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0408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1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口店实习报告.docx

周口店实习报告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

——二年级地质教学实习报告

地球科学学院010041班10号李波

第一章绪言

一、周口店实习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周口店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km,中国地质大学实习基地设在周口店镇内,是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遗址”所在地,行政区划属北京市房山区管辖。

京原铁路斜贯实习区域,沿线良各庄、孤山口、十渡各站均布有教学观察点;京广铁路的琉璃河站则有工矿支线与周口店相连。

公路交通主要有莲花池—张坊、天桥—房山等干线与北京市相通;周口店到各实习场所均有乡村级公路通行,交通十分便利(图1-1)。

实习区基础教学路线和独立实践区集中分布在房山以西、黄山店—孤山口以东的周口店镇附近,少数区域地质参观路线可北延门头沟,西至十渡等处。

该区位于太行山山脉北段与华北平原的邻接处,属北京西山的一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东南侧一小部分为平原—丘陵外,大部为中低山区。

中北部的上寺岭海拔1307m,山前平原地带海拔一般为50~100m。

区内河流多为间歇河,平时水量很少甚至干涸,雨季水量则较大,主要有大石河、周口河、黄山店河等。

图1-1周口店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图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温度变化较大,雨季主要在7~8月份,年降雨量约650~700mm。

冬季寒冷,从11月份至次年2月份常有大雪封山。

周口店及其邻区的工矿业以石油化工为主,以燕山石化公司为代表,其次是煤矿,主要有长沟峪煤矿和散布于太平山—升平山等区段的小型煤矿。

另外,水泥、石灰、大理石、花岗岩、耐火材料等也很闻名。

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山区则有较丰富的柿子、核桃、苹果等干鲜水果。

三、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为大二地专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周口店被称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参加实习必顺掌握一定的岩石学、地史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实习的目的是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同时掌握运用高新技术对野外信息采集,分析处理。

本次实习从7月1O月开始,到8月20日结束,分为野外实践教学阶段、独立填图阶段、实习报告编写三个阶段。

笔者所在班级共分为7个小组。

笔者编制为第3小组,组长为胡松海,组员为李波、刘冬勤、陆林祥、朱明瑜、曾剑威。

指导老师为章泽军教授,带队大队长为袁晏明副教授。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熟悉周口店实习区的地层岩石性质及构造现象,以及区域演化历史。

完成的工作量见表0一1

表0-1工作量统计表

工作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教学路线

13

其中考察路线一条

独立路线

6

东区4条,西区2条

独立填图面积

K㎡

1.25

素描

53

其中素描43幅,剖面图10幅

采集标本数

100

定点数

91

教学路线68个,独立填图24个

照片数

453

第二章地层

周口店及其邻区地层属华北型,出露齐全(图2-1)。

自下而上对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分述如下。

第一节太古宇

本区太古宇零星分布在房山岩体边缘部,称为官地杂岩(Arg),与上覆地层呈剥离断层接触。

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黑云母角闪变粒岩等,因遭受了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普遍发生糜棱岩化。

第二节中元古界

周口店地区中元古界地层出露广泛,主要分布在八角寨,一条龙——房山及黄院西南地段,从下往上依次为雾迷山组(Pt2w)、洪水庄组(Pt2h)和铁岭组(Pt2t)。

岩石普遍轻微变质,局部受房山复式岩体的影响变质程度加深。

1.雾迷山组(Pt2w)

主要出露在八角寨,孤山口及十渡等地,实习区仅出露雾迷山组第四段,厚度大于500m,岩性为灰白色白云岩,含有较多的燧石条带或团块。

在雾迷山组地层中还可以见到软沉积变形构造,如泄水构造、风暴岩、缝合线、生长断层等。

由于普遍发育水平薄纹层和波状藻层,应属一套潮坪沉积。

2.洪水庄组(Pt2h)

洪水庄组主要出露在八角寨一带,主要为灰褐色千枚状板岩,上部发育有顺板理的石英脉,局部可见到石英脉发生褶皱变形。

厚约38m,

该组与下伏雾迷山组之间为整合接触。

由于发育顺层水平层理及含黄铁矿,反映宁静环境,属陆架氧化界面以下的低能环境沉积。

3.铁岭组(Pt2t)

