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手册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84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仪手册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礼仪手册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仪手册2.docx

《礼仪手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手册2.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礼仪手册2.docx

礼仪手册2

读经典行礼仪建设和谐中国

 

申自强编写

目录

一、中国礼文明1

1.人之初,即生礼。

人类交往的原初规则是双向对等。

1

2.人类合群,需要分工和秩序。

礼增加了有别有序,用来善群利群。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1

3.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孔子整理传播周礼,为中国礼文明保留了根。

2

4.从秦到清,中国君主礼文明走向壮大,鼎盛,又走向衰亡。

2

5.百年以来,中国人对衰亡的礼文明进行大清理。

2

总结3

二、行礼准备4

1.手位4

2.坐姿4

3.站立5

4.行走5

三、如何行礼5

1.高揖礼5

2.大揖礼5

3.平揖礼6

4.拱手礼6

5.躬身礼6

6.颔首礼6

7.执手礼(握手礼)6

8.叩首礼6

总结7

四、人生大礼7

1.怀子礼7

2.接子礼7

3.命名礼8

4.进学礼8

5.成童礼12

6.成人礼16

7.婚礼17

8.荣休礼18

9.丧礼19

10.祭礼19

行礼规则:

19

五、礼仪训练20

1.养正训练20

2.养威仪训练20

3.养气质训练21

4.敬己训练21

5.整理训练21

6.言语训练22

7.举止训练22

8.让礼训练22

9.争礼训练23

总结23

六、校园礼仪23

1.进校礼23

2.离校礼23

3.课前整理礼24

4.下课整理礼24

5.上课礼24

6.下课礼25

7.进餐礼25

8.一年级学生进学礼26

9.六年级学生成童礼26

10.高三年级学生成人礼26

七、常规礼仪26

1.家礼26

2.年节礼27

3.交际礼28

八、企业礼仪28

1.上班28

2.岗位28

3.相见29

4.会议29

5.授职29

6.表彰29

7.尊老敬贤29

8.工作操30

9.盟约30

10.节庆30

11.企业家精神30

九、答问33

十、理念39

一、中国礼文明

1.人之初,即生礼。

人类交往的原初规则是双向对等。

人类是需要交往声音、交换动作、交换物品的高等级生命。

原始采集、渔猎时代,人与人以声音和动作相交往。

只要动作言语有来有往,平等对等,就能和平相处了。

人与人交换物品,只要物品交换双向来往,公平对等,就能两相喜悦了。

不如此就要争斗。

相处的规则于是产生:

双向、对等。

这就是最初的礼。

礼之扎根也远。

人类没有语言之前,声音、动作、物品的双向对等交流、交换就是礼。

人类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之前,语言、动作、物品的双向对等交流、交换就是礼。

礼是人类语言、动作、物品的双向对等交流、往来和交换。

我们的祖先认为:

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礼。

有来有往,有问有答。

有呼有应,有施有报。

施报双向,平等对等。

《礼记》: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记》:

“往而不来,非礼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2.人类合群,需要分工和秩序。

礼增加了有别有序,用来善群利群。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采集、渔猎向农耕发展,群体越来越大。

群体内外都需要有序有别。

黄帝、尧、舜、禹、汤制定礼,一方面保持双向对等的言语行为和物品交换规则,一方面生序生别,使人们更好地合群、分工,相互交往。

礼,因为加进了有别有序,而使分工适宜,群体和平。

这时的礼,不仅有日常行为规范,还有邦国的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个人的职分名责,大规模的祭祀和礼乐活动。

东方礼文明大发祥。

五帝三代时,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邦国,天下,莫不重亲亲。

到了周代,礼又增加了“尊尊”的内容,以别邦国,以序天下。

周公制定周礼,治国以礼,礼文明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孔子说:

“郁郁乎文哉。

3.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孔子整理传播周礼,为中国礼文明保留了根。

春秋时期,周代礼文明盛极而衰。

各国互相侵夺。

邦国失界,天下失序,争战不已,礼制崩坏。

孔子带领弟子在各国周游,一是考察各国的典籍、制度,收集和研究夏商周三代之礼。

一是呼吁各国复周礼,停止争战,继续实行联邦共和的王道之制。

一是招收各国优秀人才,兴学施教。

孔子晚年,编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后来中国礼文明的保存和发展,留住了根。

他的学生传授和发扬他的学说,使儒家学派在战国时代成为显学。

儒学显扬于天下,被社会普遍接受。

儒学后来成为大一统中国的国学。

官和民都遵循儒学提出的道德标准,做人做事。

没有孔子留下来的文化,就没有后来两千多年发展的中国礼文明。

今日中国,就没有如此悠久的“文化品牌”,可以在原生文明的根基上获得重生。

今日天下,就不可能找到共和共处、礼让发展的文化资源,建设人类大家庭。

前人说:

“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

古人说:

“《六经》皆礼。

4.从秦到清,中国君主礼文明走向壮大,鼎盛,又走向衰亡。

秦朝后,中国进入了君主集权的大一统农业社会。

礼成为君主管理国家的法宝,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君主特色”。

适宜的等级制度,保证了社会的分工和合作,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继续领先于人类。

汉唐盛世,已经成为灿烂辉煌的文化纪念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廊,永远矗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廊。

君主制末期,重在分等别级的礼制,由量变走向质变。

统治阶级和人民的关系,过于偏离了礼的双向对等原则,变成了压迫和奴役,太不合礼了,人民就推翻了君主专制社会。

君主制,是礼文明的第二次成长时期。

礼文明在农业时代,以君主制的形式,第二次成长、壮大、鼎盛、衰老。

任何文明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强大、衰老、灭亡的生命过程。

中国农业时代的君主制礼文明也是这样。

《易》:

泰极而否来。

5.百年以来,中国人对衰亡的礼文明进行大清理。

清政府把礼文明走向了荒谬,君臣官民成了主子和奴才、压迫和奴役的关系。

革命人民推翻了这个不合礼的君主社会。

清理地基,为在对等平等的基础上再建中国礼文明,做好准备。

期间,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探索和试验,奔着去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

当代的中国面对了更大的世界。

旧的礼文明被毁灭了,新的社会规则需要产生和建立。

《易》:

否极而泰来。

6.中国礼文明进入重生和发展时期。

新一代礼文明是双向道,达到了对等平等和有别有序的和谐与统一。

历经探索,中国人找到了礼的原初根基,找到了礼文明的原初规则,用“礼”的形式重建文明大厦。

礼文明成为人类文明。

这是中国礼文明的第三次成长。

经历了斗争,人心回归于建设。

达到了富裕,人心思念文化。

我是谁?

我的文化标志是什么?

民心开始寻找自己的文化,开始思念自己的祖先。

原来自己的祖先曾经那么伟大,创造的文化曾经那样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如今我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不缺,就缺文化了。

赶快寻找赶快建设吧。

向历史文化寻根,寻到宋明还不行,寻到汉唐还不行,寻到先秦诸子还不够,寻到儒家经典还不够。

要一直找到中国礼文明建立的基础,本根。

然后返回来,一以贯之。

贯通当今政治还不够,还要贯通人民。

贯通中国还不够,还要贯通世界。

贯通今天还不够,还要贯通未来。

《礼记》:

“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礼记》:

“颂诗三百,不足以一献。

《论语》:

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易》:

“君子慎始。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总结

礼文明由四个层面构成。

言动----日常言语动作双向对等,产生平等公平的价值规则、行为规则、交换规则。

人伦----家庭人伦、社会人伦关系生名生职生分,规范人们的名分职责、行为准则。

制度----国家、群体如何构建。

机构设置,分工管理,人员定位。

相互的促生关系和制约关系。

祭祀----祭礼是教化之本,产生人们的大信,产生人们的形上世界。

《礼记》:

“祭者,教之本也已。

礼是人类通行的行为规则和价值规则。

礼文明教化从简单易行的言动教化开始。

礼展示的初始规则,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规则,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服务,为纠正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服务。

