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305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语文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对比法、讲述法、谈话法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

《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师:

(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

(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

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

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

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提示:

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讨论。

借助于教材

投影归纳以下几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

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

(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

三教九流-------。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列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你对孔子知多少?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

举手回答

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

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

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

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

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

(放映动画片) 

 

子路:

“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

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 

冉有:

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很重视礼仪。

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

“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

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

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

他说:

“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

”孔子说:

“人各有志,但说无妨。

”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

(屏幕显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

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

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

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生1:

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生2:

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

生3: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

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

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

那么什么是“仁”呢?

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

恭、宽、信、敏、惠。

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

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那么怎么实践“仁”呢?

孔子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特别强调:

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

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

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从善,成就真正的品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那么,与“仁”相对应的“礼”又值得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材料:

(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不学礼,无以立。

兴于诗,立于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

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

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

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

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

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

妇人回答:

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

孔子问:

“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拱之,老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服从。

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他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

而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

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

“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

”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

”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

“撤他的职!

”孟子又问:

“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

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学说。

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

荀子。

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个思想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被一位皇帝所强调。

唐太宗。

正因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而在认识论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那么什么是“天行有常”呢?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正因为荀子认为自然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号召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当然,荀子也很重视“礼”,他认为学习的目标就是认识和把握“礼”。

教师归纳:

1.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晚期,被尊为“至圣”)核心是“仁”和“礼”。

⑴政治思想:

①“仁”:

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已欲立…”

②“礼”:

即周礼,“克己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

要求,实现“礼”就要“正名”。

③“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

“节用而爱人”。

⑵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⑶教育思想: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方法举例)

⑷文化典籍:

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⑸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和荀子(战国时期)

⑴孟子:

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①政治思想:

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③价值观:

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⑵荀子: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的力量巨大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③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过渡)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

老子。

三、道家和法家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微张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后反复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

原来老子嘴中,硬的牙齿已脱落,而软的舌头还在。

这就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

老子借此说明“道”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当中。

当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个字的《老子》这本书当中,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

可见老子他是多么地重视道。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

“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

”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

正因为老子认为道无法解释,而道又无处不在,所以老子在处世方法上主张“无为”。

注意,这里的无为绝对不是表面的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代的“休养生息和韬光养晦”的思想就是直接来自于这个思想的影响。

当然在老子的心目当中,辩证法的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关于辩证法的思想,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讲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

谁是那个邻居?

我们每个人都好象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

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

这就好像老子说的: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

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

因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习塞翁的态度,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

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

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了下来。

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

“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

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

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

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

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庄子认为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

那么,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我感觉这里似乎体现了庄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逍遥的人生态度。

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庄子这里流露出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千万不要盲目模仿。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观点: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

物无贵贱,无是无非。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过渡)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生(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那么这则故事是记载在那一本古书当中呢?

《韩非子》

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子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韩非子记载这则寓言的目的是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他说:

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样?

基于这样的理念,韩非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哪些思想

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有皇帝掌握权力。

强调“法治”。

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

倡导严刑峻法的思想。

(过渡)韩非子是当时韩国的贵族。

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它为“墨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社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非攻”的主张。

除此之外,墨家还提出了哪些改进社会的主张

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墨家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化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

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国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道家思想

⑴老子:

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号老聃。

①哲学思想:

世界本原是“道”(客观唯心主义),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举例(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⑵庄子:

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

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法家:

集大成者——韩非子(汇集早期法家思想)

⑴思想:

①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

②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③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⑵作用: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几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

创始人——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中儒、道、墨、法等四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四派的主张,我们该怎么说呢?

我先做个示范:

比如说儒家思想,我用“万世师表,仁政礼治“这八个字来形容。

那么其他三派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这些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个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

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派别,比如说兵家、小说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从而出现了中国思想史空前活跃的局面。

展示下列材料:

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

“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

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

伏尔泰甚至自喻是"

孔门第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透过同学们的讲解和上述材料,我们发现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智慧精华,惠泽千年”这八字来形容。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

他与穆罕默德、耶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

可以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音乐声中朗读结束语: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

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