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323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易经证释》大壮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必思所以守其明强。

如日之明。

不以云而蔽晦。

如金之坚。

不以石而窳腐。

是壮者气之所本。

志之所尚。

有其中而后形于外。

刚在内者柔其外。

强于本者弱其末。

此道之以柔克。

而因壮以见其自韧之有术也。

一言进退无恒。

秉天之行。

显隐无因。

依气之根。

阳立其本。

阴与之均。

无过不及。

斯底于平。

欲人知君子进必以方。

退必有常。

去必以道。

留必以坊。

遯明其隐。

壮见其章。

遯以退休。

壮则利行。

遯志于草野。

壮则留于庙廊。

是用世之所法。

而人道达乎安康。

一人之行止有度。

家国之福利无疆。

不外时地之所宜。

与夫出处之堂皇。

因遯则抱道而自藏。

因壮则善与人同。

而德沛无量。

天地且见其生化之迹。

春日煦以温良。

斯大壮之大用。

以震乾之合。

而焕其有光。

故大壮者顾名思义。

因地尽利。

顺以致之。

安和其类。

二月之春。

无方不被。

物类繁滋。

天下同壮。

则为天者自然元亨。

为人者先以利贞。

知阳之长。

善保用之。

知阴之弱。

善育存之。

刚于中而不过。

健于己而不伐。

先明遯退之情。

始推壮止之义。

盖止者留也。

言留以有为也。

留阳之毋过。

则刚德永康。

留阴之仅存。

则柔道可协。

而人事可济天时。

物类克孚数命。

岂非大壮之所志哉。

读者勿徒用其壮。

而忘其所止也。

大壮乾在内。

震在外。

二卦同秉阳刚之德。

主持发生之力。

其气壮甚。

其势严甚。

阳为大。

而进为壮。

升进以时。

义无反顾。

此所以与遯为反对也。

然以内互泽夬。

外互天风姤与山天大畜。

是其用包有夬姤大畜之象。

而以夬为大壮之进。

一阳上进。

变兑则为夬。

按之时令。

大壮二月。

夬三月。

夬更进则为乾。

四月也。

皆以阳上升为用。

夬者快也。

缺也。

决也。

言阳行至顺速。

而其距乾犹缺一间。

而与阴成决绝之势也。

大壮既内互夬。

则亦应含此三义。

既感其至之快速。

则当行以纡徐。

既知其道之有缺。

则当志于自足。

既明其与阴之决绝。

则当推其留恋之意。

和协之情。

而勿太过。

故大壮天道。

而利贞人道。

本乎天者易过。

则变大壮为大过矣。

及诸人者致中。

则可因大壮而就于中孚。

此用大壮者所当先知也。

震主迅动。

而得乾健为之基。

其势至疾。

其力至充。

则天道自然所至也。

有过必有不及。

天道不平。

视时自复。

复则平矣。

人道则无时不求其平。

切勿自干于过。

故当用壮之日。

己存自弱之心。

弱以成其壮。

则永保其强。

壮以行乎壮。

则终变为弱。

此春秋递嬗。

而寒暑代迁。

天道之往复也。

永致其中和。

还守其柔弱。

人道之止至善也。

故大壮分天人。

而易教先反己。

读者要明传所称大壮则止之义。

方不悖夫圣人垂教之深意欤。

宗主疏述

大壮昔亦作太壮。

古大太二字原通用。

凡称大至极者曰太。

如太极太一太初太素太古等。

皆言其至极无以加也。

大壮亦然。

卦为震乾合。

震为长子。

以乾视之。

为诸子中最大者。

今反居乾上。

犹长子已成立。

能代父经理外事。

则必年富力强之时。

故谓之壮。

若以爻言。

则为阳壮。

因大壮四阳在内。

由下而上。

一往直前。

气充势盈。

阳固可名壮。

以其刚也。

而大壮又刚之甚者。

故名大壮。

