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416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9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67章Word文档格式.docx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工业化早期人口出生率上升,从19世纪后半期,出生率逐渐下降。

主要原因①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

②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③经济因素;

④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进入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的有效性,妇女晋升机会增多,以及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从15世纪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开始加速;

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快。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分化:

在1750年~1940年间,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直到1920年后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P.78图4-3)。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美国学者Desmond“世界人口增长图”(书P.78)

●1999年10月12日为联合国确定的“60亿人口日”。

回顾60亿人口发展的整个历程,表明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在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发展到第一个10亿经历了近100万年。

●从19世纪初--1930年的100多年时间里,世界人口达到第二个10亿。

●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口开始加速增长,到1960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

而从1960—1975年,世界人口又发展到40亿。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增长率逐渐降低,但人口数量仍处于高增长状态,1987年达到50亿;

而从1987--1999年,世界人口仅用了13年就突破了60亿。

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下去。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转变:

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的过程及其结果。

人口转变模式研究的目的:

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一)人口转变理论

1.法国人口学家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模式”,以及寇尔的“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书P.79-80)

兰迪(A.Landy)在1934的著作《人口革命》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他总结法国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三个序列”(见下图)。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奠定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基础。

1944年诺特斯坦(F.W.Notestein)发展了兰迪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

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由此得出下面的“三个序列模式”。

三个序列模式:

第一序列(原始阶段):

极高的出生与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第二序列(中间过渡阶段):

高出生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高增长阶段: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第三序列过渡增长阶段:

出生率与死亡率降低,人口持续增长

低增长阶段:

出生率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诺特斯坦的学生寇尔(A.Coale)进一步深化了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新命名,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书P.80表4-1)。

由下表可见,寇尔德出生率和死亡率并非始终由高到低,而是有所波动,由此导致的人口增长呈现一个抛物线的形状。

表6-2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

原始静止

时期

前现代

转变

现代

现代静止

出生率(‰)

50.0

43.7

45.7

20.4

12.9

死亡率(‰)

33.7

15.7

10.4

自然增长率(‰)

0.0

10.0

30.0

2.英国学者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书P.80)

①高位静止(HS=HighStationary)阶段:

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阶段。

(大致包括中世纪以前的漫长时期,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②早期扩张(EE=EarlyExpanding)阶段:

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快。

(发生在西欧各国产业革命之后,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变动不大,使人口加速增长)

③后期扩张(LE=LateExpanding)阶段:

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

(社会的发展使死亡率继续下降,而出生率的下降与上一阶段死亡率下降相比经历了50年的停滞)

④低位静止(LS=LowStationary)阶段:

死亡率与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

(发生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⑤减退(D=Diminishing)阶段:

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目前仅在少数发达国家出现)

(二)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代表大部分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最早实行并完成工业化,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日本模式——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

日本产业革命起步较晚。

在整个19世纪基本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战前夕属于早期扩张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是后期扩张阶段,80年代以来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1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日本模式的特点,是人口转变发生在经济“起飞”之前,主要是由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几十年内即完成西北欧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

3.印度模式——代表发展中国家

印度以1920年为界,之前属于高位静止阶段,之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自然增长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直至90年代仍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目前印度的人口已逼近12亿,预计10年之内就可能超过中国。

印度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人为控制生育较弱。

4.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属于高位静止的原始型。

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可分为6个阶段:

(1)加速增长阶段(1950~1959),死亡率由较高持续下降至很低水平(10‰左右)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上(30‰以上),人口增长加速。

(2)负增长阶段(1959~1961),出生率(1961年为18.02‰左右)猛跌,死亡率则猛升到(1960年为25.43‰左右),人口出现负增长状态。

(3)高速增长状态(1961~1971),出生率始终高于30‰,死亡率则下降到7-8‰左右,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状态。

(4)减速增长阶段(1971~1980),死亡率维持低水平状态,出生率开始下降(1979年下降到20‰以下),人口出现减速增长状态。

(5)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2),死亡率维持低水平,出生率出现2次波动(第一次顶峰在1982,第2次在1987年),人口增长出现波动状态。

(6)持续增长阶段(1992以来)死亡率维持低水平,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人口保持持续增长状态。

以上第一至第三阶段大体属于早期扩张阶段,第六阶段则进入后期扩张阶段。

预计202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我国人口模式的特点是: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

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三、人口与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

②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自然环境;

③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类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上,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状况及其开发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规模和分布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除自然地理环境外,社会地理环境也对人口增长的产生重要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文化及政策等方面。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两重性——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马克思)。

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是整个人口中的主要部分,所以人口是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和要素,人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主体。

  作为消费者,生产领域的再生产流动过程最终是满足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以此为起点又推动下一次的再生产过程。

因此,人口是实际上是再生产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1.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经济适度人口:

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

适度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

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

2.研究适度人口的意义

(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解剖该区域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专业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来讲,及时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使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算术密度(粗密度)

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

营养密度(生理密度,供养密度)

比较密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总体分布极不平衡

(1)水陆分布不平衡

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而陆地上大部分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沙漠、高山、热带丛林等),至今无人居住。

(2)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于北纬20°

~60°

之间的区域。

(3)沿海与内地分布不平衡

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范围的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但却集中分布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4)高原与平原人口分布不平衡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80%的世界人口;

