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072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4)化合价的推断、原子的结构

(5)元素符号周围小数字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意义

(6)金属活动性和溶液的酸碱性

(7)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概念和识别

(8)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9)O2、H2、C、CO、CO2、H2O的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及其比较与鉴别

(10)常见三种气体(H2、O2、CO2)的制取、收集、检验和提纯

(11)物质的制取、除杂、干燥、转化检验、尾气的处理等综合实验

(12)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除杂、转化、鉴别

(13)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解度和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有关计算

2.考查的难点

(1)从考点的内容上看:

1多种物质间可能发生反应的判断;

2物质(离子)的鉴别、提纯和除杂;

3用规律或原理解释或说明问题;

4综合实验;

5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解度和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这类难点难在各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比较、类推、解释或计算,难在缺乏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

(2)从题型上看:

有注重能力的讨论题、推断题、实验设计题、开放性问答题、探究性的综合题、综合计算题,以及一些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求解。

3.考查的热点

(1)环境与化学

例1.上海被列为全国36个水质型缺水城市之一,并被联合国预测为21世纪洁净饮用水严重缺乏的世界六大城市之一。

造成水质型缺水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上游水源污染较严重B、淡水资源短缺

C、降雨量不均衡D、取水点远离城市

例2.甲醛(化学式为CH2O)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它来源于室内装潢所用的油漆、胶合板、化纤地毯等材料。

下列关于甲醛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构成的

B.甲醛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

2:

1

C.甲醛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数比是1:

D.甲醛属于氧化物

例3.去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

清洁空气,拒绝“二手烟”。

“二手烟”中含有一种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A.N2B.CO2C.COD.O2

例4.下列各项措施或操作,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是()

A.过量砍伐森林树木

B.某化工厂大量使用含硫的煤作燃料

C.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

D.将CO还原CuO的尾气,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空气中。

评析:

以上例题体现了化学知识与我们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紧密相连的。

从全球或地区环境污染的事实,或工厂与家居环境污染的事实,用相关的知识、能力和观点,考查环境污染的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从而引导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树立用所学知识去改造环境的信心,理解化学的魅力和价值。

(2)能源与化学

例1.到20XX年,“西气东输”工程将为上海送来30亿m2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

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城市煤气中通常含有CO气体,写出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看,煤气的主要缺点是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

例2.在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引起爆炸的主要气体是()

A.CO   B.CH4   C.N2   D.CO2

例3.

(1)据报道,福建省日前对查获的一批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了“绿色销毁”。

所谓“绿色销毁”是指改变以往对假冒伪劣商品泼上汽油焚烧的做法,而代之以辗压、化浆、回收再利用的销毁办法。

你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

(2)最近,新华社一条报道中披露:

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

而我国东海“可燃冰”的蕴藏量也很可观……,“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

H2O)。

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H4·

H2O晶体中水是溶剂

B.CH4·

H2O的组成元素有三种

C.CH4·

H2O中CH4和H2O的质量比为1:

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② 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你认为能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还有(至少填写两种)、。

能源危机是全世界必须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能源利用的国策、重大举措到能源利用的安全问题,均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教育和能力检测。

从而引导学生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关心能源、节约能源,并在能源利用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能够了解应对的方法,甚至顺利逃生。

让化学与珍爱生命相结合。

(3)生命与化学

例1.我国已大面积的推广食用合格碘盐,即在食盐中添加少量碘酸钾(KIO3)。

在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3   C.+5   D.+7

例2.在某食品礼盒中,常夹有一包用作干燥剂的生石灰,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

A.CaCO3  B.Ca(OH)2C.CaO  D.CaSO4

例3.人体内含过多的尿酸(C5H4N4O3)会引起痛风和肾结石,治疗可以服用嘌呤醇(C5H3N4OH)。

两者组成元素种类(填“相同”或“不相同”),每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不同。

例4.乙醚是人类很早就使用的麻醉剂,分子结构如下图,

HHHH

其中中短线表示原子间的连接(例如水分子的结构可表示为H—O—H)。

乙醚是由种元素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例5.TNT是一种烈性炸药,它爆炸时发生如下的化学反应:

TNT+21O2→28CO2+10H2O+6N2,则组成TNT的元素分别是,其原子个数比为。

例6.可溶性的钡盐会使人中毒。

如果误服氯化钡,可用泻盐硫酸镁解毒,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将化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和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立信息。

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体现它们的价值。

使知识变“活”,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被动的接受结论的记忆,人为编制的繁琐技巧的解法,转为主动,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形成应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能力。

这样能使学生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享受到应用的价值和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学力。

(4)材料与化学

例1.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

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

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原子核内部的结构

例2.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

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合物

B.纳米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是二氧化碳

C.纳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

D.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将化学知识与先进的科技材料相结合,体现了化学与科学、社会、生产、生活的相关性,有助于学生感受化学的真实与价值,真正体现“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5)综合与化学

①探究性的综合题

例1.土壤的酸碱度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定一块土壤的酸碱度。

(写出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

解: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PH试纸、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采取土样