譬之生物。

方长未已。

体质肥伟。

精力满盛。

则称为壮。

人生二十曰弱。

三十曰壮。

亦以其年龄正盛。

体力方刚。

任事不劳。

作业不倦。

有同卦之四阳正长。

有进无退。

其气既沛然直上。

其志更坚持突前。

非如临之始大。

又不似夬之将衰。

谓其壮恰至极。

较泰之平均。

更进一步。

而不及夬之老大。

阳者上达。

由夬再进。

则归于纯乾。

乾为老阳。

阳之至尊而至纯者。

不得与其他论强弱。

故虽有天行健之称。

而不得谓为大壮。

是大者承乾之德。

迈诸卦之上。

而駸駸乎有同于乾也。

盖震本奋迅之用。

出于坤。

有志乎乾。

今以乾在其内。

是又体乾而用坤。

坤为万有之母。

震为众生之先。

万物皆以坤育。

以震出生。

震雷一动。

乾为纯阳为其根。

则其生化无垠。

而世界繁庶无比。

故震合乾而名大壮。

则又状物之盛多矣。

雷天易位为无妄。

无妄无物。

以乾在震上。

震生之。

乾成之。

生于地者成于天。

故曰无妄。

即无物也。

纯乎性情之精。

返于虚灵之真。

更何物乎。

物与无妄。

同归于天而已。

故无妄古名毋忘。

或毋亡。

言毋忘所生。

或毋亡而不知所归耳。

若大壮则与无妄反。

存于天者生于地。

畜于精者施于物。

由真境而化生世界。

由无有而造成繁荣。

斯谓之大壮。

大壮卦四阳在下。

与遯卦相对且反。

以遯四阳在上也。

而与无妄大畜为类似卦。

皆四阳二阴。

阴阳分明不杂。

不似其他四阳二阴卦也。

惟大过卦四阳连互于中。

颇与相近。

而二阴分列初终。

则有不同。

然以卦为圆象。

终而复始。

则大过亦可作大壮与遯卦之变体。

大壮二阴在上。

遯二阴在下。

中互艮巽震兑四卦。

皆与乾合。

遯则互乾巽。

大壮则互兑乾。

以二至五相互成卦。

各不同也。

而一则为姤。

有阴阳相遇之象。

一则为夬。

有阳与阴决之意。

故在遯本不求合。

而其变则反有遇。

在大壮本便于亨达。

多所包被。

而其变则反成决绝。

而不克相容。

此正与变有殊用。

以其时位辨之也。

圣人示天道于未然。

定人事之先预。

故于辞中指其趣。

如遯本宜退。

而有亨利之辞。

大壮本宜进。

而有利贞之语。

且传更明示大壮则止四字。

以见大壮于时为大。

而不能忘其小。

于位为高。

而不能忽其卑。

于行为进。

而不能志于止。

正皆顺天道之易变。

而定人事因应之方也。

盖遯于前者。

必亨于后。

进于此者。

必止于彼。

元亨利贞。

相环成用。

春夏秋冬。

相旋成时。

遯犹秋冬。

而有亨利之占。

大壮犹春夏。

而重利贞之德。

此由二卦彖辞。

可以见天道靡常。

人事必预之旨也。

大壮之对卦为风地观。

上下易位为地风升。

以阳与阴爻对。

先天八卦方位。

乾坤震巽皆相对。

故大壮有与观升二卦相应者。

阳之用以阴。

刚之用以柔。

大壮阳刚特盛。

故宜取升观二卦之用为辅益。

在时令。

大壮二月卦。

观则八月卦。

一春一秋。

互相照映。

如日与月。

昼夜代明。

此大壮虽秉春和盛茂之时。

亦含秋冬清宁之象。

盖本末表里不同也。

故大壮彖辞独称利贞。

即明乾为体。

坤为用。

刚为道。

柔为德也。

以二月春雷初振。

万物向荣。

阳之所生。

必赖阴以成之。

此河图之例。

亦生化之大则也。

人多昧于此义。

谓大壮因雷天之奋迅。

宜升腾之无涯。

而传乃曰止。

殊与数不合。

不知大壮之止。

乃天道也。

四时异气。

各有中和。

即二五八十一四仲月也。

仲月居一时之中。

为一气之最中和者。

二月仲春。

节当春分。

春方及半。

天地和凝。

前乎此则犹寒。

后乎此则已温。

是春令之至正。

春德之至平。

如一室之中央。

一日之中午。

