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240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半月谈第110期Word文件下载.docx

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城市化的灵魂应是以人为本。

践行以人为本的重心在哪里?

在于坚守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于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

我们的城市化除了要努力开掘“管理者的财源”、打造“投资者的乐园”,更当努力建设“劳动者的家园”。

看一看身边的城市化浪潮,我们应当警惕:

不少城市借助于区区一纸户口登记的户籍改革,借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便拥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从乡村涌向城市的失地农民。

当城市化难以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有效的福利保障时,“失地”和“变市民”更可能换来的仅仅是无业市民的身份。

还有亿万进城谋生的打工农民,承受着危机冲击和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甘冒着减薪欠薪和随时失业的现实风险,支付者种种职业病患的侵害和留守子女的成长的人生代价,托举起城市的高楼大厦,召唤出城市的昌盛繁荣。

可是,至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被拒绝于城市的发展之外、社会之外、体制之外。

读一读媒体关于南京农民工冻死街头桥洞的新闻吧,我们如何卸下心头这不能承受之重?

看一看眼前的城市化景象,我们亦当清醒:

交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机动车对路道资源的一再扩张,是自行车道、步行者道的一再被挤占、被压缩,有的地段甚至已被断然取缔。

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是一个恰逢低碳社会到来、无法重复美国消费故事的国情,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仍是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还难以进入“有车一族”,他们日常的出路又在哪里?

他们行走的路权如何保障?

房地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火热,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房价对普通百姓的重压和裹挟。

有业内人士表示,房改十年最大的遗憾就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问题。

当时希望通过经济适用房既解决百姓住房,又拉动经济增长,却出现了有钱人买了多套经济适用房,有的城市还没有廉租房的政策。

后来,国家下达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结果也基本踩空,从而造成民生住房体系的严重缺位。

于是,我们在一些大都市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

马路一边的高档社区里居住的是拥有一套或多套房产的“有钱人”,而仅一墙或一路之隔的“棚户区”里则挤满了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外来流动人口。

社区围墙,成了贫富的“楚河汉界”。

还有,城市普通教育发展中门槛不断抬高的择校和地产与名校牟利的“勾兑”,文化设施建设中竞相攀比的豪华和风格样式的崇洋,道路环境整治中对马路摊点的清理和对“美丽城市”的追求,等等,日益加剧城市平民生活的窘迫和艰辛。

当我们还在问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艰难求解之时,一个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图像又已隐约浮现。

这里,有城市的财力问题,有发展的阶段问题。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政府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化得路径选择。

人民城市,应当人民做主,人民创建,人民共享。

《半月谈》2010年第2期【半月评论】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行为

坚持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扩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党中央前不久颁布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专门就扩大干部提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干部选拔工作中的民主程序是干部工作的生命,缺失民主程序的干部选拔工作不仅是没有群众基础,而且贻害无穷。

任何事物在发展进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近年来我们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扩大民主,随之却出现了一些“拉票”现象。

“拉票”行为破坏了干部选拔工作的正常秩序和民主的真实性,影响极坏。

因此,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这个毒瘤,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干部工作的重点。

 

所谓“拉票”就是在干部推荐过程中,打招呼或者暗示具有推荐资格的一些同志投票推荐自己,从而使自己达到升迁的目的。

这种靠“拉”,不靠“干”的行为,不符合党的干部任用工作原则。

如果纵容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一种误导:

“干得好”不如“拉得好”。

有些人平时不是把心思用在干好工作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关系上。

整天吃吃喝喝,工作上马马虎虎,关系方面却是左右逢源。

随着打击和查处“拉票”行为力度的加大,“拉票”行为从原来的的赤裸裸地进行,转变成了悄悄地进行。

拉票者把工夫用在了“诗外”,用在了平时。

变换花样的“拉票”行为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一是在日常工作中送人情。

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公权私用,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做老好人,搭顺水人情。

甚至,明明是正常的工作,也要暗示对方对自己心存感激,让对方背上人情债。

这种人对上如此,对同级、下级也是如此。

可以想象,以这样的态度和工作出发点,能不耽误工作和事业!

当然,在这种人看来,耽误工作和事业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的选票不能丢!

