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105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竞赛辅导微生物学知识梳理汇总Word下载.docx

④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4、伊凡诺夫斯基(俄国)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者(结晶提纯的是Stanley)。

5、J.Lister(英)首创外科消毒术(石炭酸消毒)。

6、E.Jenner(英)种牛痘预防天花。

7、A.Fleming(英)发现青霉素(第一个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

8、1977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

9、Sanger首次对Φ×

174噬菌体DNA进行了全序列分析。

10、朊病毒(prion)的发现者(Prusiner,1982~1983)。

类病毒(Diener,1971);

拟病毒

(Gibbs,1983)

11、1983~1984Mullis建立PCR技术。

12、1995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团组序列测定完成。

13、1997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14、中国的汤飞凡:

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和确证。

三、生物工程的内容及联系

生物工程包括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这五个工程是一个从改造遗传物质到得到大量产品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如下:

细胞工程

酶工程

生物反应器工程

四、几个重要数据

1、正常人肠道中的微生物重量约等于粪便干重的1/3。

2、微生物一般为单倍体。

3、第一个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是青霉素。

4、微生物的种类数有10万种。

5、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浓度一般只能达到108~109个/mL。

6、微生物一般为几μm到几十μm。

7、最小的病毒如双生病毒只有12~18nm。

最大的病毒如牛痘病毒。

8、1979.10.26由WHO(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地球上绝迹。

[练习]

1、各种酒按酿制原理大体上可分为、、和

四个类型。

2、需氧发酵要通气搅拌。

()

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列文虎克。

4、微生物都是单倍体。

5、微生物的耐高温、耐低温、耐酸、耐碱、耐缺氧、耐毒物、抗盐、抗辐射、抗静水压等方面的能力比动植物都强。

6、磺胺属于抗生素。

答案:

1、果酒类啤酒类曲酒类蒸馏酒类2、√3、×

4、×

5、√6、×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知识要点]

一、细菌1.概念: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硬、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注意:

①二等分裂式繁殖,不能简单的表述为分裂生殖;

②水生性较强意即生活环境含水要较充分。

2.细菌的形态

球状——球菌:

较常见

杆状——杆菌:

最常见

弧菌:

螺旋不满一环

螺旋状——螺旋菌螺菌:

螺旋2~6环

(最少)螺旋体:

螺旋6环以上

特殊的:

三角形、方形、圆盘形。

在显微测量时,杆菌、螺旋菌大小用长×

宽(μm)表示,球菌大小用直径(μm)表示。

3.细菌的染色(此为重点内容)

细菌透明,故须染色后光镜下才可见。

活菌用美蓝或TTC染色,死菌常用革兰氏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属正染色)和荚膜染色法(负染色)。

最常用的革兰氏染色法关键步骤如下:

(1)初染:

用结晶紫初染1~2min。

(2)媒染:

用碘液媒染1min。

(3)脱色:

用95%乙醇脱色25~30s(此步最关键,想一想为什么?

(4)复染:

用番红(即沙黄)复染1~2min。

可用下图表示: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细菌经初染后分别染上了紫色,经碘液媒染后,结晶紫与碘分子形成了一个分子量较大的牢固复合物。

脱色后乙菌紫色易被洗脱而成为无色菌体,甲菌不易被洗脱仍为紫色。

复染后,则甲菌维持最初的紫色,而乙菌则被复染而呈红色,甲菌称革兰氏阳性菌(G+),乙菌称革兰氏阴性菌(G—)。

4.细菌的构造

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拟核)、间体等,特殊构造有鞭毛、菌毛、性菌毛、荚膜、芽孢、质粒等。

分述如下:

(1)细胞壁

①证明细胞壁存在的方法:

a、染色后再光镜下观察;

b、细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②缺壁细菌

L型细菌:

自发突变形成,它的细胞膨大,“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原生质体:

人工用溶菌酶、青霉素彻底去壁的细菌(多为G+形成)

球状体:

人工部分去除细胞壁的细菌(多为G—形成)

另外,支原体可看成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缺壁细菌。

(更多的时候另立一类)

由于缺壁,这些细菌细胞呈球状,对渗透压十分敏感,有鞭毛也不运动,对噬菌体不敏感(即噬菌体不能侵入),不能分裂。

③功能:

固定细胞外形,协助鞭毛运动,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伤,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如内毒素)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④结构:

