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23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报告.doc

目录

1前言……………………………………………………………

2地层…….…………………………………………………………………………

2.1岩石地层单位划分……..……………………………………………

2.1.1太古界…………………………………

2.1.2中元古界………………………………………………

2.1.3新元古界…………………………………………….

2.1.4下古生界…………………………………….

2.1.5上古生界……………………………………………………………

2.1.6新生界……………………………………………

2.2沉积环境分析………….……………………………………

2.2.1中元古界………………………………………….

2.2.2新元古界……………………………………..

2.2.3下古生界………………………………….

2.2.4上古生界………………………………………………………………

2.2.5新生界………………………………

3侵入岩…………………………………………………

3.1房山岩体…………………………………

3.1.1岩石学特征…………………………

3.1.2岩体从中心到边缘的变化特征……………

3.1.3岩体的原生构造…………………

3.2牛口峪“灯泡”岩体…………………………

3.3岩脉…………………………………………………

3.3.1闪长玢岩岩脉………………………

3.3.2长英质岩脉…………………………

4变质岩……………………………

4.1区域变质岩…………………………………

4.1.1板岩………………………………………………

4.1.2千枚岩……………………………………………

4.1.3变质砂岩(砾岩)………………………

4.1.4片岩、片麻岩………………………………………

4.1.5大理岩………………………………………………….

4.2热接触变质岩………………………………………..

4.2.1角岩类………………………………….

4.2.2片岩类……………….

4.2.3大理岩…………………………………………………

4.3动力变质岩…………………………………………….

4.3.1碎裂岩系列………………………………………

4.3.2糜棱岩系列…………………………………………

5构造……………………………………………………………….

5.1区域构造轮廓……………………………………….

5.2褶皱……………………………………………………………………………..

5.2.1164背斜…………………………………..

5.2.2太平山向斜……………………………………………..

5.2.3孤山口复杂褶皱…………………………………………

5.3断裂构造………………………………….

5.3.1走向断裂系……………………………….

5.3.2横向断裂………………………………….

5.4黄山店褶皱—冲断构造………………

5.4.1基本特征…………………………………………….

5.4.2伴随地质现象………………………

5.5岩体西北缘剪切带特征………………………………………….

5.6构造演化.……………………………………

5.5.1前印支期构造…………

5.5.2印支期构造…………………………………

5.5.3燕山期北北东向构造……………

5.5.4喜山期高角度正断层……………………

6地质发展史…………………………………………………

6.1基底形成阶段(Ar+Pt1)………………………………..

6.2盖层形成阶段…………………………………………..

6.3盖层活化阶段………………………………………

6.4新构造阶段……………………………………………………

7经济地质…………………………………………………..

7.1矿产地质……………………………………………

7.1.1煤矿………………………………………………..

7.1.2石材………………………………………

7.1.3石灰…………………………………………………….

7.1.4耐火材料…………………………………………

7.2环境地质……………………………………………………..

7.3旅游地质…………………………………………………..

7.4灾害地质…………………………………………………………

8认识与成果………………………………………………………………

9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小论文:

北京周口店黄院府君山组豹皮灰岩成因探讨

附图:

附图Ⅰ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地质图

附图Ⅱ综合地层柱状图

附图Ⅲ实测地层剖面图

附图Ⅳ周口店地区构造纲要图

附图V周口店地区实际材料图

附图VI实际材料图例

1前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周口店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境内,实习站设在周口店镇国土资源部探矿工程研究所。

实习区距北京市约46Km,有京广铁路、京原铁路、京石高速通过,区内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图1-1)。

实习区范围北起磊孤山,南到周口店镇,西起东山口,东到房山西,位于太行山脉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处,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高程一般在150-300m,最高山峰太平山,海拔301.1,相对高差约为255m。

区内主要河流为—周口河,流经周口店。

周口店地区年降雨量为150—700ml,雨季为7-8月,其降雨量占全年70%,七月气温最高,平均28°C,最高达40°C。

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气温最低。

4-10月日平均气温超过10°C,是有利于开展野外地质工作的时间。

实习区基岩出露良好,有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实习区植被覆盖良好,且有较多天然及人为的陡坎,加之石材的大量开采,穿越条件不甚理想。

实习区工矿企业较多,如燕山石化,长沟峪煤矿等,也有很多的水泥厂、石灰厂、石材厂等。

农业方面,平原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丘陵山区以杂粮为主;山口河滩多种植苹果、梨、杏、李、酸枣、核桃、柿树,产量相当可观。

周口店地质研究历史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以前的初期阶段;1914-1949年中期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面发展阶段。