他们认为,坚持原则,不光得罪人,还丢了选票,没有群众基础,你干得再好也是白搭。

更何况,评价有些工作好与不好没有硬性指标,对这种人来说,上下拥护,大家“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依靠手下亲信帮忙。

手下培植几个信得过的人,平时在有意无意间帮自己鼓与呼,往自己脸上烫金。

这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有一条共同的“利益链”。

这些“抬轿子”的人,一般都是领导干部的亲信,都是靠依附某位领导受提拔重用的,平时领导信任,关键时刻为领导挺身而出。

这些亲信们时时处处维护领导权威,利用手中的职权,与方方面面搞好关系。

这种行为看起来是无可厚非,实际上在拿组织原则做交易,他们是在用公权为上司争取“票仓”。

三是在亲朋好友中搞感情投资。

民主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它对权力起到了约束和反制作用。

以前,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些人为了职务升迁,总往领导家里跑。

如今,情况有点变化,他们的亲朋好友们平时也会主动“出访”,走家串户送出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事实上,对于这种感情投资,大家都心知肚明。

他们去的人家,一定是对他们有用的,是手中有选举权的人,那些没有选举权的人自然不会享受到如此待遇。

四是“大款朋友们”出面保驾护航。

这些年,领导干部傍大款现象屡禁不止。

在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往往是领导干部的大款朋友出了事,自己也被牵扯出来。

领导干部的大款朋友往往神通广大,凭借手头阔绰,他们结交了方方面面的“朋友”,结成了一张张的关系网。

到了关键时刻,没有这些大款摆不平的事。

领导干部平时结交大款朋友,认真经营关系,关键时刻大款们会异常活跃,到处游说,为他们的领导朋友卖力地争取每一张选票。

上述种种行为,比干部自己直接“拉票”危害更大,这些手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必须加大力度予以根治。

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要防止简单的以票取人。

首先,要认真分析、比对,把干部平时的表现和考核获得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科学论证,防止工作简单化、公式化和理想化。

其次,要早预防,要建立起防止和杜绝“拉票”行为的相关工作机制,让那些“拉票”者无可乘之机,无可钻之空,无生存的土壤。

第三,要加大查处力度,要有钢性的措施,对“拉票”行为决不手软。

铲除毒瘤要下猛药。

要从舆论上形成声势,在举措上形成机制,让“拉票”行为无处藏身,没有市场,没有机会。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让被查实的“拉票”者受到严肃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行为。

《半月谈》2010年第3期【半月评论】迎接一亿新生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1980年、1990年后出生,现在外面打工的青年。

他们占到全国1.5亿农民工的6成,大约有一亿人。

对一号文件的这一新提法,社会给予了高度关注。

正如人们所议论的,拖着“拉杆箱”进城的他们和“扛着蛇皮袋”进城的父辈们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可工可农,可进城可返乡,而前者当中很多是“五谷”不识、从没下过田土的“农盲”,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圆“城市梦”。

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有人把这一群体描述为“三高一低”。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但是,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等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15年”。

以这一亿新生代农民工为例,他们身处城市,城市却拒绝接纳,根在乡村,乡村已无法回归。

在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很多方面没有被城市所充分容纳。

他们,正是“社会结构滞后”的代表性群体。

当这一亿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的舞台上走来,我们首要的姿态应是拥抱、欢呼。

他们,是中国产业发展可依赖的人才大军。

一切资源之中,人的资源最宝贵。

相比父辈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见识大为丰富,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大大加强。

事实上,他们大部分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服务业等的主要劳动力来源。

当中国步入老龄化时代,他们将是中国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群体。

他们,是中国城市化最有潜力的群体。

今年的一号文件,侧重支持城乡统筹以及城镇化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可靠支柱与巨大潜力在农村的消费与农民的城镇化。

这一亿人的父辈,或许半辈子在城里寻找生存发展的机会,但灵魂深处还是顽强维系着“叶落归根”、还乡定居的乡土情结。

而梦想城市生活、积累一定资本的他们,无疑将是城镇化的热烈响应者。

但我们确实不能回避,这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新课题。

蓦然回首,他们来得如此快,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必须承认,政府与社会还缺乏足够的准备。

迎接他们,须总结借鉴近30年对待农民工的经验与教训,政府的治理要创新,民间的力量要参与。

迎接他们,就不应使之成为被城市冷漠对待的一群。

他们虽然摆脱了收容遣送等旧规定的束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也开始得以分享,然而在就业机会的获得、同工同酬、劳动维权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被歧视的方面。

他们虽然在城市里奋斗,但常常只能栖身工棚或棚户区,无法像城里人一样进入廉租房居住。

如果说,他们的父辈给社会的压力主要是就业,那么他们面临的身份认同、性、婚姻、保障等问题,则远远超出了就业的范畴。

迎接他们,就要避免他们成为颓废消极的一群。

南方一个大省3大监狱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农民工罪犯9成在26岁以下。

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完全看不出他们父辈们所具有的勤劳、坚忍、节俭与执著,在城里找工作挑肥拣瘦、嫌累怕苦,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

