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223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9章Word文件下载.docx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因此产生了坚固的城墙、庞大的城池,如秦的咸阳、赵的邯郸、魏的大梁(开封)、楚的郢都(湖北江陵)等。

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为内、外城。

城内街道呈棋盘式分布。

明清两代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一些专业化城市,如景德镇(瓷器),南京、苏州(丝织品),松江、福州(棉纺织)、东莞(制糖)。

全国商业城市出现闻名的四大镇:

景德镇、佛山镇、夏口镇(汉口)、朱仙镇(开封)。

当时城市的分布主要是沿运河(如扬州、苏州、杭州),沿长江(如重庆、武汉、南京),沿海(如广州、福州、宁波)比较集中。

鸦片战争后,我国城市发展出现新变化:

首先是不平等条约迫使我国开放许多沿海、沿江与沿边城市,由此发展的城市有上海、青岛、哈尔滨、大连、天津和汉口;

其次铁路的兴建使沿铁路线的城市得到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但同时却使一些沿运河城市如淮阴、通县等衰落;

第三是工矿业城市出现,工业城市有上海、天津、沈阳、青岛、大连等,矿业城市如唐山、萍乡、鞍山、抚顺等。

这一时期城市分布偏于沿海地区。

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0)。

1949年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分别从1951年的157个和1896个增加到1960年的197个(城市数)和1961年的4429个(建制镇数);

城市化水平从11.8%上升到19.7%。

第二阶段是1961年~1977年。

这段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城市数不但未增加,反而从1961年的206个下降到1977年的191个;

建制镇则从1961年的4429个下降到1973年的2914个;

城市化水平从19.3%下降到17.2%。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1998年,进入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城市数和建制镇由1978年的194个和2850个增加到1998年的668个和28800个。

到199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上升到30.45%。

上述我国近40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具有五个特点:

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⑵各阶段城市人口增长存在明显差异;

⑶我国城市化道路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

⑷内地与边疆城市有所发展;

(60s中期~70s重点发展“三线地区”)

⑸沿海地区与边境口岸城市随对外开放而获得新的发展。

(三)村落的发展

1.原始的居住地——穴居、巢状树居,流动散居;

2.古代村落——定居生活,建立了永久性、半永久性的房屋。

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聚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而村落仍以农牧渔业为主。

为满足城市需要,在郊外形成了农业专门化村落,以生产食品(蔬菜、水果、乳制品等)、工业原料(棉花、麻类、生丝、橡胶、皮革等)供应城市。

有些工业国甚至在海外建立大量种植园,形成特殊类型的农村聚落。

4.现代村落的发展

现代社会,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乡差别在不断缩小。

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地理学

一、城市地理学概述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从人类居处的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聚落。

因此,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

由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职能、内部结构与乡村聚落不同,而且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地理学在内容上,其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

二、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没有形成被各学科广泛接受的概念。

许多学科从其起源、景观、形态、功能、空间等某一方面来定义城市。

从地理学角度看: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二)城镇标准

1、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设定

(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数量人口作为城镇的标准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2、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市镇——城市、城镇

我国居民点

乡村——集镇、村庄

(1)城市设置标准

①聚集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镇;

②聚集人口不足10万,但满足一定条件的城镇。

(2)建制镇设置标准

①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

②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超过2000人,或乡政府所在地上述两项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

③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参照第二条适当放宽标准;

④重要工矿经贸旅游地区,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合计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立建制镇。

(三)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

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

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根据城市化这几方面的含义,可将城市化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形式(外延)城市化和功能(内涵)城市化。

形式(外延)城市化:

是人口与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集中、非农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城市规模的扩大。

功能(内涵)城市化:

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也是城市特征强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进程首先从形式城市化开始,人口与经济活动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城市本身的自我优化过程与城市特征的传播过程,即功能城市化过程。

(四)城市化类型

1、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是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各种政府机构、企业、公司总部不断向城市核心区聚集,带来人口和产业向心聚集的城市发展格局。

离心型城市化分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

Ø

外延型城市化是城市的建筑区渐次连续向外推进和延伸,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展。

飞地型城市化是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出现了在空间上与中心城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区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方式。

如卫星城。

2、自力型和它力型城市化

自力型城市化:

由于城市内部人口增长、规模膨胀造成的城市化。

它力型城市化:

指郊区或乡村土地利用性质因城市扩展至此而发生变化,迅速建起城市性设施的城市化。

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

城市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直接衍生创造市区的过程。

职能型城市化:

城市职能在地域空间发展扩散,不从外观直接创造市区,而是从职能上间接向城市过渡。

4、突发型和渐进型城市化

突发型城市化:

城市在一定历史时期因外部力量的刺激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渐进型城市化:

城市在其历史发展中受力较均匀,扩展具有渐进、持久、稳定的特点。

(五)城市化发展阶段

根据全球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动力因素和发展特征,可将全球城市化分为四个阶段:

1、内部城市化阶段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城心是指城市中商业服务区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

这里集中了城市的精华,是城市本身的增长极。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

在西方国家许多大城市的城心地区,建筑向高层空间和地下空间拓展,改变了传统的城市景观。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这一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极为稳定,地域变动幅度较小、速度和缓,是传递城市各种“流”的过渡地带。

