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7463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 19世纪以Word文件下载.docx

3.《爱日斋丛抄》中记载:

“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据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答案 B

解析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

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

刻板印刷技术14世纪传入西方与材料“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

4.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

“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

千尺松枝如蠹朽,欲折不折挂岩口。

”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

  A    B    C     D

解析 材料讲述的作品风格是草书。

A项作品风格是楷书,故A项错误;

B项作品风格是行书,故B项错误;

C项作品风格是草书,与材料一致,故C项正确;

D项作品风格是篆书,故D项错误。

5.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斲轮(经验丰富者)。

”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  )

A.取材于市民生活B.学会栽培竹子

C.注重抒情写意D.揭露社会现实

解析 据材料“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斲轮(经验丰富者)”可知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注重抒情写意,故C项正确。

6.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解析 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存在的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多谈元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故B项错误;

材料说明了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故C项错误;

“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见其内容大多源于生活,故D项正确。

7.古希腊的学者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

以下观点属于“一致”的是(  )

A.感性的认识往往靠不住

B.全体公民参与城邦管理

C.平民政治是最好的政体

D.以个人判断为标准

解析 材料与感性、理性无关,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在思想学说上”可知不是强调政治,故B项错误;

材料指思想领域,与政体好坏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说明古希腊在人文主义领域,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尊严,故D项正确。

8.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

两个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

A.反对君主制B.主张民主

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D.维护君主权威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恤民情,重视道德的力量;

而苏格拉底既不主张寡头制也不主张民主制,他主张应该由有知识的人统治国家;

两者都主张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9.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

A.提倡民本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D.倡导美德

解析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并未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也并未体现出仁爱思想,故B项错误;

题干中孔子反对盲从,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二者都体现出了理性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并未体现出倡导美德,故D项错误。

10.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B.提出近代意义的民权主张

C.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D.反对禁欲歌颂自然的人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故A项正确;

启蒙运动时期提出近代民权主张,故B项错误;

启蒙运动设计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的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

反对禁欲歌颂自然的人性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11.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构建民权政府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D.主张平等自由

解析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主张“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即社会契约论,强调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权政府、理性王国)保障人的自由和财富,这是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重要发展,故A项正确。

12.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1400年的总和还要多。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15世纪依然处于封建中世纪,此时文化教育水平未明显提高,故A项错误;

宗教改革于16世纪开始,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B项错误;

15世纪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流行写自传说明注重个人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自由平等观念才深入人心,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D项错误。

13.《九十五条论纲》:

所以他们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

据此可以推断材料(  )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主张因信称义

解析 材料强调人的宗教得救方式,没有体现出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

材料“他们进入天堂”,说明还没有摆脱宗教的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人的宗教得救方式,没有体现世俗权力与教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

《九十五条论纲》强调“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也就是个人的努力要高于别人的保证,符合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故D项正确。

14.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解析 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

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教会权威。

故选D项。

15.某西方学者指出:

“所谓国政者,故合众人之意见,寄于一人之身,假手以行之也。

故国家行政,除代众人兴利除弊外,不得妄作好恶,致戾舆情。

”这一论断侧重于(  )

A.抨击君权专制B.主张天赋人权

C.反对等级制度D.强调民主科学

解析 “所谓国政者,故合众人之意见,寄于一人之身,假手以行之也”表明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天赋人权的含义是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材料的内容是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是抨击君主专制,不是反对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是抨击君主专制,不是强调民主科学,故D项错误。

16.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下列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伏尔泰的主张不同的是(  )

A.反对君主专制B.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C.主张君主立宪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解析 启蒙运动思想家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注重司法精神,故B项正确;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认为行政权应当归君主所有,故C项错误;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主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故D项错误。

17.卢梭曾说过:

“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

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

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

”这表明卢梭的主张(  )

A.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

B.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解析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不可能完全背离启蒙运动的理性核心,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的是卢梭认为理性容易产生谬论,故应重视人自身的情感,故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故B项正确;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对启蒙运动进行解释,故D项错误。

18.1688年,牛顿发明了反射性望远镜。

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并发展出了颜色理论。

这些成就(  )

A.推动了物理学的继续发展

B.标志近代实验科学的开端

C.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D.证明了“自然界无跳跃”

解析 “1688年,牛顿发明了反射性望远镜”“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并发展出了颜色理论”这些均是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推动了物理学向前进步,故A项正确;

近代实验科学在伽利略时代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

对神学创世说最大的挑战来自生物学,故C项错误;

“自然界无跳跃”被量子理论所推翻,与牛顿力学不相关,故D项错误。

19.马克壵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这两次指的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B.牛顿经典力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属于技术范畴的革命,故A项错误;

达尔文的进化论属于生物学范畴,与科学革命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

牛顿经典力学是近代科学形成的重要标志,相对论推动物理学发展成完美的科学体系,故C项正确;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历史地位有限,故D项错误。

