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07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学案(34).doc

2012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案(三十四)

必修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考点解读

1、列举种群的特征;知道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知道种群的年龄结构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说出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及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4、熟练运用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解答各种图表及坐标曲线问题

二、课前导学(背诵)

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中种群密度为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4、对种群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四率),对种群数量变化可以起到预测作用的特征是年龄结构。

5、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6、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性质的数学形式。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有:

(1)数学方程式

(2)坐标图:

优点是直观。

7、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构建数学模型;(4)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8、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模型:

(1)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2)种群数量:

Nt=N0λt。

(Nt表示t年后的数量,N0表示起始数量,λ表示增长的倍数并保持不变)

9、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模型:

(1)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空间和食物资源有限,存在敌害等)

(2)数量:

存在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K值的含义:

环境所允许的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

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K值。

在约K/2值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快。

10、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三、考点例析并要点讲解

【考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

例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一个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的比例最高,可以预测这个种群的数量将变少。

④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⑤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⑥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⑦每年春天或秋天,不同城市的候鸟会发生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由于鸟类的迁入和迁出造成的。

⑧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A、①②④⑦B、①②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⑦⑧D、①②③④⑥⑦⑧

1、用概念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用不同形式的图形表示种群的三种年龄结构

(1)模式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考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例2、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

(1)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m2

0

2

3

3

4

12

4

2

3

3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之——随机取样调查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适用对象

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要点

1、根据植物大小确定样方大小,(一般草本植物的样方为100cm×100cm)

2、计数是要计样方内、样方上边和左边及其顶角上的同种、大、小个体。

3、去除极其特殊的数值,求余数的平均值

1、第一次捕捉,计数,标记,释放

2、第二次捕捉,计总数,计有标记数

3、计算N=Mn/m(M表示第一次捕捉总数;n表示第二次捕捉总数,m表示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数目)

4、标记不能太醒目,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活

共同点

随机取样调查

例3、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数量特征的核心是种群密度,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法不一样。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初次捕获并标记只数(M)

重捕只数(n)

重捕个体中被标记只数(m)

32

36

4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考点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例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例5、(08海南生物)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率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1、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J”型和“S”型)

(1)数量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J”型“S”型

(2)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曲线(3)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J”型“S”型“J”型“S”型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对比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种群数量增长率

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K值的有无

变式训练1、(多选题)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右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右图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

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变式训练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四、反馈矫正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3、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该种群变化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4、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B、200只

C、300只D、400只

5、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

请分析该图,种群达到2500只时,正确选项是()

A.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不会超过死亡率

6、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C.B到C的变化过程可能是因为天敌捕食成功率增加的结果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7、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哺乳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B.D点时种群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量,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C.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的限制

D.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8、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地和其生存环境进行调查。

记录如下表。

不同调查面积的野生菊数量统计结果:

同学小王在调查该野菊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9、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

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

30

100

h>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2)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