2、取2克土样放在烧杯里,加10~15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

3、待溶液澄清后,用玻璃棒沾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立刻将试纸与比色卡对比,得出土样的酸碱度。

说明:

最好的方案应该是设计合理、步骤简单,操作简便,试剂常见的方法。

测土壤的酸碱度,首先应采样、溶解、静置、用PH试纸测定。

例2.现有六种溶液;

盐酸、硝酸铜、氯化钾、碳酸钠、硫酸镁、硝酸银,把它们两两混合分放在三个烧杯中,所得三杯混合液均澄清透明(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存在)

1.判断这三杯混合液的溶质分别是(写溶质的化学式):

你作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2.用最经济简便的方法区分出这三个烧杯中各盛放哪两种溶液,简述操作过程。

1、Cu(NO3)2和AgNO3HCl和MgSO4KCl和Na2CO3

同一烧杯内的两种物质互相不能反应

2、首先观察溶液的颜色,显蓝色的是Cu(NO3)2和AgNO3的混合液;

然后取一支试管,将余下的任一烧杯内的溶液倒入2ml,再向试管中滴入几滴蓝色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则所倒入的溶液是KCl和Na2CO3的混合溶液,若只出现白色沉淀,则所倒入的溶液是HCl和MgSO4的混合溶液。

此题主要要明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物质的溶解性。

分组时应先挑出AgNO3,将它与不反应的Cu(NO3)2分在一组,因为AgNO3与其余四种物质混合均产生沉淀。

例3.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与H2(含少量的CO2和水蒸气)。

某学生通过下列实验,验证水煤气的主要成分。

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B装置内盛放的物质是,其作用是;

3.C装置内盛放的物质是;

4.D装置内的现象是;

5.如E装置与F装置位置颠倒,其后果是。

1、CO2+2NaOH→Na2CO3+H2O

2、澄清石灰水检验水煤气中的CO2是否除尽

3、浓H2SO44、黑色粉末变红色5、不能证明水煤气中H2的存在

这是一道综合实验能力题。

它包括:

仪器的组成、物质的检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在这类实验题中,即考查了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的连接问题,又有实验方案的设计,语言的组织表达,以及对化学知识的分析、概括、推理与探究性融为一体。

强调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验问题解决的综合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②学科之间综合

例1.某学生做了如下实验:

将一个不与盐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小球悬浮于液面。

将几枚铁钉投入烧杯中,至不再有气泡产生,(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和开始相比,小球的位置()

A.上浮   B.不变 C.下沉 D.沉至杯底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铁与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及物理学有关浮力的知识。

加入铁钉前,小球所受的浮力与自身的重力相等,即G=m·

g=ρ液·

V排,加入铁钉后,溶液中发生了反应:

即每当有56份质量的铁进入溶液中,就有两份质量的氢气从溶液中逸出。

溶液的质量增重54份质量,则ρ液=m液/V排中,溶液的体积不变,但溶液的质量增大,溶液的密度也随着变大,而小球所受的重力(m·

g)并未改变,所以只能是V排变小,故小球向上浮起。

答案为A

将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进行命题,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视角,用“整合”的观点面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科学观点,都有重要意义。

③情景信息综合题

例1.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以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荣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其相关技术中用碘来掺杂聚合物,使其导电能力增强107倍,具有金属般的导电能力。

碘(I2)属于()

A.金属单质  B.非金属单质C.化合物   D.混合物

例2.据报道,近年来科学家在百慕大等深海海底发现一种新能源,这种物质的外观很象冰,又称作可燃冰。

科学研究表明,可燃冰实际上是一种甲烷水合物(CH4·

XH2O),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下形成的一种固体物质。

1.目前,排入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SO2、NO2、CO等,它们主要来自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

今有:

①可燃冰②氢能③风能④太阳能⑤煤⑥天然气⑦石油等能源,在通常情况下使用上述能源,一般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

 2.下列有关甲烷和可燃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烷主要是植物残体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分解而生成的

B.可燃冰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C.与煤比较,可燃冰是一种高能燃料

D.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易与水化合的气体

这类情景信息题属于“高起点、低落点”,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而答题的要求落实在大纲范围内。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审题,迅速接受新的信息,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

再通过联想、分析、迁移,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开放性综合题

例1.一位同学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试管破裂了。

请举出三个可能导致试管破裂的原因:

(1);

(2);

(3)。

(1)试管口未向下倾斜,生成的水倒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

(2)酒精灯的焰心接触到灼热的试管

(3)给试管加热前未预热

(4)试管质量有问题

(5)未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就加热

例2.已知下面的实验事实:

a.沿烧杯壁缓缓倾倒二氧化碳,杯中阶梯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阶梯上层的蜡烛火焰后熄灭;

b.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纸筒一端倾倒。

以上两个实验均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请你再简述两个能证明同样结论的实验事实或生活事实。

(1);

(2)。

(1)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2)同体积的气球充入二氧化碳比充入空气下沉得快

这类开放性综合题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一定的探索价值。

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唯一。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