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32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托物言志 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docx

中考托物言志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

2008年各地中考哲理性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

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

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

“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

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

问道:

“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

“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

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

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

“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文章说: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父亲成功培植兰草“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份愠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短小精悍,含蓄隽永且虚实相间,既有对兰草的细腻描写和刻画,又有对人生感悟的诠释,情理并茂,发人深省。

B.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并为下文“访兰”蓄势。

C.“我”和父亲花了半天时间才到空谷兰草之地,崎岖的山路、直下的瀑布、轰轰隆隆的水声,既表明“访兰”之艰辛,又体现了兰草生长环境之恶劣。

D.“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空谷兰草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我”对大自然美景的怜惜和热爱之情。

E.文章中,“我”由空谷兰草之状之味产生联想,从优美到崇高,咏物以明志,既坦陈了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反映了“我”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格魅力。

答案:

1、因为它们生长的环境不一样。

盆景里的兰草经过人的精心裁培,只是供人玩赏,样子虽美,但太甜、太媚,格调也俗气。

而山间幽兰则吸天地之灵气,秉大自然之毓秀,有自己的特色、富有灵性。

2、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包括“我”)只知观赏兰花的形美即外在美,而忽视了他的“本质”,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

3、让“我”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不可失去“本质”,不要献媚迎合,拍马逢迎,应保持自己的节操,否则就会失去人格,这样也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

4、BE

提示:

A.未“刻画”兰草;

C.不是表明兰草生长环境的恶劣;

D.“我对大自然美景的怜惜和热爱之情”有硬贴和拔高之嫌。

参考资料:

书上

阅读刘心武的《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一文,完成17—22题(共18分)(镇江)

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  与  、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  与  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

大体而言,一个人的感情森林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树种,也不可能都是“落叶林”或都是“常青树”,并且也不可能只有比如说钦慕这种明亮的情感苗木,而完全没有嫉妒那样的灰暗草茵。

②我们首先承认,我们的情感世界难免有纠结杂芜、妍媸混生的状况,并且那情感的森林难免会在外界阴睛风雨、雷霆雨雹的影响下,波动翻腾,变化万千;但是,我们又应懂得,作为这个情感森林的主人,我们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做到,使这座森林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就是说,到头来,我们要使美丽有益的情感得以蓬勃润生。

发展壮大;而使阴暗猥琐的情感受到抑制;某些最具破坏性的情感,比如说膨胀不已的嫉妒,则应如同对待森林害虫与蚀叶霉茵一般,将其尽可能芟灭排除。

③上面我们讲到,你应当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对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大爱,那是巨大的情感树丛;但这并不等于说,你可以忽略或轻视许许多多微妙琐屑的情感瞬间,比如你在一个叶尖凝出露滴的清晨,忽然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欢愉,又好比你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心尖倏地掠过一丝无端的忧伤……这就好比在大爱的树丛中,还有些蕨草藤蔓、杂花蘑菇;这些情感因子的存在不仅无伤大雅,而且更证明着你人生的丰富,人生的多彩。

珍惜你整座的情感森林吧,你的人生使命不是使它单一枯涩,而是让它摇曳多姿!

④每个人的情感森林,应当有不同的风格。

有的人情感可能比较浓重,有的人可能比较淡薄,有的人可能比较细腻,有的人可能比较朗阔……你属于哪一种?

在自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

正是因为人们的情感风格并不一致,我们大家相处时才会有更多的乐趣与回旋余地。

当然,情感过分枯涩祖糙,就像没有大树,甚至连灌木草丛也稀稀拉拉的植被,那会导致情感的“沙漠化”;情感过分细腻脆弱,犹如森林中充斥着过多的藤蔓苔藓等寄生物,那会滋生瘴气腐物——都属病态,是我们应尽力改进的。

⑤到过丰茂壮丽的原始森林吗?

至少,在影视或照片里,看到过从空中所鸟瞰到的广袤无际的山林,看到过那爽人眼目、动人心魄的景象。

凡在平衡中健康发展的森林,都显得那么青翠葱绿!

我们的情感世界,便应当如那般充实而鲜活,丰盈而瑰丽!

