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4921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综合试Word文件下载.docx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13、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单项选择题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

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4、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_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点的错误在于(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14、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2、ABCD3、CD4、ABCD5、ABCD6、ACD7、AD&

AB9、ABC10、AB11、CD12、AB13、BC14、AB15、ACD16、ACD17、

CD18、BD

三、辨析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

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

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

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

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

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

动。

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钥匙”。

5、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

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

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不反映经济基

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

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

定力量。

8、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

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

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

极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

但是这毕竟是

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

atoolmaking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

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

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

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

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

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

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

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

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

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

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

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

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

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

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

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

才会产生出

来。

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

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

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

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摘自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

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至从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

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

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

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

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

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

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

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

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突出

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

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

“舍英雄几无历史”。

[材料2]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

《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⑵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⑶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

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

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

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

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

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

《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

马克思: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

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

的理论和实践》)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

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

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

它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

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

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一方面,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

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4、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

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

[材料1]爱因斯坦认为: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

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

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

二者的共同特征

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

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

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

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

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