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366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

男女差异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男女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2.心理过程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3.个性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4.xx发展性别差异

5.教育、成才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6.性心理方面性别差异

二、试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xx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

2.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

70年代后长足发展。

3.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里程碑

1974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公认为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期望、声望、详尽的考察)

三、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中得出的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有哪些?

1确证的结论:

(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

(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

(4)男子更有攻击性

2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

(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

(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

(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

(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

(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

(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

(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

(8)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

四、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

(一)弗洛伊德:

xx抑女论

1用“去势恐惧”、“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

基本假说是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2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1).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

(2).肛门阶段——排泄

(3).生殖器阶段男孩—“去势恐惧”女孩—“阳具羡慕”

(二)多伊奇:

女性类型说

1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不足以构成女孩人格发展的动力

2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母亲在女孩心目中是善良的有权力的,是女孩模仿的榜样,对女孩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3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

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三)埃里克森:

内部空间观

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四)xx:

男女平等观

1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先驱)

2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

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1、性别定型的基础

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

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

(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2、两性角色的获得

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三、认知发展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

1基本内容:

(xxxx)

(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基本的自我类型决定基本的价值取向,“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期,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的生理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概念使儿童产生“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即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7)双亲适当的行为可促进和巩固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的形成,这一过程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产生。

2性别认同及其发展

xxxx认为:

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经历三个阶段:

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

(1)性别认同

2岁认知自己的性别标记

3岁根据外观特征把性别标记类化到别人身上

4-5岁明白性别基于身体的构造,认为性别可变

6-7岁知道性别与解剖结构组织不可变,“性别常性”、“物体常性”

此过程不以提供生理解剖知识而加速,须等待儿童心智发展到足以了解这个事实才能进行。

(2)性别分化w性别认同----行为与性别一致,柯氏认为身体意象的意义

男性意象---权力尊严侵略性女性意象–-抚养照顾孩子w男女都有珍视与其性别相一致事物的自然倾向

男孩:

自我一致性与权力尊严不矛盾----稳定的性别化偏好

女孩:

两者相互抵触------偏好较弱

(3)亲长认同

男孩“我是男的”----珍视模仿依附男性----“我们都是男人”

女孩“我是女的”----想与母亲认同----抚养及缺乏权力尊严

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

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互补模仿”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互作用。

四、两性世界中的文化人类学观

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迥异,这种差异对于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

结论:

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

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性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

2、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征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将文化划分为:

①狩猎与采集②园艺文化③农业文化④游牧文化⑤工业化社会

跨文化变异的普遍原则:

①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并使之日趋复杂

②男性性别角色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③利用男女间体力的明显差异作为劳动分工的基础,的确是最简洁、最经济的方法

3、性别角色与社会文化形态

米德认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五个要素:

(1)成人对儿童必须有所告诫

(2)必须向孩子传授适合其性别的行为经验

(3)必须学习两性间必要的角色行为

(4)必须能理解各种年龄的异性与自己的关系

(5)必须对自己的身体形成恰当的态度。

第二章男女差异心理的起源

一、模仿学习:

是一种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行为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在相似情境中表现出类同行为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行为传递的一种心理机制。

性别刻板印象:

指的是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

它来自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对待两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性别角色:

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化:

从个体来说,就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

二、性别差异心理形成的生物根源、社会根源有哪些?

(一)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

1、两性差异的生物学过程

分为几个步骤:

受孕时的基因决定性;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的作用;

经由血液性激素使男女内生殖系统、外生殖系统和大脑产生分化。

(1)性别的遗传决定

(2)性腺与性激素

(3)性激素与大脑分化

①.下丘脑

②.大脑两半球的分化

2、性激素与行为:

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

3、生物学差异与性别同一性

(1)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

不是遗传和生理结构自然决定的,而是后天父母对性别的确认及抚养方式决定的,取决于后天的教养。

(2)社会环境和抚养方式对性别同一性的决定性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①、性别必须在儿童生活早期(18个月至3岁)得到确认

②、父母对儿童性别确认迟疑含糊会导致性别分化的不完善

(3)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的形成性别同一性。

4、生物学上的优势

生物学上的优势在女性

5、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

(1)两性差异心理与遗传:

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异。

(2)两性差异心理与性激素

性激素对两性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

①、攻击性行为直接受到雄性激素含量的影响

②、对抚养行为的了解

③、女性性激素呈周期性波动-------女性易变的、感情脆弱的?