在初期阶段,几名外籍学者测绘出北京西山的1:

200000的地质图并对北京西山的地层做了一定的研究。

中期阶段,学者们对北京西山的地层、岩体、构造及原人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并发表大量论文,如叶良辅等(1920)《北京西山地质志》等。

在解放后全面发展阶段,学者们对北京西山的地层、岩体、构造做了更加详细的研究,发表文章和作品如贾兰坡等(1950)《周口店多足类化石》。

其中,我校在本区的实习教学工作对本地区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次实习为二年级的地质教学实习,着重对地质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进行训练。

实习内容主要有地层、岩浆岩、构造(断层、褶皱、面理、线理、节理)的野外观察和工作方法的介绍,区域调查的概念、程序、内容和方法。

组队以徐德斌为带队队长,教员由等多名老师组成,第一期实习班级有。

展野外工作,本组同学是。

实习期间,全队老师对我们进行了专题报告及小论文指导工作。

本次实习日期从6月29日到8月2日,实习大致分为3个阶段,包括教学路线、半独立和独立填图、室内的小论文撰写、绘图、资料整理和完成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在等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教学路线16条,观察点68个,独立填图期间完成填图路线13条,填图观察点74个,小论文路线一条,完成野外信手剖面、素描、标本、照片若干(表1-1)。

表1-1完成的工作量统计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名称

单位

数量

观察点

119

填图面积

平方千米

1

观察路线

15

实测柱状图

1

实测剖面

1

综合柱状图

1

信手剖面

8

地质图

1

素描

60

构造纲要图

1

标本

7

产状

91

2地层

2.1岩石地层单位划分

周口店地区地层属华北型,位于今东西向的燕山构造带与北北东向的太行山构造带的结合部位。

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实习区涉及到的地层包括太古界官地杂岩(Arg)、中元古界蓟县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第四系(附图Ⅰ附图Ⅱ)。

现分述如下:

2.1.1太古界

本区太古界统称为官地杂岩(Arg),出露于房山深成侵入体南北两侧,区内分布在房山岩体南侧,沿官地村—李家坡—乱石陇—五副坝—周家坡一带成东西向带状展布。

出露总面积较小,约0.37km2,占图区0.5%,厚度大于200m,与上覆不同地层间呈现剥离断层接触关系。

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石变粒岩等,这套岩石在显生宙时遭受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各种糜棱岩(图2-1图外)。

官地杂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21±20Ma(颜丹平等,2005)。

2.1.2中元古界

本区中元古界分布广泛,包括长城系、蓟县系,实习区仅见蓟县系的雾迷山组(Jxw)、洪水庄组(Jxh)和铁岭组(Jxt)。

区外在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完整,区内分布于羊屎沟,一条龙和房山西等地,岩石普遍轻微变质,局部地段受房山岩体影响变质程度加深。

出露的各系、组岩性特点如下。

2.1.2.1雾迷山组(Jxw)

该层区外出露于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图2-2见野部P16图9),岩性组合为灰色中薄层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中夹有浅灰色、白色硅质条带,劈理顺层发育,含化石:

Conophytonsp.(锥叠层石),厚度大于500m,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详。

在区内分布于羊屎沟(图2-3图67)、房山西一带,主要岩性含透闪石、硅辉石的灰白色厚层大理岩,为房山岩体热接触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岩体总体南西倾,倾角40—50。

出露面积0.41km²,内部发育高角度正断层,使岩层厚度强烈减薄。

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1.2.2洪水庄组(Jxh)

区外出露于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岩性组合灰黑色砂质板岩为主,下部加有多层编制粉砂质、泥质,上部夹微晶—细晶灰质白云质透镜体,厚度38m,与下伏雾迷山组呈整合接触。

在区内分布于羊屎沟—骆驼山一带,主要岩性灰黑色千枚岩,面积0.05km²,厚度小,由高角度正断层所致。

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1.2.3铁岭组(Jxt)

区外在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根据岩石组合,将其分为下、中、上三段,

下段(Jxt1)主要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结晶白云岩为主,厚约76m;中段(Jxt2)岩性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白云质灰岩,厚约62m;上部(Jxt3)岩性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和白云质泥岩,偶见小型交错层理(图2-4图外),发育大型包卷叠层石(图2-5野部P22图16),含化石:

Cryptozoonsp.(包心菜状叠层石)。

厚186m,与洪水庄组呈整合接触。

在区内分布于一条龙(图2-6图69)—骆驼山一带,主要岩性灰白色大理岩,面积0.23km²,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

