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手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431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妈妈的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妈妈的手教案.docx

《妈妈的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妈妈的手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妈妈的手教案.docx

妈妈的手教案

妈妈的手教案

【篇一:

妈妈的手讲评教案】

《妈妈的手》作文讲评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评改作文活动中,学会紧扣题目选择材料、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等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评改作文的能力。

2.在评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要求评改作文,从评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教学难点:

围绕要求进行作文评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妈妈的手》这个题目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我们学生又会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妈妈的手呢?

二、归纳描写方面:

1.手的特征,手的特点各不相同,可以从外形,给人的感觉、起到的作用等方面把握。

2.“感受”,所写的手要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三、默读例文,按要求评判文章:

评改要点:

1.所选材料是否切合题意?

2.所写材料内容是否具体、典型?

3.多个材料的文章内容详略处理是否恰当?

4.情节是否完整,语言是否鲜活,内容是否有吸引人的亮点?

四、讲评作文

1.肯定优点:

本次作文,同学们的好的作文层出不穷。

有的妈妈的手,有的写奶奶的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的选材范围相当宽泛,形式多样,内容较具体。

2.指出不足:

在写作中,同学应注意语言要凝练,应注意写作要有明确的中心,写完后,注意认真修改。

五、表扬本次习作优秀者

杨佳丽帖亮陈慧玲陈源

六、重点讲评

1.帖亮的《妈妈的手》

在世界上,有灵巧的手、笨拙的手、致富的手、败家的手、勤劳的手,我妈妈的手是一双勤劳的手。

评:

通过列举引出中心,开头较好。

2.陈慧玲的《奶奶的手》

奶奶的手已经没有弹性了,用食指和大拇指一捏可以捏出一道“墙”来,像长城的墙。

评:

明确的写出了奶奶手的特点,能够运用恰当的比喻句,点明中心。

七、小组讲评,合作交流

1.互读互评,进行交流、修改。

2.借鉴他人的长处,来优化自己的习作。

八、小组代表班上交流,教师小结

九、师生课堂小结:

1.通过这次作文评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通过这次作文评改,我们应该明白:

写命题作文,材料的取舍必须切合题目,而且材料要写得具体,力求做到典型;多个材料的文章,还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好详略;还有更重要的是文章必须有作者正确的情感倾向。

此外,语言的润饰、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结构的安排,都要服从于表达主题的需要出发。

【篇二:

《妈妈的手》说课及反思】

《妈妈的手》说课一、说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这个精神,新增设了“地方课”板块,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

《妈妈的手》是教师自行开发的一节地方课,我试图以本次地方课成为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亲情的契机,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

二、说学生

1、不愿与父母沟通,感受不了母爱,理解不了母爱,甚至摒弃母爱。

这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反映出来。

片段一:

妈妈变得越来越唠叨了,一句话要说十遍以上,大事小事都要管,真烦人!

片段二:

妈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她只爱分数,当我考得好时,妈妈会大发慈悲,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当我考砸了的时候,她会勃然大怒,俨然换了一个人,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片段三:

妈妈现在除了唠叨,还变得神秘兮兮,老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还追着要看我的日记本,说是要摸清我的思想动态。

唉,有这么一位老妈,真是我人生的不幸啊!

据了解,学生的这些心里话,并没有跟自己的母亲讲过,他们认为与家长交流有障碍,讲了也白讲,干脆不讲。

这样一来,彼此之间难免产生隔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膜越来越厚。

家长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孩子们在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主动与父母交谈,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父母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2、不懂得向父母表达情感,不懂得感恩。

今年母亲节,我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

知道母亲生日的,全班不到四分之一;主动帮妈妈干过家务的,只有五位同学;了解母亲工作、身体状况的,仅三位同学;曾亲口对母亲说过问候语的,如“妈妈,我爱你”此类的话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位同学说过。

学生认为说这样的话很肉麻,很别扭,说不出口,而且也没必要。

问卷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

三、说解决问题的

地方课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应该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要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步骤的实施,为此,我主要利用了以下方法与途径:

1

、通过收集阅读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谚语等,欣赏有关母爱的影视、

3

、与母亲一起欣赏自己儿时的照片,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

4、针对以上内容,通过作文或日记的形式,反思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5、邀请母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敞开胸怀,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6

、为母亲献上一份自己准备的礼物,或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以此来

四、说前期学习的组织实施及成果

地方课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重在学习过程。

依据这一特点本次活动拟用四周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

人,各选

1、学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2、利用图书馆、影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文章、诗句、谚语。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爱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

(1)

(3)

1、

2、

第四阶段

(2)

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自己的希望,写一篇

习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不太成熟的作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更多更好的课例。

在综合性学习这张崭新的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五、说教学过程

(一)

2、照片里的故事(背景音乐同上)

同学们刚才精彩的朗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亲

情,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母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

(1)《妈妈的手》(展示妈妈的手,背景音乐同上)请两位学生,通过自己的

观察,体会妈妈的手的变化

(2)老师的母女情(展示老师母亲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老师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温馨往事

(二)理解母爱

1、展示图片一:

《妈妈的付出

么?

2、

(1)

(2)小组讨论谈感受。

(三)

你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女儿的爱?

这种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

为什1、配乐诗朗诵:

《永恒的妈妈》(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要求字正腔圆,1、向母亲献礼(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并当场诵读,将卡片送给在场的自己的母亲或回家送给母亲)

2、

3、全班齐唱《烛光里的妈妈

4、老师赠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妈妈的手》课后教学反思

沈先林

课堂展示是本次地方课的重头戏,想到学生平时对亲情的那种漠然、那种不屑一顾甚至怨恨,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教室。

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中,活动课开始了。

首先是配乐诗朗诵《烛光里的妈妈》,在音乐即将结束时,我发现部分同学竟然眼含泪水,心里不觉一惊。

接下来是“照片里的故事”,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之后,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同学和家长的双眼,特别是在最后的“感念母爱”中全班齐说《妈妈,我爱您!

》之后,一位平时不苟言笑的男生竟然跑过去抱住了前来听课的妈妈,母子相拥在一起,这一幕感动了当时所有在场的学生、家长和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不仅是感动,更是震撼,还有一丝内疚,觉得自己此前并不真正了解学生,并没有真正走

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并非冷血动物,而是作为成人的家长、老师

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如此良好的效果,作为执教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感。

本次“地方课”为期四周,分四个阶段进行:

前三个阶段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欣赏母爱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与母亲聊天,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给母亲制作一张卡片等实践活动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对母爱的感受颇深。

二、教师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感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作为教师,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教学中设计了“母女情”这个教学环节,打动了每一位学生。

当时,我向四周望了望,发现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是流着泪在听,随着老师的展示,母亲为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

”可见,老师的这种情感释放与学生产生了共鸣,促进了学生与家长情感的交流与融合,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境地。

三、领情入境,营造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

首先借助音乐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个有利于情感开放的教学氛围。

深情、舒缓的《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贯穿于这堂课,无时不在感动着听众;当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看到屏幕上的这些画面时,再次掀起了感情的波澜,成为这堂课的高潮与亮点。

他们和家长一起流着泪唱完这首歌曲,

心中的

【篇三:

《一双手》优秀教案】

一双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

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

(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

想了解这双手吗?

(板书课题)

[评析: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

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

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

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

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

“?

?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

”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

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

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板书: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板书:

硬、粗。

①方法指导:

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

指读。

什么是老茧?

见过谁长老茧?

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

(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

《课程标准》中倡导: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

从而也启发我们:

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

(4)小结:

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

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

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

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

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

”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

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

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

2.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

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

二十天呢?

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

(780000次)。

[设计意图:

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

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

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

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

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

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

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

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

林业局负责人说:

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

什么是金库?

绿色的金库指什么?

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

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

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

有感情的读一读。

3.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

(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

作者说:

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

[评析: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

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

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