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806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科学编制《太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深化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政策和投资,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突出生态、富民两大任务,发挥生态、资源、区位三大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和第三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特色富县、依法治县、科教兴县之路,和谐奋进新太白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中荣列陕西省“争先进位”十佳县第一位,“双拥模范县”实现省级五连冠、市级七连冠,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平安县。

县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时期,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3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29%,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速16%;地方财政收入2655万元,是2005年的3.3倍,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33%,年均增速26.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62%,年均增速23.4%。

项目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十一五”期间全县保持了年均42.9%的投资增长速度,比“十五”期间年均30.5%的增速高出12.4个百分点。

预计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2亿元,是2005年的6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是“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2.1倍。

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64个,完成投资15.6亿元,占当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成为我县项目建设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基本建成环境优美和谐、服务功能完善、资源配置合理的山区小城镇体系。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9.45%,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县城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1%,绿地率36.9%,人均公共绿地9.8平方米。

城镇居民天然气使用从无到有,已入户600户。

大力实施住房保障工程,全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

移动电话由2005年的1.12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3.3万户,平均每百人占有率为63.5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2000户,是2005年的7.8倍;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400户,比2005年增长40%;全县公路总里程达781公里,行政村水泥路通达率100%,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建设目标。

民生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实现移民搬迁1443户6598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5837人。

新增城镇就业2730人,农村劳务输出3.08万人次。

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835元,是2005年1462元的3.3倍,占“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93%,年均增加674.6元,年均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093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加2803元,年均增长31.2%。

城乡居民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年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754人,参保率9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37687人,参保率97%;城镇基本养老参保3990人,参保率83%;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2960人,参保率98.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06亿元,年均增长15.5%。

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5‰以内。

全县中小学布局得到合理调整,“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小城镇配套改革不断深入。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初步构建,经济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引进项目149个,实现合同引资59.3亿元。

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建筑等市场规范工作,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得到加强。

财政、金融、投资等改革稳步推进,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组织协调逐步制度化。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难点问题

(一)发展机遇。

1、“十二五”时期是关天规划实施的加速期,宝鸡定位为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市的发展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作为宝鸡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我县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黄金阶段。

同时,国家出台的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扩大消费等政策措施,都为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2、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我县加速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增添了新的动力。

加之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西部梯次转移,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招商引资、借力发展。

同时,随着京昆高速越秦岭段复线工程、潘太公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太白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日趋突出,为融入全市半小时经济圈,更多地参与全市、全省经济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

3、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县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各级自然保护区、重点水源地均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国家和省上将实施财政、投资、土地、环境等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这与我们已经和正在探索实践的发展模式非常吻合。

4、随着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县在产业、区位、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全县上下谋发展、谋跨越的热情日益高涨,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中争先进位,加快发展。

(二)难点问题。

一是经济规模偏小。

虽然我县经济一直在高位运行,纵比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和其他县区相比,经济规模小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二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从产业结构看,全县第三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只有35.5%,全民创业有待进一步激活。

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生态文明建设压力较大。

四是部分制约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

如:

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没有大的突破;后续财源匮乏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众收入依然较低;突破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改善民生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等这些难点问题有待于“十二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持续大幅增加居民收入为核心,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富民两大战略,坚持生态化、特色化、民本化三化方针,力促现代农业、生态休闲产业、全民创业和统筹城乡四大突破,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原则。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

把解放思想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依照人民的意愿解放思想。

用创新的实践解放思想,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发展水平。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用丰硕的发展成果凝聚人心、激励斗志。

——必须坚持“三化”方针不动摇。

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富民”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差异化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特色化、民本化”的路子。

——必须坚持项目带动不动摇。

牢固树立项目建设决定未来发展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有力抓手,用项目支撑规划,以项目落实目标,靠项目增强后劲。

——必须坚持和谐稳定不动摇。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全县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发展定位。

——绿色经济的先行县。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展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广水电节能减排技术,探索生物质能发电和风电,推广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努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突出绿色蔬菜特色,打造全国驰名的高山反季节绿色蔬菜品牌。

——生态文明的示范县。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小流域治理,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和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力度,构筑较为完备的生态体系。

增强生态休闲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陕西知名旅游热点县和西部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由生态资源大县向生态休闲名县的跨越。

——民生普惠的典型县。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

——社会稳定的先进县。

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依法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太白”创建,完善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达到“四个翻一番”,即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实现“四个显著改善”,即生态文明、人民生活、城镇化、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改善。

县域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快速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2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20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6600万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8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总投资达到120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全面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保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态势。

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全县GDP比例上升5个百分点。

——民生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万元和1.06万元,是2010年2.1倍和2.2倍。

——保障全面覆盖。

城镇化率达到4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态更加文明。

80%的城镇生活垃圾和70%的城镇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河流水质达到二级以上,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16%;重点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有效恢复;城镇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1%以上。

 

