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635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深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1、加强个人防护:

如穿水田袜,戴手套;

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

手足癣为指(趾)间及掌跖面的皮肤浅表真菌感染。

根据其发病部位又可区分为足癣和手癣,足癣的患病率远较手癣为高。

在我国南方尤为常见。

分属中医“脚湿气”、“鹅掌风”的范畴。

1、根据临床特点,手足癣常见下列3型。

(1)水疱型:

皮损多见于手掌面,足缘、跖部及指(趾)侧部位。

初起为成群或散在的针头大小的水疱,不易破裂,干燥后疱顶表皮脱落,形成环状鳞屑。

新的损害陆续出现,互相融合,形成多环状。

边缘较清楚。

(2)鳞屑角化型:

多见于手掌及足跟部等处。

皮损表现为脱屑、角质增厚及皮肤粗糙干裂,裂口深者可引起疼痛及继发感染。

(3)浸渍型:

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常因剧痒搔抓摩檫后而引起表皮擦烂,露出潮红糜烂面,可引起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

2、由于病程慢性经过,常因搔抓引起感染,或用药不当,易发生湿疹样变或过敏性癣菌疹。

3、实验室检查,皮屑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1、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克、薄荷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

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10克、75%酒精100毫升,浸泡一周)外搽;

3、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

三、内治疗法

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1、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

脚部多汗者,鞋袜要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一、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引起的急性腮腺非化脓性传染病,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中医俗称“痄腮”、“蛤蟆瘟”。

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多见。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后小儿为多。

二、诊断要点

1、本病有2周左右的潜伏期。

前驱症状可见发热,头痛,口干,纳差食少,呕吐,全身疲乏等。

2、主要表现:

一侧耳下腮部肿大、疼痛,咀嚼困难,触之肿块边缘不清、中等硬度,有弹性,压痛,4~6天后肿痛或全身症状逐渐消失。

多为单侧发病,少数也可波及对侧。

治疗不及时,部分病人可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三、中医辨证

主症:

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

1.热毒袭表:

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火毒蕴结:

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

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

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

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

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

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

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

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

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

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

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

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

取角孙穴。

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

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

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

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

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

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

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耳针疗法:

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

毫针强刺激;

也可埋针、

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

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

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火毒蕴结:

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毒攻心:

治宜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

毒邪下注:

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腮腺炎效果明显。

有并发症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2、本病传染性很强,患病儿童应注意隔离。

3、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清洁口腔,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第四节面神经炎

面瘫发病急速,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本病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针灸治疗该病有提高恢复率和缩短疗程的作用。

1、病前常有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病前几天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突起一侧(偶为双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患侧不能完成蹙额、抬眉、耸鼻、鼓腮、示齿等动作。

可伴迎风流泪,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或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3、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4、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三、中医辩证

1、风寒型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型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伴发热、微恶寒,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体虚型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舌淡、苔薄、脉细。

四、治疗方法

①常规针刺疗法:

祛风通络、疏调筋经。

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下关、迎香、翳风、合谷、

曲池,颊车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

随证加减:

风寒证加风池、外关;

风热证加风池、曲池;

抬眉困难加攒竹;

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

面部穴位多取透穴刺法,初期面部穴位

不宜过重,多轻刺浅刺;

恢复期可加灸法。

②其他针灸疗法:

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用

轻叩法,以局部微红为度。

后期可使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微紫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温针灸法:

适用于风寒型及气血不足型。

取颧髎、下关、曲池、三里、外关等

穴,加艾灸行温针灸。

或悬灸面部。

注意防烫伤。

拔罐疗法:

适用于风寒型和气血不足型。

用小号火罐行面部闪罐。

不要刺激太

强,以温热舒适、不留罐印为度。

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下关、翳风及双侧

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兰他敏注射液,面穴0.2-0.3ml/穴,体穴1~2ml/穴。

每次取3~4穴注射,隔日一次。

敷贴疗法:

取患则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穴,将马钱

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

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

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

每日1次。

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电针疗法:

颊车与地仓、阳白与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以断续波刺激

10~20min,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为度。

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使用。

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③针灸推广技术—“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急性期是否针刺在学术界有较大争议,西医学认为早期不宜针刺,若针刺会加重局部水肿。

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针灸介入对于促进病情好转,预防慢性致残很有帮助,所以一旦发病可立即应用“经筋刺法”进行治疗。

该法适应于各期周围性面瘫神经麻痹。

无特殊禁忌症。

疏调经筋

针灸取穴:

主穴:

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

仓。

配穴:

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睛明;

口歪甚者加下关;

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对侧合谷。

针刺体位:

基本要求是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

久保持。

本针刺法取穴方便,坐卧位均可。

建议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以防精神紧张、晕针等。

以上诸穴均每日针刺一次,留针20分钟。

阳白四透:

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

角,分别针向上星、头

维、攒竹、丝竹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

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进入皮内为度)、排刺,每隔0.5寸1针,施捻转泻法。

颧髎:

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太阳透地仓:

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寸,施捻转泻法。

四白两透:

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

角,分别针向目内眦、

目外眦,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睛明:

直刺0.5寸,不施手法。

下关:

直刺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

风池:

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

翳风、合谷均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

关键技术:

针刺方向与深度:

太阳针刺宜透向地仓,进针2.5寸。

透刺:

阳白

四透:

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

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

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

排刺:

以患侧面部经筋为主,多针浅刺、排刺,针刺深度为2~3分,以进入皮内为度。

注意要点:

针刺手法应轻柔,以防皮下出血。

透穴切不可穿透皮肤,以免增

加疼痛感和感染机会及使病人产生恐惧感而畏针不能接受治疗。

起针时应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风寒型:

治宜祛风牵正、温经散寒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减。

风热型:

治宜疏风牵正、清热通络,方用桑菊牵正散加减。

体虚型:

治宜祛风牵正、益气活血通络,方用牵正散和补阳还五汤加减。

1、饮食:

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2、调护:

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夜间可涂眼药膏,以保护暴露之角膜,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的气道阻塞为特征的综合征。

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临床特征为发作性呼气困难并伴有哮鸣音、咳嗽和咳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我国大约1%。

大多数在25岁以前发病,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本病中医诊断为哮病,认为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诱动内伏于肺的痰饮,痰气阻塞,搏于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作。

1、有反复哮喘发作史。

2、发作与接触过敏原及其它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等)有关。

3、突然发生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两肺有广泛的哮鸣音,重者不用听诊器亦可闻及。

4、皮肤敏感试验、特异性过敏原的体外试验等可明确病因(过敏原)。

5、肺功能测定,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际显著下降有辅助诊断价值。

6、应排除引起喘息的其它疾病。

一、治疗原则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控制急性发作,巩固治疗及预防复发。

二、天灸治疗技术

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适应症:

1、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症”诊断标准。

2、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

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者。

3、孕妇、血证、发热、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特色:

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

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

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2)脾俞、风门、膏肓、天突

(3)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方法及疗程: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可能引起并发症,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

皮肤局部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如症状严重前来医院处理。

三、辨证论治

哮喘治疗,应分发作期和缓解期。

发作时治标,攻邪为主,分寒、热而施;

缓解期治本,扶正为主,别肺、脾、肾而治。

1、发作期

(1)热哮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张口抬肩,痰黄稠胶黏,胸闷烦躁,或发热面赤,口干便秘。

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常用定喘汤加减。

(2)冷哮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痰白稀或黏,或伴恶寒发热。

苔白,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射干麻黄汤或冷哮丸加减。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

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淡白,平素自汗,怕风,易感冒。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宜补肺固卫。

常用玉屏风散加减。

(2)脾气亏虚证:

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平素痰多。

舌淡胖,苔白,脉弱。

治宜健脾化痰。

常用六君子汤加减。

(3)肾虚证:

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膝酸软。

肾阳虚者则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者则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阳虚者温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

阴虚者滋肾纳气,常用七味都气丸加减。

1、缓解期应增强体质,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预防本病的卫生知识,稳定情绪,避免受凉等,预防复发。

2、采用天灸治疗法时,应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等,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

第六节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多数病人是由睡眠姿势不当,枕头过高或过低,头部滑落于枕下,使颈部斜向一侧而得名。

轻则一、二天内可自行缓解;

重者可拖延数日。

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本病较为常见,以晨起或颈部猛然地转动后而出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少年。

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1、多数患者早晨起床后,即感颈部疼痛强硬不适,活动受限,并且颈痛加重,头多歪向一侧。

2、主要表现为颈项强迫体位,呈僵硬状态,颈部活动受限往往局限于某个方位,不能做点头、仰头、转头活动,转头时常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代偿颈部旋转活动,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3、病患处肌肉挛缩明显伴压痛,个别患者压痛部位可摸到条索状,有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可出现在肌肉起止点,颈部前屈或向健侧旋转可牵拉受损肌肉加重疼痛。

4、X线检查:

由于肌肉痉挛,头颈部歪斜,颈椎线侧位片可见脊柱颈段生理弧度边直,甚至反张成角;

轻度椎间隙狭窄。

颈部X线排除颈部骨质病变者。

一、手法治疗

常用手法有滚法、指揉法、拿法、弹拨法,可辅以针灸治疗。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侧或患侧。

颈项疼痛较甚者,可先指揉列缺、后溪诸穴。

在远端穴位作指揉法的同时,可嘱患者头部自主地向各个方向作缓缓地活动约1~2分钟。

2、在颈项疼痛周围用轻滚法,逐步向主痛部位移动,待患者病痛稍有缓解后,一手继续施以滚法,而另一手要扶住患者的前额、下颌或头部缓缓地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