G+细胞壁由肽聚糖层和周质空间组成,G—细胞壁由外壁层、肽聚糖层(内壁层)和周质空间组成。

⑤G+和G—细胞壁的特点比较

a、G+肽聚糖含量很高而G—含量很低;

b、G+中含特有的磷壁酸(即垣酸,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而G—无;

c、G—中特有脂多糖(LPS)G+中无;

d、G-中有蛋白质(基质蛋白、外壁蛋白、脂蛋白)。

⑥G+的肽聚糖的典型构成(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

双糖单位:

一个N-乙酰葡糖胺(G)与一个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短肽尾:

连在N-乙酰胞壁酸(M)分子上。

肽桥:

由甘氨酸组成,连接两个肽聚糖单体,其氨基端与前一肽聚糖单体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即D-丙氨酸的羧基相连,其羧基端与后一肽聚糖单体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即L-赖氨酸的氨基相连。

a、肽尾中有D-氨基酸(自然界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尾L型);

b、溶菌酶可水解N-乙酰胞壁酸与N-乙酰葡糖胺间的β-1,4糖苷键。

(思考1:

水解后每一肽聚糖单位是含一个双糖单位还是一个单糖单位?

思考2:

溶菌酶能溶解G-吗?

);

c、青霉素抑菌是由于阻止肽聚糖单体间的肽桥无法交联,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肽聚糖(即细胞壁不能正常形成);

d、G-的肽聚糖的肽尾第三个氨基酸不同,且肽尾间直接相连,无特殊的肽桥;

e、不同细菌肽桥不完全相同。

⑦磷壁酸的功能(G+)

a、带负电荷可与Mg2+等阳离子结合,提高离子强度。

b、保证G+致病菌与宿主间的粘连(主要为膜磷壁酸)

c、赋予G+以特异的表面抗原(细胞壁具抗原性的原因所在)

d、提供噬菌体的特异吸附受体(故原生质体对噬菌体不敏感)

⑧脂多糖(LPS)的功能(G-)

LPS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组成。

a、可与Mg2+等阳离子结合;

b、是G-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C、决定G-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

d、提供噬菌体的特异吸附受体。

可见G+的磷壁酸与G—的LPS在功能上是相似的。

(2)细胞膜和间体

细菌细胞膜不同于真核细胞膜的功能有(要特别关注):

①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LPS、肽聚糖、磷壁酸)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

②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

③许多酶(如β-半乳糖苷酶、有关细胞壁和荚膜的合成酶、ATP酶)和电子传递链组分的所在部位;

④鞭毛的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所需的能量等。

间体:

由细胞膜内褶形成,其主要功能是:

a、与能量的产生有关;

b、促进细胞间隔形成;

C、与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分离有关。

(3)细胞质

主要成分为核糖体、贮藏物、各种酶、无机盐、载色体、质粒、羧化体、伴孢晶体等。

无各种复杂的细胞器。

 

糖原

碳及能源类

聚-β-羟丁酸(PHB):

贮藏能量、碳源和降渗透压。

藻青素、藻青蛋白:

蓝细菌含有,光合色素

贮藏物氮源类

核糖体(70s)

异染粒:

贮磷、降低渗透压

羧化体:

化能自养菌内含物为RUBP羧化酶

(4)核质体(核区、拟核、核基因组)

为大型环状的双链DNA分子,核质体一般为1~4,在染色体复制时为短暂双倍体,一般为单倍体。

(5)荚膜(细胞壁外)

主要成分为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可用碳素墨水进行负染色或用荚膜染色法染色。

主要功能有:

①保护(如免受干旱,免受宿主吞噬,故与毒性有关);

②贮藏(养料);

③堆积(代谢废物);

④黏附(如龋齿的形成即由于细菌黏附后产生乳酸腐蚀牙齿)。

(6)鞭毛和菌毛(都由蛋白质构成)

鞭毛:

①数目一至十根,长在膜上,具运动功能(半固体直立柱培养基中用穿刺接种后,则穿刺线周围有呈浑浊的扩散区;

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形状大而薄且不规则,边缘不平整。

都与鞭毛运动有关)。

直径0.01~0.02µ

m,须电镜观察或染色加粗后光镜下观察。

②结构:

以3股鞭毛蛋白链组成(而真核生物的鞭毛为“9+2”型),其中G+的基体由S和M环构成,G-的基体由L环、P环、S环和M环组成。

③鞭毛是菌种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菌毛:

①纤细,中空,短直、数量多,使细菌黏附物体上(G-中常见,与致病力有关)②性鞭毛为特殊的菌毛,在不同性别的菌株间传递DNA片断。

(7)芽孢:

①生长发育后期(培养时往往是稳定期)形成的抗逆性休眠体。

无繁殖功能。

②产芽孢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破伤风梭菌。

孢外壁

③芽孢芽孢衣:

含角蛋白,抗酶解,抗药物,阳离子不易透过

皮层:

含芽孢肽聚糖及DPA—Ca,体积大,渗透压高

核心:

分芽孢壁(可发育为新细胞壁)、芽孢膜(可发育为新细胞膜)芽孢质、核区四部分。

④芽孢抗热的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衣的透性低(对多价阳离子、水分)

→皮层渗透压高→夺取核心的水分→皮层膨胀

皮层的离子浓度高(核心高度失水)→抗热性强

可见,芽孢衣的透性低,核心的含水少,皮层的膨胀(厚)是芽孢抗热性主要原因。

其次DPA—Ca为一耐热性的凝胶,有利于抗热。

⑤能否杀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措施的主要指标。

湿热灭菌一般为121℃,10~15分钟可杀死芽孢,干热灭菌须在150~160℃下维持1~2小时,才可杀死芽孢。

可见干热情况下,芽孢的耐热性更高。

⑥伴胞晶体:

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时形成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δ内毒素),可杀死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5.细菌的菌落

菌落:

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菌苔:

指多个同种菌落连成一片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其细胞间隙中充满着毛细管水,故菌落为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黏稠、易挑取、质地均匀。

二、放线菌(G+)

1.概念:

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革兰氏染色阳性。

可以把放线菌看成一类具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根据有:

①原核;

②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仿;

③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④鞭毛(指孢子)与细菌相同;

⑤噬菌体形状同;

⑥最适PH均为微碱性;

⑦DNA重组方式相同;

⑧核糖体为70s;

⑨对溶菌酶敏感;

⑩敏感的抗生素相同。

2.常见实例

①泥土特有的“泥腥味”主要由放线菌产生

②产生抗生素的大户(常见的除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外)

③非豆科植物根瘤中的共生固氮菌属于放线菌(弗兰克菌属)

④分解纤维素等复杂有机物的生力军。

3.形态构造(以链霉菌为例)

基内菌丝(一级菌丝):

吸收、排泄

气生菌丝(二级菌丝):

与繁殖有关(分化出孢子丝,再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产生的两途径:

①细胞膜内陷;

②细胞壁和细胞膜内陷。

菌落特征:

(菌丝间无毛细管水)干燥、不透明、丝绒状,难以挑取、正反颜色不一致、菌落边缘培养基的平面有变形现象。

三、蓝细菌(G—)

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具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蓝细菌的三大特点:

1.光合作用:

无叶绿体,有类囊体,类囊体上有叶绿素a、胡萝卜素、藻蓝蛋白、藻红蛋白、非环式电子传递链(光合细菌如红螺菌为较原始的循环式光合磷酸化,故不放氧)

2.固氮:

有异形胞,可固氮,异形胞中无藻胆蛋白,只存在光系统Ⅰ、不会产生对固氮酶有毒害的分子氧,却能产生固氮必需的ATP。

3.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构造更似革兰氏阴性细菌,对青霉素和溶菌酶敏感。

四、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G—)

1.支原体:

①无细胞壁(G—),青霉素不敏感;

②能独立营养的最小生物(当然指腐生的);

③害大于利(细菌、放线菌、蓝藻都是利大于害);

④比细菌小(250nm左右),光镜下勉强可见;

⑤菌落小,“油煎蛋状”;

⑥二等分裂;

⑦腐生或寄生。

2.立克次氏体

①寄生于真核细胞内;

②有细胞壁(G-),对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③二等分裂;

④可用鸡胚、敏感动物或合适的组织培养物如Hela细胞株作培养基(较特殊);

⑤热敏感。

3.衣原体

①滤过性(很小)、专性细胞内寄生、形成包涵体;

②二等分裂;

③可用鸡胚卵黄囊膜、小白鼠腹腔、组织培养细胞或HeLa细胞上;

④有细胞壁(G-),对青霉素和磺胺敏感;

⑤生活史:

原体(感染体)→始体(宿主细胞内)→(经分裂)原体。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真菌特点:

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异养吸收型);

②孢子繁殖(与放线菌同);

③菌丝体发达;

④陆生性较强(似放线菌)

