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783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总复习1120卷文档格式.docx

陈述古绐曰①:

“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使人迎置。

乃阴②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立钟前,谕曰:

“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

【注释】①[陈述古绐曰]陈述古,宋人,时任县令。

绐(dà

i):

哄骗。

②[阴]暗暗地。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莫知为盗者为()

(2)使人迎置使()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

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14.“盗”不敢摸钟以至露出真面目的原因是(3分)

15.从文中看陈述古是一个的人(3分)

答案:

7.风急(或“风猛”、“风大”)

8.A

9.清袁枚

10.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失去了,我就不能看到它了。

11.B

12.

(1)是

(2)派遣

13.带领囚徒依次轮流把手伸入帷幕抚摸大钟

14.做贼心虚,相信陈述古的话,恐钟有声,不敢摸

15.善于分析、利用盗贼心理特点,充满智慧

训练十二

1.去年今日此门中,。

(《题都城南庄》)

2.,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

3.拟把疏狂图一醉,,强乐还无味。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诉衷情》)

5.,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

6.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孙郎”在词中是借以自指,上阕中的“”也是指作者自己。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精神。

B.“卷”字体现了出猎时的雄壮场面。

C.下阕两个问句表达出焦急狂躁的心情。

D.全词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豪情壮志。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11.选文中作者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3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仆私其直①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②,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③楚人之门,而悔谢曰:

“吾不能知子,而谬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注】①直:

价值。

②过:

探访。

③踵:

到,走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归()

(2)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进()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恰好仆人穿着鞋子到集市上的店铺里去买东西。

B.恰好仆人穿着鞋子到集市上的店铺里去找买主。

C.(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子。

D.(楚人)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把鞋子卖掉。

14.“友人”与楚人绝交的原因是(2分)

15.文中的友人是一个的人,因为(3分)

7.太守

8.C

9.清郑燮

10.读书吧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是最不中用的(是对学习来说最没有益的)

11.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的真谛

12.

(1)返回

(2)进献

13.C

14.楚人正穿着自己被人偷走的鞋子(答“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得1分)

15.知错就改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训练十三

1.昨夜江边春水生,。

2.,鬓微霜,又何妨?

3.关河梦断何处,。

4.,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5.复行数十步,。

6.予独爱莲之,……(《爱莲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7——8题(4分)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危楼”在诗中的意思是。

A.整首词围绕“春愁”,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B.词人借“草色”道出无奈与凄凉的相思之苦。

C.“衣带渐宽”两句以健笔写柔情为千古名句。

D.从词的下片可见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上文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人名)。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作品《》。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虎因为驴是个庞然大物而害怕它。

B.老虎因为对驴的习性了解而害怕它。

C.老虎因为驴大叫一声而躲得远远的。

D.老虎因为知道驴没什么本事而食它。

张杲卿知润州

张杲卿知润州①,有妇人夫出外数日不归,忽有人报菜园井中有死人,妇人惊往视之。

号哭曰:

“吾夫也。

”遂以闻官。

公使属官集邻里就井验是其夫与非。

众皆以井深不可辨,请出尸验之。

公曰:

“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

”收付有司鞠问②,果奸人杀其夫,妇人与闻其谋。

【注释】①张杲卿知润州:

张杲卿做润州知府(的时候)。

张杲卿,人名。

②鞠问:

审问。

(1)号哭曰:

“吾夫也”号()

(2)妇人与闻其谋谋()

A.张杲卿派遣下属召集邻里百姓,一起下井检验这个丈夫是不是还活着。

B.张杲卿派遣下属召集邻里百姓,一起到井边辨认尸体是否妇人的丈夫。

C.公使的下属在井边集合,到邻居那儿打听井里的尸体是不是她的丈夫。

D.张杲卿让下属假装休息,在邻居那儿打探井里的尸体是哪个人的丈夫。

14.张杲卿确定“妇人”有犯罪嫌疑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张杲卿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答:

7.高楼

8.B

9.柳宗元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10.黔地没有驴,有喜欢多事的人把驴用船装运了进来。

12.

(1)大声呼叫

(2)计划、计谋

13.B

14.大家都说井深看不清楚,惟独这妇人能知道尸体是他的丈夫,可见她事先就知道了

15.张杲卿是一个善于对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明察秋毫、公正严明的人

训练十四

1.人面不知何处去,。

2.知否,知否?

3.,无言谁会凭阑意。

4.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5.,鸡犬相闻。

6.虎见之,,以为神,。

(《黔之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沧洲”在诗中的意思是。

A.上阕描写了当年勇赴战场的飒爽英姿。

B.下阕抒发了今日报国无门的一腔愤懑。

C.全词赞扬了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的决心。

D.全词表达出在边境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曰:

“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

“是方啮也,而遽死也?

