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98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100题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

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主要刊物:

《小说月报》。

2“创造社”1921年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3“语丝社”和“语丝文体”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

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4《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l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5“问题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的原因。

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6“诗体大解放”

“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普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7湖畔诗社

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于1921年左右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湖衅诗社,1922年4月共同出版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汪静之出版了诗集《蕙的风》。

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贞。

8“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要求艺术“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舞蹈,表现为追求诗歌格律,倾向古典主义。

新月诗派的代表是徐志摩、闻一多。

朱湘也是前期新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

朱湘的叙事诗《王娇》和《猫诰》曾产生一定影响。

9“象征诗派”象征诗派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篷子、胡也频等人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10“随感录”

“五四”时期最早出现的散文作品,是以议论时政为主的杂感短论,即杂文。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期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先后发表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杂感文。

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李辛白主持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主持的《新社会》,邵力子主持的《国民日报·觉悟》等,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栏目,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杂感散文的创作浪潮。

11“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

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2“春柳社”

春柳社,是中国文艺研究团体。

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以研究各种文艺为目的,并最先建立了演艺部。

13《终身大事》

胡适的《终身大事》是最早运用现代话剧的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

洪深介绍《终身大事》时说:

“这一时期,理论非常丰富,创作却十分贫乏。

只有胡适《终身大事》一部剧本,是值得称道的。

”是一出反映生活的社会剧。

14“南国社”:

1921年田汉与郭沫若、郁达夫等筹组创造社。

1924年创办由田汉领导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出版有《南国》半月刊。

15民众戏剧社

1921年由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发起成立,创办了《戏剧》月刊,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

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16“社会剖析派小说”

遵循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对现实进行客观切实的描写,真实再现现实生活。

茅盾和追随他的创作风格的作家被后来一些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17“中国诗歌会”

l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

主张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积极提倡和推动诗歌的大众化。

18“红色鼓动诗”

由于殷夫的诗作表达了革命斗争的激情,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人们将他的代表作称为“红色鼓动诗”。

写得比较动人的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等。

19上海艺术剧社1929年11月,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等在上海共同发起组织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20“国防戏剧”30年代中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左翼戏剧家提出的“国防戏剧”很快形成热潮,夏衍的《赛金花》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继而又有他的《都会的一角》和田汉的《回春之曲》,还有许多是热血沸腾的戏剧家们集体创作的剧作,如《走私》、《咸鱼主意》等。

21“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2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

代表性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发现诗意,创造诗美,表现出主客观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七月诗派注重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

23“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诗歌流派。

以《诗创作》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派,聚集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一群诗人。

该诗派主要有九位代表诗人,1980年出版是个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

2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一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25“黑八论”

“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核心。

它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叫嚣要有计划地对它们开展彻底的批判,从而造成了文艺理论领域的大混乱。

26“样板戏”

“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20世纪60年代初期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27伤痕小说:

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揭示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

发端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28反思小说:

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以茹志鹃于l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为标志。

29“寻根小说”

韩少功发表于《作家》1985年第4期上的文章《文学的“根”》,开启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文化寻根运动,随后,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等纷纷作文响应,同时,他们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体现自己的文学主张,“寻根小说”得以形成。

30“干预生活”小说:

“干预生活”的文学的主张是对“歌颂和暴力”禁区的一次突围,其特点是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进行揭露,针砭和讽刺,赞扬正面形象与积极力量,具有批判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义。

代表作品有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准的《芦花放白的时候》。

31《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同时,它为新时期的散文树立了说真话的榜样,扫除了长期在文坛上存在的夸饰现象,为现实主义传统找到了转机.是新时期散文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随想录》反映了巴金在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荒谬的十年之后,对自己、对时代、对导致这场民族悲剧的深层原因的思考和剖析.充分体现了一位文学大师坦荡而且真诚的灵魂,和他所自觉担负的神圣的历史责任感。

它的影响和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学作品本身的范畴。

简答论述

1《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

表现“礼教吃人”和强烈的反抗、变革精神。

,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2《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狂人日记》突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

狂人首先是真实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

但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

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手法,一语双关的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是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

作品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3《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想意义:

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

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

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④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社会意义:

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4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

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此外还有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看客的无聊和冷酷,“圣经贤传”的思想,畏强凌弱等特点。

5《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艺术风格:

⑴外冷内热。

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转化为对阿Q的同情,对辛亥革命夭折的痛惜,对反动势力的憎恶。

⑵以讽抒情。

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等。

⑶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一出出喜剧,但在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隐藏着深刻悲剧。

艺术成就:

⑴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⑵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

⑶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

⑷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6《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补天》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奔月》,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采薇》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故事,批判当时不满现实又不能正视现实,采取消极避世态度的知识分子。

《出关》讽刺“清静无为”的老子,还得出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否则便出不了关。

《起死》中主张“通融”、“圆滑”,无是非的庄子,一到涉及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事,竟吹起警笛,请求统治者的保护,当场出丑。

