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导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197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技术导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导论.docx

《教育技术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导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技术导论.docx

教育技术导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育技术学导论》题记

引言

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储存、再生和应用的技术,包括各种如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广播、电话、传真、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技术,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见证事物发生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经验和知识的获得能力。

今天的学习者和以前的学习者不同。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经进入了学习领域,正如它们已经进入了其他社会领域一样,进入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实践和环境背景中。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当代信息技术也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

桑新民教授认为,当代信息技术引发了文化—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桑教授是这样描写的: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

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而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

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

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

“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

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

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

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

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

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

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

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

与此同时,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人补课乃至“扫盲”。

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

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这个数字向人类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令人震惊的!

当然,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2.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

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

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

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

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

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的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

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

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

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

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

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

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

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

这种新思维方式又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方式,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式。

3.计算方式的变革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传统计算能力仅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

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去探究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

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信息的最小单位)为支点的“基2代码”,因此任何领域的问题要想交给计算机来解决,必须先将其转换为能够用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示的“计算机语言”。

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实质,就是探讨如何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来表达各个领域所要解决的难题,并对该领域进行数字化模拟。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文字的数字化可以看作计算机步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

此后,文字所表达和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转化为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了!

而计算机也开始从技术上升为文化!

至此,作为人类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读—写—算,在计算机语言文化中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了,这对未来社会与未来教育的挑战与促进是可想而知的!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

计算机文化并没有就此止步。

当她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和图像世界乃至将时间之矢综合进来的三维动画世界之后,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倾倒了!

而把计算机文化的这个新的里程碑转化为现代技术,并由此改变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则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奇迹!

“多媒体”技术的含意并不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而是将各种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并自如地分解、组合,这正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来实现的。

如今,从图书馆中的巨著,到用声音、图像表达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图片、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巨大的资料库,都可以被数字化处理后浓缩、隐身于微小的光盘之中。

这些高密度的压缩数据在光、电的运载下,每时每刻都纵横驰骋于高速运行的环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之中,随时等待和人类的智慧实现跨时空的“联网”与“激发”,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与乐趣,开创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天地!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下,数学和数学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

传统计算能力的强化训练已经过时,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应该抛弃,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应用的教育和训练则应强化;现代数学中的统计、概率、化归、建模、计算机仿真等内容必须尽快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并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探索新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模式,使不同年龄的学生易学、易懂、会用;更重要的是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两个概念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亮相”的时间还不足五年,但却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越变越“小”,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以上我们探讨了从印刷时代转变为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之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但仅从这小小的窗口中已不难看出: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跨世纪文化—教育变革之急剧与深刻!

传统教育注重文化的传承,现代与未来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

文化的超越有量变也有质变,每当文化的根基发生实质性变化之时,文化的质变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由此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洞查高科技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总之,以多媒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远程教育,新的远程教育的实施对教育体制产生影响;信息技术对教学行为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必须实现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国家、地区、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人才。

为此,国家对发展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系列决策:

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软件;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第一章教育技术发展简史概述

第一节 教育技术发展概述

1.1.1教育技术起源的三种说法

教育技术这个术语要确定它最早何时出现,究竟是谁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

目前对教育技术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很久远的古代。

例如,美国教育技术史学家塞特勒(P.Sattler)认为,当一种知识开始被系统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教育技术作为一个过程,就从早期的技术传统中浮现出来了。

尽管这个术语的起源不太确切,但还是可以把它追溯到部落牧师对知识主体进行系统分类的远古时代,以及通过书写象形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并传播信息的早期文化。

他认为可以把技术的哲学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智者们(Sophists)的学术思想。

根据智者们在教学中的作法,以及根据他们把"技术"理解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可以把他们称为教育技术的鼻祖。

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在阐述教育技术的发展史时,把语言技术、直观技术作为早期的两个发展阶段包含在内。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两者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

2.国外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

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不少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

他们认为,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

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把美国教育领域内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起点。

按照这种观点,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如下图:

1.1.2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总概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领域,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

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事。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

定义的表述〉,该文总结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方法,主要是:

(1)视听教学  

有学者认为,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2)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主要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3)系统化教学  

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这三种教学实践大体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先后各自独立地发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

所以,要认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考察当时的这三种教学方法的实践的发展概况,并从这三种教学实践的整合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学术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

1.2.1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

在教育领域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对形式主义和"言语主义"的反感情绪。

克服学校教学中"言语主义"的弊病是几个世纪来许多教育家希望改革的一个方面。

实现这一模式,目前两种教学方式。

下面几位学者的著作中都反映出要求进行这种改革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做是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渊源。

(1)夸美纽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受到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深刻影响,认为一切事物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学工作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

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直观性原则。

他认为,人总是通过观察实物本身,从事物的本源去获得知识,因此,应运用实物和图形来补充口语和书面教学。

他为学校采用实物教学和视听手段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17世纪50年代,夸美纽斯写了第一套带插图的课本中的一本,即《直观的图画世界》。

以他为代表的感性现实主义对17至18世纪课程的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2)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试图根据心理学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特别强调研究儿童心理特点的重要性。

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观,认为感官印象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认知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因而观察应成为教学的基础。

他认为教学中语言、文字必须和实际经验相配合,而实际经验则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领悟而获得的,学习应该由具体到抽象来进行。

他提倡直观教学方法。

19世纪下半叶,裴斯泰洛齐等人的现实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影响西欧和美国的教育方法。

(3)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在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