不偏不颇。

乃均乃匀。

人道法天地者。

必依此为准绳。

而推其德用。

达于无垠。

故谓之止。

止犹正也。

中止也。

无进无退。

不弛不张。

悠然自足。

闇焉自章。

此中庸之道。

独往复而勿旁徨。

斯称之为止。

谓天道立而人道建。

万物存荣。

而文质至美善也。

凡恰好不过者。

方可以止。

若有未尽。

不得止也。

大壮既当盛时。

易濒侈泰。

苟不知止。

必以过而受其害。

盖大小过以失中而称。

大壮又类乎大过。

而况其变也。

知止不殆。

不过何害。

大学所谓止于至善。

以其知所止耳。

愈进不已。

其敝也反为退。

愈升不已。

其敝也反为沉。

皆不善于止也。

而所至反其行。

故大壮志于壮。

而人道则先利贞。

利贞者性情也。

反求诸己也。

知止而克止也。

易道四德。

元亨为行。

利贞为止。

明此义矣。

自无疑于大壮之止矣。

利贞。

此大壮彖辞也。

乾卦四德。

而大壮只云利贞者。

以乾在内。

阳刚在下。

有类于泰。

泰以坤上乾。

大壮震上乾。

震出于坤。

其卦为阳。

其用则阴。

故大壮卦称利贞。

言本坤德也。

利贞于时为秋冬。

于地为西北。

于道为恬静。

于令为收藏。

于德为义信。

盖纯人道之本。

而法乎坤以同于乾也。

乾既在内。

不得如重乾兼主外事。

而卦用又依震之迅奋。

合乾之刚健。

其用过强。

其名大壮。

强必有弱。

壮必有衰。

以志乎中和。

则惟利贞之先。

盖刚动于始者。

必柔静于终。

壮强于前者。

必衰弱于后。

岁有秋冬。

始有春夏。

令有收藏。

始有生长。

为之先者。

亦为之继。

在其后者。

亦居其前。

气数回圈。

无一时之息。

去来者道。

往复者理。

大壮之先也。

由复而临而泰。

是其进以渐也。

大壮之后也。

由乾而姤而否。

是其退亦以渐也。

君子察其既往。

知其将来。

明其已盛。

知其将衰。

鉴于进之駸駸。

乃期其行之徘徊。

惧于数之倐忽。

乃志于艰贞干固之才。

推夫作始之匪易。

乃洄溯乎既植之根荄。

故以元亨之立致。

而先勉利贞之克谐。

物之荣者反其寂。

道之放者归之怀。

愈减则愈益。

愈明则愈晦。

止者行之机。

沉者升之背。

利则无往不亨。

贞者还元可待。

是以守己不失。

反己不昧。

纯柔以履至刚。

因利以避于害。

则大壮之所重。

而人道别有贵也。

夫圣人抱道于躬。

行止不离。

畜物于家。

精窳不移。

为有所固守勿失。

乃顺夫天道而无为。

阳虽盛于春夏。

而有秋冬之继。

物虽见其强壮。

而有衰老之至。

惟返躬而立诚。

乃至善而无忮。

此大壮彖辞。

惟称利贞二字。

读者览于卦爻。

当知立辞微义矣。

大壮壮字。

有肥硕伟大之意。

且兼有庄严广穆之象。

盖以阳德主生善育。

既多生殖。

复能广育。

万物皆备。

万类同荣。

如日中天。

无物不被其蒸煦。

而欣欣向荣也。

生机既盛。

仪表自雄。

如人少之时。

丰度翩翩。

威仪至好。

此即阳德所见于物也。

又如春夏之际。

花木齐开。

芬芳悦人。

山林壮美。

大地一新。

亦即阳德所敷。

无物不同壮美。

不独乾大生之用。

且以震勇振之力。

故天地人物。

皆以壮为难能可贵。

而易则取震乾之合。

称为大壮。

为四阳渐长。

阴不与争。

而阳上四爻。

既近天界。

又居人爻。

天人合德。

且包地位。

此较三阳开泰。

又进一层。

而继泰卦之后。

泰称后以财成万物。

及翩翩不富以其邻。

可见泰已有壮之美盛。

较之大有近似。

而壮则与大有异曲同工。

大有为离合乾。

与大壮乾居震下。

及大畜之乾居艮下。

三卦皆以乾称名。

皆阳在下。

能生多育。

物富力强。

而称大。

大有为人言。

