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4641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

④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角边”或“AAS”)

⑤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或“HL”)

(3)证明三角形全等: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

(4)经常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三角形的边或角相等;

(5)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

(用“SSS”解释)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角的平分线的作法:

课本第19页;

(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证明一个几何中的命题,一般步骤:

①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

②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③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4)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释)

(5)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为内心;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就称这个图形是轴

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也称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

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沿对称轴折叠后这个图形的两部分

能完全重合;

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指的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两个图形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

重合;

(4)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联系:

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关于

这条轴对称;

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5)垂直平分线: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6)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7)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8)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9)垂直平分线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0)逆定理: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1)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

书P35

12.2作轴对称图形

(1)作轴对称图形:

分别作出原图形中某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

形的轴对称图形;

(注意取特殊点)

(2)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y);

12.3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三线合一所在直线是其对称轴;

(只有1条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角对等边)

(4)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60〬

②等边三角形的每条边都存在三线合一;

(6)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所在直线;

(有3条对称轴)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实数

13.1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

若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x²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2)规定: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3)许多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指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

不循环的小数)

(4)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即:

如果x²

=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用符号表示,读作:

正负根号a)

(5)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

(乘方与开平方是互为逆运算)

(6)归纳:

①正数有2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②0的平方根是0;

③负数没有平方根;

(因为任何一个数的平方均不会是负数)

(7)符号只有当a≥0时有意义,a<

0时无意义;

(8)规律:

(9)性质:

②(a≥0)

13.2立方根

(1)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若x³

=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用符号表示,读作“三次根号a”)

(2)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

(立方和开立方是互为逆运算)

(3)归纳:

①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

②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0的立方根是0;

(4)规律:

(5)性质:

13.3实数

(1)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

(2)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3)实数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正实数正无理数

实数实数0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实数负有理数

负无理数

(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都是一一对应的;

(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反过来,数轴

上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6)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实数;

(7)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对实数同样适用;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变量与函数

(1)变量:

数值发生变化的量;

(2)常量:

数值是始终不变的量(常数也是常量);

(3)函数: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

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4)函数值:

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5)函数的图像: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

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像;

(6)满足函数的点对在该函数图像上,在函数图像上的点满足该函数解析式;

(7)描点法画图像:

①列表;

(分析自变量取值范围,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②描点;

(建立直角坐标系时,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中的点)

③连线;

(用平滑的曲线按照横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

14.2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

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

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

②当k<

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

经过原点和点(1,k);

(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

一些直线;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

(当b>

0,

向上平移;

当b<

0,向下平移)

②当k>

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

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即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b>

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

0时,直线y=kx+b与y轴负半轴有交点为(0,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

已知两点;

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

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

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

(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

从“数”的角度看,解方

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从“形”的角度看,解

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正整数)

即: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

(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幂相乘;

(4)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

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

的积相加;

15.2乘法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完全平方公式:

即: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

(3)添括号:

①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②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15.3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

(a‡0,m,n都是正整数,并且m>

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3)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

母,则把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商相加;

15.4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因式分解;

(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

因式);

(2)公因式:

多项式的各项都有的一个公共因式;

(3)因式分解的方法:

提公因式法:

关键在于找出最大公因式

平方差公式:

-b²

=(a+b)(a-b)

因式分解:

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

(a+b)²

=a²

+2ab+b²

(a-b)²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