(3)两性差异心理与解剖构造

①、最根本的解剖学差异为第一性征差异(生殖器差异)

②、两性解剖学差异另一表现两性脑组织的差异(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

(男性大脑两半球的专化性比女性显著)

(4)两性差异心理与生理机能

①两性生物特性的差异,也在生理机能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体能、生理成熟。

这都与两性心理差异有不同的关联。

②心理发展不同步。

女性在智力发展生活经验、人格成熟等方面劣于与之接触的男性。

两性交往女性受支配原因之一

(二)两性差异心理的社会根源

1、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变异

不同文化间性别角色差异显著。

2、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

父母对新生婴儿的知觉印象;区别对待(儿童);成人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成人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社会约束行为。

3、大众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成为塑造人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展示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常会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期待,并最终会影响人们的性别行为和心理

三、性别差异心理的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

1、产生性别偏好的阶段

2—3岁男孩女孩有较明显的对不同玩具和游戏活动的偏好

3岁开始个人偏好与社会性别角色相联系,真正的性别偏好形成

4岁明显的稳定的偏性选择

2、采取适性行为的阶段

4—6岁开始表现出性别定型的行为

3、性别角色认同的阶段

女孩比男孩早,女孩采取适性行为与性别角色认同是同时的,即两阶段合一。

男孩两阶段是相继的

(最基本的解释:

①母亲是孩子最初角色认同的榜样,男孩须打断此认同,榜样转移,转折较困难

②强化。

男孩不适性的行为受到更多的惩罚,也许就是为了阻断男孩与母亲的认同。

迫使男孩的性别定型更充分。

③惩罚强化的负作用---男性对女性心理行为和女性角色产生很大的敌意,女性对男性心理行为和男性角色很少有敌意。

加之男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价值牢牢据守

男孩虽然性别定型很严格,但不一定很好地认同于男性的性别角色;女孩虽然很好地认同于女性性别角色,但性别定型不很严格。

四、试述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1、顺从(模仿同性人的行为)

2、认同(积极联系自己与社会要求)

3、内化(理解性别与特定行为的关系及意义)

第三章男女智能的性别差异

一、认知过程中性别差异的表现有哪些?

(一)感知觉发展的性别差异

1、感觉的性别差异

比较明显。

除视觉外,其他感觉女性都优于男性

视觉女性暗视觉敏锐男孩视觉xx

触觉女性更敏感

听觉女性听觉的绝对感受性较男性高

嗅觉女性更敏感

味觉女性对苦味较敏感,比较喜欢甜味。

男性对咸味较敏感

2、错觉的性别差异

特定情况下男女都会出现错觉,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错觉

实验证明,男性一般在水平线为8-50毫米时容易发生错觉,但女性在水平线超出这一范围时也容易发生错觉

3、空间知觉的性别差异

通过视觉通道引起的空间知觉男性明显占优势

生活中表现:

女性更多借助于某些具体的地点识别;男性借助于方向和距离识别(脑中“方位地图”)空间知觉声音定位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强

(二)记忆发展的性别差异

1、记忆类型的性别差异

女性擅长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

男性逻辑记忆优于女性

短时记忆女性占优势(容量大)

长时记忆机械的、形象的信息,女性占优势抽象、理解性的信息,男性占优势

2、记忆过程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识记方面

(1)从无意识记、有意识记角度看:

xx发育期前女性都优于男性

xx发育期开始

无意识记女性优势逐渐减弱

有意识记xx发育期后,男优于女

(2)从机械识记、意义识记角度看:

一般而言,机械识记女性优于男性,而意义识记男性优于女性。

随年龄的变化优势程度有所变化:

前xx发育期后

机械识记女性明显不明显

意义识记男性不明显

(三)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

男女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类型和思维品质上

1、思维类型的性别差异

女性更多偏向形象思维,男性更多偏向逻辑思维

仅表现为各自有所偏重,不表现为能力的强弱

女性形象记忆较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

偏向形象思维文学艺术教育

男性逻辑记忆较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

偏向抽象思维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

2、思维品质的性别差异

学龄前期女孩都处于领先地位

中学后男孩优势(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

思维品质各方面男性均略好于女性

(四)想象发展的性别差异

1、无意想象的性别差异:

不明显

2、再造想象的性别差异

女性更习惯和倾向于根据别人形象的描述或示意,在第一信号系统和形象思维的调节下,通过大脑对过去感知过的材料加工改造再造新的形象[文学作品]

男性更习惯和倾向于根据别人抽象的描述或示意,在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思维的调节下,通过大脑对过去感知过的材料加工改造再造新的形象

3、创造想象的性别差异

男女间存在一定的水平差异

男性的创造性想象往往更加新颖、独创并具有社会意义

女性受习惯性思维影响

创造想象是可以培养的

二、语言方面性别差异的表现有哪些?

