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234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Word下载.docx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

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

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

第三条"

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

(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

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

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

(《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

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

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P79~80,同上书)

(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因此,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

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二是由"

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后果,即"

集体无意识"

"

历史无意识"

.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

(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

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

(《社会的构成》80).正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而规则"

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

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支配性规则.

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形成政治制度;

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

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

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社会转型理论

吉登斯确定了社会结构化理论原则以后,很快就用这个原则分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1985年《民族——国家和暴力》.

1,社会转型的背景

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从物质水平的发展变化阐述书会结构转型动力问题;

迪尔凯姆将其称为社会分工的变化;

韦伯则以为推动近现代社会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是思想观念等等.

吉登斯认为,这些观点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把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吉登斯认为,社会转型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

2,社会转型的内容

(1)国家的含义:

国家这个概念,不同的思想家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吉登斯认为,国家就是其"

一般意义"

而言,"

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方面实施反思性的鉴控"

.(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1998,19)

因此,国家不仅仅是监狱,法庭等机器;

而是指社会体系,是具有反思性的社会体系,所以,国家必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征.

他认为,"

国家在地域上是有章可依的,而且还能够动员暴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统治"

.国家是社会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统一.国家既然具有社会性质,那么就具有组织化以及制度化特征.

(2)国家的形态.从历史上看,国家有三种历史形态:

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这三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生产的过程.

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

分化"

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

统治"

.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建帝国等等.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吉登斯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

二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state).这是16,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也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中介.在他看来,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行政力量的集中和扩张"

.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各个国家纷纷削弱封建君主的行政权力,用地方行政长官制,中央政治机构设置等办法来进行有效地统治,从而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城市和乡村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乃至边陲地区.

其次,"

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

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

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再次,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

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

民族――国家"

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

三是民族国家.吉登斯人为,民族国家是"

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

.吉登斯的这个定义标志了民族国家队主要特征:

全球性,垄断性和暴力性.

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监控体系,私有财产,军事暴力和自然改造(民族――国家与暴力163-228)

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

1,现代生活的变化

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时空分离(separationoftimeandspace)..时空分离既是现代性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他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人们的时空体验也不尽相同.

在前现代社会,时空观念都同特定的时空点,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而且出现了"

不在场"

.

首先,时间空虚化.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成为具有超时空的时间虚设.如机械钟的出现导致了时间虚拟化.其次,空间空虚化,世界地图出现时,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再次,时空同时空虚化,而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例如在2005年展望2010年等等.

(2)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merchanism).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

所谓"

抽离化"

就是"

挖出来"

(liftingout),指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例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亲切,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就是"

抽象"

有两种类型:

一是符号标志,二是专家系统.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还是专家系统,都是以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

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灾难的发生.

所以,他说,"

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

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信任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双重风险,所以现代是一把双刃剑.它迫使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紧张状态就表现为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

反射性.(reflexivity)

(3)制度的反射性.

2,现代性后果

现代社会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是一把"

双刃剑"

.毫无疑问,"

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生活的机会."

也就是说,按照吉登斯的看法,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

但是,"

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

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

二是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

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

四是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

吉登斯认为,在全球所有风险中,核战争显然是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风险,另外,吉登斯也认为,风险还可以作为封闭的,制度化的行动场所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投资市场中.因为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以战胜对手,获取最大利润的活动,但是,由于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投资市场本身的缺陷也就是如贝克尔所说的"

信息不对称"

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化风险的存在.

第二,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来看有三种形式:

首先,前现代社会存在风险的时候,宗教或者巫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使危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

相对安全的感觉"

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巫术在危险或者风险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其次,人们现在已经对许多风险逐渐了解和认同.再次,从终极意义上讲,专家已经失去往日的光环,没有任何一位是真正的,全能的专家,"

专家和普通民众一样也不断地面临着风险."

所以,风险的全球化,风险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一个不需要说明就能觉察到的问题.这种风险不仅超越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区别,不仅超越了世界上各个地区之间的界限,而且更超越了所有社会和经济差别.

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指出对待全球化风险问题,人们通常有四种策略,即"

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态度,持久的乐观主义态度,犬儒式的悲观主义态度以及激进卷入式的态度."

毫无疑问,吉登斯赞同这个观点,即"

尽管我们受到严重问题的困扰,我们仍然能够而且应该动员起来以降低他们的影响或者战胜他们."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生平(1929—)生于德国威斯法伦州的一个小镇.194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经济学,1954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两度来华在清华大学演讲.主要著作有1962年《公共领域结构转型》,1963年《认识与兴趣》,1968年《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76年《交往与社会进化》,1981《交往行为理论》以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一,认识与兴趣

1,为什么要研究认识与兴趣

(1)哈贝马斯认为,原来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18世纪以后,随着历史哲学的不断发展,理论才专门从事历史规律的概括,理论才逐渐与实践相分离.

(2)现实本身又处于异化之中.这样,必须发挥理论的批判功能,反思功能,去批判,超越和反思现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要在认识论层面上反省理论自身,也就是开展认识的批判.

(3)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对"

认识的批判"

一直构成了近代哲学的主题.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以及康德,黑格尔等哲学都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反省,主题都在探讨"

认识何以可能"

问题.但是,这些思想家的视角都是错误的,都忽视了认识与兴趣的关系

2,兴趣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哈贝马斯认为,兴趣就是一种乐趣,表示着人具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指向性,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性或目的性的主观愿望,是对某种行为怀有乐观希望的积极心理状态.

