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289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docx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课时:

本单元课时安排:

3课时.

题目

看一看

(一)

备课人

邹艳华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

1、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

准备

课件学具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

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

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师:

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上课离不开讲台。

今天老师就请大家观察这张讲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能看到什么?

片段二

师:

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

(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

你在干什么呀?

阳:

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

师: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

哪一个小组先汇报?

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

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右,一位同学插嘴说:

这是旁边。

另一位学生又说:

这是右面。

师:

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师:

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师:

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个面?

你示范一下,行吗?

(生站到桌子上)

师:

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师:

(打开书本第26页)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师:

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

片段三

师:

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第26页,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右面和正面.

师:

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看一看

(二)

备课人

卓敬敏

教学

目标

1、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并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它的活动,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的形状。

2、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

1、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准备

课件学具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

同学们平常喜欢玩什么?

  生:

积木、毽子等.

  师:

今天我们来玩积木,好吗?

  师:

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积木)谁能说出它的正面、右面及上面的形状?

同桌互相指着说一说。

  师:

同学们说得很对。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朋友智慧老人要过生日,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笑笑、淘气已经去了,我们快点走吧.

  (电脑演示:

智慧老人的家,笑笑、淘气、机灵狗把三个正方体积木一字摆在桌子上。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师:

同学们,你们敢和笑笑他们比比,看谁摆得更好吗?

  (学生开始摆物体)

  师:

看,我们摆得也很不错。

今天我们就与笑笑他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由正方体搭成的简单物体。

  活动1:

看一看,连一连.

  师:

请认真观察自己搭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生:

长方体。

  师:

你们能指着说出自己搭的长方体的正面、右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吗?

  生:

长方体的正面是由三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右面是一个小正方形;上面是由三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师:

针对观察到的形状,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从正面和上面看都是由三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师:

观察得很仔细!

想一想,笑笑、淘气、机灵狗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呢?

请试着连一连.

  (电脑验证结果)

  活动2:

搭一搭、看一看。

  师:

同学们搭得好,看得细,下面请你用3个小正方体搭一个你喜欢的物体,看一看所搭物体的正面、右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请在小组内交流,比比看,哪一组动作最迅速,搭的形状最多,观察得最准确。

  (全班汇报,用实物投影演示各种搭法。

(三)巩固新知,创新发展

  师:

(电脑出示,教材28页练一练第1题)笑笑也搭了2个物体。

从上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请同学们试着连一连。

(集体汇报)

  师:

(出示28页练一练第2题)这是淘气搭的,你能回答淘气的问题吗?

  师:

看看所搭物体,从上面、正面、右面看,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告诉你的同桌.

  师:

(出示29页练一练第3题)智慧老人也搭了很多形状的物体。

(语音出示智慧老人的话:

同学们,欢迎你们的到来,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辨认一下吧!

  师:

同学们好眼力!

老师为你们的表现感到骄傲!

看智慧老人还有什么要求。

(语音出示:

小朋友们,你们能用正方体搭一搭、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A?

什么样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B?

  生: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A,可以这样搭:

(图略)

  生: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B,可以这样搭:

(图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五)思维拓展

  用自己的画笔把这个物体的正面、右面、上面三个面分别画下来,送给今天的老寿星――智慧老人,感谢他帮我们学会了知识,增长了智慧。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节日广场

备课人

丁香香

教学目标

1、培养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出不同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出不同的形状。

教学

准备

课件学具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

  生1:

我和家人到倘甸玩,发现钓鱼、游泳的特别多,非常热闹。

  生2:

我们全家出去旅游,一路上我都感到节日的气氛,我想说:

祖国妈妈,您的生日真美丽!

  师:

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

节日广场)

  (评析由学生感兴趣的事说起,引入“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的话题。

学生争相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

我看到节日广场上空飘着气球,各种鲜花张开笑脸。

  生2:

我看到人民在载歌载舞,许多游玩的小朋友在拍照。

  生3:

我还看到有些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礼。

  师:

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

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生1:

空中有4把气球,每把有8个,一共有多少个?

就是求4个8。

4×8=32或8×4=32。

一共有32个气球。

  师:

(指正)应该说“4束气球”,不要说“4把气球”。

  (评析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用错的数量词,规范数学语言。

  生2:

有多少盆花?

也就是求4个8,用4×8或8×4来算。

  生3:

不对。

只能说围在外面的花有几盆。

因为方框内的花与外面的花不一样多。

要用乘法算,就只能说围方框的花有几盆,就是4个8,可以用乘法。

还可以再问方框内花有几盆,就是求3个4,用4×3=12。

不能用乘法求全部的花。

  师:

大家讨论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大家讨论后,进一步明确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写成乘法.

  (评析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在合作探索中不断发展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4:

跳舞的有多少人?

横看是3个6,列式6×3=18人,竖看是6个3,列式相同.

  生5:

我求跳舞的人是用2×9=18,我是把跳舞的人从中间分开,每边都有蓝、黄、红三种颜色的人。

  生6:

照相的有几人?

求3个4用乘法。

  生7:

空中飞的小鸟有几只?

求3个5,列式3×5=15。

  生8:

纪念碑前有多少少先队员?

2个8,8×2=16.

  生9:

纪念碑前的鲜花有多少朵?

5个6,6×5=30。

  师:

同学们真会动脑,发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那请你们在课本上找到每个算式相对应的图画,把算式写在旁边。

  (评析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观察仔细,主动积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节日场景,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

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生:

叔叔您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会好好学习,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师: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评析教师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师:

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

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生:

第一幅图是从正面,第二幅是从侧面,第三幅是从上面看到的。

(三)实践与应用

  师:

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生1:

每辆出租车有4个轮子,6辆出租车有几个轮子?

4×6=24(个)或6×4=24(个)。

  生2:

我的舅舅10月2日结婚,请了25桌,每桌10人,有多少来宾?

可以列为10×25或25×10,结果我不会算.

  师:

好,今天我们就上到这儿,大家回去寻找身边的乘法问题,把它记在成长袋里,如果遇到不会计算的乘法,可暂时存进问题银行,也可以请教父母或与老师讨论。

教学内容:

P18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品名称物品重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

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生1:

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

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

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

师:

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

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

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

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

可以用秤来称。

师:

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

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

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书:

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

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板书:

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

“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

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

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包重量数量

100克袋

200克袋

500克袋

800克袋

总重量克

师:

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

1千克=1000克)

4、小结:

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

师:

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

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

200克。

师:

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

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

500克。

师:

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

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

2千克。

师:

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

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

师:

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

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

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

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

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

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

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习课

教学内容:

P18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6000克8千克9000克

(2)4吨7千克3900千克4200千克

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

重多少?

4.今天是星期三,再过8天是星期几?

如果今天是12月23日,再过20天是几月几日?

1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

P21P2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

五年级倍数与因数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倍数和因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和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协助同学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同学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考虑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同学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身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

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同学持续的学习兴趣;同学通过独立考虑、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同学掌握数学考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引入新课

1、让同学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局部同学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

请同学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同学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同学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同学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

“智力竞猜”走同学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同学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理解概念

1、师:

“‘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考虑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同学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和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同学说明:

假如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同学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

(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同学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同学的知识基础,同学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同学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同学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同学认识到事物的实质。

3、让同学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同学指出: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同学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同学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同学可能会出现0×()=0的情况,借此向同学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

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同学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

当然,要使同学真正理解还必需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同学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同学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同学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同学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

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35÷7=53+4=7

(1)同学回答后引发同学考虑:

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

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需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

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考虑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方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同学独立考虑,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同学充沛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同学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同学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同学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