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454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

16.植物的水平抗性:

寄主品种对病原物的绝大多数小种都具有同等水平的抗性,寄主品

17.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

18.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

19.植物的免疫:

寄主植物完全不发病的现象。

20.无机杀虫剂:

是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的无机化合物来防治害虫的药剂。

21.天然有机杀虫剂:

直接由天然有机物或植物油脂制作的杀虫剂。

22.微生物杀虫剂:

能使害虫致病的真菌、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人工大量培养作为防治害虫的农药。

22.农药的合理使用:

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其使用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与农业、生物、物理等方法及自然控制相协调,以最少的用药量最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23..胃毒剂:

害虫取食后,经口腔通过消化管进入体内引起中毒死亡的药剂。

24..触杀剂:

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死亡的药剂。

25.内吸剂:

是指能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传导或产生代谢物,在害虫取食植物汁液或组织时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26.蜕皮:

是昆虫的生长时期,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

27.化蛹:

指末龄幼虫蜕去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的过程。

28.昆虫的变态:

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有显著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29.补充营养:

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30.植食性;

以植物为食料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

31.病理程序:

植物染病后,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2真菌的生活史:

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33.真菌多型现象:

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孢子的现象。

34.单主寄生:

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上生活就可以完成全生活史的寄生方式。

35.转主寄生:

病原真菌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寄生方式。

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36.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

37.潜育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时期。

38.潜伏侵染:

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的抗病性或对寄主体内环境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的现象。

39.发病期:

从寄主出现明显症状开始,到病害进一步发展而加重的时期。

40.侵染循环:

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41.初侵染:

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42.再侵染:

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引起的侵染。

43.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

44.生理病害:

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称为生理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无侵染过程。

45.系统侵染: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沿维管束扩展到整个植物或植株的大部分细胞和组织,这种侵染方式称为系统侵染。

46.局部侵染: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仅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种侵染方式称为局部侵染。

47.专性寄生:

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收营养物质,而不能在无生命的有机体中和人工培养基中生长发育的现象。

48.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生,并对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

49.单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类病害。

50.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仅有初侵染而且有多次侵染的一类病害。

51.寄主范围:

一种寄主植物可以寄生生活的寄主植物种类。

52.非专性寄生:

病原物既能在寄主活组织上寄生,又能在死亡的病组织和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发育的现象。

53.隐症现象:

有些病毒的症状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有的甚至暂时消失的现象。

54.白粉病:

子囊菌亚门的白粉菌类无性繁殖时产生大量的椭圆形分生孢子堆积在寄主表面,呈粉状,故而称之。

55.生理病害:

56.种群: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集群.

样点:

取样的地段。

57.植物病虫害的预测:

病虫害的发生消长都有它的规律,人们有目的地针对某种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掌握的历史资料、天气预报等,对该病虫的发生趋势加以估计匡算,这一工作称植物病虫害的预测。

58.预报:

将预测的结果通过电话、广播、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通知有关单位做好准备,及时开展防治,这一工作称预报。

59.历期:

是指昆虫各虫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完成其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60.病虫害综合防治:

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其基本观点是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运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61.植物检疫:

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国内地区之间调动的种子、苗木及农产品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这一整套工作称植物检疫。

6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发生与为害的方法。

6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64.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65.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品或化学制剂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66.农药:

用来防治农林牧业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通常也把改善农药有效成分的物理化学助剂也包括在内。

67.植物的抗病:

寄主植物表现轻微发病,病原物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不能扩展,对寄主危害不大。

68.植物的耐病:

寄主植物能够发病,但由于寄主自身的补尝作用,对寄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

69.植物感病:

寄主植物发病严重,表现典型症状,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70.植物的避病:

寄主植物由于某一因素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而减轻发或不发病。

71.植物的抗侵入:

由于植物的形态特性,表皮组织结构及体表分泌物等,阻止病原物的侵入或减少病原物的侵入机会。

72.植物的抗扩展:

由于植物内在的因素,病原物侵入后,不能在寄主体内生存或被限制不能扩展的特性。

73.病程(植物侵染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

74.接触期:

病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寄主,并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

种或某一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的药剂。

75.触杀性除草剂:

药剂接触杂草后并不在杂草体内传导,南昌是价格体系接触部位,特别是绿色部位,使杂草枯死的药剂。

杀螨剂:

用于防治蛛形纲有害螨的化学药剂。

76.植物生长调节剂:

具有高度生理活性,能显著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77.农药的剂型:

农药制剂的具体形态。

78.农药助剂:

为农药原药混用或通过加工过程与原药混合,能改善剂型的理化性质、提高

79.农药的毒性:

就是农药对人畜高等动物的损害。

80.农药的毒力:

农业上习惯把农药对靶标生物的毒性。

81.农药残留量:

农药在动植物体内残留的数量。

82.农药的残留:

施药后一定时期,药剂以极少量原药或有毒的转化产物存在于环境及动植物和食品中的现象。

83.致死中量:

在供试动物试验中,测出一次给药杀死群体中50%个体所需的剂量。

84.致死中浓度:

在供试动物试验中,测出一次给药杀死群体中50%个体所需的浓度。

85农药污染:

是指环境或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超过限量,就会造成对人类、有益生物及整个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86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最后一次施药距作物收获的时间段。