四、“十二五”期间的战略重点及主要任务

(一)以突破发展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1、用现代绿色产业提升农业。

以建设全国绿色蔬菜基地县为主题,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建设,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发展名特优杂粮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专用玉米等品种。

“十二五”期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吨。

以绿色生态养殖为中心,大力提升规模养殖、生态养殖、科技养殖水平。

生猪产业重点改造规模养殖场,推行“零排放、高效益、原生态”的养殖模式,提升生猪品质。

到2015年,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70%以上,力争畜禽存栏突破25万头(只)。

二是着力抓好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以强力推进蔬菜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突出有机培育,狠抓绿色扩量,主攻品质提升,推进产业增效,走集中化生产、集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打造全国驰名的蔬菜品牌。

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行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生产技术,加大设施蔬菜建设,在咀头镇、桃川镇、鹦鸽镇、靖口镇年种植反季节蔬菜5000亩(含复种),生产反季节蔬菜2万吨。

到2015年,全县建设两个生产基地和三个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建设蔬菜科技示范园9个,全县蔬菜面积(含复种)巩固在10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36万吨,产值3亿元。

三是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技术。

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制定完善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和综合生产技术规范,重点推广穴盘育苗、工厂化育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等适用技术。

严格执行防疫操作规程,建立完善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突出品牌创建,重点以“太白山”牌为主提升蔬菜品牌。

力争到2015年,完成有机蔬菜基地认证1万亩,品种质量认证15个,使全县通过认证的绿色、有机蔬菜产品占70%以上。

四是加快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田间道路建设,五年新修田间道路50公里,维修100公里。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生产基地灌溉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防虫网等生产技术,重点建设管道灌溉和渠道衬砌大田灌溉项目,发展节水农业。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五年完成田间渠系改造20公里,发展节水灌溉4万亩,其中:

喷灌0.5万亩。

全县新增基本农田1万亩,改造基本农田3万亩,其中:

新增基本农田0.6万亩,改造提高1.2万亩。

五是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以农技站、劳动、职校等专业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村专业协会为补充,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为重点,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到2015年,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和乡镇蔬菜质量监测站建成投用,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和农资安全使用“五户联保”制度,使全县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100%。

整合和发挥生产加工、运销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到2015年,引进、扶持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在全县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30个以上。

成立全县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开展网上广告、网上营销、网上交易等业务,大力推进市场、科技、政策和劳务等信息进村入户,到2015年,全县农业信息网络实现全覆盖。

2、强力推进生态休闲产业。

以景点为纲、以文化为魂、以服务为本、以营销为重,围绕“雪域太白、秦岭夏都”主题,打好生态、文化、形象三张牌,积极探索“慢城”文化路径,开创休闲文化新途径,营造悠闲惬意的环境,让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忙碌,在领略太白的神奇魅力和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中,品味绿色有机食品,全身心地放松、休闲。

依托“国家生态示范县”、“一生最值得去的66个全国生态旅游大县之一”和“全国最佳的6条户外运动线路之一”资源积淀,进一步培育和包装,努力使我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形象更具特色、更加鲜明。

到2015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到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年均增长30%。

一是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

在继续推进“123”旅游格局发展基础上,着力建设两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一个文化旅游名城,一个户外运动基地,两个生态文化旅游示范镇,六个文化旅游特色村,着力构建三国文化旅游走廊和生态民俗文化走廊,努力把太白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产品互补、互促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是全力打造名牌景区。

大力开发休闲文化型、置业度假和休闲小镇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加快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实现太白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型转变。

到2015年,将青峰峡森林公园打造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黄柏塬原生态风景区打造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太白山古道风景区争创国家级景区,建成石头河国家湿地公园。

依托民俗风情,深度开发以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主的民俗体验型和文化主题型旅游产品,着力培育民俗文化体验和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到2015年,全县建设泰美乡居基地10个。

三是全面加强宣传推介。

不断提升雪域蔬菜节、夏都避暑节暨招商洽谈会的影响力,将我县“两节一会”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节庆品牌,力争举办高水平的高山露营节、太白金秋红叶节、山珍野果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形成3—5个具有较高水准的文化系列活动和文化节会品牌,逐步形成户外探险游、三国文化游、避暑养生游等精品线路,融入西部黄金旅游线路。

四是提高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推进专业化旅游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

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卫生、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体系,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

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全面提升太白生态旅游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重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加大姜眉公路、洋太公路、黄柏塬经核桃坪到周至老县城、大箭沟原始森林景区等风景区道路建设力度,建设通往重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三级旅游支线公路,充实和完善交通旅游功能。

到2015年,全县新建和改造景区道路21条277公里,建成四星级酒店1个、市级民俗村3个(方才关、黄柏塬村、柴胡山村),星级农家乐100户。

3、大力发展林特产业。

按照“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的思路,把林特产业作为县域农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保增收”的主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使林特产业成为继蔬菜产业之后支撑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