大畜为己言。

大壮则兼人己。

包物我而言也。

盖大有明物之丰盈。

足比于丰岁。

大畜明畜之众庶。

足比于家之富饶。

大壮则明人物之盛强。

足比于人之年少。

时之当春。

内外充盈。

形神伟丽。

而三卦之取义。

莫不由乾之在内。

惟乾能以美利利天下。

惟乾大生。

故三卦皆以乾而见其有畜且壮也。

阳者称大。

泰亦大也。

临之称大。

大之始。

泰则大之中。

至壮则大之极。

谓大壮恰当大时。

而犹未过也。

大有大畜亦然。

若大过则过矣。

过则不得为壮。

君子必期毋过。

大壮之辞曰利贞。

盖欲人戒于过而时中耳。

彖曰。

大者壮也。

刚以动。

故壮。

大壮利贞。

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

大壮卦以阳盛得名。

大指阳言。

壮指盛言。

故曰大者壮也。

与大过卦辞大者过也一意。

皆以阳称大。

而阳又正在其壮旺时也。

大过四阳在中。

大壮四阳在下。

皆多于阴。

其势正盛。

得位乘时。

故称大。

临以二阳渐长。

亦称大。

则以二阳在下。

其气勃兴。

其势突前。

足迫众阴也。

大壮固以阳壮称。

且因阳之渐升。

由泰而进。

如物由生而长。

由弱而强。

言前已大。

今愈壮矣。

大犹外形。

壮则内实。

既有伟岸之貌。

又具强盛之精。

其内充盈。

其外洪廓。

内外皆盛。

则以下乾上震。

乾为刚。

震为动。

内刚外动。

其势莫犯。

其进莫御。

其前无与敌。

其至无与抗。

故曰刚以动故壮。

言徒刚不得称壮。

徒动不得为壮。

必刚以动。

方名壮也。

亦因大壮乾主于内。

震奋于外。

本其行健之道。

发为振动之行。

合成雷鸣于天之象。

则其称壮。

固有由矣。

大壮既以刚动。

雷震天惊。

无物不兴。

生阳发越。

无物不亨。

则宜以元亨称。

而彖辞曰大壮利贞。

何也。

是圣人立戒明教之微旨。

见盛者不可过。

而强者不能久。

天道尚消息盈虚。

天数终则有始。

故以大壮之壮。

而特重利贞也。

谓元亨者天道。

大壮所固有。

利贞者人道。

大壮所宜先。

调盈济虚。

裒多益寡。

此本泰只平之道。

而求永致中和。

故申之曰大者正也。

正指贞言。

以大壮利贞四字。

合诠之则为大正二字。

盖大壮已大。

而利贞克正。

正且大矣。

则生生不绝。

物物恒春。

则天道有常。

至德永平。

则乾健受于坤顺。

雷动协夫巽行。

则无过不及。

而履乎正大光明。

则天地之情可见。

人物之数可知。

回圈以返求诸己。

顺变以达乎无为。

则大壮为明天道。

而利贞实人事之师。

因其壮而念其未衰。

见其壮而思其将衰。

阴阳互为消长。

大道乃若轮回。

其进也。

即其所止。

其弱也。

即强之阶。

其刚动也。

即柔以静。

其大正也。

即至行达于毫微。

盖一平一陂。

一往一复。

天地之情。

去而又续。

惟人道志乎至中。

不求其过。

乃无不足。

故以利贞为辞。

俾学者无矜无忽耳。

释彖辞末语有深意。

后人多未能明解。

盖大者正也。

即与上大者壮也正相对。

即同大过卦。

大者过也恰相应。

以大过阳之过。

大壮阳之盛。

盛则过。

惟有就于正。

始免于过。

而长保其壮。

故震乾合德。

乾居震下。

以刚在内。

九二中位。

而与上六五相应。

内刚外柔。

则阳不至过。

巽乎大过之二五皆刚矣。

大壮既以九二主内。

六五主外。

则与地天交泰之象同。

又与道体刚用柔之例合。

是即就正之义。

言阳虽盛。

而不失其正也。

然凡卦阳以九五为正。

而此反称六五为正。

抑又何也。

则以大壮原异纯乾。

乾以九五正位。

六爻皆刚故也。

大壮四阳两阴。

实已兼坤之德。