87.药害:

因使用农药不当,对农作物产生的伤害。

88.化学不育剂:

是一种用来减少或完全消灭害虫繁殖的化学农药。

89.拒食剂:

害虫取食后,就不再取食,能使害虫饥饿死亡的药剂。

90.熏蒸剂:

在常温常压下可以化为毒气,通过害虫的呼吸道进入体内起毒杀作用的药剂。

91.神经毒剂:

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引起死亡的药剂。

92.呼吸毒剂:

作用于呼吸系统,抑制呼吸酶的活性,阻碍呼吸代谢的正常进行,引起窒息死亡的药剂。

93.物理性毒剂:

通过摩擦或溶解作用损伤昆虫表皮,使昆虫失水,或阻塞昆虫气门,影响呼吸的药剂。

94.病原物的致病性:

95.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96.植物的免疫:

97.无机杀虫剂:

98.有机杀虫剂:

以有机化合物来防治害虫的药剂。

99天然有机杀虫剂:

100.微生物杀虫剂:

101.胃毒剂:

102..触杀剂:

103..内吸剂:

104..杀菌剂:

用来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

105..无机杀菌剂:

利用天然矿物或无机物制成的杀菌剂。

106.杀菌剂:

107.胚胎发育:

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幼虫(若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108.胚后发育:

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109.病理程序:

植物染病后,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

110.不全变态:

具有三个虫态,即卵、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无蛹

111.全变态:

具有四个虫态,即卵、幼虫、蛹和成虫。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完全不同,必须经过一个蛹来完成这些激烈的变化,使幼虫的器官结构消失或退化,代之成虫的器官和结构。

112.卵期:

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称为卵期。

113.植食性;

以植物为食料。

114.寄生专化性:

寄生物对寄主种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

115.产卵前期:

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

116.产卵期:

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称为产卵期。

117.有机杀虫剂:

118..肉食性:

主要以动物为食料。

119.粪食性:

专门以动物的粪便为食。

120.腐食性:

以死亡的动植物组织及其腐败物质为食。

121.杂食性:

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

122.单食性:

只取食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昆虫。

123.寡食性:

能取食同属、同科和近缘科的几种植物。

124.多食性:

能取食很多科、属的植物。

125..趋性:

是昆虫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的一种反应。

126.耐害性:

植物受害后,由于本身的强大补偿能力,使产量减少很小。

127.抗生性:

植物体内某些有毒物质,害虫取食后引起生理失调甚至死亡,或植物受害后,产生一些特殊反应

128..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129..病原: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130.症状:

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

131..病征:

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的特性表现。

132..病状:

植物在感病后,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异常变化。

133.变色:

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时受到抑制,以及其他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

134.褪绿:

绿色叶片全叶变为淡绿色或黄绿色的现象。

135.黄化:

叶片均匀发黄的现象。

136..花叶:

叶片呈现浓绿或浅绿相间的现象。

137.红叶:

花青素形成过盛,叶片变紫或变红色的现象。

138.斑点:

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139.腐烂:

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的现象。

140.软腐:

含水分较多的植物幼嫩组织被病原物侵染后呈腐烂的现象。

141.干腐:

含水量较少的植物,感病后组织较坚硬,组织腐烂后大量失水所引起的现象。

142.萎蔫:

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143.典型的萎蔫:

植物的根部或茎基部维管束组织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产生144.毒素,影响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而引起的凋萎现象。

145.青枯:

植株急剧萎蔫死亡,叶片仍保持绿色的现象。

146.畸形:

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剌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的现象。

147.菌丝:

真菌营养体纤细散生的丝状体。

148.菌丝体:

真菌营养体纤细的菌丝交织所成的团。

149.吸器:

菌丝体上产生的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结构体。

150.菌核:

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颗粒状物。

151.菌索:

由菌丝体平行交织而成的绳索状物。

152.子座:

由菌丝组织或其中夹杂有寄主组织而形成的垫状物。

153.子实体: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

154.无性孢子:

真菌的孢子没有经过两性结合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孢子。

155.有性孢子:

的指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所形成的孢子。

156.子囊果:

子囊菌在有性繁殖时产生的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体。

157.闭囊壳:

完全封闭呈球形的子囊果。

158.子囊壳:

呈球形或瓶状,顶端有孔口的子囊果。

159.寄生性:

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它生物(寄主)而生存的能力。

160.全寄生:

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根和叶,叶片已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所需养分、水分和无机盐必须从寄主上获得,这种寄生方式称全寄生。

161.有机杀菌剂:

指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杀菌剂。

162.微生物杀菌剂:

指以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

163.植物性杀菌剂:

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

164.农药加工:

将原药制造成可以使用产品的过程。

165.农药制剂:

农药;

加工后的产品。

药效的物质。

166.无机杀菌剂:

167.食性:

 

昆虫由于种类繁多,通过自然选择,各自形成了特有的取食习惯和范围,这种对食物的选择性称为食性。

168.头式:

昆虫头的形式,即昆虫头部着生的位置和所向的方向。

169.植物的选择,或由于植物物候期与害虫的为害期不吻合,使局部或全部避免于害。

170.内含体:

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质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大小和性状的物质,称为内含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