人们只要在言语行为中有礼,这个规则就在社会里扎下了根,时刻存在于社会中。

只此还不够,礼还要发挥生序生别的功用。

两相得宜,互相促进,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二、行礼准备

1.手位

男生

双手附心。

行大礼仪前,站立时双手贴放在心与脐之间的腹部,左手叠并在右手上(前),两肘与手成直线。

礼义:

用双手行礼表示二位思维。

两手并用,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同时具有天和地的美德与智慧。

左手表示天,表示乾,表示天德,表示进取。

右手表示地,表示坤,表示地德,表示承载。

男生要天德在前,同时具备大地之德。

女生

双手附心。

行大礼仪前,站立时双手贴放在心与脐之间的腹部,右手叠并在左手上(前),两肘与手成直线。

礼义:

女生要地德在前,同时具备天乾之德。

2.坐姿

男生坐姿,刚毅正大。

挺胸,挺腰,向后摆肩。

两脚平行放置,分开与肩同宽。

双手自然附膝,或双手自然附在胸腹之间,左手叠并在右手上。

女生坐姿,典雅尊贵。

挺胸,挺腰。

两脚稍分开,两腿并拢。

双手自然附膝,或附在胸腹之间,右手叠并在左手上。

3.站立

男生站立,温厉威重。

挺胸,挺腰,两脚平行放置,两腿中线垂直,双手自然下垂。

行大礼仪时,双手附心。

女生站立,高洁挺拔。

挺胸,挺腰,两脚平行放置,两腿中线垂直,双手自然下垂。

行大礼仪时,双手附心。

4.行走

行大礼仪时行走,男女生都要双手贴放在心与脐之间的腹部,双脚平直前行。

行一般礼仪时行走,双手自然下垂,前后直线摆动,或略向后斜摆。

三、如何行礼

1.高揖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躬身。

”向下躬身90度。

“起。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

用于敬天地祖先,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2.大揖礼

双手同时从两侧张开,上举,划半圆至面部前方,叠并。

双臂呈椭圆。

手臂随腰部,躬身45度。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3.平揖礼

双手至胸前叠并,与肩平。

双臂呈椭圆。

躬身30度。

用于平辈见面,或一般场合敬上,或长上还礼。

4.拱手礼

双手在胸前上方叠并,呈拱手形。

后收,至胸前。

身体不动,自然向前推动一下,同时说出礼仪话语。

用于日常行礼。

5.躬身礼

女生双手附在腹部或脐部,或垂手,略躬身。

用于女生行礼。

用于长上还礼,垂手躬身即可。

6.颔首礼

点头,或伴以俯身,微笑。

用于长者还礼,或不便于行正规礼,或表示友好而不求还礼。

7.执手礼(握手礼)

我们祖先的思维方式是二位思维,行礼必用双手。

握手也是这样。

双手与对方握手,称“执手”。

行完正式礼后,可以再加一个执手礼。

8.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跪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今人行这个礼,要先踞坐下去。

挺直身,先行揖礼,行两个。

行第三个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

额头叩至地面。

起身。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第一次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

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如果是长上还礼,要轻一级或两级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

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

施报双向,平等对等。

礼的特点:

敬、让。

礼的功用是:

别、分、明、敬、恭。

报的规则:

以直道相报。

也可以重报。

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礼行直道,行宽道,行恕道。

知恩知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为礼由己。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四、人生大礼