⑥年轻的朋友,祝你拥有一座永葆青葱的情感森林1

17.请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群落”和“草菌”的含义。

(4分)

①    群落:

②    草菌:

18.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与                    与

19.结合上下文,说说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2分)

 

 

20.结合全文内容,写出“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具体做法。

(4分)

 

 

21.文中有大量的比喻句,你最喜欢哪一句?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分)

句子:

理由:

 

22.对上文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作者用理性的思考,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情感世界的主人,使情感的森林充实而鲜活,永远青葱。

B.作者认为人的情感森林应该是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可以有“落叶林”和“常青树”,也可以保留蚀叶霉菌等。

C.文中强调每个人的情感森林有着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也应该学习他人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

D.作者认为,我们要极力赞美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等大爱的情感,也可以忽略许许多多微妙琐屑的情感瞬间。

17.(4分)①“群落”喻指人的一类情感。

(2分) ②“草菌”喻指灰色暗淡的情感。

(2分)

18.(2分)不设统一答案。

只要是与人的情感有关的一纽反义词即可。

示例:

“融乐”与“孤独”;“祈盼”与“绝望”;“快乐”与“忧伤”。

19.(2分)列举生活中的一个特定情境,生动说明了一个人在具有大爱情感的前提下,也可以有微妙琐屑的情感瞬间。

要点:

①大爱;②微妙琐屑(或无伤大雅)的情感瞬间。

20.(4分)不没统一答案。

要点:

①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对火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的爱(若答“发展壮大美丽有益的情感”亦可):

②抑制阴暗狠琐的情感:

③芟灭排除某些最具破坏性的情感;④容纳甚至欣赏他人与己不同的情感:

⑤努力改进过分祖糙桔涩和过分细腻脆弱的情感。

(回答出两个要点给1分,回答出三个要点给2分,回答出四个要点给3分,回答出五个要点得满分。

若只答“在平衡中健康发展”,不给分)

21.(3分)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

比喻句如“情感过分细腻脆弱,犹如森林中充斥着过多的藤蔓苔藓等寄生物”。

理由:

把“过分细腻脆弱的情感”比作“森林中过多的藤蔓苔藓等寄生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病态的情感使人心灵失衡,须尽力改进。

(找对比喻句1分,理由2分。

没有结合语境而只答“生动形象”给1分)

22. (3分)A

 

 

(一)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凝 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

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

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

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这样比喻:

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

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

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

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

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

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

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选自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有删节)

8、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

(2分)

9、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

(6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                          ▲                                 。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      ▲       、      ▲       和       ▲        ;

“美酒”指的是            ▲              。

10、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

(3分)

11、文章结尾说:

“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

(3分)

 

(一)8、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或:

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2分,每点1分。

)    9、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

  ②前人的精华   自己的经历   自己的文艺创造   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6分。

第①题2分;第②题4分,每格1分。

)   10、因为书斋是个人的领地,不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利于个性施展。

(3分。

答出个性施展得2分,其余1分。

)   11、例如:

王维写就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地位。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创作的颠峰之作,堪称百科全书。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3分。

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中国的月亮   子敏

①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

但这些神话,已逐渐被冷峻的现代话语替代。

②不过月亮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冰冰的。

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

我们这个民族,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的不是靠神话,而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真挚地爱上了月亮。

我们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

③我们这个民族,认为靠月亮,更能完成“文学上的不朽的图画”。

李白让整个长安披上月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让月色为江流着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田园诗人王维的《桃源行》里有松树,有房子,但不够,再添一个月亮才全盘美起来,”月明松下房栊静”。

白居易有名的《琵琶行》里,也有三幅“月亮图”。

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要少多少味道啊!

④中国人喜欢艰月亮交往。

李白下山,月亮送他,“山月随人归”。

他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欲上青天揽明月”。

有时还请月亮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三个知心朋友,但也多寂寞。

于是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

”杜甫也是“月友”,说过“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也陪着他: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⑤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诗人张泌甚至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个纯情痴心的朋友: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因为这样,中国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童年、故乡、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

⑥中国连儿童都会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下面那有名的两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

杜甫的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昌龄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其他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这些月的诗句,中国人念起来津津有味,因为它跟月有关,因为它是美的。

⑦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人的“月亮节”。

在这一天,我们应该为我们爱月的民族自傲,因为我们已经赋予那块在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使月亮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

只有中国人,对“月亮”这个词才有那么丰富的“语感”。

   (有增删)

16.我们这个民族,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靠的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分)

 

17.从意趣或内容上看,第③节中有一个诗句与材料一相似,第⑥节中有一个诗句与材料二相似,把它们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4分)

材料一: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材料二:

”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西江月》)

 

 

18.你认为文中划线的句子。

中固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分)

 

16.我们这个民族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真挚地爱上了月亮,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

19.读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月亮的认识会有所加深。

面对明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课文《月迹》(贾平凹),中有这样一段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

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采看那天上的月亮。

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

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你一定也有过望月的经历,请你写出你当时独特的感受。

如果你以前望月时没能进入境界,那就写下你此刻思月的感受。

有了今天的感受,也许你今后会比贾平凹写得更好呢!

