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067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docx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0首诗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诗词。

5.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律,培养主动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收集一些古诗词。

教学课时:

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采薇(节选)

一、情感导入

1、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

1、师:

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2、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预设:

师: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生1:

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

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

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

生:

归乡途中。

师:

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3:

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选文开头没写思乡,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

4.大家思考问题:

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拂,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5.再看选文有什么特点?

(对偶句式,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齐读体会)

6.选文前两句的创作手法是什么?

(以乐景写哀情)

7.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选文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8.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

你知道“他”的哀吗?

试说一说。

9.多年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吗?

人事变化大吗?

(“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

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2.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学生交流汇报。

六、作业设计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板书设计:

采 薇(节选)

昔 杨柳依依

今 雨雪霏霏

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

(这是首送别诗。

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故而王维为其送别。

二、自主学习

1.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

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解义。

师:

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

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

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

(写景。

)后两句呢?

(抒发情感。

(一)品景。

1.谁来读读写景的句子。

(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说。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

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了。

这绵绵细雨把尘土都轻轻

地润湿了,杨柳也变得苍翠欲滴。

多美的画面啊!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觉得渭城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3.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

(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

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

着淡淡的忧愁;“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二)品酒。

1.读着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什么?

(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

)(出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他们酒喝了多少?

(“更”一字,体会到他们喝了很多。

3.地点。

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

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

我们看(出示简略路线图)从渭城到安西,足足有三千多公里。

在当时,即便乘坐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不知何日是归期。

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

4.小练笔。

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全部的真挚感情。

我们也把这份情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景:

雨、客舍、柳

情:

依依惜别

 

第三课时

春夜喜雨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杜甫:

杜甫的诗有着悠长的意境和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号称“史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

2.解题:

春夜喜雨的意思就是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里很高兴。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诗,评价。

3.齐读。

三、细读品味。

1.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是处处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诗中哪一个字、哪一组词特别能体现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把这个字或词圈起来,在旁边注明原因。

2.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抓住“好”字。

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

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

(2)这不是“知时节”吗?

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

其中“好”最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3.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这一联写听觉。

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

(2)为什么用“潜”?

能换成别的字吗?

(偷偷地,悄悄地不让人知道。

(3)“潜”“润”“细”能体现诗人心里对春雨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4.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

抓住“俱黑”“独明”,这时原野、路径、云虽然是黑茫茫一片,唯有江上的船只灯火通明。

(2)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相信春雨会绵绵不断,下很长时间,定然会彻底地滋润干涸的大地。

这里诗人从视觉角度表达出内心的喜悦。

5.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到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官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花一起怒放了。

6.这首诗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四、指导背诵。

1.引导背诵。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3.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

(润物)喜

 

第四课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释题导入。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等。

4.本诗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

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

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其乐府诗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三、理解古诗,体会诗意。

1.注释:

呈:

恭敬地送上。

天街:

京城街道。

酥:

酥油。

最是:

正是。

绝胜:

远远胜过。

皇都:

指京城长安。

2.译文: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满城杨柳的暮春。

3.“草色遥看近却无”写早春的草色:

极淡极少,若有似无,这一句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4.学生读古诗。

四、感悟诗情。

1.试想:

早春二月的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

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2.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是早春。

很自然地引出末句: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胜过皇城的烟柳呢?

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而绿柳满城的暮春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3.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

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第五课时

江上渔者

一、导入新课。

1.由“鱼”引出“渔”,区分“鱼”和“渔”的字形。

2.师述:

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3.揭示课题:

江上渔者。

“者”意思是“……的人”,“渔者”就是捕鱼的人。

4.齐读课题。

课题的意思就是——江上捕鱼的人。

5.简介范仲淹。

《岳阳楼记》里流传至今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的意思就是:

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二、读诗解意。

1.读这首古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由朗读。

3.学生朗读,评价。

4.学生齐读。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注释:

往来:

来来往往。

但:

只。

 美:

鲜美。

出没:

若隐若现,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

风浪。

(2)了解诗句意思。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滔滔风浪中若隐若现,多么惊险啊!

