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461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docx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盐都区实验学校

 

2014年10月31日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01

“中学生家庭抗拒行为与争取独立的探索”实例研究分析………07

“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的途径”实例研究分析………………11

“克服学德无助的失落情绪及自信心的培养”实例研究分析……21

“浅谈高中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情绪”实例研究分析………………27

“青少年学生情感特点与教育”实例研究分析……………………38

“走出早恋误区和克服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实例研究分析…48

“中学生前途命运观初探”实例研究分析…………………………63

附录1:

在学生中开展自我完善活动………………………………67

附录2:

“暴力”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79

附录3:

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的途径…………………………82

附录4:

正确对待学生的情绪发泄…………………………………89

附录5:

克服学德无助的失落情绪及学生自信心的培养…………91

附录6:

浅谈高中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情绪…………………………98

附录7:

青少年学生情感特点与教育………………………………103

附录8:

走出“早恋”误区和克服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110

附录9:

学生情况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绩比较分析报告………122

附录8:

走出“早恋”误区和克服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110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学生家庭抗拒行为与争取独立的探索73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盐都区实验学校

一、课程开展背景

当代的教育理念是关注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想体系中构建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

它的实施大而言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型人才有积极意义;小而言之,对于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早就注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被教育界关注,真正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则是在本世纪以北京沿海发达地区及内陆大中城市的重点中学为主。

然而,偏远山区的中学生仍然在重压、困惑、焦虑、孤独、无助中煎熬,他们需要帮助、关爱、沟通、了解。

做为一所农村中学,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外,更应该担负起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

因此,我校根据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确立《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二、课程开展意义和目的

1、转化后进生。

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在实践中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转化后进生开始,逐步展开。

2、开创新局面。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突出可操作性,参与性,趣味性。

注重群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

让学生在平等、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宣泄情绪,解决困惑,增强自信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能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三、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

1、如何树立正确的前途、命运观

2、如何克服学德无助的失落情绪

3、农村中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4、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前期预测与帮扶教育

5、走出早恋的误区

6、如何克服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

7、如何消除学习中的焦虑

8、情感特点与教育

9、如何形成良好的个性

四、学校对课程开展的组织和支持

1、学校大力支持,确保课程开展顺利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教师不断调适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也是一个抱着求真求是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项工作自开展以来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首先得到了学校在人力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开始,从校长到其他领导都非常重视,2004年学校组织选拔了经验丰富、有研究能力的老师担任各子课程的研究工作,帮助制定了实施方案,从实验的目的、意义、措施,到实验的形式、内容等,都作了具体地安排。

学校先后投入研究资金5000多元作为研究经费。

其次是对实践教学认识到位。

课程开展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转变学生,还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发展。

学校要求课程组不仅仅要明白怎样组织教学,还要明白树立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理念,从而解决课程根本性、指导性、方向性问题。

第三是课程经费和资料到位。

课程启动后,学校保证课程组购买编印各种资料和各项活动经费,教务处为课程活动制作各种音像光盘50多盘,并充分地利用学校电教网络系统下载央视一套《心理访谈》节目用作教师培训,有效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活动质量。

2、教师培训扎实,确保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课程组成立以后,课程组教师专业知识薄弱和课程实践经验不足是制约整个课程研究活动的瓶颈,提高课程组教师心理知识水平和课程实践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课程开展给了我们一个培训的机会,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用较长的一段时间,集中精力,从实入手,从严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了课程组成员的培训工作,并把培训活动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测量、教育科研课程研究方法、心理健康个案放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获取和处理方法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个人自学、理论辅导、集体讨论、收视《心理访谈》及中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片,进行个案观摩,心理教育实践演练等方式。

五、课程开展途径正确、方法科学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五个途径进行:

1、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后,学校行政管理决策层以“人的本质都是好的,人有很大潜能,每个人都愿意积极进取”为宗旨,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和心理教育管理体系,创设科学的教育管理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优化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地处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绿色场所。

据心理学专家指出:

天气、空气质量、噪音、拥挤、色彩都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我校领导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早在2000年就致力于绿色学校的建设,先后受到县、市、省、国家的奖励,被确立为国家级绿色学校,目前学校环境宁静优雅,脚下有小河,眼前有瀑布、潭水、竹林簇拥,头顶楸树、杨树上有学生亲手编制的鸟笼,小鸟啁啾,莺哥燕舞,置身其中,使人身心放松,情绪安宁,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展开。

3、开展家长学校,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家长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是巨大的。

我校地处山区,偏僻落后,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经过调查85%的家长对孩子都采用粗暴、单一的管制型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青春期心理健康课程组的建议下,学校大力支持下,于2001年成立了家长学校,2005年被确立为省级示范家长学校,至今共举办了40多次家长培训活动,共培训家长8000多人次。

培训活动内容充实,形式灵活多样,采用专题讲座、学生与家长对面交流、专题记录片等方式使家长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了解了孩子心理特点,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为学生身心健康开辟了空间,促进了心理教育的开展。

4、学科渗透,全面发展。

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了课程研究的教师在本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又负责本年级组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拉近了同事间的关系,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年级组老师在课程组老师的影响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学科教学中,又渗透了心理分析与教育。

学科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呈支状化推进。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课堂。

本课程立项后,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课堂,由课程组成员担任组织教学,每双周晚7:

30——8:

00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辅导。

在实施心理教育进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谈话法。

教师主动找教育对象谈心,了解其心理,寻找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的一种教育。

2、观察法。

在教育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侧面了解他们的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

对于教育对象全面的了解(包括家庭成员、经济状况、亲属关系等),长期跟踪、分析、研究的方法。

4、他人评价法。

通过他人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教育对象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方法。

5、创设情景法。

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让教育对象进行情感、心理体验,进一步进行自我行为评价的一种方法。

6、心理验证法。

通过活动利用教具来验证其心理是否有问题。

7、心理咨询法。

这是通常所采用的方法,老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给学生以启发、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

8、赏识教育法。

有意对学生的点滴优点去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心。

六、课程开展成就显著

一是课程开展极大促进了后进生转化工作。

后进生多有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通过该项课程的开展,我们从心理入手,从根上治病,走近后进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极大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是通过实践,指导大量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全身心投入学习,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

主要体现在:

1、学生能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各科成绩明显提高;

2、学生能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前途、命运观。

上网学生大为减少,有的学生为上大学在拼搏,有的为将来更好的谋生在拼搏,校园到处是忙碌进取的身影。

3、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两年来,学校打架斗殴的现象极大减少,学生知书达理,团结友爱,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和谐氛围。

4、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与社会,能准确处理与他人特别是异性的关系。

形成了积极乐观、活泼向上的个性。

5、学生有了自我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心理出现障碍能及时寻找途径消除。

6、周边群众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长学校自成立以来,共举办家长培训班四十次,培训家长8000多人,每一个在校学生的家长都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7、学校形成了人性化教学的特色。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在学生中开展自我完善活动》(赵维桢)

《中学生家庭抗拒行为与争取独立的探索》(张伟虹)

《“暴力”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赵英龙)

《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的途径》(邵鸿娟)

《正确对待学生的情绪发泄》(赵维桢)

《帮助学生克服学德无助的失落情绪及自信心的培养》(赵英龙)

《浅谈高中生学习中的焦虑情绪》(马亚妮)

《青少年情感特点与教育》(范春会):

9、《帮助中学生走出早恋误区》(赵莹莉)

10、《正宁四中学生情况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绩比较分析》(魏冯选)

11、《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前途命运观》(巩正宁)

12、《教育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赵维桢)

13、《心理健康教育召唤办好家长学校》(魏冯选)

14、《成长的启示》(赵维桢)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和后进生转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断调适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也是一个抱着求真求实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要提高认识、不懈努力,在实践中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擅长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为将来更好的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资源一

“中学生家庭抗拒行为与争取独立的探索”实例研究分析:

正宁四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张伟虹

个案

(一):

张某,女,14岁,父母中专学历,聪明活泼,性格开朗。

在家一向懂事,有礼貌,自愿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有一次,爸爸不在家,妈妈做饭没有水,等待张某回家到单位对面的水房抬水,而张某放学后,没告诉妈妈,跟同学玩去了。

