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52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系统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

课文最后三段

6.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7.“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答:

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8.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是这段的中心所在?

答: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9.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答:

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

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课文第8矾第一段到结尾

8.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答:

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9.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答: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10.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

请讲给你的同桌好吗?

紫藤萝瀑布

课文最后四段

4.这几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试举例说明。

答:

拟人:

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着什么。

对比:

“十多年前”与“现在”。

比喻:

紫色的瀑布。

5.十多年前,家门前的紫藤萝有什么遭遇?

答: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花和生活腐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6.写紫藤萝花的稀少实际上是写作者对什么的回忆?

答:

过去家庭所受苦难的回忆。

7.描写眼前紫藤萝茂盛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8.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答: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9.第一段与第二段文字通过十多年前紫藤萝花朵稀落与眼前的紫藤萝生机勃勃进行对比,是为了说明: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用原文回答)。

理想

仿写: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答: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课文最后四段

4.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

答:

新(或新生、生机勃勃);美(或娇美、千姿百态);健(或健壮、活力无穷)。

5.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想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6.谈谈这一部分给你怎样的鼓舞和力量。

答:

鼓舞人们对光明的未来满怀向往和希望,并决心为此而奋斗。

7.课文描绘了春草等多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

为什么?

8.课文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是写春雨、春风的。

请你再写出一、两句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雨图”那段

8.文段抓住了春雨多、细密、轻盈的特点来写。

9.“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细雨濛濛的情状;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高度;一个“全”字把意境展现得非常开阔。

  

10.文段含蓄地写了春风,从下面哪一句话可以看出?

(B)

A.雨是最寻常的        B.密密地斜织着        C.笼着一层薄烟        D.稀稀疏疏的

11.文段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是(C)A.春雨绵绵,令人喜爱B.春雨寻常,忧伤烦恼C.清亮温馨,宁静和平D.凄神寒骨,撩人思绪

12.文段描写雨中景物的正确顺序是从静景到动景,从物到人,从近到远。

济南的冬天

课文第三、第四段

7.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承上启下过渡句,总起全段。

8.把这两段景物描写具体表示空间的词语依次写出。

山上→(树尖)→(山尖)→(山坡)→(山腰);(城内)→(城外)→(山坡上)。

9.加点部分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谈谈你对这一处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但写出了山坡薄雪的视觉形象与山坡薄雪的感觉形象,而且写出了“情”——热爱冬天的济南,赞美济南的冬天。

课文第三段

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所描写的景色,使作者联想到: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11.“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是从侧面写出了:

雪不大,有的地方根本没积住雪。

13.“带水纹的花衣”是写出了(A  )

A.下了点小雪后的山上的景色。

B.下了点小雪后山上有水了,流来流去像带水纹的花衣。

14.本段开头说: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结尾说:

“就是下小雪吧……”这里小雪的“妙”处是(  C  )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B.小雪可以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C.小雪可以点缀得那些小山更加秀美。

D.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15.雪本来是白色的,文中却说它“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是因为: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16.给这段话选出一个标题(D)A.雪后的景色      B.冬天群山美C.雪后图D.雪后山更秀

看云识天气

(一)

课文第一段

8.这段文字连用8个比喻来说明云的形态变化之多,它紧扣哪两个字来写的?

答:

万千。

9.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

紧扣文题揭示中心。

10.在文中画出本段中心句。

答:

第一句

11.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写一组排比、比喻的句子。

(二)

课文第一段

6.结合上下文说说“招牌”一词的妙处。

答:

“招牌”是商店的标志,这里用“招牌”比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看云和识天气的密切关系。

7.②句所照应的短语是姿态万千,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句子是⑤。

8.①句和⑤句在选文中分别起的作用是揭示该段文字的中心和对①②③④句总结。

9.选文用“美丽”和“阴森”,“白云朵朵”和“乌云密布”相对比,说明云“变化无常”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是:

说明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0.用“‖”划分选文的层次:

①‖②③④‖⑤

11.本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风筝

第三、四段

7.选文第一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喜欢风筝?

答:

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8.“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请你想像一下“我”此时会怎样想?