1.怀子礼

又叫“胎教礼”。

母亲怀子后,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身不行恶事,心不起恶念。

洁居洁食,处美行美,常与亲子对话。

可以参加当地礼馆举行的讲座,听音乐,读《论语》。

来源于周礼。

2.接子礼

母亲在产房里生下孩子,生产顺利、母婴平安后,父亲和家里的其他亲人去迎接接孩子。

母抱子端坐,父对子行接子礼。

父亲要先对孩子行礼,接着说几句欢迎和感谢孩子的话。

其余的人不必对孩子施礼,但都要对孩子说一句爱和祝福的话。

男孩女孩平等。

来源于周礼。

3.命名礼

孩子出生后,按各地的习俗日,家人会集亲朋庆贺,要给孩子举行命名礼。

父亲先给孩子命名。

接着认定孩子的生命来自天地、祖先、父母。

为孩子指认天地,指认祖先牌位或先辈照片、画像,指认长辈、父母。

可以父亲主持命名礼,也可以亲戚朋友主持命名礼,也可以由礼仪师主持。

来源于周礼,民间礼。

4.进学礼

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进入校门的时候,学校要组织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举行欢迎仪式,迎接新同学到来。

形式和内容由学校自己设计。

当地有孔庙、文庙,学生要到那里举行“认师礼”。

在家里先拜祖先牌位,而后上学。

来源于周礼,民间礼。

示范:

信孚黄石小学一年级新生“进学礼”

礼义:

通过行进学礼,使初上学的一年级学童明“学校”、“老师”之“义”。

明“学生”之“名”,“学习”之“分”。

喜悦自豪,走进人生新境界。

不言而喻,完成人生大转变。

学童在礼仪中经历了“期盼而喜悦,敬慕而自豪,神圣而力量充盈”的情境化育,此情此境伴终生。

属于人生大礼,在小学一年级开学时行。

礼仪区域及礼仪内容:

一、第一礼区。

(突出庄重。

迎礼。

校门口,礼仪线内。

礼仪老师、礼仪生迎礼。

新生分班站队,每班前边有一个礼仪生领礼,由高年级学生担任。

迎礼。

礼仪老师、礼仪生行高揖礼。

还礼。

新生还一个高揖礼。

通过。

学生在礼仪生带领下,迈礼步,礼行进入学校。

准备工作:

划礼仪线。

一位迎礼老师和数位迎礼学生。

每班一位领礼学生,站在队列前边。

迎礼老师迎礼后在学生队列侧边前行,指挥新生后面的礼仪动作。

二、第二礼区。

(突出亲切、热烈。

间隔。

迎礼。

二、三年级学生列队,面向新生迎礼。

礼仪生举“知识人生”旗帜迎礼。

新生走近,立定。

行礼。

在礼仪老师指挥下,二、三年级学生“欢迎新同学”,集体向新生施一个“高揖礼”。

还礼。

新生还“高揖礼”。

诵读。

“子曰”,二、三年级学生集体诵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授旗。

礼仪生把“知识人生”旗帜授予新生之领礼礼仪生。

请行。

“欢迎新同学走进知识人生境界!

”“请!

”礼仪生作手势,让开道。

欢迎。

二、三年级学生让道,改为相向站立。

击掌欢迎。

通过。

新生迈礼步通过。

准备工作:

一位礼仪老师,指挥列队、行礼、授旗等。

礼仪生举“知识”旗帜,授旗帜。

三、第三礼区。

(突出亲切、热烈。

间隔。

迎礼。

四、五年级学生列队,面向新生迎礼。

礼仪生举“朋友人生”旗帜迎礼。

新生走近,立定。

行礼。

在礼仪老师指挥下,四、五年级学生“欢迎新同学”,集体向新生施一个“高揖礼”。

还礼。

新生还“高揖礼”。

诵读。

“子曰”,四、五年级学生集体诵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授旗。

礼仪生把“朋友人生”旗帜授予新生之领礼礼仪生。

请行。

“欢迎新同学走进朋友人生境界!

”“请!

”礼仪生作手势,让开道。

欢迎。

四、五年级学生让道,改为相向站立。

击掌欢迎。

通过。

新生迈礼步通过。

四、五年级学生伸手与新生行“握手礼”,说出问候、欢迎、喜悦、鼓励新同学的话。

四、五年级学生先伸手。

握手礼的动作是出两手相执,不可用一只手。

准备工作:

一位礼仪老师,指挥列队、行礼、授旗、通过、握手、问候等。

礼仪生举“朋友人生”旗帜,授旗帜。

四、第四礼区。

(突出亲切、热烈。

间隔。

迎礼。

六年级学生列队,面向新生迎礼。

礼仪生举“独立人生”旗帜迎礼。

新生走近,立定。

行礼。

在礼仪老师指挥下,六年级学生“欢迎新同学”,集体向新生施一个“高揖礼”。

还礼。

新生还“高揖礼”。

诵读。

“子曰”,六年级学生集体诵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授旗。

礼仪生把“独立人生”旗帜授予新生之领礼礼仪生。

请行。

“欢迎新同学走进君子独立的人生境界!

