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35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27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5

一、项目背景 5

二、项目概况 8

三、问题与建议 8

第二章必要性分析 8

一、背景 8

二、本项目建设背景 9

三、必要性分析 11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3

五、总体判断 13

六、可行性建议的主要结论 13

第三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14

一、“十三五”时期我县面临的形势 14

二、“十三五”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 15

三、“十三五”发展定位与奋斗目标 17

第四章场址选择 23

一、场址现状 23

二、场址条件 24

三、场址描述 28

第五章建设方案 28

一、规划原则 29

一、总平面布局 29

二、建筑方案设计 31

三、结构设计 34

四、道路工程 36

五、给排水设计 45

六、电气工程 47

七、燃气工程 51

八、绿化及景观工程 53

九、挡土墙工程 58

十、停车场工程 58

十一、路灯亮化工程 59

第六章节能措施 60

一、设计依据 60

二、节能措施 61

三、节能效果分析 64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65

一、编制依据 65

二、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66

三、环境影响初步分析 66

四、环境保护措施 67

五、环境影响评价 69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69

一、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69

二、安全设施 69

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72

一、组织机构 73

二、项目人员配置 73

三、项目管理制度 74

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 76

一、建设管理 76

52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78

三、项目实施进度表 78

第十一章工程招投标 80

一、招标范围 81

二、招标组织形式 81

三、招标方式和投标划分 81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2

一、投资估算 83

二、资金筹措方式与来源 86

第十三章效益分析 86

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87

二、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 87

三、社会效益分析 87

第十四章风险分析 88

一、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88

二、项目主要风险等级划分 89

三、风险防范对策 91

第十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92

一、结论 92

二、建议 93

附件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第二期)建设项目

项目性质:

新建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

(第二期),新建安置移民440户,其中一号地块B户型260户,二号地块A户型180户,总规划用地面积18899.8平方米,占地面积8931.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222.2平方米。

投资总额:

16763.91万元;其中:

建安工程费14250.53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271.6万元、预备费1241.77万元。

资金来源:

根据发改投资[2015]3001号文件,可申请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为13411.13万元,地方财政匹配

20%为3352.78万元。

2、编制单位

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3、承办单位

##县水库和扶贫生态移民局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项目承办单位委托书;

(2)《国家发展改革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15]

3001号);

(3)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1月);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加快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5)《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关于引发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通知》

(黔党办发[2015]13号);

(7)##县发展和改革局文件(黎发改复【2017】108号)

(8)国家、贵州省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和标准等相关文件;

(9)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及项目现场勘查资料等;

(10)##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第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

(11)项目单位提供的规划设计方案等有关资料。

5、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原则及主要内容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以当前实际需求及发展预测、资金筹措能力等为基础,对项目建设的意义以及项目方案的技术、功能、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

主要内容包括:

1、服务市场研究:

通过对##县何家庄现有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需求量的分析和市场需求量的分析,确定项目的市场定位,预测本项目的市场能力;

2、技术分析:

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总体布局、建设进度等;

3、投资与估算:

主要通过对项目的投资,资金筹措,资金使用等数据的预测,分析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4、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项目的社会效益预测,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6、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工作步骤

(1)按照环保、节能与安全的要求建设必要的设施。

(2)对项目的建设组织队伍进行统筹负责,进行岗位定员安排。

(3)编排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和措施。

(4)进行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综合测评,对项目总体进行整体的测评。

7、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

生态移民安置点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发展迟缓,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的片区,并且聚集了城市中大量的中低收入家庭。

生态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和社会工程,任务艰巨。

为此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7】24号)文件,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生态移民安置点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加快城市和生态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改善何家庄住房条件,完善住房使用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而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

二、项目概况

1、拟建地点

本项目位于##县县##。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受益人口2620余人。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要求的举措,是解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地域文化内涵,促进何家庄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是实现何家庄在##县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投资总额为:

16763.91万元;

资金来源:

根据发改投资[2015]3001号文件,可申请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为13411.13万元,地方财政匹配

20%为3352.78万元。

三、问题与建议

加强地勘,严防地质灾害发生;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使项目能按期完工。

第二章 必要性分析

一、背景

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居民们却还过着“五无”生活:

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管道、无消防安全设施。

生态移民安置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是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政府统一负责土地一级开发征地拆迁和市政配套工程建设。

生态移民安置点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片区内不仅要改善居住环境,也要“升级”生活配套,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态绿地按照规划建设完成,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各项服务功能配套落实到位。