(1)兴趣与经验过程直接联系,是一种非概念性的认识形式,它以"

表象"

把握目标并指引着人们的行动.

(2)兴趣产生于任的实践活动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3)兴趣与人的特定生存环境密切联系,并且表达着根据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产生的评价与选择.

3,兴趣的类型

在《认识与兴趣》这本书中,哈贝马斯首先对兴趣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兴趣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原初的兴趣也叫基本的兴趣.这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发挥作用的兴趣,是人认识世界,参与实践的,尚未分化的原初兴趣.

(2)次级的兴趣:

这是从基本的兴趣中分离出来的,指导人的认识活动的兴趣.哈贝马斯认为,次级的兴趣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技术的认识兴趣.它在"

事物或现象"

领域当中发挥作用,它通过"

劳动"

这个媒介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用各种可操作化技术手段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在生产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认识兴趣,它试图解决自然界的不可认识性以及不可理解性问题.

二是实践的认识兴趣.这是存在于"

交往领域"

中发挥作用的兴趣,借助于"

语言"

这个媒介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人际之间的理解,沟通,其作用是为人们的交往行为规定方向,试图把人们从僵死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起到人际沟通以及建立共同兴趣的作用.

三是解放的认识兴趣.这是以自我解放为目的的兴趣,通过"

支配"

这个媒介形成的.其作用是通过自我反思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能力,引导社会成员摆脱制度化的压制与控制,也就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兴趣,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二,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

1,为什么提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

哈贝马斯认为,之所以会提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

(1)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在古代社会是界限明确,功能明确的,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自由民组成了公共领域,个人拥有私人领域.

(2)当时,公共领域负责公共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他们在广场上集中讨论,而生产,经济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在私人领域里进行.也就是说,公共领域最初与经济活动是无关的.

(3)可是到了近代以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共领域不断向私人领域渗透.这就产生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

2,结构转型类型

(1)广场型的公共领域.这是古希腊的社会结构.哈贝马斯指出:

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生活在广场进行,但不固定;

公共领域既建立在对谈之上,又建立在共同行动之上."

因此,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具有下列特征:

一是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有明确的界限,公共领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对话与交往,在话语沟通中发挥舆论的作用;

二是公共领域涉及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以及体育和武力竞技等;

而生产劳动以及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里的事情.

三是公共领域最初是与经济活动无关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实质上就是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代表型公共领域."

这是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中间环节.它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公私界限趋向模糊.哈贝马斯指出,封建领主所有权作为一切统治权的总和,集经济,政治和文化统治劝于一身,公共领域以及私人领域都被封建专制所控制着,私人因其经济独立性的丧失而失去了私人性,私人领域随之而被消解.

二是具有形式性及象征性.哈贝马斯认为,代表型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缺乏实际内容的,因为它是封建领主为了实行专制统治而以公共的名义制造出来的象征.

(3)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一是宗教改革使宗教领域发生了分化,宗教信仰成了私人行为,私人领域在宗教内部产生了.但是教会仍然作为教徒共同活动场所而保存下来,所以,宗教里还有公共领域.

二是公共财政和封建君主的私人财产的分离.同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市民社会"

的产生.

三是资产阶级开始加入到市民社会中来,并成为领导阶级,同公共权力机关发生矛盾.为此,公共权力依靠科层制,开始控制私人领域,市民社会,从而导致人的行动异化.

三,交往行为理论

1981年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

规范基础"

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问题.

(1)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要有三大弱点:

第一,它未能认真对待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并拒绝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沉醉于工具理性批判之中,拘泥于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而没有对这个复杂的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分析.因而,这种批判对社会经验研究的贡献微乎其微.第二,它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仍然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先验的力量,不能把握理性的真正意义.第三,它未能认真对待资本主义民主,因而不能客观评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福利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资本主义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出病态的状况,如交往的物质利益泛化,沟通和理解产生障碍等等.

二是交往的风险性增强.诚如贝克所言,现代社会已经处于"

文明的火山口上"

.吉登斯也不无中肯地指出,现代性或者说现代社会导致了风险性的增加,"

如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以及风险环境的扩张"

等.

三是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缩小,生产,科学以及政治等主题化,分化的专业领域正逐渐形成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的专门化世界,进而吞噬着人们的交往行为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认为,整个人类生活的世界共有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世界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成为认识的三种兴趣各自关注的对象.其中,社会世界又包括制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种:

制度世界是指那些制度化,组织化以及科层制化的世界,即现代国家机关和社会市场体系;

而生活世界则是指能够开展言语沟通,追求话语共识的"

尚未主题化"

的"

原初世界"

它包括进行话语共识的公共领域以及维持私人利益的私人领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间出现的矛盾,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因此,只有规范和重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所以,留给哈贝马斯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构建一个理想的交往行为模式,建立他的交往行为理论.

(3)交往行动的类型.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目的性行为.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是借助于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然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行动不但不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反而成为压制人的手段,所以不具备合理性.

二是规范性行为.这是以行为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目标的行为,主要是体现在人们的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的价值认同和规范遵守.

三是戏剧性行为.与培根的剧场假相相类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一个个体都要在观众或对象面前表演自己,背诵着早已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