8《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明天》《祝福》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而具体的写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药》《阿Q正传》等作品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示众》等作品写出了“看客”的吃人;《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写出来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同样在吃人,这一主题,几乎贯穿在《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9《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鲁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命运,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在创作中,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的典型环境;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同时也有反映农村妇女命运内容的作品,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10《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塑造

1、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充分概括生活中的原型,使人物形象有典型性。

2、强调写出人物灵魂,以“画眼睛”的方式,来“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3、注重用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4、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表现。

鲁迅的小说大胆借鉴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11《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创作方法:

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1、显示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

2、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

3、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多样化。

鲁迅作品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和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乡土小说。

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概括人的一生、从事件中途起笔等等。

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①隐喻性的书写;②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的使用。

12《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

1、《野草》体现了作者勇敢地面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作家尽管绝望、苦闷却始终坚持的持续、韧性的战斗精神。

2、《野草》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上的思想矛盾以及为了摆脱思想上的消极因素而开展的内心斗争和自我解剖。

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13《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

1、《野草》是诗与散文的结合,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篇幅短,内容含蓄、凝练。

2、《野草》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3、《野草》在取象、造境、构思上有独特性:

现实景象和梦境交错描写,有丰富心理内涵。

4、《野草》的语言:

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句式、节奏的回旋反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和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

5、《野草》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自然景物、人物和故事往往既是写实的又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发人深思。

14《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朝花夕拾》主要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

作品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社会风俗画。

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

作品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事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15《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写作特点:

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艺术风格:

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恬静明快,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和幽默的笔调,使人深受启发。

16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鲁迅对类型形象的塑造,融注了作者对社会的真知灼见,并且具有触类旁通的美感特征。

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

鲁迅杂文好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语言简洁峭拔。

17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8年,叶绍钧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重要作品。

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叶绍钧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索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在艺术表现上,作品安排还略嫌沉闷,各篇章的写作上也不太均衡,但由于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教育题材有着丰富地生活基础,对知识分子生活也相当熟稔,所以,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18郁达夫的“自叙小说”

郁达夫以内心情感的表现作为主要的写作方法,以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烈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作品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射,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一般文学史论者把这种小说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与成就最高者。

“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是与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小说所不同的文学风格。

他的这类小说有:

《沉沦》、《茫茫夜》、《秋柳》、《空虚》。

19郭沫若20年代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

20年代郭沫若尝试创作了心理分析小说。

有《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等,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20郁达夫的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1、自我的写真。

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剖析自己隐秘内心世界。

2、情感真挚强烈。

不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复杂,而是以作者强烈情感投射感染读者。

3、结构的散文化。

以情感流动为线索,将客观的描摹溶入人物的情感之中。

4、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

无论状物写人,都传神真切,颇具抒情韵味。

21郭沫若诗集《女神》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内容:

1、体现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

2、表达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

3、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4、表现出奇异的壮阔和动态的诗美。

5、实践了诗人绝对自由,绝对自主的艺术主张。

艺术特色:

《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

1、浪漫主义精神。

2、喷发式表达方式。

3、奇特想象和夸张。

4、形象描绘,英雄主义格调。

5、语言有强烈主观色彩。

22郭沫若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1、集中而强烈的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2、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心事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主人公形象

3、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加强

4、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

23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

1、抒发浓烈、真挚爱国主义情思。

2、抨击帝国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悲惨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

3、为故国大地和苦难人民唱出哀歌。

4、对复兴中国抱着坚定信念,努力唤起民众爱国热情。

艺术特色: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体现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24徐志摩诗的主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

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真挚地独抒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清新健康。

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3)章法整饬而灵活多样。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25周作人散文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成就

内容特征:

1、批判死鬼的精神。

2、抨击国民性的弱点。

3、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

艺术成就:

1、旁征博引,于谈天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

2、舒展自如,娓娓而谈。

3、平和冲淡,恬适淡远。

4、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

5、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

26冰心的散文创作及其主要艺术特色

散文创作:

《笑》、《寄小读者》、《往事

(一)》、《往事

(二)》、《山中杂记》等。

艺术特色:

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这就是不遗余力地讴歌一种“爱的哲学”。

1、善于捕捉、表现刹那间涌现的感触、思绪,细腻的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2、在文体、文字上,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

冰心散文得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颇多,但旧文学的语言一经她的处理,便脱去陈腐气息,别有一种独特的、美妙的韵味,既清丽又典雅。

27朱自清散文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特色

题材类型:

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1、社会性、政治性强的题材。

2、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

3、写景抒情。

4、表现生活情趣。

艺术特色:

1、善于细腻的描写景物。

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既复现了一个个构图完美、色彩斑斓的意境,又传达出这些意境内在的神韵。

2、语言华美,修辞反复。

语言清幽、清秀、隽永。

在自然朴素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

28三十年代较为重大的文学论争

1、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

梁实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

胡秋原认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

苏汶为胡秋原辩解,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

左翼作家则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3、关于“大众语“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