(一)口头xx发展的性别差异

1、口头xx发展速度的性别差异:

女孩较男孩发展快,发展水平高

婴幼儿期说话时间早2-4月

学前词汇量大

灵活运用句子和运用复杂句子时间早

发音完全清晰发音时间

女生xx优势四年级开始xx

2、口头xx发展特色的性别差异

女性有更明显的流畅性和情感性

男性有更明显的逻辑性和哲理性

女性流畅性和情感性表现:

吐字清晰口齿伶俐,表情动作,情感词的运用

3、口头xx表现特征的性别差异

语音有不同的特点平均音值女高于男(音高、音域、语速;停顿次数、强音使用频率)

语调音调女性高于男性,女多用升调(怀疑和期待)男多用降调(肯定)

(二)书面言语发展的性别差异

与口头言语发展的性别差异相似,但女性书面言语的流畅性不如口头语言显著,男性书面言语的逻辑性和哲理性比口头言语更明显

(三)身体xx的性别差异

1、面部xx的性别差异

女性面部表情丰富、经常变换,更多微笑

微笑只反映女性的处世态度

男性更多用微笑表示自信和大度

2、其他身体xx的性别差异

触摸

体态的社会要求

对女性行为的约束不同场合表现差异较大

对男性行为的宽容不同场合表现差异不大

过多使用异性的体语可能招致反感

(四)xx交际层面的性别差异

1、话题选择的性别差异

2、话题量的性别差异

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调查研究都认为在绝大多数场合基本都是:

男性说话的时候多于女性现实中对男女言语行为的评判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3、xx方式的性别差异

女性

男性交谈中遵循的原则

合作

竞争交往方式基于

他人为中心

权力为中心打断别人谈话的次数

较少

较多

第四章情感的性别差异

一、情感性别差异的表现有哪些?

(一)情感品质的性别差异

1、情感的倾向性(指情感指向的对象)

女性:

情感易为偶然事件引起(小事、天气等)

男性:

易指向有明显社会意义的事物

2、情感的稳定性(指情感表现的持久性)

女性:

敏感性高、不稳定

男性:

感受性低、稳定

3、情感的暴露性

女性:

外显、易流泪、易止住

男性:

掩饰、轻易不落泪、难即刻止住

(二)情感特性的性别差异

1、情感的紧张度:

情感体验的变化程度

女性比男性高(考试焦虑)

2、情感的快感度:

情感体验的快乐程度

不顺心:

女:

更易忧郁、悲观、焦虑等

男:

更易不满、愤怒等

3、男女在焦虑和抑郁状态上有性别差异。

(女高于男)

4、欢喜、满意等快乐情绪的体验上也存在性别差异。

(女高于男)

(三)情绪能力的性别差异

1、情绪理解——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女高于男)

2、情绪调节——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监控、评估和改变情绪反应,以达到预定目的的一系列外部和内部过程

男女调节策略不同:

男对负情绪有更多地感受

女对正情绪有更多的重视和宣泄对负情绪也有更多的宣泄

3、女性通常比男性有更强的移情能力

移情:

指由于对别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的唤起

移情能力:

就是设身处地以别人的方式体验其经历的事件和情感(快乐、悲伤)的能力

(四)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

1、中学生男生较强

2、成年人男子以积极发展、自我奋斗感到满足

女子有延缓自我努力的心向,以日后被他人评价为贤妻良母为满足

“替代性成就”(把丈夫的工作看作两个人的事业)

3、老年男性较女性强

二、两性意志品质差异的表现。

1、自觉性:

对行动目的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有充分认识,并能根据主客观条件规划自己的行动,实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依从性和独断性)

女性:

易受环境影响,较强的依赖性,求助

男性:

独立性,易独断

2、果断性:

在复杂环境中迅速有效地采取决定,并及时投入行动的意志品质。

(优柔寡断和鲁莽)女性:

优柔寡断

男性:

xx

3、坚持性:

为实现既定目的,行动中长时间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

(动摇和执拗)女性:

决心,行动的动摇

男性:

长久坚持,执拗

4、自制性:

能够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任性)

女性:

自制力较强

男性:

善于克服困难、干扰,易冲动激情

第五章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

一、性心理:

人类个体伴随着性生理发育而出现的一系列与性有关的心理现象,主要指性意识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性情感、性兴趣和性兴奋。

性意识是性心理的核心内容。

性意识:

在性生理发育过程中青少年领悟到两性的差异和两性的关系,并随之产生从未有过的特殊的心理体验,这种领悟和心理体验即性意识。

特殊的心理体验主要表现在性情感、性兴趣、性兴奋上。

二、联系实际谈谈青春期发育早晚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发育早晚对女孩的影响:

(1)早熟的女孩:

擅长社交,承受较多内在的危机和困扰,较低的自尊心较差的自身映象(稍胖),性行为较早,更可能参加冒险行为。

(2)晚熟的女孩:

承受较多的焦虑,较没有社会压力,易与同龄男孩发展友谊,自身映象较好(纤细)。

发育早晚对男孩影响更大:

(1)早熟的男孩:

有利。

易受尊重高度力量耐力活动中表现优越容易被选为领导者,受女孩欢迎,初期更多地忧郁焦虑,较少的智力活动好奇心探索精神。

(2)晚熟的男孩:

不利。

易自卑运动及与女孩关系上不利,受团体的忽略,认知及适应技巧上有较好表现。

三、性意识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疏远期:

女性比男性表现得更敏感

男性:

对异性不十分敏感,表现不十分明显(男青少年疏远期的情绪体验并不深。

女性:

对异性十分敏感

2、xx期:

男女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感情流露

内心体验

表达方式

xx类型

对年长异性感情

3、恋爱期

(1)择偶的价值定向

男性:

追求亲密生活,重视异性的生理心理条件,不很重视社会生活条件,年龄小于自己低于自己。

女性:

注重对方的人品、事业心、外貌,讲求物质条件,崇尚“完人”

(2)恋爱的心理表现

男性:

易产生“逆反心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女性:

易产生“嫉妒心理”、“害羞心理”

(3)失恋的心理反应上

男性:

较理智,失恋痛苦易排除

女性:

易自责、抑郁

第六章人格的性别差异

一、男性度:

男性特点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

女性度:

女性特点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

男女双性化(雌雄同体或双性性格):

指个体同时兼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二、两性需要差异的表现。

社会对两性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的差别,决定了需要的内容和满足需要的方式上的性别差异。

“择偶观(地位的支持、经济的支撑、感情的支柱)”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的依附心理

女性:

希望通过婚姻获得安全的需要和爱的需要的满足

男性:

希望通过婚姻加强自尊感的体验、自我存在价值的体验,满足独立、自由、支配地位等自尊方面的追求。

三、兴趣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兴趣品质的性别差异

1、兴趣的倾向性:

指兴趣指向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内容和对象。

女性人物定向

男性物体定向

(1)学习兴趣的研究:

男孩理科,女孩文科

女性:

文学、艺术、教育、医学等

男性:

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冒险性、竞争性的职业男性

外显热烈

新奇喜悦神秘

主动显示男子汉的形象

注意异性体貌“首因效应”

隐蔽女性

内敛深沉

同时伴随茫然不安

被动羞涩腼腆

一往情深“爱情错觉”

范围更广,时隐蔽时外显

(2)职业兴趣:

国外的研究存在两性差异。

中学生职业选择时:

男性--有权利和独立性的工作

女性--社会服务和有趣的工作

(3)职业测验

男性:

机械、新闻报道、科研等

女性:

文学、艺术、音乐和社会服务及文秘

2、兴趣的广阔性:

兴趣指向客观事物范围的大小(兴趣的广阔性与活动的范围有关)

女性:

较为狭窄

男性:

“泛而散”,逐步建立中心兴趣

3、兴趣的持久性:

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

女性:

持久性上好于男性

男性:

容易变化,高中后逐步强烈持久

4、兴趣的效能:

兴趣对活动的推动作用。

女性:

相对较弱

男性:

兴趣容易变为行动

(二)兴趣特征性别差异的年龄特征

青春期前,女性兴趣的持久性有优势;但之后,女性优势逐渐减少。

四、性格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格特征的性别差异

男性:

更多偏向意志型或理智—意志型,偏向于独立型、外向型。

(具体表现:

更具攻击性、独立性、客观性、逻辑性、支配感、好动,并有强烈竞争心和冒险性等。

)女性:

更多偏向情感型或理智—情感型,偏向于顺从型、内向型。

(具体表现:

分寸感强、虔诚笃信,更具依赖性,顺从,易被说服且忍耐性强。

1、独立与顺从独立性是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2、竞争与合作(“男性是竞争的,女性是合作的”)

男性更富于竞争性,女性在竞争中更多地考虑怎样避免伤害自己和对方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具竞争性?

(1)男性雄性激素是女性的两倍,促进氮的新陈代谢,肌肉组织健壮,适于挑战和接受挑战

(2)社会文化因素,榜样和强化的作用。

鼓励男性的竞争、女性的合作

(3)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结群情感需要(爱)

3、支配与依赖

支配性是人们统治他人、利用他人为自己服务的心理特征。

依赖是与支配相反的心理特征,依赖他人往往意味着受他人影响和支配。

高等动物中大多数统治者是雄性,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

社会化过程中,男性的支配欲较女性强烈

4、攻击性与忍耐性

(1)男性的攻击性:

攻击性指侵害他人的行为。

直接攻击---身体、语言、表情

间接攻击---忽视、回避、拒绝

男女攻击性方面有性质的差异:

男性:

激烈,身体攻击为主

女性:

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