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

蹒跚、探、 攀、缩、倾。

 

蹒跚

【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为何用“攀”不用“抓”?

【明确: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明确: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5.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

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

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望父买橘,感动的 泪。

 

(3)第三次流泪:

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

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6.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

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二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

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7.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

不写不可以吗?

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品味语言,明确文章的线索,感悟主旨 

1.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

”体会:

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体会:

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体会:

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体会:

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会:

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

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

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三)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

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

 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

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

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

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

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

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四)体会语句表达的感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2.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话)

3.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的话)

4.他望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的话)

5.过了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的话)

6.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7.“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五)简要回答问题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两句中的“聪明”的意思如何理解?

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

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理解的追悔。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包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包含着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六)读《背影》第六节,回答问题。

1.“……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的作用                              

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的作用:

                                

“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3.(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和满足。

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4.“……过了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的理解。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

“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

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5.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请你回答两次流泪的原因。

第一次流泪,这是被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第二次流泪,是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体会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情感,为他写一封回信给父亲。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

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

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这一易于学生领悟父子深情的角度,层层深入。

通过结合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悟深深的父爱。

但因更多地注重体会情感,从而未能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15白杨礼赞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1.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2.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种树:

“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这种树就叫白杨树。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茅盾以高度的敬意赞美了白杨树。

他为什么要赞美普通但不平凡的白杨树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白杨礼赞》。

二、辅读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处女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ɡ)大毡子(zhān)

主宰(zǎi)倦怠(dài)楠木(nán)旁逸斜出(yì)

2.生词注解

主宰:

支配。

虬枝:

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秀颀:

美而高。

颀,高。

婆娑:

①盘旋舞动的样子。

②枝叶扶疏的样子。

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伟岸:

魁梧;高大。

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dǐ),磨刀石。

旁逸斜出:

(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无边无垠:

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不折不挠:

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潜滋暗长: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四、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第1自然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自然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自然段: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二)深层理解

1.自主学习,讨论并思考:

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请找出有关语句。

不是;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2.让学生读第7自然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思考这四个反问句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象征意义。

这里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深化,含蓄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

不应该只觉得它只是树。

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由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白杨树确实是不平凡的,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节课深入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

(一)品味文章

1.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写黄土高原,这部分内容是否多余?

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

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2.白杨树外部形态不平凡

学生读第5段思考问题。

(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2)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3.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

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将“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并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读一读。

比较表达效果。

“它没有……好女子”这部分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句,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4.正因为白杨树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齐读课文第8.9自然段。

思考:

这一部分为什么要写到“楠木”?

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二)走进写法

作者为了表现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

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军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在教学步骤上,首先我播放了白杨树的图片资料,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姿态,从而揭示课题。

接着我从课题中提问“作者为何对白杨树具有如此高的崇敬和赞美,体现在哪里”。

然后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抒情语句,并通过“作者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引入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学生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最后我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入手,深入探讨白杨树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但因为问题设计不够自然,难度过高,学生的课堂反应不是很积极。

以后要认真考查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6散文二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1.体会本文语言平易通畅、哲理性强的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有关感受和思考。

领会作品的情思,激发对人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