答:

“我”心里充满得意……(言之有理即可)

9.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我”的做法的看法。

(二)

第一、二自然段及最后一自然段

6.填空。

文章开头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_春天的_描写,结尾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__冬天__,开头结尾__相互照应__。

7.第二自然段“故乡的风筝时节……打成一片春的温和。

”写了什么内容,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写了故乡二月风筝时节抬头所见各样风筝及地上杨柳的发芽,山桃的吐蕾,构成一片春日的温和,表达了作者对春日温和的热烈向往。

8.如何理解“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及“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答:

这些语句是作者用严冬比拟现实的,反映了现实的冷酷和无比的黑暗。

9.文章开头说: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结尾说“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

答:

看到风筝想到了自己对弟弟的风筝梦的虐杀,戗害了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这正是封建意识造成的,这种封建意识也正是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病根的顽固使自己有无可把握的悲哀,要想消除悲哀就要改革社会。

羚羊木雕

课文第115页,倒数一段到结尾

6.“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

”你能说说这时候妈妈的眼神是什么样的吗?

答:

焦急,期盼女儿去要回来。

(或严厉、命令女儿去要回来)

7.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说说有什么不好。

答:

破坏了孩子之间的友谊,影响了两家之间的关系,伤了孩子的心。

8.“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

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

一定不会了。

”这一段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答:

无可奈何、被逼无奈。

9.“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

10.“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

“我”的反悔是被父母逼的,大人的重财轻义的观念对“我”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11.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

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

(二)

课文倒数三段

5.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是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其作用是烘托“我”的心情。

6.本段文字对人物的形象运用了(  B  )

A.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C.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7.选段中与“慢慢地”结构相同的一个词是呆呆地。

8.选段中说“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的理由是(  B)

A.“我”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B.“我”对朋友反悔了。

C.别人不理解“我”。

                        D.“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9.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

”通过这句话你认为“我”的责任在哪儿?

答:

“我”屈从了父母

课文中写了四位大人。

请通过他们各自的语言进行分析,完成10~12题。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爸爸对我说:

“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

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奶奶突然说: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万芳妈妈接过来一看说:

“哎呀!

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呆会儿揍她!

10.在对待“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这件事情上,上边三个人的语言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妈妈:

态度强硬,重财轻义  爸爸:

比妈妈委婉些,但实质相同

奶奶:

与妈妈爸爸不同,她认为要羚羊木雕不好

11.妈妈、爸爸、万芳妈三个人的语言表现了他们对一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这就是:

疼爱孩子,但不珍视孩子间的友情,重财轻义。

皇帝的新装

(一)

课文第138页倒数一段到结尾

4.“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两个骗子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呢?

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看。

答:

为了使他们的欺骗内容更为合理,更会让虚伪的皇帝、大臣们相信这美丽的新装的确像没穿一样,从而使他们的骗术成功。

5.“‘一点也不错。

’所有的骑士都说。

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

裁得多么好看啊!

’大家都说。

”你认为他们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答:

或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骑士位置,或是害怕招来“说错话”的杀头之罪。

6.作者让一个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什么?

答:

说明一个人应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7.“‘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

’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答:

为了掩饰自己的虚伪,掩饰自己因被骗子骗到大街上“光着身子”那种内心的恐慌。

8.你认为骗子行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骗子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的特点和大臣的明哲保身的心理。

9.“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大臣们这些行为并非生活中实有,但读后又令人信服,你相信他们会去这样做吗?

为什么?

答:

会的。

因为,在那个黑暗的中世纪,昏君无道,穷奢极欲,大臣们总是明哲保身,曲意逢迎,一旦说真话反而倒霉,人们也就不敢说真话,因而假话成风,虚伪成行,荒唐可笑的事情也就顺其自然,不足为怪了。

10.这篇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要说真话,要办实事,要做真诚的人、正直的人。

(二)

课文第137页倒数第二段到138页顺数第二段

5.“两位诚实的官员”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违心地称赞“布料”的原因是(C  )

A.为了蒙骗皇帝B.替骗子说谎C.他们相信别人都能看见布料

D.为了表明他们可以看见布料,因而是聪明的,称职的

6.“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这是两个反问句。

这两个句子既写出了皇帝的恐惧,又写出了他的骄横。

7.这段文字对皇帝的描写主要采用了语言、心理描写。

8.《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中心意思是(  C  )

A.指责了两个骗子的卑劣行径,他们利用人们的信任骗取他人财物。

B.讽刺了皇帝图漂亮,求虚荣,反而被骗得赤裸裸地大出其丑。

C.揭露了封建皇帝、大臣们的贪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歌颂了儿童的天真无邪。

D.指明了只有无私欲、无邪念的人才能说真话,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们,剥下了他们虚伪的面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