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201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7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docx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

《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

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块:

彻底的土地改革制度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通过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理解教材。

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

,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

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展开叙述。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了解国民经济的恢复。

2.认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了解国民经济恢复的艰巨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

2.引

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2.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

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2.国民经济的恢复。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课主要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

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场战争关系到国家安危,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妄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疯狂挑衅,新中国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志愿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顽强战斗,击退了美国侵略军,涌现出了一系列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展示:

“斗地主”游戏图片。

教师提问:

以上一幅图片和什么游戏有关?

学生回答:

斗地主。

教师提问:

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斗地主是什么情形吗?

教师展示:

改中“斗地主”图片。

教师提问:

这是建国初期地主受到批斗的情形。

地主受批斗和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学生回答:

土地改革。

通过游戏“斗地主”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展示图片增加趣味性,播放视频:

“斗地主的由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知识

(一)彻底的土地改革制度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2)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

1950年——1952年底。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

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土地改革的特点:

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

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

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

贫雇农得

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

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回答:

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1950年颁布。

(2)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4、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出示土地改革图片,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知识结构: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教师讲述: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经济形势严峻,困难重重。

据统计,1937年至1949年,国民政府通货增长了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

工业萎缩,农业凋敝,物质奇缺,市场混乱,人民困苦,到处是一片衰落破败的景象。

有人将这种景象概括为八个字:

板书:

满目疮痍,哀鸿遍野。

中国的社会经济为什么这样破败不堪呢?

是由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党政府肆意搜刮和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旧中国长期通货膨胀,滋生了一大批追逐暴利,操纵市场的投机商人。

他们乘国家财政困难,城市物资供应不足之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他们以米价带头,钞带跟进,推波助澜,造成物价飞涨。

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刮起四次物价暴涨风。

上海物价上涨20倍。

物价暴涨,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活,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加剧了整个财政经济的困难。

 人民政府当机立断,同投机分子这些社会蠹虫,进行了两大战役。

即“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上海“证券大楼”里逮捕的这些投机分子,在强大的人民政府面前,面如土色,垂头丧气,失了往日的威风。

金银和外币是物价波动的晴雨表。

经过这一打击,金银外币的投机活动基本上被制止,物价开始稳定。

教师总结:

新中国诞生后,为了迅速的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我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共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没收官僚资本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经济,调整工商业,三反五反运动,这些斗争的展开,使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国民经济明显好转。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取得根本好转,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为国家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基础条件。

知识结构:

四、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

供应的地租

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材料二: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四:

毛泽东兴奋地说:

“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提出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回答:

学生1: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学生2: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学生3: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师总结: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五、检查评价

1.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C)

A.全国解放   B.镇压反革命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

2.一位一直没有土地的农户一夜间分得田地三亩八分,该史实最早应在(A )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3.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

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的(A )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4.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

A.到1952年底,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C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六、间隔性复习

(一)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

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

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

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

动中改造自己。

教师: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

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1:

旧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学生2:

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学生3:

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本课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对教材精心整合,形成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新教材,设计为两个小节分别是:

第一节:

彻底土地改革制度,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每一小节突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能从每一节的题目中就能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前后衔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第二,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视频、图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所以在备课时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化解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