”“请!

”礼仪生作手势,让开道。

欢迎。

六年级学生让道,改为相向站立。

击掌欢迎。

通过。

新生迈礼步通过。

六年级学生蹲下身子,伸手与新生行“握手礼”。

而后像哥哥姐姐轻拥着弟弟妹妹一样,轻拍其背,问好,说出爱、激励、喜悦的话。

六年级学生先蹲下,伸手。

握手礼的动作是出两手相执,不可用一只手。

轻拥而适度。

准备工作:

一位礼仪老师,指挥列队、行礼、授旗、通过、握手、问候等。

礼仪生举“独立人生”旗帜,授旗帜。

五、第五礼区。

(突出庄重、神圣。

校长和全体教师列队欢迎。

校长在前。

鼓乐齐鸣。

新生在礼仪老师的指挥下,整队,齐声:

“老师您好!

”行“高揖礼”。

校长和老师一起:

“新同学好!

”还“平揖礼”。

校长致辞。

平揖。

可爱的一年级新生,同学们:

你们从家里走来,现在来到了你自己的学校----黄石小学。

从今天开始,你们将要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开始你们新的成长。

家,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地方。

在那里,爸爸妈妈用爱把你们养大了。

以后的六年,老师将在这所学校里,用知识继续把你们养大。

六年以后,你们就要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体格健美、文明高雅的英俊少年了。

多么美好的今天,多么美好的明天,正在等待着你们走进来。

一片知识的大花园,在等待和欢迎你们。

我和你们的老师,在这里等待和欢迎你们。

你大踏步走进来了。

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你们都非常优秀,非常可爱。

请你们的爸爸妈妈放心,孩子新的成长时期开始了。

请孩子们努力,成长给爸爸妈妈看。

请全体教师努力,陪伴孩子们成长。

谢谢大家。

(转身向新生、家长、老师行平揖礼。

全体鼓掌。

学校领导介绍各班班主任。

学生向班主任行高揖礼。

班主任还平揖礼。

领礼生继续带领学生礼行至教室。

六、第六礼区。

(突出亲切,神圣。

原高年级领礼学生随同至教室,司礼。

新生在教室门口向老师问“老师好”,行高揖礼。

老师还“同学好”,回平揖礼,“请”,学生进教室,入座。

老师和学生在教室里正式明确师生关系。

上课。

学生起立,说:

“老师您好!

”同时行高揖礼。

老师:

“同学们好!

”同时躬身还平揖礼。

坐下。

老师致辞明志。

集体书空并在书本上写“上”字。

高诵:

“上,”“上进!

“上,”“向上!

“上,”“天天向上!

“上,”“奋发向上!

下课。

学生起立,说:

“谢谢老师!

”同时行高揖礼。

老师:

“谢谢同学们!

”同时躬身还平揖礼。

礼成。

注:

家长观礼,可站在两边观看。

各年级学生迎完礼后即解散,自由观礼,在适当时候鼓掌。

后记:

广州市信孚教育集团黄石小学2006年9月5日上午对一年级学生行了以上进学礼,学生和家长受到很大震撼。

以“进学礼”命名,用传统礼仪动作行礼,是许多年来的第一次。

以上礼仪设计,比较复杂。

还可以用更简便的礼仪。

校门口迎礼,由学校组织。

新生和家长可以不排队自由进校,进校后也不排队。

依次经过二、三、四、五、六年级的迎礼礼区。

欢迎形式和内容由各年级自组织。

校长和全体教师迎礼由学校组织,这里是礼仪的重点,可以配鼓乐等。

新生进班级后,礼仪由班主任自己设计。

新生可以统一进校,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进校,校园里多次迎礼。

新生可以自己行走,也可以由家长拉着手行走。

刚开始学生都不熟悉礼仪动作。

一年级新生由于已经上了几年幼儿园,有的儿童在那里养成了视觉、听觉“麻痹”的习惯,注意力不能集中,礼仪动作作得不规范,这是正常现象。

重要的是他(她)有了这一次经历。

礼仪对老生和新生都是教育。

最好在开学第一天行,全校的第一件事是“迎礼”,迎礼成为学校的节庆。

通过行这个礼仪,每一个新生都经历了一次神圣,经历了一次受尊重和尊重别人。

在大规模的礼仪仪式中,入校的新生,胆小的变胆大,胆大的变庄重,顽皮的变恭敬,退却的变进取,注意力不集中的变得集中起来,开始人生十几年的求学时期。

因此礼仪要有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场境、形式,使新生各得其宜。

不要期望行一次礼就大功告成。

母乳很好,婴儿吃一口也不能立刻长大。

行礼也一样。

要坚持。

学校能行几年,成为常规,气象就完全改变了。

全部礼仪不要超过一节课时间。

新生行礼,等于在学校走了一遍。

礼区间隔距离要很近。

5.成童礼

小学毕业的时候,或升上初中后,班级、学校组织学生面对父母行成童礼,或到当地文庙、社区礼馆举行成童礼。

来源于周礼。

示范:

六年级学生“成童礼”

一,学生列队,端正而立,双手附心。

家长代表在学生对面十五米处端正而坐,双手附心。

二,对父母行高揖礼。

学生诵读“成童礼”礼义:

“告别童年,知恩立志。

进一步。

三,对父母行高揖礼。

礼仪师领读: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进二步。

四,学生行高揖礼。

礼仪师讲礼:

孔夫子说,我们到了12岁,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呀。

过去我们还在儿童时代,只需要享受父母给我们的爱就行了。

我们尽情享受父母的爱,而不必考虑报答,因为我们年龄小,我们不知道。

现在父母把我们养大了,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心里忽然有一种冲动,要报答父母。

再看看父母,岁月的刻刀,已经把皱纹刻到了他们脸上。

随着我们长大,他们正在变老。

的确,该记起父母的年龄了。

孔夫子又说,记起了父母的年龄,我们“一则以喜”,首先是心里涌起了喜悦的感情。

这一句书说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慈爱”。

父母的多少付出,才换来了我们想起父母就喜悦的感情呀。

记住:

父母是世界上最亲最爱我们的人,虽然他们从来不说出来。

父母恩情,比山高,比海深。

神圣,伟大,无私。

想起了父母的恩情,孔夫子又说,我们“一则以惧”,惧怕又涌上了我们的心头。

我们害怕呀!

父母的恩情那么大,我们怎么回报呢?

不能回报,我们不是很害怕吗?

我们现在还不能让父母放心,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操心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多么难受呀。

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让父母继续操心我们,我们真是枉为人子呀!

我们能不害怕吗?

让我们走近父母。

进,再进,再进。

回到父母膝盖那里,跪坐身子,重温12年的成长。

拉住父母的手,我们从那里长大。

让我们仰望父母,对父母说:

“爸爸(妈妈)请放心,我一直在努力。

孩子已经长大,懂事。

请父亲(母亲)回答孩子,对孩子说:

“谢谢孩子,我相信你。

请抱住您的孩子,抱紧,站起。

孩子已经长大,以后您不能随便抱他了。

您的心血没有白流。

孔夫子还说过:

“勇者不惧。

”勇敢的人是不惧怕的,因为他会勇敢面对,用成功消除惧怕。

我们要努力再努力,首先让父母对我们放心,长大了要孝养父母,努力做出成绩荣耀父母,以报答父母的生养大恩。

请父母对孩子说:

“我永远爱你。

请儿女对爸爸(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