中间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动态性特点,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变动使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城市中心。

该地区城市化的形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

2、外围市区城市化

外围市区也称为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生长最明显、最迅速的地区。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外围市区处于交通线附近对外联系便利的地区大多成为城市的增长点。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随着城市工业外迁、以及一些新建项目布局在外围市区,相应带来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导致人口相对集中,使城市规模扩大。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兴建,并不断向外围扩展。

随着住宅的扩散,还会带动城市其他服务部门的转移,由此城市不断向外拓展。

上述内部市区城市化阶段与外围市区城市化阶段合称为“中心城市化阶段”。

其特征:

城市核心区成为人口、建筑、经济高密度地域,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特点,城市功能分区体系逐渐形成;

在形态上城市呈摊大饼状由市中心向四周蔓延。

其后果:

中心城市化发展到后期,往往带来城市核心区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交通堵塞、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由集聚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

3、郊区城市化阶段

发生在工业化后期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广大郊区成为受城市影响最为密切的地区。

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退,大城市的规模仍在扩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扩展方式转为低密度蔓延。

(1)郊区城市化产生原因:

城市核心区过于密集的生产要素、人口、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

城市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善。

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和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只能向外围转移。

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

(2)郊区城市化的结果:

①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

②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

③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也被迫迁往郊区。

④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

(3)郊区城市化的特点:

①土地利用集约化。

城市对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促使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日本山鹿诚次):

a.作物的商品化;

b.劳动的商品化;

c.土地的商品化。

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节约型、创新性和高度竞争性使部分相对落后的产业向外围扩散,郊区最先受到城市经济转换和向外扩散的影响。

1950s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首先是工业,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向郊区转移,郊区的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

③城市网络化。

城市工业、第三产业、住宅不断向郊区扩展、各种交通、通讯设施不断向外围延伸,使地区城市结构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4、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人们对逆城市化的原因尚未有统一认识。

(六)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必要前提;

(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而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向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的时代结束,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减轻。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一方面,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工业仍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另一方面,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实现,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

⑴生产性服务方面。

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现代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众多跨国公司的管理部门与生产过程分离,从而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出现全球性金融网络和服务网络,由此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⑵生活性服务方面。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产业的特点是需要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不能像工厂那样大规模向郊区转移。

而且第三产业门类众多,且需要手工操作的比例较高,只有城市才能提供所需的大量不同性质的劳动力。

因此,第三产业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部门,而且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就业比例越高。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

人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根据1981年美国人口咨询局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NP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P.209)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而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碍城市化进程。

(七)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⑴城市化进程加快

进入20世纪、特别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

实际上,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的。

发达国家到1980年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其对世界城市化速度的推进作用已经不明显。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⑵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1800年世界上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仅有伦敦一个,到2003年已达到418座。

从1900年到1980年,世界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等于总人口增长速度的三倍,等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1.5倍。

随着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大城市之间出现新的城镇,城市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在世界一些地区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世界六大城市带

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Gottmann)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按照简•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其分布情况如下: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波士华城市带)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

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

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

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海道城市群)

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

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

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

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4、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

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

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5、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

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

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

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镇江、南通、杭州、湖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

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

⑶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一般城市化水平都在70%以上,农村地区也在初步城市化,城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已无明显差异,因此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逐步放缓或趋于稳定;

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区域差异较大,在总体上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

⑷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1960s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即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增加速度超过大城市,出现人口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乡村扩散的新现象。

“逆城市化”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2.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⑴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按步骤逐渐发展,且速度在加快。

按照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达到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

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我国自1970s末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现,为此,我国一方面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方面放松对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使得乡村城市化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些都推进了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

⑶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很快。

目前已拥有一批巨星城市和超大城市,还出现了数个城市群,同时众多的小城镇也遍布全国各地,从而形成一个规模等级结构合理、布局集中分散有致、职能分工合作的国家城市体系。

⑷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我国除几个直辖市和港澳地区台以外,我国东北、东南沿海省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而从西南向中部地区延伸的省份城市化水平较低。

三、城市职能结构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该概念强调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职能分类是根据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和指标体系,对城市进行分门划类。

如一般定性的分类,将城市分为:

矿业(大庆)、工业(鞍山)、商业(纽约)、水产(营口)、林业(伊春)、交通(郑州)、政治(北京)、宗教(拉萨)、军事、住宅(顺德北窖镇碧桂园)、文化学术(筑波、剑桥)、旅游(桂林)、疗养城市(北戴河)。

四、城市规模结构

1、城市体系的概念

城市体系是指各种不同性质、规模的大中小城市所组成的,具有地域和技术经济联系的城市等级系统.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等级规模法则(Rank-SizeRule)

最早是1913年奥尔巴哈(F.Auerbach)根据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分析,发现地域城市人口规模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城市的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

用公式可表示为:

PiRi=K

式中:

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K是常数。

1949年济普夫(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即:

P1

Pr=————

r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

r是城市的位序。

这样,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的1/2,第三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的1/3,以此类推。

济普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1

Pi=————或Pi=P1×

Ri-q

Riq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济普夫模式是q=1时的特例。

(2)首位城市法则(LawofthePrimateCity)

这是杰佛逊(M.Jefferson)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他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要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而且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