铁岭组在房山西、一条龙和八角寨等地均有出露,依据岩性组合可分为三段:

Pt2t1为厚到巨厚层灰白色白云岩,底部夹有20~30cm不等的千枚状板岩,发育燧石条带和交错层理,为潮下高能环境;

Pt2t2为灰色薄层状白云岩,夹有燧石条带和团块白云岩,单层厚度5~10cm,岩石破碎,还可以见到泥质条带,变质成千枚岩,普遍发生顺层滑动,具有水平层理。

Pt2t3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含有硅质条带顶部发育叠层石,铁岭组总厚约186m。

该组与下伏洪水庄组之间为渐变过渡接触。

由于其底部发育有大型交错层理且单层厚度大,应为浅海高能环境,中部单层厚度较小应为浅海低能环境,上部发育叠层石沉积,顶部为含铁矿的风化壳,说明地壳抬升成陆遭剥蚀,从而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三节新元古界

新元古界青白口群在本区出露齐全,主要分布在黄院、拴马桩、一条龙、山顶庙和房山一

 

带。

从下往上分为下马岭组(Pt3x)、龙山组(pt3l)和景儿峪(Pt3j)。

1.下马岭组(Pt3x)

岩性以千枚状板岩为主,厚120m一170m。

依岩性特征分为三部分:

Pt3x1为灰绿色含褐铁矿和磁铁矿千枚状板岩,岩层单层厚度30~40cm;

Pt3x2为浅灰色千枚板岩或粉砂质板岩,夹有薄层砂岩,水平层理发育;

Pt3x3为灰褐色或深灰褐色千枚状板岩。

下马岭组与下伏铁岭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图2-2),接触界凹凸不平,可见一层约25cm厚的黄褐色古风化壳,含褐铁矿和磁铁矿,是铁岭组沉积后地壳止升遭受长期风化作用导致铁质富集的结果。

中部为含富有机质还原的泻湖环境,上部反映了双向水流作用,属潮坪沉积。

2.龙山组(Pt3l)

龙山组在拴马桩、黄院和蘑菇山一带均有分布,可分为两段:

下部为灰褐色块状石英砂岩,厚度大于20m,发育海滩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波痕,;上部为浅灰色千枚状板岩,发育水平层理,代表;即下部的龙砂和上部的龙板。

该组与下伏下马岭组之间为渐变过渡接触关系。

底部属海滩砂坝沉积,上部为较宁静的浅海环境。

3.景儿峪组(Pt3j)

景儿峪组在黄院东山梁一带出露良好,可分为两段,下部为白色中薄层大理岩,上部为浅灰绿色板岩和钙质板岩。

厚约36~55m。

该组与下伏龙山组之间为渐变过渡接触关系,根据区域资料,与景儿峪组相同层位据同位素测早为850Ma,且从断面上可见两者之间有较薄风化壳,两者产状一致,故推测景儿峪组与上覆的府君山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该地层属正常浅海沉积。

第四节下古生界

下古生界在周口店地区只发育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其分布较广,周口店、黄院一带均有出露,黄院等地发育较好。

岩层遭受过轻度区域变质作用。

一、下中寒武统

在周口店地区下中塞武统地层出露广泛,主要有府君山组(∈1)、馒毛组(∈1+2f)、徐庄组(∈2x)、张夏组(∈2zh)。

1.府君山组(∈1)

府君山组共分为两段:

下部为青灰色薄一中厚层豹皮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部为青灰色中厚层纹带灰岩夹豹皮灰岩,总厚度为25~45m。

本组与下伏景儿峪组之间有一层厚度为20cm的风化壳,两者产状一致,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图2-3)。

该组总体上反映了一套浅海沉积环境。

2.馒毛组(∈1+2f)

周口店地区的馒头组与毛庄组岩性产状一致,界线不易划分,故合称为馒毛组。

主要为灰黄色丶银灰色千枚状板岩夹有中厚层灰岩透镜体。

该组与下伏府君山组地层产状一致,两者之间无沉积间断,为整合接触关系;

该组总体上反映出较为宁静的浅海沉积环境。

3.徐庄组(∈2x)

徐庄组在周口店地区出露广泛,岩性为银灰色板岩夹中厚层青灰色鲕粒灰岩,单层厚度在20cm左右,局部见鲕粒状灰岩与板岩互层。

该组与下伏馒毛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鲕粒灰岩的出现反映了一种动荡的浅海沉积环境。

