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41701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景语即为情语,请体会“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包含的情感。

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痛苦与失意。

2.诗人认为“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依据是什么?

(《指南》P62)

门前流水尚能西。

(本句话运用反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追求)

3.化用诗句常常推陈出新,请评析“休将白发唱黄鸡”与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的区别。

本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用白诗之意,表达了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或人生追求)。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作者非常注意语言的锤炼,用词精确而又形象,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任选一词进行赏析。

(《指南》P180)

举例: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

2.结尾两句在抒发情感上别具一格,请谈谈诗人在抒情方面的特色。

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疑问的语气,“秋思落谁家”含蓄地抒发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3.如何理解“今夜月明人尽望”的“尽”字?

(《指南》P59)

写出了漂泊的游子们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4.说说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

(《指南》P57)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虽可见作者复杂的感情,但其格调还是积极乐观的,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一下。

作者虽怅恨久别,埋怨月亮,但还是很快领悟到“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进而用“但愿人长久”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词作积极乐观的格调也体现出来了。

2.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并说说你对其蕴涵哲理的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说明万物不能十全十美的哲理。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你能说说此句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感情吗?

表现了诗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从中看出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指南》P177)

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

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2.开头两句被誉为描写早春景象的最为精彩的诗句,请赏析。

运用比喻,用“如酥”比喻小雨,让人感到春雨如油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此景写早春,恰当之极。

3.“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话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指南》P178)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4.谈谈后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用以及诗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意义。

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春与春意正浓相对比,突出了早春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启示人们珍惜早春时光。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南》P68)

对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和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2.这首诗你最欣赏哪一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句,在夏夜中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修辞手法。

(《中考指南》P63)

使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即“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起到加强语势的效果。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绝句表达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他人有何不同?

别人悲秋,而刘禹锡“颂秋”,诗人用对比手法,抒发了奋发进取(向上)的豪情。

2.诗人如何证实“秋日胜春朝”这一观点的?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万里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那排云而上的白鹤是志士的化身,是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

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有何深意?

晴天之下,那排云直上的白鹤,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激发了诗人的凌云壮志,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赏析“排”“引”两个字,说出它们各自妙处。

(《中考指南》P61)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引”字写出了白鹤冲天激起的豪迈乐观之情。

5.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但本诗却一反传统,格调高昂。

请评析本诗中“鹤”的形象。

(《中考指南》P58)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大展鸿途。

它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友人降职远调的关切与同情。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指南》P175)

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诗人哪些情感?

运用拟人,想象奇特,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听说友人降职远调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4.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指南》P57)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

七下诗歌复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中考指南》)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通幽蕴含的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3.描绘“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一句所展示的画面,并对该联进行赏析。

(见《中考指南》P60例1)

画面:

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赏析: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字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它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

“悦”“空”两字进一步表现了寺院环境的幽静。

炼字:

“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

“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为什么?

(见《中考指南》P64例1)

(提示:

围绕“反衬”,“以声衬静”不回答)不矛盾。

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籁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

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所以流泪;

②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颔联写洞庭湖的状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

“坼”字,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见《中考指南》P18013题)

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2.说说“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有什么含义?

“高”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说说它蕴含的哲理,给你怎样启示。

托物言志。

只有地位高品格高的人,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凭借外界,自能声名远扬。

启示:

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①颔联:

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

作者以“一片影”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惑、焦虑、迷茫的心情。

②)尾联:

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

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见《中考指南》P682题)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

对故乡的思念;

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

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①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

②屈子怀沙;

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

2.颈联“游子”“佳人”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从鹧鸪转而写人。

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借鹧鸪啼声之悲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在笑。

1.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举例说明。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2.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的立意也就不相同。

①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

这和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看到中国的胜利前途密切关系。

②陆游作为一个主战派,他饱受主和派的反对和打击,感到孤立无援,所以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则是孤傲清高之情。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2.诗的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用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及作用。

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军中奏起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作用: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见《中考指南》P67例2)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中的“使”的意思是奉命出使。

本诗仅仅围绕题目,依次写了三层意思:

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2.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

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什么用意?

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

而且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春雁北归常引思乡之愁。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的内容。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的残红。

4.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见《中考指南》P670例2)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

“圆”字于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

写出了塞外大漠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什么景致?

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相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在下面。

(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或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

如: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愿”是指厌恶官场生活、喜爱田园生活,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

3.“带月荷锄归”一句历来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见《中考指南》P57例1)

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看出活泼。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见《中考指南》P64例2)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蔡连少女的脸庞和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融为一体的情景,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