妈妈左等右等不见人,张回家后,妈妈就把气泼到她的身上,指责她,张不愿接受妈妈的责斥,顶了嘴,妈妈一气之下打了她,事后她哭着走出了家,一天没回去。

分析:

这种抗拒行为属于无意义抗拒行为,张X与妈妈争执的结果对于个人成长有积极意义。

矛盾之根源在妈妈将生活琐事中的烦恼积聚起来,以抬水为引子,发泄在女儿身上。

而15岁的女儿正处在青春期主观意识时期,她有自己的交际范围,以小大人开始自居,她不愿承担妈妈无理由的责怪,她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就发展到矛盾的高潮。

如果妈妈理智,心胸开阔,就不会因抬水责怪女儿,就不会发生以上事件。

张X的妈妈找到了老师,我们从两方面做工作,妈妈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从中了解到了女儿的生长特点,老师又专门找张X谈心,分析了妈妈的不容易,此后母女和好,家庭又恢复了夕日的和睦。

个案

(二):

巩X,男,初中二年级学生,父亲、小学文化程度,母亲、文盲。

该生乐于助人,能吃苦耐劳,学习上进,性格开朗。

小时爱唱歌、弹琴。

家中有五口人,父亲长期有病,兄妹三人都在上学,经济拮据。

家务劳动由母亲承担。

有一次,母亲将张X叫到跟前说:

“你今年上初二,后季就不要上学了,回家帮我干活,供你弟弟和妹妹,你爸有病也要用钱买药,我实在没有能力供你们几个了。

”妈妈的一翻话,给积极上进的巩X泼了一头冷水,虽说家庭贫困,但对于巩X来说,他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性格,他从来没有想到要辍学。

妈妈的一番话使他非常的生气,不但不支持妈妈的想法,还顶撞了妈妈,。

此后,几周内,巩X变了样,沉默寡言常常发呆,对于班级内的活动也不热心。

分析:

巩X这种行为,属于有意义的抗拒行为,他与妈妈抗争的结果对于社会、个人是有益的。

他性格刚强,逆境练就了他对待困难毫不气馁的个性特点。

自我意识强烈,以小男子汉自居,在他的意识中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因此,对妈妈的话非常生气。

从后来的表现来看,妈妈的话对他心灵的伤害很大,因为他毕竟懂得、也理解妈妈的苦衷,但不愿意向命运低头,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是进、是退?

这个问题牵制着他尚未成熟的心灵,行为上,表现为低沉,寡言。

而妈妈是文盲,不能理智长远的看待问题,主观偏执的挫伤了孩子的心灵。

得知这种情况后,我主动的找巩X谈话,让他得知家庭的困难,社会、学校会帮助他,后来学校为他减免了书本费。

再找妈妈进行交流,从关心儿女的心理健康上来关心他们的成长,让孩子成为自尊、自信、自爱、诚实、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经过几周后,了解到巩X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而且,更显得成熟了。

个案(三):

赵x,女,16岁,父母初中文化。

初中三年级学生,性格开朗,人缘好,善于交际。

贪玩,学习成绩偏低。

因此,父母常常责怪他,“考试你总是在倒数上,我们白养了你”。

父母的语言里养孩子就是为了要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有一次,赵x回家,妈妈指着她大骂起来,“你每天在学校干什么呀?

你听村里人怎么说你,你和那个男生是怎么一回事,村里人都知道,我的脸没地方搁,你不知羞耻,真是丢尽了我的脸。

”赵x哭着与妈妈争辩,可是妈妈还是理直气壮的说“没有,村里人都怎么知道的”,她被妈妈用低俗肮脏的话数落了好长时间。

事后,变得心事重重。

分析:

产生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妈妈文化素质低,道听途说,不加思考有意伤害女儿。

妈妈的这种行为不加以及时制止,女儿多次被伤害后这种情感积压起来,会产生两种结果:

(1)女儿心理扭曲对同学产生敌视,心里装满仇恨,会影响她将来做人。

(2)女儿反其道而行之:

“我本没有事,你硬说有,我干脆做个坏孩子,与男同学有不正常关系,看你把我怎么样。

”这样的逆反心理会促使孩子滑得更远。

因此,要使女儿回到原来的生活学习上,关键在于妈妈的.。

我专门找到她的妈妈,与她交谈,使她认识到自己关心女儿,其实是伤害了女儿。

即使孩子有早恋现象,要及时引导她,与她沟通,要从心开始,简单粗暴的横加指责,不但不解决问题,而且会起反作用.。

后来,妈妈向女儿道了歉,女儿也将在学校与男同学的交往告诉了妈妈,母女言和。

这件事反映了地域及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与孩子健康成长有很大关系。

个案(四):

郭x,男,17岁。

父亲高中文化,母亲小学文化。

郭X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爱于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中等。

有一次,他的同学有病,他主动将自己的外衣给了同学,回家后被妈妈发现,责问衣服哪儿去了,郭x告诉妈妈自己借给了同学。

妈妈发起火,“衣服丢了怎么办?

”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当时他就与妈妈发生了争执。

爸爸回家后不了解情况就打了儿子。

分析:

这是一种有意义抗拒行为,儿子的做法是社会所崇尚的,是他美好心灵的表露。

他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做事。

可妈妈因文化程度低,中国公民的自私,狭隘制约着她。

因此就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矛盾。

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根源在于本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不高造成的。

启示:

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个案(五):

张x,男,17岁。

父亲高中文化,母亲小学文化。

家庭经济宽裕。

该生为高中三年级学生。

张x性格孤僻,父亲脾气暴躁,他小时候胆小听话,但是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亲的毒打。

因此,长期的恐惧使他在家不敢大声说话、嘈闹。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父亲的毒打激起了他的反抗,开始有意回避父亲,之间很少交流。

父母亲不了解他的学习,到了初中三年级成绩直线下降,勉强上了高中。

这时的他不愿再压抑自己,大出风头,抽烟喝酒,有意逃课,成了学校的另类学生。

变成了老师、学生关注的对象,他自我意识膨胀,处处想要出风头。

一晃三年过去了,看着其他同学为着理想拼搏,而他的理想是什么?

他觉醒了,内心十分痛苦,感到空虚,孤独无助。

世界在他的眼睛里是灰暗的。

在这种心理的困扰下,性格由原来的胆小变到古怪,对世界充满了仇视。

分析:

张x最初与父亲的抗拒是要争取个性的独立,维护尊严。

他不愿再承受父亲对他的折磨,属于有意义的抗拒行为。

但是,到了初三、高一、二阶段的行为变为无意义的抗拒行为,只是以实现自己被大家关注为目的。

这两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如果父亲能及早醒悟,主动关心了解与儿子沟通,那么现在的张x应该是眼前的世界充满着梦想和激情,天空瓦蓝,阳光灿烂,鲜花美丽。

后者的原因在于张x,他的表现实际是强烈的逆反心理驱使|:

他听话怕事会遭到毒打,不如活个潇洒,玩个痛快。

这种心理使他越滑越远,如果父母亲能了解到儿子内心的变化,儿子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消沉。

启示:

关心孩子,要从心开始。

 

课程资源二

“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的途径”实例研究分析

正宁四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邵鸿娟

个案

(一):

赵某,女,14岁,现为初一年级学生

一、问题行为简述

赵某,不善言辞,性格孤僻,上课总是低着头,回避老师的目光,她从不主动回答问题,有时被老师叫起,也是一言不发,无论问题多么简单,她就是不开口。

下课后,也不主动与学生交谈,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低头不语。

其实该生在小学时,性格开朗,成绩很好,可是小学快毕业时,有一次上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她举手回答,但答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从此,她变得沉默寡言,不仅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而且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

父亲:

农民;母亲:

农民,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2、家庭经济情况:

在当地属于一般家庭,主要靠务农为生

3、父母教育态度:

提倡“有才自然成”的教育观念,平时忙于生计,对子女教育不是很到位。

4、兴趣特长:

喜欢唱歌

(二)社交生活:

能和家人和谐相处

(三)各项测试结果:

正常

三、个案分析

最根本的原因是该女生在性格上的缺陷,引起该女生在性格上的变化因素有:

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的自我调节不当与学校教育的影响等。

四、个案指导思想

引导该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如:

让她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闪光点,重新恢复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善于交际的良好性格;增强她的自我教育和调节的能力,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达到自我激励。

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够正确面对人和事;引导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她坚强的意志,开朗乐观的情绪。

五、个案指导成果及结论

该学生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逐渐找回了往日的自信,在课堂上终于敢举起了她的手,至于其他方面,正在进一步研究。

个案

(二):

王某,女,16岁,现为初二年级学生

一、问题行为简述

王某平时爱唱、爱跳舞,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性格属外向型。

在她三年级时,父亲因欠别人债就不打招呼离开了家,至今还没有回来。

母亲几年来煎熬着生活的艰苦,带着女儿过日子,心情一直不好。

有时看到女儿不好,打骂是常事。

今年,母亲因为她没有去上课,而在外面玩,大发雷霆,打了女儿一顿,女儿非常反感,就离家出走。

这样来回三次,给母亲受过伤的心又撒了巴盐。

而且,女儿现在学会了顶撞母亲,经常以离家出走来报复母亲的打骂。

二、个案分析

王某的家庭属离异家庭。

由于离异而造成的子女在心里、性格、行为上的变异与教育问题,而导致了孩子离家出走行为。

1、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

2、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王某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

3、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式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母亲是孩子的首任老师,而离开家庭带给孩子的都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如性格不稳重、有冲动性和破坏性等心理。

4、离异子女的心灵创伤是有较长时间持续性,难以平静和恢复。

三、治疗办法

1、家长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

2、改善人际关系,矫正自卑、自抑、蓄意报复等不良性格特征。

3、要尽量减少、避免社会不良刺激对离异家庭孩子的不良影响。

4、家、校配合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教育好孩子。

四、成果

经过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有所改变,现在感觉到没有必要离去,因为外面没有家好。

而且现在学会了体贴母亲,与继父相处融洽。

个案(三):

李某,男,16岁,现为初三学生

一、问题行为简述

李某平时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戒备的心理。

他喜欢独处,沉默寡言,性格抑郁,过于内向。

凡事漠不关心,情感脆弱很怕别人刺伤,把自己禁锢起来,不愿与别人交往。

自从2004年,姐姐考上大学之后,他的脾气更加暴躁,猜疑心加重,做事更加喜欢独来独往,表现得与集体生活格格不入,曾经几次产生过不想念书,甚至轻生的念头。

二、资料收集

1、家庭关系:

父亲、母亲和一个长李某7岁,现在正上大学的姐姐

2、家庭经济情况:

农民家庭,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要养家,还要供上大学的女儿。

3、父母教育态度:

因李某有病,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偏向李某的姐姐,对李某不闻不问

4兴趣:

特长书法

5、生活简史:

6岁以前,比较活泼;6岁时,从楼上摔下受伤,从那以后,身体虚弱

三、个案分析

李某原本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据他父母讲,李某在6岁那年,由于不慎从楼上摔到楼下受伤,此后就常常有病,人也开始瘦弱无力,常年脸色苍白,且有些呆滞。

经多方求医,也不见有什么好的起色。

上学后成绩也不好。

而长李某5岁的姐姐,人长得天生丽质,学习成绩又好,父母就把爱心逐渐移向姐姐,好吃好喝都会偏向姐姐。

姐姐因为父母偏向自己,对弟弟也不那么关爱。

为了解决家中的经济困难,父母俩常年在外打工,对李某关心很少。

由于家人不关心,李某感到寂寞,没温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2004年暑期,李某姐姐考上大学,父母大为褒奖,而对身体不好,成绩不佳的李某既没有鼓励之言,也没有加以开导,看姐姐的得意,对李某又是一次重大的打击,造成了李某心理的自我封闭,原来内向的他,陷入了极度的自卑之中,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

他觉得没有人同情关心,没有理解,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

在长期的苦闷中孤独感不期而至。

孤独的长期积累,无疑是成为孤僻性格的成因。

四、个案指导设想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先生曾说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事业的主旋律,没有了爱,就没有了责任感。

特别是性格孤僻的学生,他们缺少的恰恰是“爱”。

因此,弥补他们缺失的爱,是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李某的情况,我对他做了如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