4.张夏组(∈2zh)

张夏组地区在周口店地区出露广泛,岩性主要为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单层厚度在15~3Ocm左右,局部夹有少量泥质条带灰岩,往上鲕粒增多。

该组与下伏黄院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该组反映了一种动荡的浅海沉积环境。

二、上寒武统

上寒武统地层在周口店地区出露齐全,主要分布在黄院一带,分为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由于这三个组地层在该区无法区别,固合为一个组:

黄院组。

黄院组(∈3h)岩性为泥质条带灰若,底部灰岩出露较多,泥质条带相对较少,灰岩的宽度2~5cm左右,向上泥质条带增为,泥质条带与灰岩等厚复生。

顶部灰岩增厚。

岩层总厚度为123m。

该组与下伏冶里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由于泥质成分的增多,反映出浅海-潮坪的沉积环境。

三、下奥陶统

下奥陶统地层在周口店地区出露齐全,主要分布在黄院一带,从下往上分为冶里组(O1y)、亮甲山组(O1l)和马家沟组(O1m)。

1.冶里组(O1y)

  该组地层岩性主要为青灰色中厚层灰岩,单层厚度多在30~40cm之间。

地层总厚度67m。

该组与下伏亮甲山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该组反映出浅海沉积环境。

2.亮甲山组(O1l)

  地层岩性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结晶白云岩,夹2~3层灰色膏溶角砾岩,含少量燧石团块,厚70m。

该组与下伏马家沟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该组反映炎热、强蒸发的潮坪环境。

3.马家沟组(O1m)

 地层岩性主要为青灰色厚层结晶灰岩。

地层总厚度为200~300m。

该组与下伏本溪组产状一致,中间存在一层厚度为15cm的古风化壳,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该组反映浅海沉积环境。

第五节上古生界

本区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及下石炭统,上石炭统及二叠系主要分布在黄院,升平山及太平山一带,岩层遭受过轻度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受到过岩浆侵入作用的影响。

一、剖面描述

上古生界地层在太平山一带出露良好,笔者做过剖面(图2-4),现具体描述如下:

杨家屯组(P2y)未见顶

18:

浅灰色厚层状变质复成分角砾岩

———整合接触———

山西组(P1-2s)总厚度:

46.13m

17:

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灰白色粉砂质板岩厚度4.96m

16:

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状变质岩屑砂岩厚度8.42m

15:

黑色炭质板岩厚度:

6.94m

14:

灰黄色中细粒砂岩厚度:

7.98m

13:

浅色板岩厚度2.07m

12:

杂色中厚层中粗粒砂岩厚度:

6.76m

11:

褐黑色粉砂质板岩厚度:

13.96m

———整合接触———

太原组(C2一P1t)总厚度:

32.76m

10:

黑色板岩夹炭质板岩厚度:

19.81m

9:

灰绿色含红柱砬细粒砂岩厚度:

6.81m

8:

灰黑色炭质板岩,厚度:

3.03m

7:

灰白色中厚层变质石英砂厚度:

3.11m

———整合接触———

本溪组(C2b)总厚度:

32.32m

6:

灰色红柱石角岩厚度:

11.39m

5:

灰色浅灰色压力影板岩厚度:

1.21m

4:

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厚度:

0.91m

3:

杂色粉砂质板岩厚度为9.76m

2:

灰色红柱石角岩厚度:

3.05mm

1:

灰绿色厚层硬绿泥石角岩厚度:

6.1m

———平行不整合———

马家沟组(O1m)未见底

0:

青灰色厚层灰岩

二、岩性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

1.本溪组(C2b)

在太平山南北坡及煤炭沟一带均有出露,共分为5层,最底部为灰绿色硬绿泥石角岩(在太平山北坡本溪组最底部为三好砾岩,成因未知),从下往上依次为灰色红柱石角岩,杂色粉砂质板岩,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灰色浅灰色压力影板岩,灰色红柱石角岩。

该组与下伏马家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图2-5)。

在煤炭沟可见两者间夹有一层约厚20cm的古风化壳,缺失了中奥陶世到早石炭世地层,说明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共后发生海侵,至出现生物碎屑灰岩海侵规模最大,反映了一种潮下高能环境,此后发生海退,压力影板岩形成于海退初期,代表宁静,还原的泻湖环境。