或滞留城里游荡,或回乡后偷鸡摸狗,令留守村里的老农摇头叹息,令基层派出所头痛。

他们当中部分人极易形成游民,成为社会秩序的潜在挑战者。

迎接他们,就要力争使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成为可以向上流动的一群。

人出生之初的不平等,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存在的普遍社会现实,但是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除了以健全的社会保障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还应该给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公平均等的机会。

如果贫民能够通过努力成为富有者,文盲能够通过努力成为知识分子,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弟能够通过奋斗,成为企业家、官员、教授——这样的社会,才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

迎接他们,就要让他们成为能够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群。

尽管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尽管他们就居住在城里,但是在城市的舆论场里,他们如同隐士,社会很少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

他们的户籍在乡村,但是很多人没有回乡参加村委会主任“海选”,而在城里他们又往往难以参与政治选举与公共生活。

他们应该尽可能被纳入到政治参与的进程中来,从而能够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当这一亿新生代农民工走来,每一级政府、每一个公民须明白:

没有这一群人的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

没有这一群人的成长,中国就难以科学发展;

没有这一群人的幸福,我们的国家就很难说使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增加;

而从长远来看,没有这一群人的自由发展,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就难以具备。

《半月谈》2010年第4期【半月评论】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又闻改革悄然涌动的潮声。

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应广大民众改善民生扩展民权的需求,改革深化的问题,又一次沉重地撞击着社会紧绷的心弦。

我们不必沉湎于昔日的辉煌而盲目陶醉。

历经30多年风雷激荡,中国改革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蓄积了巨大的发展能量。

但是,这还是开始,远非历史的终结。

我们不必畏难于利益的冲突而裹足不前。

改革,从来就不是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驰骋,“敢闯敢试”,“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是众多改革者奋然前行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必受制于危机的应对而转换方向。

危机是改革的助产士。

以改革促转型,恰可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力量。

关键在于,改革的指向是什么?

改革的航标在哪里?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然更加关注平等、公平、正义。

推进民生新政的深化,打破利益分享的瓶颈,必然引发公民权利保障的强烈诉求。

新年前夕,有媒体举办了题为“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的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位列前十的大多是与大众福祉相关的社会发展问题。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问题,也是中央新近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加快改革的任务,更多地指向“社会事业”,指向“公共领域”,指向“公民权益”。

改革的推进,或因制度框架的引领,或因问题危机的倒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中,推进当下的社会改革,我们更应着力求解的是倒逼中的现实问题。

发展代价,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最直接的制约。

原来的投资主导出口依赖、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伴生而来的是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积聚、利益矛盾激化、生态环境破坏、价值体系紊乱的繁多的成长烦恼、沉痛的社会代价。

市场机制必然带来利益分化、优胜劣汰,加以权力干预的资源配置、增长主导的制度安排和扭曲变形的市场环境,加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全面失衡。

维权事件,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严峻的考验。

在呼啸前进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我们也当看到那些难以承受之痛。

企业改制,劳资矛盾,房屋拆迁,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等等,不少地方百姓利益被漠视、被剥夺,难以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正当权益,于是便将自己特殊的民生利益诉求,以“群体事件”的体制外行为表达出来。

而且,暴力程度显著上升,事件发生频率加快,舆论共振张力加大。

贪腐现象,是百姓高度关注的最持久的热点。

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化、利益地方化,已成政府治理顽疾。

权力与资本联手形成的利益集团在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让不少改革成果被吞噬,使许多改革政策被变形,权钱交易的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腐败敛财的环节链条不断拉长。

如土地开发,已成滋生既得利益集团和扭曲国民收入分配的土壤。

加快社会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问题在于,如何重燃改革的激情?

重振改革的信心?

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初期,放权让利,打破旧体制僵化的框框套套,社会共同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

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要重构发展格局,重组利益关系,难度、风险骤然加大,社会的共识在分化,民众的热情在下降。

但是,在民间,在草根,改革的动力依然生生不息。

面对利益集团的赢家通吃,市场制度的马太效应,资本时代的竞争强势,原有改革的扭曲变形,普通民众更加真切、更为强烈地表达着,要发展,要公平,要社会正义,要共同富裕,要有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改革的权利不可垄断,改革的动力不可低估,改革的激情不可浪费。

正是从普通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中,改革获有了充分的合法与正当。

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群体性事件,便是民众要求继续改革内在动力的一种非常规爆发。

