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9886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名词解释01文档格式.docx

也称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共同消费性:

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向整体意义上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是无法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第三章(重点是对图形的理解)

无差异曲线:

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

边际替代率:

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边际转换率:

是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

它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预算约束线:

消费者由于受收入的限制而可能选择的机会集合的边界。

鲍温模型:

局部均衡分析模型,考察单个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问题。

萨缪尔森模型:

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一般均衡分析是撤消单个公共商品的限制,寻找所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最优供应的条件。

第四章

林达尔均衡:

一种揭示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政府机制——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身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支付应分担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达到最佳效率水平。

即“林达尔均衡”,相应的税收价格就是“林达尔价格”

“俱乐部”模型:

偏好相似、利益相同、自愿组合的一群人消费“俱乐部”的公共产品。

不愿为“俱乐部”公共品支付成本的人将被排斥在外。

“用脚投票”模型:

“以足投票”模型也称泰伯特模型,是指资本、人才、技术流向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

博弈模型:

一组消费者相互告诉偏好和意愿并又存在一定制约机制的方法。

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是对应于私人选择的一种集体选择。

是指理性的经济人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的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一致同意规则:

也称一致性原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多数同意规则:

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才能实施。

投票悖论:

也称为“周期多数”——是指由民主制度下的多数同意规则所引起的连续不一致或非传递性的集体选择。

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个人的偏好被纳入到集体的偏好之中,多数表决规则容易产生集体选择行为的不一致,这种情况会周期性的发生,可能导致明确的结果将永远不会产生。

阿罗不可能定理:

任何一种多数同意规则,都不可能万无一失的保证投票的结果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

单峰定理:

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其效用总会下降,则称其具有单峰偏好。

一般地说,如果所有选民的偏好都是单峰的(更严格的条件是所有投票方案必须是单峰的),那么投票悖论就不会出现。

双峰定理:

如果投票人偏离自己最偏好的结果之后,效用先降后升,则称其具有双峰(或多峰)偏好。

投票悖论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

中间投票人定理:

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多数同意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的方案获胜。

中间投票者所偏好的水平就是多数票决策的均衡结果。

寻租:

指社会成员(尤其是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努力,如游说、行贿等,促使政府帮助自己建立垄断地位,以获得经济租的活动。

第五章

贫困指数:

处于贫困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困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公平,反之则越公平。

公共服务均等化:

任何居民都有权享有由政府提供的大体相同标准的公共服务。

第六章

公共支出:

是指各级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消耗的一切费用总和。

有时也称财政支出、政府支出。

购买性支出:

也称消耗性支出。

即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

政府将钱款或实物单方面的、无偿的转移给领受者的支出活动。

经常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

维持政府部门日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它的耗用使社会直接受益(当期受益)。

经常性支出主要应由税收来补偿。

资本性支出(投资性支出):

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它耗用的结果是形成一年以上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资本性支出的一部分由税收来补偿,另一部分将由公债来补偿。

财政支出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瓦格纳法则:

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家扩张。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七章

政府预算: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由各级政府编制的、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

是指经法定程序产生的、反映执政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抱负的政府年度收支计划。

政府预算是政府行政(活动)的基础和财政管理的核心工具,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

政府预算体系:

我国的政府预算体系,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组成,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

政府预算效率:

是政府预算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政府公共部门的X——效率(预算的生产效率)的统一。

单式预算:

也称单一预算,是指政府把所有的预算收支都列在一个预算平衡表中反映。

复式预算:

是指根据预算支出的不同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来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

分别编制经常预算(不准出现赤字,收入大于支出部分准入资本预算)和资本(建设)预算(收入小于支出成为赤字,由发行国债进行补贴)。

增量预算:

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 

,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

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政府采购制度:

预算资金的购买活动,即政府公共部门到市场上采购生产公共劳务的投入品。

成本-收益分析法:

针对已经确定的目标,提出若干个实现目标的方案,详细列出各种方案的全部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来的一种方法。

第八章

“用脚投票”:

人们在地域限制并不严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移居来达到避税,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等一系列经济上的、甚至是政治上目的。

也称为“泰伯特模型”。

预算管理体制:

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职责及预算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

转移支付制度:

也称预算调节制度——是指发生在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的一种制度。

财政联邦主义:

也称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分税制:

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一种分级预算体制。

——即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税种划分财政收入,以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第九、十、十一章【财政支出项目】

政府预算经常支出:

政府预算经常支出属于公共消费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国防经常支出:

指财政用于军队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支出,主要是直接用于军事建设的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和装备经费。

行政单位经常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公共部门经常支出):

指预算中为政府职能机构提供公共劳务安排的消耗性支出。

是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从事公共管理而安排的支出。

事业单位经常支出:

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也称事业支出。

是政府预算给提供混合商品的生产单位进行资助。

政府预算投资支出(财政投资支出):

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支出活动。

政府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在经济性质上属于扩大再生产投资,包括对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公共部门的投资。

政府预算基本建设支出:

预算基本建设投资是指预算安排中用来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出。

它包括固定资产的新建、重建和扩建。

营利性基本建设支出:

是指经营单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基本建设支出,通常是指:

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

是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非营利性基本建设支出:

是指经营单位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基本建设支出,因此不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而属于非市场经济的范畴。

是对生产公共劳务的预算单位投资。

如教育、科研等非营利单位的建筑物、实验室等。

基础设施:

能够使社会上的所有人和所有企业及组织都可从消费中受益的公共商品或混合商品。

如交通、水利、通讯、网络、城市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等。

国家物资储备:

是国家为了应付自然灾害和意外情况,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用于国家物资储备的政府预算支出。

政府预算的农村投资支出:

政府预算在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和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支出,是指政府在预算安排中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法律化和经常化。

即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定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主体 

—— 

政府或社会;

对象 

社会成员;

依据 

法律规定;

方式 

无偿支付)

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支付。

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总和。

养老保险制度:

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

是以立法形式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或自愿的契约,在一定区域的一定人群中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并为该人群的每一成员公平地分担,对由于疾病引起的纯粹以补偿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保险制度

现收现付制:

即社会保险的收支计划依据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当年的缴费收入仅能够满足当年的保险计划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储备基金。

特点是:

在计划开始时缴费率较低,但随着社会保险支出规模的增大,保险计划的缴费率需要不断提高。

完全基金制:

即保险计划的缴费水平应能保证积累起一笔基金,这笔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全部现行计划的交款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

它符合保险统计平衡的原则,缴费率水平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险计划实现收支平衡,从而可以避免缴费率随保险计划支出增加而不断提高的情况发生,但这种计划要求在开办初期就实行较高的缴费率。

部分基金制:

即保险计划的缴费水平应能保证积累起一笔基金,这笔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在一定时期(一般为10—20年)内保险计划的支出需要。

它是根据分阶段平衡的原则确定保险计划的缴费率,缴费率在计划举办初期较低,以后随着支出的增加分阶段提高,从长期来看,缴费率是一种阶梯式的上升趋势。

(与前两种筹资模式相比,部分基金式既可以解决现收现付式计划下缴费率随支出的增加频繁调整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完全基金式计划下初期缴费负担过重的问题。

社会保险:

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社会救助:

亦称社会保证,是指由国家和有关社会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生活困难者提供资金与实物援助的制度。

社会福利:

国家和社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劳动报酬和基本生活保障之外的给付和服务的制度。

社会优抚:

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制度。

第十三、十四章

税收: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其预算支出的需求,以国家权力为基础从国民收入流量中取得的一部分收入。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与规范性:

强制性:

政府征税以政治权利为依托。

不依法纳税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无偿性:

政府征税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

规范性:

政府征税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标准连续课征的。

税收制度:

一般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税制要素:

构成税种法律制度的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起征点免征额、附加加成、减税免税、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违章处理) 

纳税人:

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是税法中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纳税人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税法规定产生纳税义务的经济行为。

为了节约征税的交易费用,在对收入流量征税的时候,纳税环节通常规定在纳税义务人取得收入时的行为

课税对象:

即课税客体。

也就是向什么东西征税。

不同的征税对象,就构成了不同的税种。

计税依据:

是税法规定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

税率:

是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是计算税款的尺度。

比例税率:

即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是随税基的增加而按其级距提高的税率。

累进税率的确定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等级再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的等级,税率越高。