随后海退进一步加剧,出现近海沼泽沉积环境。

2.太原组(C2-P1t)

在太平山南北坡均良好出露,概括为两砂两板。

可分出5层,从下往上依次灰白色中厚层变质石英砂岩,灰黑色炭质板岩,灰绿色含红柱砬细粒砂岩,黑色板岩夹炭质板岩。

该组与下伏本溪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一砂一板为一个沉积旋回,沉积旋回的底部为成分成熟度高,分选磨圆好的砂岩,其中发育交错层理,说明砂质经过了长期的搬运又经历了海浪的冲刷,为滨浅海沉积,旋回的上部为含粘土成分多的板岩,代表近海沼泽沉积环境。

3.山西组(P1-2s)

该组在太平山南北坡一带均有良好露头,可以分出三个旋回,总共有四板三砂,从下往上依次为:

褐黑色粉砂质板岩,杂色中厚层中粗粒砂岩,:

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浅色板岩,灰黄色中细粒砂岩,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状变质岩屑砂岩,黑色炭质板岩与灰白色粉砂质板岩,局部底部见含细粒级角砾岩,与下伏的太原组冲刷接触关系明显。

最底部的板岩应该属于太原组的第二旋回的最上部。

该组与下伏太原组为冲刷接触关系。

本组的各旋回的下部的砂岩成分成熟度差,分选好,磨圆差,代表平原河流或曲流河河床沉积。

旋回的上部的炭质泥质岩代表潮湿气候下的湖潮相沉积,是华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煤层。

4.杨家屯组(P2y)

本组在太平山及萝卜顶一带均有出露,岩性为浅灰色厚层状变质复成分角砾岩,形如豆腐块,故称为"豆腐块砾岩",角砾成分较复杂,分选差,泥质胶结,杂基合量高。

本组与下伏山西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岩层冲刷构造明显,砾石大,属近距离快速堆积,代表一种山区河流或辫状河河床沉积环境。

第六节新生界

新生界大面积分布在本区东部及东南部山前平原地区。

山区、丘陵区分布零星。

新生界地层所能见到的主要为第四系,可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一、更新统(Q3)

更新统地层主要分布在坳谷中和河谷斜坡上,主要为砾石、砂土、亚粘土及洞穴堆积,化石较丰富,言要有北京人、山顶洞人、肿骨鹿等。

厚约4~16m。

二、全新统(Q4)

全新统在本区分布较零散,主要为现代洪积砂土及残积角砾亚砂土。

厚约4~20m。

第三章岩石

第一节岩浆岩

周口店实习区岩浆活动比较频繁,侵入活动以中、酸性为主,面积最大的为房山复式岩体;在牛口峪、一条龙等处亦有规模较小的侵入体出露(如牛口峪“灯泡”岩体)。

一、房山复式岩体

房山复式岩体西界车厂、东临羊头岗、北抵东岭子、南至东山口。

平面型态近椭圆,其中长轴北西——南东向,长约9Km;短轴北东——南西向,长约7.5Km。

整个露头面积约60Km2,为一中等规模的岩株(图3-1)。

房山岩体属二次侵入多次脉动复式岩体。

早期侵入的为细粒石英闪长岩(δ053-1):

浅灰黑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5%)、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共>25%)、钾长石(15%±)、石英(15%±)。

岩石主体为后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γδ53-2a)现具体描述如下:

图3-1房山岩体地质构造略图(据张吉顺等,1990,修改补充)

1.正常与倒转岩层;2.岩体内面理;3.平行不整合;4.角度不整合;5.岩体相带界线;6.强变形区边界线;7.石英闪长岩及相带编号;8.花岗闪长岩及相带编号;9.垂直面理的破裂;10.平行面理的破裂;11.伟晶岩及细晶岩脉;12.应变捕虏体(包体);13.挤压片理;14.小型韧性剪切带;15.剥离断层;16.逆断层

1、接触关系

在官地西可供察到石英闪长岩(δ053-1)、花岗闪长岩(γδ53-2a)及岩脉三者的接触关系:

γδ53-2a侵入到δ053-1中,两者又被一较细石英伟晶岩脉贯穿切割(图3-2)。

从其交切关系可判定δ053-1最早形成(早期侵入),其后γδ53-2a灌入(后期侵入),最后石英伟晶岩脉侵入穿插两者。

伟晶岩脉的形成机制为热液灌入冷凝。

此处现象可视为复式岩体相继侵入活动的依据。

2、相带划分

房山岩体主体——花岗闪长岩体,根据其钾长石斑晶的大小结晶程度,暗色矿物的含量,包体的数量和形态等岩石特征,可将其从内向外依次划分为中央相、过渡相、边缘相,岩性依次为巨斑斑状花岗闪长岩,粗斑斑状花岗闪长岩,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现将三个相带的岩性具体描述如下:

中央相:

灰白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颗粒大小:

2-3cm,含量:

5%±)、斜长石(1-1.5cm,3%±)、石英(1%±)。

基质为等粒结构,主要为斜长石(40%±)、钾长石(15%±)、石英(20%±)、暗色矿物(15%±),副矿物有榍石(2%±)。

定名:

巨斑斑状花岗闪长岩

过渡相:

灰色,中粗粒等粒结构,斑晶为钾长石(1-1.5cm,25%±)、斜长石(1cm±,20-25%).基质为中粗粒(2-3mm)等粒结构,主要为钾长石(20-25%)、斜长石(25%±)、石英(20%±)、暗色矿物(20%±)。

定名:

粗斑斑状花岗闪长岩。

边缘相:

灰黑色,斑晶主要为钾长石(10-15%)。

基质为中细粒(<2mm等粒结构,主要为斜长石(45%±)、石英(<20%),钾长石(<5%=、暗色矿物(25%±)。

定名:

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从中央相到边缘相,花岗闪长岩体在成分、结构以及包体等各方面的特征如表3-1。

表3-1房山花岗岩各个相带岩石特征对比表

相带

颜色

结构

粒度

(mm)

斜长石(%)

钾长石

(%)

石英

(%)

暗色矿物(%)

包体形态

中央相

灰白

粗粒等粒

2-3

40

15

20

15

圆滑

过渡相

灰色

中粗粒等粒

1-2

20

25

20

20

不规则

边缘相

灰黑

中细粒等粒

<1

45

<5

<20

25

极不规则

从表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从中央相到边缘相存在以下趋势:

(1)颜色:

从边缘相至中央相,颜色由深变浅,与暗色矿物的含量有关,暗色矿物含量减少。

(2)斑晶:

从中央相至边缘相,钾长石含量由少逐渐增多,而后又减少。

反映了岩浆从中央相到边缘相由较酸性向基性的演化。

斑晶大小由大变小,且中央相巨斑发育良好的环带结构、卡巴双晶,而边缘相几乎没有。

这反映了从中央相至边缘相,结晶程度由自形到他形,结晶温度由高到低,结晶速度由慢到快。

(3)基质:

从中央相至边缘相,基质颗粒粒度逐渐变小,亦反映结晶程度由高至低、结晶程度由慢至快的变化规律。

(4)包体:

从中央相至边缘相,包体数量逐渐增多,形态由圆滑到极不规则。

成因:

从中央相到边缘相,温度由高变低。

3、岩体形成的时代

房山复式岩体直接侵入的地层为下二叠统,但接触热变质晕影响的地层为中侏罗统龙门组。

因此,岩体侵入时代应在中侏罗世以后。

据前人同位素年龄资料统计,其值变化在100~140Ma之间,为燕山运动晚期的产物(谭应佳等,1987)。

4、侵位机制与热动力构造

复式岩体侵位于房山变质核杂岩之内并成为起构造要素之一,在此过程中岩浆不断膨胀并由中心向四周推挤围岩和较早侵位的岩体而占据空间,属于典型的气球膨胀式深成岩体。

二、小型侵入体及岩脉——“灯泡”花岗岩体

牛口峪水库一副坝两侧出露有花岗侵入岩体。

其南北长400m,东西宽250m,平面形态形似灯泡而得名“灯泡岩体”。

岩体与周围古生界地层均为侵入接触,其中最新地层为石炭系。

岩体风化强烈,风化色为褐绿色,细粒结构,块状结构,主要矿物有钾长石(45%)、斜长石(20%)、石英(>25%)、白云母(交代黑云母)(5%)