2.1.3新元古界

本区新元古界主要出露青白口系,包括下马岭组(Qbx)、长龙山组(Qbc)、景儿峪组(Qbj)。

区内分布于一条龙、羊屎沟和房山西等地(附图1)。

新元古界受房山岩体、区域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带的影响,经变质作用形成各种片岩,变晶石英岩,大理岩。

2.1.3.1下马岭组

区外在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岩性主要为底部为青灰色千枚状板岩,中部砂质板岩上部为灰黑色、黑色含炭质千枚状板岩。

与下伏铁岭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有30—40cm的褐铁矿形风化壳(图2-7P23图17),代表芹峪运动。

在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向源山--房山西一带,呈弧形展布,面积0.4km²。

主要岩性为炭质板岩、云母片岩。

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1.3.2长龙山组

区外在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可见变质石英砂岩出露,与下伏下马岭组呈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下部砂岩,上部板岩,岩层厚度24m;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山顶庙-房山西一带,呈弧形展布,面积不足0.1km2。

主要岩性为下部变质石英砂岩,上部灰黄色薄层板岩或钙质板岩。

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

2.1.3.3景儿峪组

在区外分布于黄院东山梁一带,出露岩层岩性为上层灰色、灰黑色钙质板岩,下层为大理岩,厚度55m,与下伏长龙山组呈整合接触。

在图区内分布于一条龙南一带,面积0.02km²,主要岩性为青灰色的板状大理岩,灰黑色钙质板岩,在房山西也有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钙质千枚岩,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1.4下古生界

黄院东山梁()一带出露完整。

包括下、中寒武统府君山组(∈1f)、馒毛组(∈1+2m)、徐庄组(∈2x)、张夏组(∈2z),上寒武统黄院组(∈3h)及下奥陶统冶里组(O1y)、亮甲山组(O1l)和马家沟组(O1m)。

图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山顶庙--向源山一带,因后期断层作用部分地层难以详细划分,地层厚度明显减薄。

2.1.4.1下、中寒武统

下、中寒武统包括府君山组(∈1f)、馒毛组(∈1+2m)、徐庄组(∈2x)、张夏组(∈2z),区外黄院东山梁一带出露完整,区内在一条龙—房山西一带有出露,由于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岩性多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在组间发育断层,界限不明显,具体岩性组合特征如下:

2.1.4.1.1府君山组(∈1f)

黄院东山梁一带的主要岩性为青灰色豹皮灰岩、纹带状灰岩。

含化石Redlichiasp.(莱德里基虫),厚度为25m,与下伏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图2-9图19),代表晋宁运动,我们在黄院东山梁观察到了该不整合。

图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向源山一带,岩性为纹带状灰岩,出露面积0.01km²,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我们还对府君山组内发育的豹皮灰岩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构造研究,探讨了其成因,详细的研究参见后附的小论文。

2.1.4.1.2馒毛组(∈1+2m)

黄院东山梁一带的主要岩性土黄色千枚岩,其间有两层大理岩透镜体,局部大理岩化,厚度为4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图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向源山一带,岩性为土黄色千枚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1.4.1.3徐庄组(∈2x)

黄院东山梁剖面出露,底部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向上为板岩夹灰岩,局部夹鲕粒灰岩,顶部为含孔雀石薄膜的灰绿色板岩。

厚41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图区内未见露头。

2.1.4.1.4张夏组(∈2z)

黄院东山梁剖面岩性灰色板岩夹中层鲕粒灰岩,厚度36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图区内未见露头。

2.1.4.2上寒武统

主要为黄院组(∈3h),在图区外的黄院东山梁一带有出露,以灰黄色薄-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夹数层鲕粒灰岩,劈理置换层理发育。

含化石:

Ptychaspissp.(褶盾虫),Blackwelderiasp.(蝴蝶虫)。

厚123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图区内分布在一条龙—羊屎沟一带,岩性以灰黄色薄-中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面积0.01km²,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1.4.3下奥陶统

2.1.4.3.1、冶里组(O1y):

黄院东山梁剖面底部泥质纹带灰岩,向上泥质成分减少,以中厚层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和白云质豹皮灰岩,含化石:

Pilocerassp.(枕角石),Ophitetasp.(蛇卷螺)。

厚67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图区内未见露头。

2.1.4.3.2、亮甲山组(O1l):

黄院东山梁剖面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含少量燧石团块,含化石:

Armenocerassp.(阿门角石)。

厚7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图区内未见露头。

2.1.4.3.3、马家沟组(O1m):