一、酵母菌

结构特点

1.细胞壁:

由外到内依次为甘露聚糖、蛋白质、葡聚糖(与细胞壁强度有关),也有少量类脂和几丁质。

2.细胞膜

细胞膜的功能是:

①调节胞外溶质运送到细胞内的渗透屏障;

②细胞壁等大分子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装配基地;

③部分酶的合成和作用场所。

3.细胞核

染色体的主要贮存库,数目因种而不同,酵母菌的线粒体和质粒(常作目的基因载体)中有环状的DNA。

4.大型液泡:

贮藏营养物和水解酶,调节渗透压。

5.线粒体

有氧时形成很多结构完整的线粒体,缺氧时,只能形成无嵴的线粒体。

外膜

内膜(形成嵴):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基质:

有TCA循环的酶系。

繁殖及生活史

1.无性生殖:

芽殖、裂殖、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

2.有性生殖:

子囊孢子(真酵母)

3.生活史(三种类型)

营养体为2n或n:

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子囊孢子4个)

②营养体为n:

裂殖、有性生殖(子囊孢子8个,因为有一次有丝分裂)

③营养体为2n:

芽殖、有性生殖(在子囊内,4个单倍体,子囊孢子两两结合)

思考题:

上述三种类型的生活史减数分裂类型是什么?

有核相交替吗?

有世代交替吗?

没有发现有性生殖的酵母菌叫做假酵母,没有发现有性生殖的霉菌叫半知菌

二、丝状真菌——霉菌

1.一般特征:

①菌丝体发达,不产生大型子实体,陆生性强(放线菌也是陆生性强,而细菌、酵母菌则水生性强),也可总结为菌丝发达的陆生性强,可能因其更易吸收水)。

②是复杂有机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者(应该比放线菌的作用更大)。

③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霉素。

④植物传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2.菌丝

①营养菌丝的特化形态:

假根(根霉)、吸器、附着胞、附着枝、菌核(休眠)、菌索(休眠)、匍匐菌丝(根霉)、菌环(捕捉线虫)、菌网(捕捉线虫)。

②气生菌丝的特化形态(形成各种类型的子实体):

分生孢子头、孢子囊、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担子、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

其中前四者可产生无性孢子,后四者可产生有性孢子。

子实体:

指在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

比较:

放线菌和霉菌菌丝的异同点。

3.菌落比较

菌落特征

单细胞微生物

菌丝状微生物

细菌

酵母菌

放线菌

霉菌

含水状态

较湿

干燥

透明度

稍透明

不透明

与培养基结合程度

不结合

牢固结合

较牢固结合

正反面颜色区别

相同

一般不同

气味

臭味

酒香味

泥醒味

霉味

由表中特征可看出微生物有无菌丝对于菌落特征影响很大。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核酸(一种)、蛋白质

非细胞生物类病毒

亚病毒拟病毒:

RNA(不具单独侵染性)

朊病毒:

蛋白质

一、病毒

1.特点:

①小,电镜观察,可过细菌滤器。

②无细胞构造(称分子生物),无个体生长过程。

③主要成分是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

④繁殖方式为复制。

⑤活细胞内寄生。

⑥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最大的病毒:

痘病毒

最小的生物:

病毒(当然类病毒更小)

最小的能独立生活的生物:

支原体

2.病毒粒子的构造核心:

DNA或RNA

核衣壳(基本结构)

病毒粒子衣壳:

衣壳蛋白

包膜(非基本结构):

类脂或脂蛋白

3.病毒粒子的对称体制

螺旋对称:

TMV、狂犬病毒

二十面体对称(即等轴对称):

腺病毒、脊髓灰质类病毒、Φx174噬菌体

复合对称:

T偶数噬菌体(T2、T4、T6)、痘病毒

4.了解几种病毒的群体形态(可用光镜观察到)

包涵体:

用于病毒病的诊断和生物防治。

噬菌斑:

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在培养基平板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区域。

每一个噬菌斑一般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可作为鉴定的指标(纯种分离及计数)。

空斑(蚀斑):

单层动物细胞琼脂平板上形成的类似噬菌斑的空白区域。

病斑:

如果单层细胞受肿瘤病毒感染,则会局部细胞剧增,这个剧增的部位(病灶)即为病斑。

枯斑:

是植物叶片上的植物病毒群体。

可见噬菌斑与噬菌体有关,空斑、病斑与动物病毒有关,枯斑与植物病毒有关。

5.介绍几种病毒

(1)烟草花叶病毒(TMV):

