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356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9、 

孙犁 

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共三集,于1951至1963年陆续出版。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在这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军人形象。

10、《青春之歌 

》开始创作于1950年,1958年问世,是杨沫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

11、林道静 

是《青春之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12、 

梁斌 

的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的历史进程。

13、《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在于塑造了 

朱老忠 

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英雄形象。

14、 

柳青 

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在当时被誉为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史诗性”的“纪念碑式”的著作。

15、《创业史》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故事发生地是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山村,主人公是一个名叫 

梁生宝 

的退伍军人。

16、小说《创业史》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是 

梁三老汉 

小说对他的描写活细节真实,性格特征很充分,他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二、名词解释

1、《百合花》

 

是195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茹志鹃。

这篇写战争的小说避开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笔墨用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当时战争题材作品所罕见的清新、隽永的风格。

2、《青春之歌》

是50年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杨沫。

小说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

小说于195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更为广泛。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林道静、江华、余永泽等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

3、“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赵树理及其追随者马烽、西戎、胡正等人形成的一个创作群体。

他们在50年代中期以《火花》杂志为主要园地,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带有鲜明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刻画了不少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批评界将这一创作群体命名为“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4、“荷花淀派”

由于孙犁小说广泛、深远的影响,从50年代初开始,他就受到一批年轻作家的刻意模仿和追随,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得名于孙犁40年代发表的成名短篇小说《荷花淀》。

除孙犁外,该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还有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从维熙的《鸡鸭委员》、韩映山的《作画》等;

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

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荷花淀派”是否形成,在80年代初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孙犁本人并不承认这个流派的存在。

三、简答题

1.《百合花》艺术特色

①构思上独辟蹊径,避开了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笔墨用于女性视域对战争以及战争中的生命与心灵的理解,呈现出当时战争题材作品所罕见的清新、隽永的风格。

②纯洁鲜明的人物形象,注重人物的心灵和情感的“诗化”,使笔下的人物如山野的“百合花”一样圣洁、纯朴。

③截取生活横断面,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转达内心的律动;

结构布局上起承转合,前后呼应。

2、《“锻炼锻炼”》艺术特色 

写于1958年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是十七年时期赵树理最引人注目的作品。

小说中出现了叙述人与人物双重视点,呈现出叙述人视点(话语层面)和人物视点(故事层面)里的两种文本事实。

在文本潜在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小腿疼”、“吃不饱”这些可怜农村妇女遭遇的同情。

话语层面和故事层面的分裂,正是这部小说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是赵树理介入文学的双重身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在作品中的直接反映。

3、赵树理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蕴

①强调文学的功用性,力图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既宣讲党的政策又反映农村现实问题的双重功能。

其小说涉及到了农村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农业合作化、集体农庄,落后人物的转变,封建习俗迷信的根除等,如《三里湾》、《“锻炼锻炼”》等。

②所塑造的“中间人物”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是对农民形象的丰富性开拓。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围绕他小说中的“中间人物”问题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论。

4、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特征 

A.根据农民的欣赏习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写小说,故事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情节完整,一般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和经历,然后紧紧抓住某一事物突出的特征,或者人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演绎故事。

B.吸取了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并对民间口语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小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农民喜爱的口语化语言,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性特色。

C.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加强故事的动作性叙述,轻人物心理刻画,而重故事进程。

5.孙犁的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

孙犁的小说是结合了现代性格小说和写意小说的特点,又加以适当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形成的一种小说体式,被称为诗体小说或现代新写意小说。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独特的取材角度:

无论是写战争还是写农村生活,他都尽力避开悲惨与剧烈的战争场面以及重大的生产关系变革和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而从小处着眼,重在描写在这些重大事变背景下人的内心情感以及精神世界的变化,突出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②诗意化的小说风格:

擅长从多方面勾勒时代和社会的风俗画面,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写人叙事着力追求一种美的境界,使其小说兼具写意性和诗意性的韵味,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6、简要评析《青春之歌》的主题意蕴 

《青春之歌》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小说”。

林道静所走的道路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典型地概括了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题材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小说还涉及到女性命运的主题。

林道静的爱情、婚姻遭遇,隐含着复杂的女性问题。

但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被主要当作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的。

7、柳青小说《创业史》的主题意蕴 

《创业史》(第一部)描写的是合作化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从成立互助组到组建初级合作社的阶段。

故事发生地是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山村,主人公是一个叫梁生宝的退伍军人,中心故事时梁生宝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克服重重困难,在与各种势力的斗争中走合作化之路。

小说所写的虽然只是蛤蟆滩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但其主旨却在思考整个时代,思考整个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问题。

作品有意识地将故事置于时代风云的宏大背景之中,从而形成了作品一个非常显著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视野宏阔,高屋建瓴,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

在合作化问题之外,小说还对农村青年的人生道路问题进行了真诚恳切的思考。

三、论述题

1、杨沫小说《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及其意义分析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小说”。