当然,我们还当直面、还当破解改革前行的障碍和风险。

阻碍改革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他们高高地盘踞在社会资源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尖,他们贪婪的欲望便是巩固,便是坐稳。

因为,他们心中一片透亮:

获取这些既得利益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坐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且表现在他们拥有影响市场交易潜显规则制定的能力,拥有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流向议题设置的能力。

在公然的商业利益追逐中,在服务“高端”读者群的标榜中,多少媒体昧于是非,热衷为其代言。

替代改革的,是政府和资本的主导。

在企业,“通钢悲剧”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广大职工被排除在改革重组的决策之外,职工在利益遭遇侵害之时,没有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尊严。

在乡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速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等,是当下最为热烈的改革行动。

在改革的旗帜下,不少地方拼命追求发展速度、经济效益。

我们欢呼改革,我们还当追问,改革带来的究竟是谁的发展、谁的效益?

农民的权益是否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保障?

每一处改革的推进动员中,都会有“尊重农民意愿”的字样,只是在改革实践中,是否有政府与资本联手,用种种高压手段,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农民,用堂皇的包装,将他们的意愿同化了农民?

不少地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难以保障,农民的市场交易权无法对等,农民的收益分配权受到挤压,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权被轻易剥夺。

问题的实质在于,诸多改革,我们在其中看到的多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而真正的主体——农民的创造在哪里?

扭曲改革的,是改革取向的偏离。

教育改革新招迭出,各地相继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扩大自主招生。

罔顾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实,“一刀切”的改革结果呢?

“百科全书”式素质教育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自主招生”对农村学校只是一块诱人的“画饼”而已。

正是在“改革”的推动中,农村孩子越落越远,他们在呼喊:

“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

中国改革再出发,从何处启航?

向何处扬帆?

从经济改革进发,于社会改革突破,向政治改革深入。

社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配套和延伸,是政治改革的支持、承载和奠基。

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结构开放化、政府治理民主化,应该成为当下社会改革推进的重点。

收入分配合理化。

重点是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利益格局,解决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问题,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

还需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价格体系改革,矫正资源尤其是土地、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扭曲的现象。

加剧社会分化的,还有权力与资本在合流中对国家财富的肆意侵吞,如官煤勾结而来的暴富,还有既得利益集团在赢家通吃中对民众利益的贪婪剥夺,如房地产价格一路上涨中底层百姓遭遇的生存挤压。

如何从深刻的体制变革而非简单的国进民退中去遏制,去根治?

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认的“十一五”的最大亮点,也是“十二五”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开放化。

保障社会结构开放,当前要特别警惕日渐弥漫的“隐性世袭”现象。

据媒体报道,在社会公共资源的支配和掌控中,在一些政府部门或具有垄断能力的经济部门,这种现象接连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看来,社会就业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程必须加快,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格局。

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

要警惕出现新的“城市二元结构”,为进城农民积极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新生代农民工更为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拓开多样的渠道。

创造底层上升机会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公平。

贫穷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连改变贫穷命运的机会都没有。

城市普通教育发展中门槛不断抬高的择校,背离了教育公平。

更突出的,是乡村教育资源的急剧流失带来的农民子女向上流动机会的萎缩。

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放弃上高中的机会,表明弱势群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

改革30多年,普通民众心中的“中国梦”不应该就此邃然远去,底层群体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之光不应该就此暗淡下去。

政府治理民主化。

政府要从直接控制经济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民主行政要拓展。

民主的要义在于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把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显示了民主成长新的态势。

基层民主恳谈的实践,开辟了协商民主新的路径。

公民社会要成长。

公民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和谐的社会,一个强化权力监督的社会,一个保障权利平等的社会。

改革30多年来,国家和社会逐步分离开来,蓬蓬勃勃的公民意识在发育,多种多样的公民组织在兴起,自由平等的公民领域在生成。

不少媒体相继评选刊出“2009公民社会十大事件”,就是公民意识蓬勃发育、提升的真实镜照。

各色各样的社团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正日益密切。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国人采取了令人瞩目的民间援助行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大军源源不断地涌入震区。

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公民社会觉醒的一个标志。

越来越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由此影响社会生活,最终参与到政府决策之中。

网络民主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

一个不断发展的公民社会,正在而且必将更有力地对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民主、改善社会管理、促进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也应防止民间组织在极端利益的操纵中出现反社会化、黑社会化的消极现象,防止网络舆论在民粹主义的左右中出现激进化、暴力化的不良偏向。

政府在加大对社会力量培育力度的同时,还应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和规范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改革在社会领域的突破和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