(5分)

17.月明松下房栊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18.答案示例:

月亮是通人性的,月亮能关怀人,孤独的人、寂寞的人、忧伤的人,痛苦的人.而对月亮的时候,都能获得心理的慰藉。

(意思对即可)

19.答案示例:

月亮在幼儿眼里就是“猴子捞月”的风趣,在少年眼里就是一切美好而浪漫   的象征,在游子眼里就是对亲人思念的最好寄托。

人们总是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无限的情思,月亮伴着一个人的成长,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与慰藉。

(意思表达恰当即可)

 

 

 

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赵丽宏

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

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你孩提时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发芽、生根,悄悄地长出绿叶、伸展开枝丫,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绿荫。

难道你不相信?

不知道,其实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无数次看见这样的花在自己身边开放。

当你在万籁俱寂的夜间突然听到一曲为你响起的美妙音乐……

当你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遇到一间为你开着门的小屋,屋里正燃烧着熊熊的炉火……

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有人微笑着走过来给你善意的指引……

当你的身体因寒冷和孤寂而颤抖,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向你伸来……

当你发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用清澈的目光默默凝视着你……

我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各样的“当你”——当你欢乐,当你迷茫,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奇丽发出惊奇的赞叹,当你被人间的真情深深地感动……

当你的灵魂和感情受到震撼,受到感动,不管这种震撼和感动如电闪雷鸣般强烈,还是像微风一样轻轻从你心头掠过……

每逢这样的时刻,便是你观赏到心灵之花向你怒放的时刻。

每当这样的时刻,你的心灵之树也在悄悄发芽、长叶,在向辽阔的空间伸展自由的枝干。

没有一个画家能用画笔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没有一个诗人能用诗句表达出这样的过程。

这是一个无声无形的过程,但是它所引起的变化,却悠悠长长、绵延不绝,改变着生命的历史,丰富着人生的色彩。

你相信吗?

你的心灵一定会开一次花,一定的。

也许是灿然的一大片,也许只是孤零零的一朵、也许是举世无双的奇葩,也许只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你的心灵之花也许开得很长,常开不败;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谁也无法预报心灵之花开放的时辰,更无法向你描述它们怒放时的奇妙景象。

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花,每时每刻都在人间开放。

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

愿你的心灵悄悄地开花。

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选自《阅读世界》2007年第4期

11.阅读这篇散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是哪一句话?

2分

 

12.第11段中加点的词语“心灵之花”和“心灵之树”分别有什么含义?

4分

 

1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3分

 

14.这是一篇笔调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请你仿照示例,再从文中选择一组句子或一句话加以赏析。

4分

示例:

第12段,作者连用4个“也许”形成排比,生动地描述了“心灵之花”开放的奇妙景象,形象地告诉读者:

“心灵之花”一定会开放。

 

11.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解析:

本题考查了散文的线索,要结束散文的特点来考虑。

12.心灵之花:

感受到人间真情和温馨

心灵之树:

自己爱心的萌芽、壮大,并进而向他人奉献爱心。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文章中特殊词语的含义,要综合全文考虑。

13.爱满人心、爱满人间

(解析:

作者的愿望在结尾的三个自然段已经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要紧扣关键词“愿”和关键句“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

”来解答。

这也是命题的目的:

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14.如末尾两句,作者用祈使语气,表达了爱满人心、爱满人间的美好愿望,感情真挚,感染力强。

(解析:

赏析句子,要结合修辞方法和名式等方面进行解答,并解答这样写的好处,要结合语境进行。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6题。

(10分)

文段一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文段二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

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

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

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节选自冰心《霞》

14、阅读文段的内容后,对“生命的本质”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B、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C、生命是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的。

D、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15、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谈谈“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的含意。

(3分)

 

16、请在两文段中各举一例说明两个文段说理的共同特点。

(4分)

14、(3分C

15、(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