类泰之象。

阳与阴合。

为后天大则。

合而后生。

和而后长。

今四阳势盛。

已难与阴协。

不似泰之平匀。

则其用恒易过。

苟至于过。

则非大过。

即成遯。

以阳日升。

四阳升一爻。

则成大过。

升两爻。

则成遯。

皆不得中和。

而将悖乎天地交合之情。

违乎阴阳生化之道。

是以圣人为防其过。

且鉴于遯。

乃因两阴在外。

柔主外正。

足见天地之情。

尚志于谐协。

阴阳生化之道。

不乖于中和。

故以利贞二德。

明大壮之大用。

在能以大就正也。

由四德言。

即以亨返贞之意。

亦如春风甫和。

生机渐鬯。

正仲春天气。

雷动而物茁。

日暖而花开。

却不忘冬令培育之功。

坤地煦养之德。

虽温而非热。

虽生而非长。

其气虽盛于内。

而其外未达繁荣之极。

其势虽发于上。

而其成未臻丰满之时。

此不以亨称。

而先志于贞也。

贞足兼利。

地道所光。

春月之阳自地雷复始。

由临而泰而大壮。

仍系地下一线之阳。

逐渐升腾发越。

则德重利贞。

乃不忘本之意。

不独人道当如是。

即以天地之情论。

亦不以既长者忘所生。

既壮者忘其稚。

则四阳虽盛。

不陵六五正位。

而两阴虽衰。

仍抱涵濡初衷。

盖阴爻主降。

是其志也。

志见乎情。

情见乎迹。

此以大而就正。

以阳盛而从六五之正位。

实足见天地之情。

为生化之本。

在泰卦三阳既平。

性情均至。

故为交泰。

明其和合自然。

若大壮则已判多寡。

分强弱。

而其求合之志。

相慕之情。

则犹可见。

是即因六五正位。

足见之也。

大过九五。

不能见。

大壮进而至夬。

亦不能见。

皆以其徒自盛。

而忘生化之本。

交合之情耳。

在一阳来复。

辞称见天地之心。

则以阴多于阳。

如母育子。

不可以情称。

惟大壮本泰已合之后。

虽成父子之象。

无复夫妇之拟。

而其和协之情。

犹未消失。

是即所谓正大之效。

乾大而坤正。

九二大于内。

六五正于外。

正大既协。

两情克谐。

此大壮彖辞以利贞称也。

读者宜体会之。

《宗主附注》

大壮卦爻既与各卦辞相关。

而最要者。

夫子所讲彖辞大者壮也。

大者正也二句之义。

实全易各卦。

以大称者如大有。

大畜。

大过。

皆以阳盛得名。

而临虽无大名。

其用亦以大称。

则亦以阳长也。

至于泰卦之称名。

固不异于大。

古大太泰三字原一义。

而字形不同。

则地方或时世殊也。

泰即太也。

太即大也。

阳自地出。

其初为复。

其进为临。

复不得称大。

临则可谓大。

进至于泰。

则已大矣。

谓阳由震之一爻。

渐进渐长。

以至于乾。

三阳具备。

是其盛已至矣。

故不独称大。

且称太焉。

古文称大之极。

则曰太。

如太初。

太古。

太上。

太鸿。

太素。

太一。

皆极大也。

亦皆可作泰。

泰自太变。

后人恐太大字形易混。

乃别作泰。

实即太字。

而以卦言。

阳极于乾。

凡有乾卦。

或中互乾象者。

皆可得大之称。

如大壮。

大有乾在离下也。

山天大畜。

乾在艮下也。

而大过虽非乾之合。

却中互重乾。

则以四阳在中。

由二至四。

三至五。

皆为乾也。

大壮之象。

亦以乾在震下。

阳由泰更进一爻。

遂成大壮。

言乾自称大。

震之一阳又连于乾。

是大且壮也。

与大过以重乾包于二阴之内。

成大者过也之象。

正相印证。

大过阳固大。

而失于不得本末之固。

遂为大过。

与小过相类耳。

然大壮前称大者壮也。

而后又出大者正也。

则以阳盛而不过。

下有其本。

上协于阴。

九二六五。

交得其正。

故有大正之称。

由体言曰大壮。

由用言曰大正。

二者非不同。

乃体用之别耳。

正如大有为阳能有阴。

大畜为阴能畜阳。