本项目的拆迁、土地开发整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本报告只就生态移民安置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

##县何家庄近几年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建设富裕、生态、

和谐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于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何家庄“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了改善区域生活环境,安置生态移民安置点居民,打造何家庄旅游商业圈,保障区内各类重点建设工程的拆迁和施工进度,促进何家庄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完善生态移民安置点改造项目,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和规划目标的实现,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好棚改项目的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为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和政策,自治区各地州县市已经着手开展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

贵州省为响应国家、自治区号召和政策,也已经将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上日程,从今年起(2017年),计划14个月内完成生态移民安置点及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二、本项目建设背景

1、区域介绍

##县,处于东经108.31’—109.31’,北纬25.41’—26.31’,地处

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及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区。

东南面与湖南靖州县、通道县及广西三江县交界,西南面与贵州省榕江县、从江县毗邻,东北与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接壤,辖25个乡镇

403个行政村,1497个自然寨,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侗族人口为主,侗、汉、苗、瑶、水等多民族杂居的县份,也是贵州省人口最多面积第二大的县份。

##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杉海粮仓油壶”,“中国侗都”,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

2、基础设施

厦蓉高速公路(过境)已于2011年3月建成通车,贵广高速铁路(过境)将于2013年底建成通车,##机场至洛香高速公路将于

2012年6月建成通车。

县城至天生桥二级旅游公路城区段、中潮至

洪州的红色旅游公路、东风林场至锦屏敦寨(果园)出县油路、坝寨至大稼通乡油路建设进展顺利,肇兴景区过境公路改道工程完工,平途经尚重至德化通乡油路开工建设。

通村公路建设任务超额完成,新修通村公路309.3公里。

开通了##到广州的航班,##至贵阳航班加密并实现良好运营。

3、经济发展

##县是我国28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11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558万亩,森林覆盖率58.44%。

近年来,贵州省##县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2014年全县干茶产量8343吨,综合产值6.9亿元,受益农户5万户15万余人。

据悉,茶叶企业成为##县加工企业中最多的一个特色产业,注册有茶企业(茶专业合作社)155家,其中:

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18家,茶专业合作社54家。

全县茶加工厂(点)480多个。

截止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4.8万亩,主要分布于该县19个乡镇123个村。

##县至今已发现的主要矿产有金、磷、锰、煤、压电水晶、硅质原料,水泥用灰岩,饰石用石材,建筑用砂石等矿。

矿床、矿点

(矿化点)106处。

其中37种矿产不同程度探明了储量,主要储量产地168处。

探明储量属大型矿的有8处,属中型矿的有16处。

主要开发矿种为金、硅石、饰石板材、建筑用砂石、砖瓦粘土等。

木材蓄积量居贵州省第一位。

楠竹蓄积量居贵州省第二位。

盛产茶叶、油茶油、水果、桐油、松脂、中药材、黄金、大理石。

境内油茶林

14万多亩,年产精制侗乡茶油1500吨。

全县有松林99.6万亩,年生产加工松脂4000吨,居全省第一位。

##黄牛和##香米畅销广西、广东、湖南、及整个贵州省。

硅矿石地质储量近1亿吨,现已逐步成为中国大西南工业硅生产基地之一。

三、必要性分析

1、项目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因公共需要、城市发展而被拆迁的住户,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理应得到合理补偿和安置。

这涉及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重大社会民生问题,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土地、税收、行政审批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项目的建设,通过合理规划,提升配套水平,将会大大改善被拆迁居民的生活环境。

2、本项目建设对于加快##县建设,推进##县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推进##县何家庄建设、打造现代化城市,是县委、县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进##县何家庄崛起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了继续强力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无疑是最大的前提,谁先把社会保障性质工作做好、做到位,谁将率先抢得建设先机,赢得发展主动。

可见,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先行作用日益明显,一是保障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区域的建成面积不断扩大;二是为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使其能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三是促进了周边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项目是##县何家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何家庄扩展、发展的主阵地。

如果不抓紧做好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工作,必将错失加快建设发展的良机,丧失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

而且,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工作宜快不宜慢,时间拖得越长,风险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好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就是抓机遇、抓发展、抓融入,因此,在思想上、行动上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一定要以快速推进的工作成效,把机遇转化为现实。

3、项目的建设,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进程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将带给老百姓生活便利,有利于美化环境,完善城市功能,该工程的实施,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是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的有力举措,具有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