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11.作者在文中感慨的是(3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

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②,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

指调动官职。

②谴:

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

(2)去任之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的人。

7.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9.宋苏轼

10.苏子拍拍床制止老鼠(的啃咬),老鼠已经停止了,(不一会儿)又发出声音。

11.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蒙骗

12.⑴承受、承担⑵离开

13.(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

15.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

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

训练十五

1.,左牵黄,右擎苍。

2.试问卷帘人,。

3.当年万里觅封侯,。

4.,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5.黄发垂髫,。

6.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沙场”在诗中的意思是。

A.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抗金决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B.这首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现实与梦境形成对比。

C.这首词上片中描绘出奏乐吃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D.这首词下片中描写了接受检阅、士气高昂的英雄将士。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上文选自课文《》。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不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劝诫齐王的大臣。

B.邹忌为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进行谋议和论辩。

C.邹忌以切身经历来劝诫齐王广开言路采纳群言。

D.邹忌从治国大事的原理来处理自己的生活小事。

田子方赎老马

田子方①见老马于道,喟然②有志焉。

以问其御③曰:

“此何马也?

”其御曰:

“此故公家畜也。

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⑤之。

”田子方曰:

“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束帛⑥以赎之。

罢武⑦闻之,知所归心矣。

【注释】①[田子方]战国时魏国贤人。

②[喟(kuì

)然]叹息的样子。

③[御]驾驶车马的人。

④[罢(pí

)]通“疲”,疲劳乏力。

⑤[鬻(yù

)]卖。

⑥[束帛]帛五匹为一束。

⑦[罢武]人名。

魏国老臣。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田子方见老马于道”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B.以咨诹善道C.伐竹取道

(2)下列与“知所归心矣”中的“归”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归而形诸梦B.众望所归C.而其归书也必速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14.从文中看,之所以要将那匹马牵出来卖掉是因为(3分)

15.这篇短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3分)

7.战场

8.D

9.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11.C

12.

(1)C

(2)B

13.年少的时候贪用了它的力气,年老的时候就想把它抛掉,这是有仁义的人所不愿干的事。

14.那马“老罢而不为用”(那马由于老弱了不能再使用了)

15.不能“卸磨杀驴”(或“要善待老者”;

或“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是人之常理、常情”)

训练十六

1.草枯鹰眼疾,。

(《观猎》)

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

3.,爱上层楼。

(《丑奴儿》)

4.夕阳西下,。

(《天净沙·

秋思》)

5.,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6.殚其地之出,……(《捕蛇者说》)

水仙子·

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7.“飐”在曲中的意思是(2分)

A.本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列数字的方法,准确说明江南的美好。

B.本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江南明丽隽美的特点。

C.本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增强和丰富了生动活泼的情韵。

D.本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真切喜爱。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本文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猖狂的本质。

B.本文刻画了屠夫遇狼、惧狼、避狼的全过程。

C.本文告诫人们面对邪恶,要敢于、善于斗争。

D.本文启迪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终究走向灭亡。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

“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

”侍臣曰:

“何不降旨取索?

”仁宗曰:

“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①。

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

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

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释】①外面遂以为例:

指官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12.选择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4分)

(1)宋仁宗一日晨兴()

A.起B.创办C.兴盛D.流行

(2)比闻禁中每有索取()

A.并列B.近,近来C.比较D.及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而启无穷之杀也。

14.宋仁宗“忍饿”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15.选文中有“不寐”之说,请写出带有“寐”的一个成语:

(3分)

7.风吹物使之颤动

9.清蒲松龄

10.屠夫这才醒悟前一只狼假装睡觉,是在用这种方法诱骗对方(或“对手”“敌手”)。

11.B

12.

(1)A

(2)B

13.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

14.恐自此逐夜宰杀

15.梦寐以求夙兴夜寐

训练十七

1.,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

元夕》)

2.回看射雕处,。

3.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轻烟老树寒鸦。

秋》)

5.骨已尽矣,。

(《狼》)

6.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词中“识尽”的意思是(2分)

A.上片先写年轻时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B.上片后写年轻时好装斯文,无知故作深沉。

C.下片先写而今历经艰辛忧患,已知愁苦。

D.下片后写而今懂得欣赏美景,珍惜人生。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上文选自课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曹刿认为,国家社稷大事应当人人有权过问。

B.曹刿认为,作战的首要条件是有充足的衣食。

C.曹刿认为,作战的重要条件是要能取信于民。

D.曹刿认为,只要有忠心耿耿的下属就能打仗。

王粲敏慧

王粲①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②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③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

“此王公④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

人间曰:

“卿能诵乎?

”曰:

“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

善属文⑤,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是人常以为宿构⑥;

然复精意覃思⑦,亦不能加也。

【注释】①王粲: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②蔡邕:

东汉末年文学家。

③倒屣(qǐ):

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④王公:

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

⑤属(zhǔ)文:

写文章。

⑥宿构:

预先谋划准备。

⑦精意覃(tá

n)思:

精心深思。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献帝西迁,粲徙长安()

(2)宾客盈坐()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14.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而“一坐尽惊”的原因。

15.选文中写了王粲具有、、等才能。

(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3分)

7.尝够,深深懂得

9.曹刿论战

10.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来裁决。

12.

(1)迁移

(2)满

1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14.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15.强记默识;

善算;

善属文

训练十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