他对传统学校中的形式主义教育不断地进行批判。

他主张,教材的基本源泉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又能构成知识内容的东西。

他强调儿童自身的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

(4)福禄培尔  

视听教学运动还可以追溯到福禄培尔的教学思想。

福禄培尔基于卢梭的思想,主张一切教育都应是令人愉快的,教育中思想和行动两者不应相互割裂。

上面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归结为:

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使学生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克服形式主义和“言语主义”。

1.2.2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背景

视听教学运动产生过程主要有三个背景因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工业技术现代化致使国家急需大批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且美国各级学校规模扩大,使得当时的学校规模和教育计划无法满足求学的需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技术现代化,美国已从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农业社会演变为以机械化农业和城市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农村和城市的生活起了激烈的变化。

为了工业化生产的大发展,国家急需大批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因而不得不重视教育的改进。

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实用课程和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反对“书本学习”的作法。

但是,学校的制度、课程和教学方法仍然沿袭欧洲旧传统,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从1880年到1920年,美国各级公共学校入学新生人数不断增长,而当时的学校规模和教育计划却无法满足求学的需要。

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的视听教学运动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兴起的。

(2)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也是视觉教学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3)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被引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教学送来了新的技术手段。

1.2.3视听教学的初期阶段

一、视觉教学

视觉教育产生的背景主要有:

(1)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于是人们产生了"视觉教育"的想法。

1905年,美国第一家学校博物馆在圣·路易斯开办。

此后不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和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也开办了学校博物馆。

这些学校博物馆和学校课程有着较密切的结合。

当时,"一些学校博物馆通过销售便携式的博物馆展品、立体照片、幻灯片、胶卷、学习图片、图表和其他教学材料而充当了视觉教学中心管理机"。

 

(2)电影的发明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视觉教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影的发明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视觉教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10年,克莱恩在纽约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电影目录》。

大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教学异常热心,他在1911年就已开始制作了一些供教室反映用的电影了。

在1913年他曾预言道:

"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

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

使用电影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

十年以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

"在爱迪生预言后的10年里,他预期的变化没有出现。

但他推崇教学电影的热情以及对电影的教学作用的宣传却鼓舞了许多视听材料制作商和教育工作者。

人们深信电影能促进教学改革,同时能降低教学成本。

视觉教学作为一场正式的教学改革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

在1918年至1928年期间,这场运动称为视觉教学运动,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发端。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运用视觉教学的实例。

美国有二十多所高校为教师开设了视觉教学课程,培养教师使用幻灯、电影、挂图等手段呈示教材、制作教材和操作各类设备的技能。

由于学科建设的需要,一批重要的视觉教学材料教科书陆续出版,如1922年格拉迪斯等编著的《满足社区需求的电影》是第一本完整的视觉教学专著;相继成立了五个全国性的视觉教学专业团体。

另外,约有十几个大城市的学校系统建立了视觉教育局。

州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公立学校中出现了首批管理视觉教学活动的行政机构。

对视觉教学开展了系统研究,首批研究报告发表。

当时研究重点是师范教育中开展视觉教学情况,诸如所用设备的类型和数量、视觉资料的管理及使用、视觉教学的投资效益等。

为促进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视觉教育》、《教育银幕》、《视觉评论》等5种视觉教学专业刊物相继问世。

请根据上述实例分析以下问题:

(1)您认为视觉教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在十年视觉教学运动期间,视觉教学已向科学建设、师资培训、学术研究、专业交流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深入。

(2)当时的视觉教学的运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视觉教学是长期以来盛行于学校中传统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特别是所谓"言语主义"的改革。

它旨在教学中推行视觉媒体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教学内容提供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而"言语主义"的教学方法忽视语言符号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导致学生不甚理解、死记硬背地学习。

(3)“视觉教育”一词的出现,引起了当时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提法甚为荒谬。

你同意吗?

视听教学运动还可以追溯到福禄培尔的教学思想。

福禄培尔基于卢梭的思想,主张一切教育都令人愉快的,教育中思想和行动两者不应相互割裂。

1.2.4“二战”及战后十年的视听教育

实例分析

战争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其"战争培训视觉教具部"生产工业培训电影457部。

政府为军队购买了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费在影片上的投资达10亿美元。

利用电影培训技术人员获得很大成功,在短短6个月中,把120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老百姓训练成为陆、海、空各兵种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为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

战争期间,军队训练中除了大量使用电影外,还采用了许多其他视听媒体,例如,军训中初显成效的投影器,主要用于识别航空器的教学的幻灯,用于外语教学的录音,用于飞行训练中发展视听教学取得巨大的投资效益。

据报道,1945年德国投降后,德军总参谋长谈及战争失败原因时说:

"我们精确计算了一切因素,只是没有算到美国训练军备的速度,我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低估了他们迅速掌握电影教育的速度。

请您认真思考下述问题:

(1)有人对此案例非常不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中的视听教学由于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而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为何在军队中如此不同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中的视听教学由于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而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但是在军队中情况就大不相同。

原因是:

美国为应付这场全球性战争的需要,必须在短期内迅速动员千百万大众,并快速而有效地把大批来自把大批来自不同行业、具有不同背景的民众训练成为能从事军工生产的技术人员和各军、兵种的战斗人员。

所以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视听教学在工业和军队的训练中得到大力的发展。

(2)请您思考在当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进行视听教学?

促进战时美国视听教学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a.工业和军队的训练部门制定了大规模的人才培训计划。

如果只依靠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这些计划,难解战时燃眉之急,从而迫切需要应用以战前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有效的有效的视听技术来提高培训效率。

b.工业和军事训练中强调绩效能力的培养,目的明确、操作性强;也强调训练者的工作职责。

当时这种观念归结为这样一句话,即"如果学生没有学好,那么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