采用累进税率时,表现为税额增长速度大于征税对象数量的增长速度。

它有利于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和财富。

定额税率:

也称“固定税额”,即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纳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

按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纳税额的税率形式。

起征点和免征额:

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在起征点以下,不予征税。

到了起征点,则连同起征点以下的部分一并按适用税率征税。

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商品课税:

以商品为征税对象、已购买商品的国民收入流量为税源的各种税。

  

所得课税:

以所得为征税对象、以所有者占有的国民收入流量为税源的各种税。

财产课税:

以财产为征税对象、以国民收入存量为税源的各种税。

直接税与间接税:

直接税:

纳税人直接向政府纳税而承受的税收负担。

间接税:

在税负转嫁存在的情况下,被专家这虽没有直接向政府交税,但却实际负担了一部分由他人转嫁过来的税款。

从量税与从价税:

从价税——按照商品的销售收入、销售额等价格含量作为计税标准的。

从量税——以商品的销售量、重量、面积、容积、吨位等数量含义作为计税标准的。

价内税与价外税:

价内税——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

价内税的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

价外税——税金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

价外税的计税价格为不含税价格。

税收效应:

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税收收入效应:

课税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导致的购买量变动。

税收替代效应:

在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消费者更多地购买变得便宜的商品,而减少购买变得相对较贵的商品。

税收超额负担:

因课税而带来的净损失或额外负担。

或税收扭曲效率市场所产生的效率损失。

税收中性:

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经济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制优化:

是指能使政府经济职能充分发挥的税收制度,是研究任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

拉姆齐法则:

即逆弹性法则,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应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成反比。

逆弹性法则:

同上。

等比例减少法则:

要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最小,税率的设置应当使各种商品的生产以相等的百分比减少。

即:

ΔX/X=ΔY/Y 

税收负担:

一定时间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

反映了社会产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数量关系,又简称“税负”。

拉弗曲线:

图。

课表P251

经济含义 

: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税负转嫁:

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归宿:

是指税负转嫁后的归宿点和税收的实际负担人。

税收资本化: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要加纳的税款,通过从购进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式,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承担的税负转嫁方式。

税收优惠:

即减免税,税法中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减少或免除应缴税款的一种规定。

税收效率:

要求政府的征税活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有效运行,尽可能的缩小非税款形式的负担。

税收公平:

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第十五、十六、十七章

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劳务为征税对象,以商品劳务交易增值额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法定增值额:

是指各国政府根据各自国情政策要求在增值税制度中人为确定的增值额。

  法定增值额不一定等于理论增值额,不一致的原因:

1.对购固定资产扣除范围不同;

2.对外购固定资产处理方法不同。

消费型增值税:

是指允许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额时,从商品和劳务销售额中扣除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总额的一种增值税。

增值额=(销售收入)-(中间性产品购进额)-(当期固定资产购进额) 

收入型增值税:

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只允许扣除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部分,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各增值项目之和。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大体相当于国民收入部分,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增值额=(销售收入)-(中间性产品购进额)-(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型增值税:

对纳税人固定资产买价中的税额,在固定资产购入时不允许一次全部扣除,而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逐期扣除每期提取折旧额中所包含的税金。

因此,实行这种类型的增值税,就整个社会来说,征税对象实际上相当于国民收入。

增值额=(销售收入)-(中间性产品购进额)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具有自然人性质的企业。

第二十章

政府预算反周期:

是指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高),政府扩大支出,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再度加快,失业率下降;

当经济过热时(通货膨胀率高),政府紧缩支出,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

财政政策:

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随着经济形势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的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也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汲水政策:

指的是在经济萧条时增加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促使经济自动恢复活力。

补偿政策:

指的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出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紧缩的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类型。

手段: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类型。

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

政府财政活动对经济社会总需求不产生影响的财政政策类型。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银行的存款政策、贷款政策和投资政策。

这些政策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控制经济总水平的目的。

第二十一章

政府公债:

增幅已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的资金。

地方公债:

凡属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它是作为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发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调度。

中期公债:

即发行的一年以上,十年以下的公债。

自由流通公债:

即发行的政府公债被允许上市流通的公债。

公债依存度:

当年公债收入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

公债负担率:

累积公债余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