发现最早;

SSRNA;

螺旋对称

(2)腺病毒:

动物病毒;

二十面体对称;

dsDNA,可形成包涵体

(3)T偶数噬菌体:

分T2、T4、T6三种;

头部二十面体对称,尾部螺旋对称;

dsDNA;

颈部由颈环和颈须构成,尾部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五部分组成,刺突和尾丝都有吸附功能,特别尾丝在侵染细菌时起重要作用,刺突的作用更准确地说是刺入宿主细胞。

动物病毒:

多为dsDNA、ssRNA;

植物病毒:

多为ssRNA;

噬菌体:

多为dsDNA;

真菌病毒:

dsRNA;

藻类病毒:

dsDNA。

6.噬菌体的繁殖:

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

烈性噬菌体:

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凡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噬菌体往往呈蝌蚪状、球状(无尾)、丝状(无头)三大类。

(1)吸附:

尾丝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受体接触(这是病毒特异性的原因之一)。

刺突、尾板固着于细胞表面,一个细菌表面有多个吸附位点,脂多糖、脂蛋白、磷壁酸、鞭毛、菌毛都有可能成为吸附位点。

吸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①感染复数大,吸附的噬菌体越多(太多可引起自然裂解);

②阳离子Ca2+、Mg2+、Ba2+等有利于吸附;

③一些辅助因子如色氨酸、生物素有利于吸附;

④PH在中性时有利于吸附;

⑤最适生长温度有利于吸附。

(2)侵入:

尾鞘中少量的溶菌酶(由此可见病毒粒子含有一些酶成分)溶解细胞壁的肽聚糖。

核酸注入寄主细胞中,衣壳留在细胞壁外面。

植物病毒侵入都是被动的,可通过①昆虫刺吸式口器损伤细胞;

②借带病汁液等植物伤口相接触;

③借人工嫁接时的伤口等三种方式而侵入。

借助胞间连丝实现病毒粒子在细胞间的扩散和传播。

动物病毒侵入通过①直接接触;

②细胞内吞(多数病毒如此);

③膜融合三种方式。

由于动物病毒整个粒子都进入了细胞,必须在脱壳酶的作用下脱壳。

这一点与噬菌体不同。

(3)增殖: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亲代病毒把遗传信息传到mRNA的合成方式有6种:

第Ⅰ型:

±

dsDNA→+mRNA,如T偶数噬菌体;

第Ⅱ型:

+ssDNA→±

dsDNA→+mRNA,如Φx174;

第Ⅲ型:

dsRNA→+mRNA如呼肠弧病毒

第Ⅳ型:

+ssRNA→-ddRNA→+mRNA,如TMV;

第Ⅴ型:

-ssRNA→+mRNA,如水泡性口膜炎病毒;

第Ⅵ型:

+ssRNA→-DNA→±

DNA→+mRNA,如逆转病毒。

上述6种类型可统一为:

①合成+mRNA,不管是以DNA还是以RNA为模板的链必须是负链,②+RNA本身可作为mRNA转译出蛋白质,也可通过第Ⅳ、Ⅵ类型合成子代+RNA。

+DNA或+RNA是指与mRNA核苷酸序列一致,而-DNA或-RNA是指与mRNA核苷酸序列互补。

(4)成熟(装配)

装配过程是:

先形成头部→再结合尾部→再装上尾丝

(5)裂解(释放)

装配好的噬菌体在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也有的是DNA穿出细胞膜后才与衣壳蛋白结合,宿主细胞并未裂解。

可见本步骤用“释放”比“裂解”更准确。

7.烈性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的增殖曲线。

通常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体效价(噬菌斑数/mL)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

分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1)潜伏期:

指噬菌体粒子从吸附到受感染宿主细胞释放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最短时间。

(2)裂解期:

指宿主细胞迅速裂解,并释放大量子代噬菌体。

(3)平稳期:

感染后的宿主已全部裂解,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裂解量:

是指每个受感染的细胞所产生子代噬菌体的平均数。

8.温和噬菌体与溶源菌

(1)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上(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细胞内),随寄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不增殖也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这样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具有溶源周期核裂解周期。

温和噬菌体的特点:

①为dsDNA;

②具整合能力(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称作前噬菌体);

③具同步复制能力。

(2)溶源菌

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叫溶源菌。

溶源菌的特点:

①自发裂解(频率极低);

②诱导;

③免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