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65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首都的地位、功能、资源及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是无可比拟的特殊优势,具有无穷的开发价值。

尤其是首都的品牌优势,将十分有利于文化创意、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优势产业链。

这种首都品牌优势,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2)研发设计优势。

北京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科研院所密集,各类研发资源丰富,研发人才充裕,使其在产品研发、设计、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目前,北京有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7400个,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4万人。

按照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北京R&

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4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倍;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20.56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3.59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0倍;

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2846.6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7倍[1]。

然而,相对于其强大的科研教育力量而言,目前北京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开发潜力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人力资源优势。

北京不仅科技人才,而且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也是高度集聚。

其人力资源始终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

2004年,北京地区有两院院士673人,占全国的50.9%;

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959.0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

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39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2年。

同时,北京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集聚地,现有本专科在校生53.7万人,在学研究生16.5万人。

丰富的人力资源为现代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市场信息优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中央各部门和全国性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也是各国大使馆和众多国际机构办事处的集聚地,为我国的决策和信息中心。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企业将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全国和全球行业发展动态。

同时,北京还具有市场和产品营销优势。

北京及周边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北京市场对全国还具有引领作用。

北京云集着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这些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的销售渠道,可以成为北京制造业企业利用的产品销售渠道。

北京每年举办的大量展览会和信息发布会,也将为北京产品的推介、宣传和销售创造条件。

2、北京工业发展的劣势

相比较而言,在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方面,北京具有以下几方面劣势。

(1)发展空间有限。

对北京来说,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发展空间。

与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相比,目前北京已难以再提供大片的廉价工业用地。

随着工业用地逐步实行“招拍挂”,在工业用地有限的约束下,北京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工业用地价格差异将迅速拉大,由此将制约北京制造业的发展。

(2)商务成本较高。

尤其是土地、工资成本和生活费用较高,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004年,北京城市地价综合水平为2384元/平方米,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是全国城市地价平均水平的2.0倍[2]。

北京的工资水平和生活费用也远高于其它地区。

2005年北京职工平均工资比上海高7.0%,比天津高35.3%,比河北高13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5.8%。

在2006年全球城市生活费用排行榜中,北京为中国大陆生活费最昂贵的城市,位居全球第14位。

较高的商务和创业成本,必然影响到企业进入、产品竞争力和赢利空间。

(3)产业配套能力差。

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比,北京及周边各省市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现有的主导产业与北京的总部经济和研发优势脱节,没有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在制造行业,京津冀三地各自独立发展,缺乏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即使是某些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配套服务也难以跟上,这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形成鲜明的对照。

例如,东莞台式电脑、苏州笔记本电脑的当地配套率已经达到95%以上。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外许多大企业均把电脑生产基地建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

(4)制造业人才缺乏。

北京作为我国最大的科研教育基地,各类人才资源十分丰富。

但相对而言,北京在制造业方面的人才依然是缺乏的。

目前,北京的人才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三多三少”现象。

一是技术开发人才多,工艺技术人才少;

二是务虚的人才多,务实的人才少;

三是进行资本运作和营销管理的人才多,高素质和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高级蓝领技工少[3]。

这种人才结构将不利于北京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

(5)商务环境欠佳。

北京作为首都,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特别是,北京长期形成的特有文化特点,造成“官气”十足,缺乏宽松的改革与商业发展环境,其商业氛围远不如上海等地。

目前,北京的商务环境还远不能适应经济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商务服务难以跟上。

二、当前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北京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沿海大中城市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当前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主导优势产业链尚没有形成

长期以来,北京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重心一直摇摆不定。

20世纪50-60年代,北京着力发展以重型机械、内燃机械、印刷机械、机床、化工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

70年代着重发展以缝纫机、手表等为代表的轻工产品;

80年代重点发展了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家电制造业;

90年代又重点发展了以计算机、通信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3]。

近年来,北京则把发展重点放在汽车等产业领域。

由于产业导向长期摇摆不定,至今为止,虽然北京许多制造业行业已经在全国拥有一定优势,但总的来讲,目前北京并没有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链。

可以说,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形成的几个主导产业,如电子信息、汽车、现代医药、石油化工等,其一体化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更谈不上具有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2、对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较弱

至今为止,北京与周边地区以及市内各区县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各地产业发展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即使是一些优势产业,其产业链也很不发育,没有突出那些具有优势和增值能力强的关键环节,各产业对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较弱。

例如,汽车是近年北京重点扶植发展的产业,但目前的合资汽车制造业基本上仍以组装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为主,没有发挥首都人才和科技优势,发展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盈利率的轿车生产基地。

电子、通信、软件等行业也没有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主要通过加工、装配和一般性服务实现企业增值。

3、工业发展过多依赖资源的消耗

虽然北京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十分缺乏,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产业结构,使北京工业发展至今没有完全改变过多依赖资源消耗的局面。