6.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引导学生想象场景)

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停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他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

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

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范仲淹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前两句诗写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学生读)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

(学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

(学生齐读)

3.捕鱼者如何捕鱼?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4.师述:

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地诵读全诗。

7.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鲈鱼好吃

捕鱼危险

 

第六课时

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

老师: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

简介王安石。

老师:

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2.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

泊船瓜洲是把船停泊在瓜州。

老师小结: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

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二、读诗文,明诗意

1.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同桌交换意见。

2.指名读诗,共同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

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

吹绿、染绿。

还:

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

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再次轻声读这首诗,自己试着写写这几句话的大意。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

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

学生:

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

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

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

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

“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能马上回到家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

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诵古诗,写美景

1.背诵古诗。

2.小练笔:

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一水间数重山归心似箭

又绿何时还恋乡思乡

 

第七课时

游园不值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生齐读课题。

“值”是什么意思?

(遇。

)“不值”呢?

(不遇。

)“游园不值”呢?

(游园没有遇到主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有谁了解他?

2.读古诗。

大家想读这首诗吗?

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做到通顺流畅。

3.指名读。

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然后生比赛读。

三、理解诗意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

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2.师:

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柴扉”就是指柴门。

“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3.师:

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2)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3)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4)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满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4.师:

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请读一读第一句诗。

5.师:

什么是屐齿?

(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6.师:

对,不过诗人穿的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

7.师:

这句中“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

“应怜”“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8.师:

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

谁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坏吧,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

我之所以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也许是因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他的青苔上。

四、领悟诗情

1.诗人满怀喜悦去朋友家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见到主人。

现在你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吗?

(“游园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园游玩,结果没有碰到主人,扑了个空。

2.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

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失望、扫兴。

)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这个朋友真不讲交情,不够义气。

我觉得他朋友真够小气的,美景是让人欣赏的,何必自己一个人独占呢?

3.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

红杏出墙来”。

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不由发出感叹。

生齐答: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5.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练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

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

说说原因。

(预设:

我喜欢“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了,红杏已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向人们报告喜讯呢。

五、拓展积累

这满园的春色到底是怎样的呢?

叶绍翁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有没有描绘这满园的春色的?

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扫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喜悦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第八课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师:

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分别”。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答)

2、师: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

课件出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词。

3、齐读课题。

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4、解词题。

生反馈。

5、再读课题,想一想这首词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词句

1、指名读。

(字正腔圆)

2、指名读。

生评价。

3、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三、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1.请你们再读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生自由交流。

精读,品悟词情。

2.引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3.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生交流。

(课件出示图片,生欣赏)

4.指导朗读。

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

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

生读,生评价。

5.课件出示“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师:

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

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板书:

景)

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

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朗读,了解词中的大意,描绘的景象,作者表达的情感。

)品读“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6.师:

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课件出示)

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

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了朋友,此时作者

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师:

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

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

想象鲍浩然回到家里会是怎样一个情景。

(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

师:

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

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

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

于是作者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生接读。

师:

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不舍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你们看: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啊?

7.让我们带着理解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

有感情地朗读。

8.配乐读文。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师:

是啊,同学们,“相见时难别亦难”,尽管离别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诗人王观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生:

要乐观一些。

生:

要多多劝慰,将未来想得美好一些。

师:

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们离开了我,在离别之前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能用学过的古诗中的诗句赠给老师吗?

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

此“君”非彼“军”哈!

(生笑)

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

我叫汪伦吗?

(生笑)

生:

不及老师送我情!

师:

我更想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师生情”!

虽然你们会离开我,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老师的心!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写一段话,用上一句诗或词,表达对即将离别的老师或同学的深情。

六、结语

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眉眼盈盈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