一是巩固提升现有经济林。

以经济林改良为重点,培育和打造地方品牌。

以核桃、板栗为重点,扶持建设示范园、示范户,到2015年,力争把全县12万亩经济林建设成为优质高效经济林产业基地,并与省科研单位共同建立太白县林特产业研发中心,培育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林特产品深加工,拓展经济林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计划到2015年新建改良板栗2万亩、核桃2万亩。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确立林菌、林采、林药、林养四大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猪苓、黄姜等中药材,加快太白山名贵中药材驯化推广,加快建设药源基地,注册林特产品商标,打响原生态、绿色有机品牌,到2015年,发展林药示范大户50户;林菌以引进林下种植新品种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中幼林抚育改造,适度发展以平菇、香菇为主的袋料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达到3500万袋;林养积极发展土猪、土鸡、土蜂为主的土特养殖,鼓励发展野猪、林麝、娃娃鱼、细鳞鲑等特种养殖,引导扶持发展示范户10户;林采以山野菜采摘,五味子采收为主导,依托“森林人家”和加工企业,实现农民增收。

三是创新产业经营模式。

引导、扶持广大林农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协会”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整合农村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大力提升林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积极鼓励、支持林农依托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人家”等生态休闲服务产业,进一步创新林业经营多元化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林业经营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

到2015年,全县建立林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0个,形成“村村都有合作社、户户都能得实惠”的林业合作经营模式,发展“森林人家”300户以上,力争使林业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

4、适度发展特色工业。

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政策机遇,全力打造生态特色工业发展新格局。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科学规划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力争项目引进向优势区域、同类区域积聚。

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交通便利优势,吸引一切要素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资金向园区聚拢、政策向园区倾斜,做大做强太白生态工业园。

到2015年,全县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占全县工业比重80%以上。

一是有序开发矿产资源。

通过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大矿产勘探力度,对黄金、铅锌等矿产资源实行规模化和规范化开发。

依托宝钛丝杆材项目,做长稀有有色金属配套加工链条。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以蔬菜、山野菜、食用菌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做好林产品深精加工和综合开发,形成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

利用太白山药谷地域优势,发展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基地。

充分利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水电、沼气、生物质发电、秸秆气化、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

谋划整合水电资源,积极使地方水电业向集团化方向运作。

以湑水河干流水电站开发为重点,抓好石头河、黄牛河、红岩河干支流的水能开发工作,到2015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到8.8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5亿千瓦时。

二是积极构建商贸流通体系。

重点建设与城镇功能配套、满足人们生活和休闲娱乐需求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继续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以村组为依托的商品流通网络。

维护市场粮食供应和粮价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累计购销成品粮油1万吨;继续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五年新增3500个储粮户。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

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商贸流通业,充分挖掘现有商贸流通企业潜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

(二)以绿色经济为导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积极推行绿色能源消费。

实施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综合利用工程,构建新型庭院能源经济生态系统,五年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500座,节柴灶2500口;全县党政机关普遍推广使用节能灯具,新建建筑物或小区实施建筑节能工程。

建立电子政务网络、网上政务办公、视频电话会议、政务中心网上办事等服务系统,推行无纸化办公。

发展循环经济,在黄金采选、植物化工、建材工业等耗能重点领域,积极引进清洁式、循环式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菜—沼—畜”生产模式,走种草养畜、以草兴牧——圈肥养地、以牧促农——秸草利用、以农养牧的循环养殖路子,到2015年,建成“菜—沼—畜”示范点10个;倡导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全面禁用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用具,消除“白色污染”。

积极探索推进碳汇林业建设和生态效益监测试点工作,鼓励支持企业建设碳汇林基地,积极引导营林单位参与和申请“碳汇”资格,积极发展碳汇林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环境质量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同步。

重点实施绿色生态工程、洁净工程、绿色能源工程、生态富民工程、保护区建设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环保项目。

严格环境准入,严把环保第一审批权关口;严禁发展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的行业;积极推广使用管道天然气,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对全县主要工业污染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烟尘等指标实行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年底水平,“十二五”全县万元GDP能耗比“十一五”降低16%;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县城及乡镇集中供水安全;增强县城和乡镇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管理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

重点实施翠矶山等地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

3、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以保护和建设秦岭生态功能核心区为重点,大力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巩固和提升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成果,唱响“秦岭最绿是太白”名片。

建设野生动物饲养救护中心、疫病疫源监测站点,加快牛尾河自然保护区、湑水河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石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升级建设工作,打造生物基因宝库。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完善林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开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探索发展碳汇经济,打造林业产值亿元县。

到2015年,完成人工造林0.9万亩,飞播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6万

亩。

4、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健全应急预案,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提高综合减灾救灾能力。

开展地质灾害普查评价,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增强城乡防洪能力。

健全森林火灾防控体系,有效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积极争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