从产业结构看,虽然目前北京已把一部分钢铁生产能力转移到了河北,但总体来看,钢铁、石化、建材等资源消耗型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

与一些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工业在单位产出能耗、物耗和土地利用效率方面仍具有较大差距。

这种状况不利于发挥北京的优势,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北京过去的发展思路是在过多消耗自己短缺的资源,而其优势资源又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有效利用。

4、产业集群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北京工业布局过去较为分散,“散、乱、低”现象突出。

近几年,通过对工业园区的合并和治理,工业园区化或集中化程度已明显提高。

但现有不少园区入区企业缺乏产业关联,功能分区不明确,产业配套能力较低,难以形成整个产业链优势,更谈不上形成集群效应。

许多企业进入园区的动力是来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而不是园区本身所产生的集群效应的吸引。

有些园区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就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只有企业没有产业”的现象比较严重。

总体上看,虽然目前北京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若干产业集群的雏形,如中关村的IT产业、金融街的金融产业、亦庄的移动通信产业、京东汽车产业等,但严格来说,这种相关产业的“扎堆”还不是典型的产业集群,而只是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准集群”,与真正产业集群的要求还具有较大差距。

5、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

北京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生产者服务业担负着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任务。

但是,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目前北京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相互脱节现象。

不仅科研开发、产品设计、教育培训等与制造业发展存在脱节,而且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品牌推广等对制造业的支撑力度也有待加强。

因此,如何推动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实行大工业、大市场、大战略,将是当前北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未来北京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针对当前北京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北京的区域优势,今后北京工业的发展,必须跳出行政区划的限制,在京津冀甚至更大空间范围内来统筹配置资源,实行大工业、大市场的一体化战略。

也就是说,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控制和强化那些具有突出优势的核心部分,而甩掉或转移扩散那些不具有优势或优势不突出的非核心部分,打造一体化的开放式跨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实现这一新的战略思路,大体可以分三步进行:

一是巩固提高主导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批能支撑北京经济增长、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群;

二是打造一批主导优势产业链,重点是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群,整合区域资源,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突出北京的优势环节,提升北京主导产业在京津冀、环渤海乃至全国的控制能力;

三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是选择适合的产业和区域,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中间机构、网络组织和配套服务,促进有条件的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典型产业集群,提升北京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很明显,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北京要提升整个城市和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链。

对北京来讲,如果能够适度控制和强化这些主导优势产业的某些核心部分,增强其控制力,就可以利用较少的投入,调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资源,由此控制整个产业链。

这样,以北京市中心区为极核,连接周边地区,就可以在京津冀范围内逐步形成一批从研发、设计、中试、采购、零部件、组装、销售、物流配送、仓储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产业链的构建,将可以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大大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缩短更新换代周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对北京来说,当前应着重控制和大力发展总部、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品牌、营销、培训、技术服务等生产环节,同时将那些资源消耗型工业、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以及某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低端部分逐步转移扩散出去,实行产业链重组。

这样,通过产业链重组,重点发展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环节,而将其它业务进行外包或实现外部采购,由此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具体来说,在京津冀都市圈内,北京市中心区着重发展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培训以及品牌、市场营销、商标广告管理、高端服务等,由此形成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型”结构;

北京郊区和周边大中城市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由此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结构;

周边其它城市和小城镇则专门发展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由此形成中间粗、两头细的“棒型”结构。

从长远发展看,产业链重组能够提升北京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但短期内也将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产业链重组将导致北京部分企业破产和部分产业衰落,特别是那些专业化程度不高、定位不明、历史包袱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将被市场淘汰,由此将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压力[4]。

二是随着土地、劳动力等商务成本的上升,以及能源和资源约束的加剧,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或生产环节将逐步外迁到北京郊区或其它省市,由此将对北京就业、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但如果北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端部分,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将可以弥补产业转移造成的损失。

四、打造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

产业链是价值链、供应链和产品链的统一体。

所谓价值链,一般是指产品增值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通常包括从研发、设计、中试、零部件、组装、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体系。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由原材料到用户消费品的生产销售过程,是生产和服务性企业的集合。

产品链亦称生产链,是指按照生产和技术联系形成的上、中、下游产品之间的链接关系[5]。

产品价值链是产业链的核心,但不是它的全部。

除了价值链之外,产业链还包括本产业上下游产品之间的纵向链接以及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横向链接。

因此,产品价值链以及纵向和横向产业链条构成了产业链的核心组成部分[5]。

所谓主导优势产业链,是指那些在区域经济中起到支配作用,且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其评判标准主要有三个:

一是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是该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发展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该产业链在全国具有或者日益呈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对北京来说,要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关键是从北京的优势出发,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划的限制,构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链,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

因此,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依靠控制一些关键环节来调动周边地区资源,由此提高北京统筹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能力,将是北京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般地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任何一个地区都难以控制价值链的所有环节。