皆得相孚相协之用。

是大壮为阳能正阴。

以成其壮。

阳正而阴从之。

上下翕合。

内外同壮。

此所以名大壮。

而用为大正也。

象曰。

雷在天上。

君子以非礼弗履。

此大壮全卦象辞也。

大壮震上乾下。

为雷在天上之象。

雷天皆阳。

亦皆气也。

而天则本来居上。

雷则自地上升。

是雷在天上。

犹曰雷上于天。

与需卦之云上于天同意。

顾不曰雷上于天。

而曰雷在天上者。

则以雷虽自云出。

云有水气。

终成雨雪而降于地。

是云原属下也。

故曰上。

若雷则以云中所含之电。

电发为雷。

其声也。

电流为火。

其光也。

光与声虽异乎气。

而凭气以行其行也。

随所之而即逝。

不似雨雪必降于地。

天亦气也。

正其所居。

盖天空无非气也。

雷鸣成声。

电行成光。

皆在空中。

如云之自下上而终降也。

雷行于空。

声既赫然。

光复闪然。

为天威之所见。

天以雷伸其威势。

壮其神力。

神威之施。

无物不畏。

是则雷在天上。

乃见天之庄严。

神之雄伟。

庄严雄伟。

谓雷天合德。

乃天神之壮。

亦即阳气之壮也。

阳气为天神之体。

亦天神之德。

施于天下。

天下皆得其威力以同壮。

是天神之壮。

即万物之壮。

因万物莫不赖此威力以生化也。

春雷一动。

万物同荣。

其动也。

必在天上。

若在地中。

不得动也。

动则为灾。

惟其动于天空。

乃克成其生化之用。

则以雷鸣之后。

雨泽继之。

润物之功。

雷雨共之。

故雷动以时。

天神之威德乃显。

天恩同沛。

人物之生机乃昭。

天人相通。

生息无间。

其壮也。

其大壮也。

为其以雄伟之力。

成雄伟之观。

以庄严之威。

致庄严之果。

始终莫不壮也。

惟壮矣。

大壮矣。

雄伟者易成衰惫。

庄严者易至颓唐。

是天道靡常。

而人事宜慎。

故在大壮之际。

亟思保全之方。

则君子必自警惕。

而先非礼弗履之戒也。

盖大壮乾主于内。

震持于外。

乾有乾乾之训。

震有虩虩之思。

皆不外以其极盛。

则怀其将衰。

鉴其至充。

则忧其过满。

胡朝乾夕惕。

以求无咎者。

乾之君子也。

震来虩虩恐惧戒慎者。

震之人道也。

大壮以之。

则先自惕自戒。

而一言以蔽之。

曰非礼弗履。

古者圣人首畏天命。

笃恭神明。

而于月令。

春雷发声之时。

通告天下。

戒其容止。

莫非明天神之威德。

重礼教之防闲。

君主以下。

至于庶民。

皆以敬天为先。

守礼为要。

礼始祭祀。

而特先祀天。

为报本也。

天雷初鸣。

生机始见。

尤为怀德畏威之日。

返本报恩之时。

不独惮其庄严。

敬其雄伟已也。

人物既生而有身。

则必思生之所自。

身之所育。

父母养之。

而非得天赋之性命。

不克生也。

生必本阳气。

阳气者天之一体。

神之本德。

阳气周布。

生息无垠。

此人物所同也。

非礼弗履。

包一切言行。

言犹曰。

凡不合于礼者。

皆不为也。

履犹作也。

行步曰履。

人有所动作。

或曰行。

或曰履。

一也。

非仅指步履也。

又履字与天泽履有相关连。

履卦以上天下泽定名。

分尊卑上下。

为礼所本。

故履者行也。

立也。

或行或止。

无不由礼。

有礼则安。

无礼则危。

非礼之事。

君子所戒。

而不明示于履。

乃见于此者。

大壮雷天之威。

自当有所警惕。

有所戒惧也。

中庸首章所称戒慎恐惧。

亦推大壮象辞之义。

而溯源见性明生之道。

以志于中和位育之功也。

夫大壮乘时之盛。

因位之宜。

既大且壮。

最易干非礼之愆。

濒大过之害。

则以处艰危易。

处安泰难。

君子知其弊。

则先忧其忧。

后乐其乐。

故于大壮之日。

先戒慎于其行止焉。

而象辞所称。

亦犹申彖辞利贞之义为重。