在灯泡岩体中有小块C2-P1t地层出露,形似灯丝。

第二节变质岩

周口店地区多数岩石都遭受了程度不同的变质作用,包括区域变质岩、接触热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一、区域变质岩

(一)太古宙变质杂岩——官地杂岩

官地杂岩分布于房山岩体南北两侧及东缘,主要由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组成面积小于0.5Km2。

主要的岩石包括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混合花岗岩、黑云母、角闪石变粒岩,据实地考察及前人资料,相关岩性特征如下:

1、黑云母斜长片麻岩:

灰白色,具片麻状构造,中粒等粒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

斜长石(含量40%±),呈灰白色;石英(25%~30%);黑云母(20%±),定向排列显示片麻理。

2、斜长角闪岩:

暗绿色,以块状构造为主,偶见弱定向排列,中粒等粒变晶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含量40%±),角闪石(50%±)。

3、混合花岗岩:

脉体含量>15%,灰白色,呈不等粒的花岗变晶结构且发育有多种交代结构。

块状构造为主,有的具弱片麻状或阴影状构造。

呈弯曲条带状,浅色矿物为长石和石英,另外尚有少许黑云母及白云母。

另有部分岩石发生糜棱岩化而内部含有糜棱岩,糜棱岩呈灰白色,出露部分已风化为灰黄色,具糜棱结构和眼球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石英、白云母。

岩石内发育S-C组构及δ旋转碎斑系,碎斑大小多为1cm±。

4.黑云母、角闪石变粒岩:

该类岩石见于官地山顶庙一带。

块状构造,经常由于长英质脉体沿裂隙注入而具有条带状或网脉状构造。

灰绿色,细粒花岗变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绿帘石等,白云母亦可见到,其他副矿物可见磁铁矿、磷灰石、榍石等。

官地杂岩与房山岩体呈侵入关系,与中新元古界及古生界地层呈断层接触。

杂岩中副矿物自形锆石的Pb-Pb年龄约为2449Ma(Wang等,1996)。

以上三点说明其为太古宙变质岩系。

(二)显生宙区域变质岩

周口店地区75%以上的面积均属显生宙区域变质岩出露区,岩石种类有板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大理岩等。

由于区域变质作用程度浅,故变余沉积的结构、构造特征大多有保留。

1.板岩:

代表性岩石如洪水庄组黑色板岩,岩石中普遍见有变余粉砂—泥质结构及变余层理构造,板劈理发育。

2.千枚岩:

千枚岩是实习区内广布的岩石类型之一,代表岩石为洪水庄组黑色千枚岩。

岩石色调较杂,具丝绢光泽,但随颜色加深则光泽变弱。

断面上可见细纹状变余层理。

变斑晶主要是红柱石(多发育为空晶石),基质主要成分是绢云母、石英以及少许绿泥石和黑云母。

3.变质砂岩:

变质砂岩亦为实习区内常见岩石类型,尤以太平山南北坡C-P中分布较多。

常呈暗灰、灰黄、浅灰、灰黑等色。

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多系胶结物变质而成,如黑云母、绿帘石等。

4.片岩:

主要出露于一条龙、羊屎沟、骆驼山一带,构成下马岭组主体部分。

以灰色、灰黑色、黑色者为多。

岩石一般呈鳞片花岗变晶结构,有时也见斑状变晶结构。

本区片岩以不含或少含长石为特征,主要矿物有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红柱石、矽线石、石榴石、十字石、堇青石和磁铁矿等。

5.大理岩:

分布在羊屎沟等地,主要有纯大理岩及透闪石大理岩,可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或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牛口峪)。

周口店地区的显生宙区域变质岩变质带、变质相划分及分析见表3-2:

表3-2变质相划分及分析

变质带

相系

温度

压力

成因

变泥质岩及变长英质岩类

大理岩类

硬绿泥石带

石英、绢云母大理岩带

中压相系绿片岩相

350°-450°

P=?

印支(或更早)期热动力区域变质

黑云母带

绿帘石、透闪石大理岩带

中压相系

450°-575°

P>2.5×108Pa

印支(或更早)期热动力区域变质

低压相系

燕山早期低压区域变质作用

十字石带

中压相系低角闪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