林道静是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伴随着她在家庭、爱情、婚姻方面的遭遇,表现了她比较丰富的内心世界。

林道静走向革命的思想嬗变过程,也基本符合生活逻辑,小说较为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性格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

她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要求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到谋求全民族的解放,从天真幼稚的少女到坚定成熟的革命者,是她性格发展之必然,也是时代潮流使然。

可以说,这一形象既具有比较丰富的女性气质和个性特征,又体现了一定的阶级转变内涵,是比较丰满而立体的。

2、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分析 

《红旗谱》的故事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地点在冀中平原一个名叫锁井镇的地方,主体线索是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与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的历史进程。

小说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朱老忠这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朱老忠形象既是旧时代起义农民的形象,又是“一个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在他的身上,赋予了燕赵风骨与民族气魄,他从单枪匹马的个人复仇到走上革命道路,从一个“慷慨悲歌之士”发展成为一个金刚钻般坚强的布尔什维克--。

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旧时代中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新起点,这一现象再现了新旧农民革命的转折过程,这是这一形象所具有的主题意义。

朱老忠形象的另一个更具审美价值之处是形象内含的民间文化意味。

朱老忠显然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狭义英雄,他身上的诸多性格,如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重义轻利,一诺千金等,都令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

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说是朱老忠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吸引了读者,不如说是他身上这些传奇品质更吸引读者。

他之所以受到欢迎,正是由于这一形象身上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淀。

他以能为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接受的形象出场,而接通的恰恰是被这一革命历史话语所改写的民间文化传统。

3、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创业史》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品着力塑造的“新农民”形象。

在他身上,普通农民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统一在一起,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平凡、勤劳、朴实、淳厚,生活的严峻磨练培养了他的顽强坚韧和老成持重,也培养了他对苦难兄弟乐于相助的美德。

而作为经过党培养教育的农民干部,他身上的传统基质又升华为新的优秀品质:

胸怀开阔、克己奉公、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不过,从文学真实的角度来看,梁生宝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作品对他的描写存在着过于拔高而脱离现实的缺陷,人物性格和形象内涵也显得单一和干瘪。

小说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是梁三老汉。

小说对他的描写,生活细节很真实,性格特征很充分,他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作为一个老式农民,私有观念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使他因循守旧,对梁生宝走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至反感;

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阶级地位、旧社会艰难的创业经历和新时代给他的美好印象,使他本能地在精神上与党和政府很贴近。

作品通过描写梁三老汉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的影响之深,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这一形象“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优秀的艺术形象。

第11-12讲 

1949-1978年间的戏剧

1、建国之初,剧作家满怀政治豪情对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活发出由衷的赞颂,迅速推出一批反映时代变革和生活变迁的剧作,如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 

曹禺 

的《明朗的天》等。

2、1956-1957年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出现了一股敢于“干预生活”,揭露生活矛盾的剧作潮。

这些剧作在题材和风格上与颂歌型作品明显相异,代表作品有海默 

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 

布谷鸟又叫了 

》,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3、“第四种剧本”是 

黎弘 

在评论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时提出的。

他认为当时话剧舞台上只有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倡导突破这三个既定的框子,忠实“生活独

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4、五十年代中期,伴随着“第四种剧本”剧作潮,话剧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957年,老舍的《茶馆 

》的写作和演出,是“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最高峰。

5、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代表作品如 

田汉 

的《关汉卿》、《文成公主》, 

郭沫若 

的《蔡文姬》、《武则天》等。

6、郭沫若的《 

蔡文姬 

》发表于1959年,剧作以“文姬归汉”为素材,以替曹操 

翻案为创作目的。

7、1958年, 

田汉 

应“世界和平理事会”之约,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活动七百周年,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关汉卿》。

8、老舍创作于1950年的三幕话剧《 

龙须沟 

》通过北京一个大杂院四户人家在新旧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解放后劳动人民命运的巨大变化,这部话剧为老舍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殊荣。

9、为使人物众多的《茶馆》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感,在结构安排上,王利发、 

常四爷 

、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串全剧,而几个次要人物则“父子相承”。

10、老舍的话剧《茶馆》采用了三 

幕结构,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

11、话剧《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晚清“戊戌变法”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

12、话剧《茶馆》以“人物带动故事”,三个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

剧作的结尾,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投无路的 

王利发 

悬梁自尽,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13、老舍的剧作《 

茶馆 

》,时间跨度自戊戌变法至抗战胜利长达半个世纪,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14、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剧作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京 

裕泰 

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15、 

老舍 

的话剧《茶馆》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

1、“第四种剧本”

1956-1957年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揭露生活矛盾的剧作,代表作品如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等,这些剧作在题材和风格上与同时期的颂歌型作品有明显不同,被冠以“第四种剧本”。

这一术语是黎弘在评论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时提出的,他认为当时话剧舞台上只有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子”,而《布》剧突破了这三个既定的框子,是忠实于“生活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2、《茶馆》

《茶馆》是50年代末一部著名话剧,作者老舍,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深刻表现了埋葬旧时代的主题。