3、继以上体位指揉风池、肩井、阿是诸穴,尤其是阿是穴在指揉时要轻重交替,同样要配合颈部的各项被动运动,约5分钟。

指揉法和滚法可交替应用。

4、当颈痛有所减轻,活动功能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可对有痉挛的肌肉施以弹拨法,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要因人而施,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对痉挛的肌肉弹拨3~5次;

而后再局部施鱼际揉法以缓解手法之痛。

二、针灸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以肢体远端穴位。

疼痛集中在颈部,不能屈伸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

颈痛及肩、头颈强直弯曲向患侧偏斜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

1、毫针

(1)取穴:

主穴风池、大椎、天柱、落枕、悬钟、后溪。

配穴阿是穴、天井、外关、手三里、人中、阳陵泉、昆仑、绝骨。

(2)方法:

每次选3-5穴,先刺阿是穴,不留针,再刺落枕穴或悬钟穴,捻针时嘱患者活动颈项。

(3)手法:

泻法,悬钟穴直针1-1.5寸,使局部及踝关节酸胀,若针感上传者更佳。

落枕穴位于第2-3掌骨头之间,背侧进针,斜向掌侧,使酸胀、重感向上臂放射。

2、梅花针

大椎、风池、阿是穴

(1)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沿穴间连线叩刺。

阿是穴重叩,使局部发红或微出血,叩后可抜火罐。

3、灸法

阿是穴、天柱、肩中俞、悬钟。

常用艾条灸、艾柱灸,每穴灸10-20分钟或5-7壮,1日两次。

高血压患者不宜重灸。

4、刮痧:

疼痛部位。

三、封闭治疗

一般适用于对压痛点的治疗,选准固定而有明显的压痛点,用2%利多卡因2ml加曲安奈德或泼尼松龙2ml、维生素B122ml等,对压痛点进行封闭。

四、功能锻炼

作头颈部的仰俯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五、辨证论治

1、颈筋受挫型:

睡醒后出现颈部刺痛,活动不利,颈部有压痛点。

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和营止痛汤加减。

2、风寒外侵型:

颈部疼痛重者,疼痛多向一侧放射,时伴有肩背麻痛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重着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六、外用药外用伤湿止痛膏、风湿跌打膏等

1、避免不良的睡眠姿势,枕头不宜过高、过低或过硬。

2、睡眠是不要贪凉,以免受风寒侵袭。

落枕后应尽量保持头部于正常位置,以松弛颈部肌肉。

3、针灸治疗时严格把握适应症,并及时做好紧急处理的准备

4、手法治疗时动作要轻柔,不可使用暴力,特别是骨质疏松的患者以防骨折和脱位。

手法后卧床休息。

第七节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系指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的急性损伤,多因突然遭受间接暴力所致,俗称“闪腰”。

若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也可使症状延续,变成慢性。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或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有明显的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X线片未见骨折-或其他异常、

急性腰扭伤患者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固定和练功等治疗。

一、理筋手法

1、患者俯卧位,术者用两手在脊柱两侧的骶棘肌,自上而下进行按揉、拿捏手法,以松懈肌肉的紧张、痉挛;

2、接着按压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等穴,以静止痛;

3、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拖住患侧大腿,同时用力做反方向扳动,并加以摇晃拔伸数次。

如腰两侧俱痛者,可将两腿同时向背侧扳动。

在整个手法过程中,痛点应作为施术重点区,急性期症状严重者可每日推拿一次,轻者隔日一次。

二、脊柱旋转复位法:

对椎间小关节错缝或滑膜嵌顿者,用脊柱旋转复位法。

但本法具有一定难度,如不熟练,不得轻易使用。

1、坐位脊柱旋转复位法。

①患者端坐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以右侧为例,助手面对患者,用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以维持固定患者的正坐姿势。

②术者坐或立于患者之后右侧,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绕过颈后,手指挟在对侧肩颈部,左手拇指推按在偏右棘突的后下角。

当右手臂使患者身体前屈60°

~到90°

,再向右旋转45°

,并加以后仰时,左拇指用力推按棘突向左,此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或可闻及复位的响声。

③最后使患者恢复正坐,术者用拇示指自上而下理顺棘上韧带及腰肌。

2、斜扳法:

对患者不能坐位施术者,可用斜扳法。

①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髋、膝关节屈曲,健侧在下,髋、膝关节神直,腰部尽量放松。

②术者立于患者前侧或背侧,一手置于肩部,另一手置于臀部,两手相对用力,使上身和臀部作反向旋转,即肩部旋前,活动到最大程度时,用力作一稳定推扳动作,此时往往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腰痛一般可随之缓解。

三、三联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技术

1、三联疗法通过毫针刺、刺络拔灌、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

2、特色:

方法简单、效果立竿见影、经济方便;

无副作用,无并发症,无痛苦,适应症广;

能迅速被患者感知。

3、治疗方法:

(1)毫针刺:

取穴腰痛穴,腰痛穴在手背侧,位于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一手两穴。

每次针刺单手穴位,两手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