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44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能力目标:

《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思想感情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难点:

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读通文意,教师在学生自学之基础上进行提问,继而讲解其重点和难点,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

以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宫)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势、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

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

1—2节:

廉蔺简介

3—7节:

完璧归赵。

8—11节:

渑池相会。

12节:

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7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

明确:

“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

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明确:

设计智取:

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

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明确: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

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集中学习8——11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