4、项目建设是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

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规模优势,在提高居住质量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该项目依据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容积率,将地块这一稀缺资源的空间利用发挥到最大;且由对于该项目的实施,盘活了周边大面积土地,大幅度提升其原有价值,真正体现城市土地的价值。

5、项目的建设,利于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的发展往往取决于良好的城市环境,环境出形象、出效益、出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贵州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无不得益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形象的提升。

通过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居住与生存条件,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县长远发展大局的高度,本着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加快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提升城市环境吸引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6、项目的建设是以民为本、造福于民的体现

对于群众来说,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将优化发展环境,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将极大地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因此在生态移民安置点取得的发展成果必将在最大范围、最大程度上惠及百姓。

本项目的建设推进了项目区相关的雨水、污水等各种地下管线、管网恢复改造,有利于环境整治、治理污水、保护生态,将带来环境美化,突出项目生态、宜居、休闲的文化内涵和风貌特色。

通过棚

户区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政策的可行性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本项目在政策上是可行的。

2、组织保障的可行性

公司各部门密切配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因此,本项目建设有较强的组织保障。

五、总体判断

根据以上多方面的分析,对项目自身发展的能力与约束条件总结如下:

(1)符合生态移民安置点的发展规划,有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项目的开展是实现##县何家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可行性建议的主要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同时本项目各项建设条件良好,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

和任务

一、“十三五”时期我县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是我县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决胜阶段,是我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速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重视贵州,给予重大支持,为我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我县扩大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和省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为我们弯道取直、脱贫攻坚提供了路径支撑;三是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为我们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

加之##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为骨干的立体大交通格局形成,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凸显,为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凝聚发展要素,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是通过“十二五”的发展,我县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加之我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遵循经济增长规律加速发展。

同时,应该清楚地看到,“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将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矛盾和风险

不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入了攻坚期。

当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差,支柱产业尚未形成,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城乡面貌落后;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够,理念创新不够,发展能力不足;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总体上,“十三五”时期,我县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的基本县情没有变。

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没有变,快于全省快于全州的发展态势没有变。

机遇大于挑战,后发优势明显,是我们可抓住和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县推动扶贫开发,全面减贫摘帽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是我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奋力“提速转型、同步小康”的攻坚期,是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

为此,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凝心聚力,肩负起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历史使命,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发展在“转”中“赶”,努力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十三五”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

1、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坚

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速发展,深化实施

“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发展战略,全力落实“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充分发挥生态与文化两大优势,做好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两篇文章,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努力把##建设成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增长极、黔湘桂三省

(区)交汇的区域中心城市、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力打造“侗都##·颐养胜地”城市名片。

2、发展理念

“十三五”的发展必须遵循中央确定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六条重要原则,切实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树立起来并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又好又快,创新发展。

以发展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

推动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以建设全国首个农创中心为抓手,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平台;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文化创新、旅游创新,构建大景区、大园区、大城镇发展平台;以打造大健康产业先行区为抓手,主攻大健康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先行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

中路突破、中部崛起、协调共进的发展方略,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分类指导的关系,把统筹协调、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山地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同步发展,协调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资源与环境和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守底线,绿色发展。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保护原

生态、发展新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发挥比较优势,主攻大健康产业,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真正把“生态##”作为##赶超发展的核心优势,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优化环境,开放发展。

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活

发展,把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县提速转型、同步小康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我县是三省区交界县份、是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地理区位优势,突出珠三角地区进入贵州第一站、第一城、第一景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大开放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聚集发展要素,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民生优先,共享发展。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成果人

民共享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六个小康”为抓手,推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三、“十三五”发展定位与奋斗目标

1、发展定位

围绕“十三五”奋斗目标,立足##实际,破除发展瓶颈,厚植后发优势,找准工作突破口,加快建成黔东南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黔桂湘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大健康产业先行区、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为“侗都##·颐养胜地”,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量质齐升。

——建成黔东南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

抢占侗文化制高点,发挥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做好文化旅游和生

态农业两篇文章,创新发展路径,实施弯道取直,压缩发展历程,厚植后发优势。

打造“精神高地”,激发内生动力,奋力后发赶超,推动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实现后发先至,跨越发展,加快建成黔东南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建成黔湘桂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抢抓发展新机遇,抢占发

展先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坚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着眼发展,带动周边的原则,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山地特色小城镇、传统村落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融合发展,加快撤县建市进程,培育黔湘桂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建成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依托民族文化、红色文

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按照全域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