而海拔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占陆地面积的43%,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

2.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极不平衡

(1)在各大洲之间人口分布不平衡。

(P.85表)

以亚洲人口最多,其次是欧洲;

而面积广大的南极洲没有定居居民。

(2)在各大洲(或国家和地区)内部人口分布也不平衡。

3.世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趋向性

(1)中低纬指向

(2)近海岸指向

(3)平原指向

4.人类大陆图——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

著名学者邦奇(W.Bunge)等人利用“人类大陆图”来直观地反映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

(书P.86图)

世界人口集中在四个人类大陆:

(1)东亚和东南亚;

(2)南亚;

(3)欧洲;

(4)北美洲东部。

这4个人类大陆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

(三)中国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不均衡

最显著特点:

东南密集,西北稀疏

胡焕庸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瑷珲—腾冲”人口分布线,在此线之东南,全国43%的土地,养活全国94%的人口;

而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57%的土地上,只有全国6%的人口。

2.人口明显集中于沿海地区,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

一般而言,过于寒冷、干燥或湿热的地区不适于人类居住,而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则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20º

~60º

的中低纬地区。

(2)地形: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而山地和高原则比较寒冷、风速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开发困难,因此,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而山区和高原人口较为稀疏。

(3)土壤:

一般来说,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是冲积土、黑钙土和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丘陵地区,因此这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而盐碱土、沼泽土、灰化土和红壤对农业发展不利,也影响到这些土壤分布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

(4)水体:

水除了作为水源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外,还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而且水体还会影响气候,使海岸地区形成比较适宜的海洋性气候,因此海岸地区和一些大河流域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

(5)矿产资源:

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一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出现,都成为改变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在史前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靠采集和渔猎为生,人口分布特点是极端分散、稀疏和流动性。

♦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口密度也随之增大;

虽然人口分布开始出现城乡差别,但绝大多数仍散布在农村地区。

♦到了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水平成为决定区域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农业发达地区人口比较稠密,其他地方则比较稀疏,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大工业、商业和金融服务业在城市集中,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农村人口大为减少,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到19世纪末,一些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二战后,全球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步伐加快,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2)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方式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人口比较稠密。

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例如农业经营方式)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状况。

(3)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促进交通沿线人口不断聚集。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快速道路的大量修建,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由过去的高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地区逐渐向市域周边地区扩散,这在西方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4)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而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比较稀疏。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很大,有时在短时间内便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二、人口移动

(一)概述

1.概念和分类

人口移动(PopulationMovement)即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分为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一般是指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人口迁移(PopulationMigration)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内迁移移民

范围国际迁移外籍工人

永久性迁移国际难民

时间定期迁移国际人才流动

人口迁移季节性迁移

暂时性迁移

有组织移民

组织性自发移民民族大迁移

集团迁移游牧性迁移

迁移数量个人迁移殖民性迁移

2.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早在人类诞生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人们为了生存需要经常移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定居农业开始出现,人类由早期居住的热带地区逐步向温带、寒温带森林地区迁移。

♦人类进入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以后,因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原因,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迁移、十字军东征、欧洲各民族的大迁移等,但由于交通运输不发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规模不大。

♦在我国古代,由于战乱等原因,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迁移,经济重心也随之南迁。

在元代曾因蒙古帝国的兴起而出现大规模的西迁。

♦到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大陆的发现、产业革命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国际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大批移民从欧洲向美洲、澳洲等新大陆迁移,非洲人被欧洲殖民者当作奴隶贩卖到美洲,在亚洲,印度人主要迁往东非和东南亚,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北美洲。

在这一时期,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迁往城市。

以上各个方面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我国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还有中原河南一带人“走西口”,迁移到新疆、甘肃等地。

♦二战以后,国际人口移动以穷国向富国迁移为主,并且外籍工人的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国内人口移动则以城乡之间的人口移动为主,主要是从相对落后地区流向较为发达的地区,或者从历史悠久的经济地带迁移到新崛起的经济地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规模日益扩大,一般是从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移向比较发达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二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①欧洲人到美洲、非洲、澳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非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①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1.拉文斯坦的7条迁移法则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tein,1834-1913)提出7条迁移法则,即:

(1)大部分的移民是短距离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迁移倾向。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与作者所处时代有关)。

(5)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

迁移的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斯托福的“干预机会”理论

斯托福(S.A.Stouffer)在1940年提出“干预机会”理论,认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

3.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李(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李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与“拉力”两方面。

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

后者则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李(E.S.Lee)于1966年指出,国内迁移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及国内人们自身的差异有关。

就迁移规模而言:

(1)特定地域内的迁移规模因包括该地域的区域的多样性程度而不同。

(2)迁移规模因人口密度而变化。

(3)迁移规模与克服干预障碍的难度有关。

(4)迁移规模因经济波动而变化。

(5)除非严格阻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的规模与速度趋于上升。

(6)迁移的规模和速度随一国或一地的进步程度而变化。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

这类因素以区位吸引力的形式而存在,这种吸引力的产生可能源于环境或个人价值观的变化。

因此,解释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A.因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刺激因素

B.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具体原因主要有:

(1)经济原因:

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主要因素)

(2)政治因素。

(3)战争因素。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

(5)生态环境的变化因素。

本章思考题(见教材P.115)

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