在返己而就正。

以成其大壮也。

正则自无非礼之履矣。

全卦之用。

一正字足以概之。

惟正始克中和。

惟利贞始克达元亨。

惟以非礼弗履。

始克全大壮之行也。

大壮以乾之健主于内。

震之动持于外。

譬之家有严父。

主其家政。

一切规模。

全依先人之训。

上下和睦。

男女齐正。

当其年老。

又得克家长子。

继承父业。

为之奔走于外。

父命不违。

行止不悖于孝道。

则其家必兴。

门庭光大。

安富尊荣。

此即大壮之象。

德足以为世法。

势足以令众服。

则一言足以动乡里之视听。

一举足以立族戚之楷模。

是其所成。

必能化俗移风。

垂教作则。

不独善其身家已也。

故大壮不必自有作为。

不待己居显要。

为其积之已厚。

本根早固。

如大木盘根错节。

培植有素。

则垂荫必广。

风声必大。

此乃理数自至。

不求而得者也。

故大壮与大畜相类。

大有相通。

大畜比于家之富饶。

大有比于年之丰稔。

皆生育优美。

营养畅通之象。

而以远大者言。

则天地生成之初。

以近细者言。

则人物发育之事。

正如大畜。

良马童牛猪豕。

无不随所畜而壮盛。

依所求而良好也。

观大壮爻辞。

亦数以羊为象。

即可见壮即肥也。

畜之肥腯。

即人之伟岸。

事之丰盈。

推而言之。

天地生化之蘩荣。

万物生殖之蕃衍。

皆大壮也。

皆天地之德也。

而君子法之。

则位育之道。

中庸称位育。

端在致中和。

大壮以乾在震下。

上以六五为正位。

而彖辞独言利贞。

以柔用刚。

皆无非因大壮之易过。

而特求其中和。

有六五主全卦正位。

则四阳不偏盛而得中矣。

四阳安于下。

而让两阴在其上。

一升一降以相协。

则得和矣。

此中和之致。

即由阳能自反以就正。

不徇己以大过。

是即反大过以成中孚之旨。

故初爻称其孚。

而象辞则以非礼弗履自勉。

于释彖辞更明揭正大二字。

可见天地之情。

此皆圣人以易明教之心。

读者切勿随意念过。

又曰大壮与夬皆属乾前之卦。

而大壮四阳称壮。

夬五阳反不以壮称。

却名为夬。

此中意义。

大可深思。

盖壮虽以阳盛见称。

实则阳之盛极反成衰。

如夬以五阳名夬。

则明其有缺也。

对乾言为缺一爻。

对阴阳平匀言。

为缺二爻。

以缺则非全。

又不得平和也。

惟泰为平。

惟既济为和。

惟乾坤为全。

此夬之不得与数卦同论也。

而大壮则虽较泰多一阳。

较乾少二阳。

却以四阳连居于内。

两阴调协于外。

阴虽不匀。

而无忌姤之心。

阳虽过中。

而有和平之志。

则以一卦六爻。

初二为地爻。

即坤位。

五上为天爻。

即乾位。

今大壮初二地位。

反为阳。

五上天位。

反为阴。

是天地交泰。

水火既济之象。

可见乾虽盛。

而未尝有陵坤之志。

刚虽过。

而未尝忘和柔之情。

即本泰之只平。

既济之交和为用耳。

其名壮者。

不在天地。

而在人爻。

则以三四皆阳。

乃成刚过之象。

然中爻向难独用。

必本于二五之交和。

二五苟和。

中爻纵过亦不为害。

以卦原分上下。

中爻不附于上下之一爻。

则为全卦言。

不得以中爻。

而弃其他四爻之情志也。

大壮既以天地同志。

阴阳孚情。

则中爻虽盛。

仍不能悖夫交协之道。

此彖辞以利贞为用。

而释彖以大正为言。

既重利贞。

则虽过而不失其和。

既先大正。

则虽盛而不乖于中。

此大壮以中爻之刚称名。

而以天地交协之情明用。

虽似大过。

而仍归于中孚。

此壮之所以称。

有非夬之所拟也。

夬以过而名缺。

正见过必有失之理数。

欲其无缺。

先期无过。

大壮之克称壮者。

亦以其善于补缺。

而自盖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