区外黄院东山梁剖面岩性为青灰色厚层灰岩、纹带灰岩、豹皮灰岩,夹薄-中层白云质灰岩。

厚180m,与下伏地层亮甲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在图区内,主要出露在一条龙—房山西一带和太平山南部地区。

岩性以厚层结晶灰岩,局部出现角砾状灰岩和大理岩,为房山岩体热接触变质作用所致,面积0.5km²,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1.5上古生界

上古生界分布于图区中部及西南部太平山(图2-10图3)一带,主要包括上石炭统本溪组(C2b)、太原组(C3t)和下二叠统山西组(P1s)、杨家屯组(P1y)。

我们在太平山南坡完成了1:

1千的实测剖面,获得了该套地层的岩性、产状、厚度等详细资料(附图Ⅲ)。

各组地层的特征分述如下:

2.1.5.1本溪组(C2b)

实习区内本溪组主要出露于太平山北坡(图2-11图33)和南坡,岩性组合主要为底部为硬绿泥石角岩,红柱石角岩,太平山北坡出现底砾岩(俗称“三好砾岩”),本班第一组对三好砾岩做了详细的研究(参见第一组的小论文);下部以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有一层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黑灰色板岩及红柱石板岩、压力影板岩。

化石:

Fusulinasp.(纺缍蜓)及蜓、腕足类、双壳类、植物类等碎片,厚41.08m,面积0.15km²,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图2-12图29),代表加里东运动。

详细文字剖面描述如下:

2.1.5.2太原组(C3t)

太原组主要分布在太平山南北坡、房山西、牛口峪等处,出露面积0.4km²,下部为灰色细砂岩及粉砂岩与含红柱石砂岩互层;上部为炭质板岩、薄层粉砂岩,顶部见煤线。

含化石:

Neuropterisovata(卵脉羊齿)。

厚46.53m,面积0.4km²,与下伏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详细文字剖面描述如下:

2.1.5.3山西组(P1s)

主要分布地点有太平山南北坡和磨盘山等地。

由两个沉积旋回构成,第一旋回底部为变质砂岩及含砾岩屑砂岩,向上渐变为中细粒岩屑砂岩、粉砂岩和黑色炭质板岩;第二旋回底部为中细粒岩屑砂岩,向上过渡为粉砂岩及粉砂质板岩并夹可采煤一层。

化石:

Sphenophyllumsp.(楔叶),Lobatannulaniasinensis(中华瓣轮叶)。

厚47.08m,面积0.2km²,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1.5.4杨家屯组(P1y)

分布主要地点太平山、二亩岗和煤炭沟等地。

下部为变质角砾岩、变质粗砂岩及变质含砾粗砂岩,中部粗中粒变质岩屑砂岩,上部为变质细砂岩、粉砂岩及炭质板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详细文字剖面描述如下:

太平山南坡晚古生代地层实测剖面文字描述

(实测剖面图见附图Ⅱ)

(未见顶)

下二叠统杨家屯组(P1y)

⒅灰色角砾状豆腐块砾岩

-------------------------------------整合接触--------------------------------

山西组(P1s):

总厚度约47.08

⒄黑色薄层炭质板岩------------------------------------------------------------------------5.68m

⒃深灰色中厚层变质岩屑砂岩-------------------------------------------------------------10.16m

⒂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12.16m

⒁褐灰色中厚层岩屑砂岩---------------------------------------------------------------------19.08m

⒀黄灰色薄层沙质板岩及变质粉砂岩-------------------------------------------------------14.92m

----------------------------------整合接触----------------------------------

石炭系太原组(C3t):

总厚度46.53

⑿黑色板岩夹煤层-------------------------------------------------------------------------------14.43m

⑾含红柱石细粒石英砂岩----------------------------------------------------------------------18.82m

⑽灰色薄层炭质板岩------------------------------------------------------------------------------2.08m

⑼深灰色块状变质砂岩含红柱------------------------------------------------------------------11.2m

------------------------------------整合接触--------------------------------

本溪组(C2b)总厚度41.08

⑻深灰色红柱石角岩----------------------------------------------------------------------------12.77m

⑺灰色压力影板岩---------------------------------------------------------------------------------9.75m

⑹深灰色厚层唐山灰岩---------------------------------------------------------------------------0.51m

⑸杂色薄层砂质板岩----------------------------------------------------------------------------11.22m

⑷灰色红柱石角岩------------------------------------------------------------------------------------6m

⑶灰绿色厚层块状硬绿泥石角------------------------------------------------------------------0.83m

-----------------------------------------整合不接触------------------------------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C1m)

⑵灰褐色厚层角砾状灰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