1、郭沫若剧作《蔡文姬》对曹操形象的塑造

《蔡文姬》发表于1959年,剧作以“文姬归汉”为素材,以替曹操翻案为创作目的。

剧本共五幕,描写曹操平定中原后,广罗人才,力修文治的故事。

剧作前三幕,曹操没有出场,通过剧中人物董祀、周近之口间接描写曹操“爱兵如命,视民如伤”“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使民族和睦相处,是一个功德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

后两幕把曹操推到前台,直接描写,通过赞赏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举贤良,远谗佞,做主婚人以及家庭生活等情节,表现他的文学家修养,执法如山、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胸怀和克勤克俭、体恤下情的长者风范。

2、郭沫若剧作《蔡文姬》的剧诗风格

既定的框子,是忠实于“生活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2、《茶馆》 

《茶馆》是50年代末一部著名话剧,作者老舍,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三、简答题 

1、郭沫若《蔡文姬》对曹操形象的塑造 

①从剧本内容看:

在充分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作者以“蔡文姬就是我”为创作基点,发挥文学想像力,将蔡文姬独特的人生经历,安排在尖锐的矛盾漩涡中,剧情跌宕起伏,把这位才华盖世古代女诗人的命运写得楚楚动人,充满诗意。

②从人物设置看:

不仅蔡文姬是一位诗人,剧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曹操也是一个诗人和文学家,剧中穿插的有关论说诗文的场景,也强化了该剧的“剧诗”色彩。

当然,最为典型的还是剧作家根据时代需要对曹操的“反案”,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胆识,使全剧更具浪漫主义特征。

③从剧本的文字风格看:

剧中的人物对话,大多是诗一般的抒情语言,尤其是在揭示人物内心矛盾时,更用大段的抒情诗般的内心独白。

缠绵哀怨的《胡笳十八怕》贯串全剧,增添了作品浓厚的诗意。

最后的一幕那首《重睹芳华》更是把全剧的抒情气氛推向了高潮。

3、田汉剧作《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形象

剧作的情节以关汉卿写作《窦娥冤》前后的故事为中心,虚构了关汉卿反抗权贵压迫,不惜牺牲生命“为民请命”的戏剧故事,着力刻画戏剧主人公与恶势力势不两立,恰如“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的性格特征。

剧作将关汉卿作为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象征型人物来塑造。

正如陈思和所指出,田汉塑造的“关汉卿”这个人物,应视为身为剧作家、作家乃至知识分子的田汉的“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描绘、自我认定”,寄托了老左翼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一种“自我形象”、“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

这个形象显然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太一致,可以说是公开文学中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的最后表露。

四、论述题

1、老舍剧作《茶馆》的结构艺术

①结构安排:

《茶馆》表现了老舍大胆、独特的探索和创新,与传统话剧不同,这个戏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但人物众多,细节极为丰富,因此有人称它为“图卷式的作品”。

由矛盾的接触点与生活的横断面结合,形成了蛛网般的结构。

三幕戏就像三组风俗画,按照社会发展时序,选取一重大事变发生后的短暂时期,一幕反映一个时代,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②表现角度:

作家选取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角度,就是裕泰茶馆,三幕戏都在这里展开。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联系着广泛的社会生活,从茶馆的变迁和茶馆里出现的人物和事件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③以人物带动故事:

为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茶馆》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感,在人物安排上,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串全剧,而几个次要人物则“父子相承”,使三个独立的横断面浑然一体。

同时,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但又都与时代发生关系,扩大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④亦悲亦喜的内在感情基调:

全剧内在感情基调统一,在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

在悲凉和绝望之中,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

第13-14讲 

1978-1989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填空题

1、第 

四 

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0年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启。

2、所谓“两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取代了十七年时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是新时期文艺拨乱反正的纲领性口号。

3

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品如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4、以 

1985 

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在创作成果上昭示了发生于这一年的两个重要的文学潮流。

一是所谓文学的“寻根”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

另一是“现代派 

”的文学潮流。

5、80年代中期被指认为“现代派”文学的,有刘索拉 

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残雪、陈村、韩少功的一些小说。

6、“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 

茹志娟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 

、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7、随着“反思文学”的深入出现了新的变化,很多作家不久就开始转到对“人”本身,对

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问题的思考。

代表作品如 

张弦 

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路遥 

的《人生》,以及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8、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成为描述一种突出文学现象的概念。

在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的价值上,梁晓声 

的创作是有代表性的,其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等小说。

9、长篇小说《金牧场》的作者是张承志 

,他的小说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10、张承志除了《金牧场》、《北方的河》、《黑骏马》等小说外,另有散文集 

《荒芜英雄路》 

、《清洁的精神》。

11、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的散文 

《我与地坛》 

鼓励了无数的人。

12、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作者是史铁生 

13、1979年,蒋子龙的中篇小说 

《乔厂长上任记》 

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

14、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有:

高晓声 

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 

张一弓 

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等。

15、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