在这种情况下,要打造区域的主导优势产业,首先就必须确定产品价值链中哪些环节应该由本地控制,哪些环节应该逐步扩散出去。

对北京来说,为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当前应重点控制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和市场营销四个关键环节,而逐步把其它相关环节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扩散到周边地区。

通过对这四个关键环节的控制,提高北京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1)总部经济。

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条件打造成为区域性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有不少位于北京,尤其是通讯类和IT产业类的跨国公司。

国内一些大企业也开始把总部搬迁到北京地区。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北京总部经济面临着上海的有力竞争,一些跨国公司把自己的地区总部转移到了上海。

很多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投资性公司仅仅剩下一个空壳,实质经营则在上海。

拜尔、汉高等企业则将投资性公司整体迁往上海。

为此,北京应积极改善经营环境,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地区总部以及研发、结算、经营总部,尤其是那些主导优势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总部。

(2)研发设计。

北京科研教育力量雄厚,各类高端人才集聚,吸引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设立研发、产品设计、技术服务和培训机构,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119家,其中北京有49家,占41.2%。

另外,还有87家外阜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

从发展眼光看,北京应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链的培育,重点控制和发展研发设计环节,使北京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最大的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的研发基地以及我国重要的产品设计中心、技术服务和培训中心。

(3)高端制造。

总体上看,北京由于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的限制,其制造业发展的条件不如天津和河北。

立足北京的区域优势,今后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制造环节中的高端部分即高端制造业,而把一般性的中低档制造业转移扩散到周边地区。

当然,北京发展高端制造业,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面开花,而应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把着重点放在主导优势产业链的构建上。

(4)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营销环节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更重要的是,大企业的市场营销环节可以布局在全球最为有利的区位。

当前,北京应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链的建设,重点发展品牌推介和展示、商标广告管理、物资采购、财务结算等市场营销环节,使之成为国内外大企业的品牌推介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

在此基础上,根据北京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现有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链。

总体上讲,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能够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在全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二是市场容量大,增长迅速,发展潜力较大;

三是产业链条较长,其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

四是北京能够控制产业链的核心和关键部分。

根据这四个基本原则,今后北京应以龙头企业为“链核”,面向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着重打造八条一体化的开放式产业链。

即IC产业链、软件产业链、通信及计算机设备产业链、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链、汽车产业链、医药产业链、服装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6]。

这里限于篇幅,对各主导优势产业链的发展不展开具体讨论。

五、打造主导优势产业链的主要措施

1、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7]。

目前,北京尚没有形成处于成熟阶段的典型产业集群,但有些工业园区如中关村科技园等,已经出现了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

这说明,虽然北京在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大量的产业集群,但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实施集群化战略的基础和条件。

所谓集群化战略,就是在现有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引导产业集聚逐步向集群方向发展的过程。

当前,可以考虑以现有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以电子、手机、汽车、文化创意等主导优势产业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条,逐步打造一批主导优势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资和相关环节的本地化,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促使其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信息平台

重点是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作用,面向京津冀,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一体化的开放式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行业技术支撑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

3、不断创新产业链的组织形式

在组织形式上,要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模式。

一是利用Internet网络,采取虚拟产业集群的形式,将北京不具备优势或优势不明显的生产环节转移扩散到周边地区;

二是鼓励企业采取转包或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某些产品或零部件扩散到周边地区企业;

三是以加快城区企业搬迁调整为契机,按照专业化、园区化和集群化的思路,鼓励搬迁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向近远郊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集聚,促使同类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4、建设专业化的特色工业园区

要加强对各工业园区的规划和政策引导,明确其功能定位,强化分工协作,实行错位发展。

这样,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促使各工业园区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各工业园区至少应培育一二条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此基础上,各相关产业链要进一步整合为更高层次的产业链。

5、强化区域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区域产业配套包括基础设施配套、生产配套、创业配套和生活配套四个方面。

总体上讲,目前北京在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方面已具有较好的基础,关键是生产和创业配套较为薄弱。

尤其是在生产配套方面,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差距。

在一些市级开发区,目前普遍缺乏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

即使是一些优势产业,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有时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合作对象,所需的一些相关配套产品不得不找广东、上海等地的厂家生产。

为此,必须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发展配套和零部件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集聚式发展,规模化经营。

同时,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包装印刷、职业技术培训、现代物流、中间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支持产业。

6、实施工业品牌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加强品牌运作,实施工业品牌建设工程,积极培育和精心打造一批北京著名品牌。

一是要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推进品牌宣传、推介和形象建设,逐步在全国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北京著名品牌;

二是鼓励和支持现有品牌做大做强,并按照“控制两头、甩掉中间”的原则,在全国各地建立相应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要在进一步巩固“北京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发展北京自有品牌,有效提高“北京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