20.“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换种眼光看待世界时,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说更多地成为故事般的讲述。

”材料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

B.马丁·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

C.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D.伏尔泰天赋人权学说流行

解析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是在1687年,故A项错误;

马丁·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故B项错误;

达尔文进化论提出是在1859年,而且材料“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说更多地成为故事般的讲述”反映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故C项正确;

伏尔泰天赋人权学说流行是在17到18世纪,故D项错误。

21.蒸汽机刚出现时工艺水平很差,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问题,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就连瓦特也不是每次都能修好机器。

因此到1830年,1/3的棉纺织厂还以水为动力,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瓦特蒸汽机的效率较低

B.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

C.工人阶级对机器的抵制

D.科学研究缺乏社会认同

解析 蒸汽机刚出现时工艺水平很差是由于发明者瓦特是一位熟练的工匠而不是科学家,此时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瓦特蒸汽机以机械动力取代自然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故A项错误;

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工人阶级对机器的抵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此时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并非科学研究缺乏社会认同,故D项错误。

22.1860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

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

A.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B.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C.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入百姓家

D.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解析 材料中真空下碳丝通电灯泡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

碳丝电灯发明后受到专利的保护,但未提及专利保护对发明的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发明的用途,故C项错误;

爱迪生发明电灯,斯旺发明了真空碳丝通电灯泡,故D项错误。

23.《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小说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深入剖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与该作品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

A.《西风颂》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

解析 根据“小说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深入剖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可知《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A项错误;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B项错误;

《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正确;

《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24.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把对色彩、光线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

他们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色彩并且大多数都是户外的风景,而且非常明快和鲜明。

这种画风属于(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解析 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故A项错误;

现实主义非常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描述,故B项错误;

印象主义非常注重对瞬间光影关系的描述,故C项正确;

现代主义非常注重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并带有不同程度的反传统色彩,故D项错误。

25.1960年,美国举行大选,电视台首次直播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场景。

2016年,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电视看到美国的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竞选情况。

这反映了电视的(  )

A.远程教育功能B.娱乐功能

C.传播资讯功能D.展示优秀艺术品功能

解析 由材料可知,列举两次总统选举的实况,让人们实时了解国际最新政治情况,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个大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拉斯谟认为,“为了避免《圣经》的被掩盖、曲解或僵化成教条,就必须追根溯源,以《圣经》的原本(如希伯来语《圣经·

旧约》)和希腊语《圣经·

新约》)为终极标准……应该尊重的是真理,而不是权威”。

他还主张在翻译中讲求风格,而风格取决于读者的要求,也就是要满足普通大众的语言风格要求。

——王崧珍《从多雷到伊拉斯谟》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认为,宗教的精义是个人与上帝的交流,宗教与其说是教义的堆砌,毋宁说是一种道德追求。

他把自己的宗教称为“基督哲学”,认为基督教应该教导信徒如何在平时过充满善行的生活,而不应该成为单纯出于救赎目的的信仰教条。

对他来说,中世纪宗教生活中一些外在的形式(比如朝拜、斋戒、赎罪券等)并不是很重要,真正的信徒应该效仿基督,拥有发自个人内心的信仰。

在他1509年完成的名著《愚人颂》中,对教会人士的讽刺体现了他希望教会改革的强烈愿望。

——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拉斯谟的翻译思想。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伊拉斯谟宗教主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10分)

答案 

(1)思想:

重视原文文本的纯正性(早期《圣经》中的基本教义和教规);

反对迷信教会权威;

讲求风格,采用民众的语言翻译。

(2)特点:

突出个体意识;

强调内在的宗教感情与道德追求;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影响: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在西方近代思想解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者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

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体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关于牛顿和工业革命的关系,有下列两种观点:

①“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

②牛顿和工业革命无关,因为“工业革命得益于科学经验而非科学认识,更遑论形式化的科学知识了”。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英国》《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写出集中反映“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著作的名称,并阐述其发表的重大意义。

“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哲人们”又发现了哪些“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2)综合上述材料,请您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阐释说明。

答案 

(1)名称: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意义:

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标志着人类完成了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牛顿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法则:

天赋人权(自然权利学说)、自由平等博爱、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分权与制衡(答“三权分立”不给分)。

(答出任意4点即可)

(2)观点①: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否定了上帝的权威,彰显了人类的力量,推动欧洲思想解放,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思想基础,近代以来,技术在科学的指导和推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

观点②:

18世纪中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而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大多源于经验而非理论科学,牛顿的科学发现并未直接推动工业革命。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西方近代思想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16分)

答案 信息:

批判的对象由教会特权转变为专制王权。

分析:

16世纪宗教改革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世俗王权摆脱了教权的控制得以不断强化;

17、18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崛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与专制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自然科学的启发下,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旗帜,猛烈批判封建专制王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