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694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七八章文档格式.docx

e、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f、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二、教师工作的特点

1、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而且常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一个教师对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对自己的经验也要不断审视和创新。

2、复杂性:

教师劳动既要消耗体力,更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学生不仅接受学校的影响,还同时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可塑性极大,易于变化。

所以,要培养他们成才成人是件复杂的工作。

3、艰苦性:

当教师辛苦,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这是人所共知的。

他的劳动量是不能简单地用上课的时间多少来衡量的,他们的大量劳动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下。

课下教师不仅要备课和学习,还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里,班级规模一般都较大,这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4、长期性:

人掌握一门知识、方法,形成一种品德,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它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巩固,通过长时间的消化和积累才能完成,这决定了教师教育活动的反复性、长期性。

教师不仅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直接教育活动,就是学生离开了学校,有的也仍然受教师影响。

教师教育学生应着眼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其获得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5、示范性:

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更是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心理特点决定的。

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往往以教师为揩模,甚至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

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始终牢记“为人师表”四个大字。

三、教师的职业素质(论述、简答)

(一)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生学习

(二)专业素质

1、教育理念——对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如“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等。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教育研究能力、反思能力

4、专业发展意识——自我发展的方向、如何发展等。

(三)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质——应付繁重的工作。

健康的心理——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性格、态度、意志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第二节学生(学习者)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是特指学校中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与发展为己任的人。

学生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中老年。

这里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而言。

学生的其本质特点如下: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3、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学生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

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如受教育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学生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3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履行下列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是施加教育影响的感情基础,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能消除各种人际隔阂和矛盾,形成人际凝聚力。

•有助于师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爱生尊师

(二)教育民主——人格平等

•(三)教学相长

提问:

你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四,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

•A热爱尊重学生

•B讲求民主平等的作用。

•C善于进行“心理移位”

•D保持适当距离

课上无师生距离半点,课下有友谊深情一片

第九章课程

一、课程的概述

1.课程: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广义的概念:

课程——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

2、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主要指间接经验课程)

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2、活动课程(直接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立足于儿童的经验并为改造儿童的经验儿设计的课程。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显性课程是有意识有计划的。

2、隐性课程,也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教育环境被称为“非正式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校风、校纪等),它们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 

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

把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它是国家根据课程标准统一制定的课程,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绝对数量的比重。

目前,在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中,国家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占有88%-90%,即使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国家课程的比例也占到80%一84%,由此可见,国家课程仍然在我国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地方课程

它是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和管理的课程。

地方课程开发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强调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校本课程

它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也包括学校自行设计的新课程。

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教育学属分科、学科、显性、国家课程)

二、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课程的设置、内容等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生因素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影响着课程的内容选择

与组织编排。

三、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论是根据对学科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赫尔巴特认为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

认为人的兴趣主要有六个方面,由此开设六类课程。

经验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思辨兴趣(数学、逻辑学、文法学),审美兴趣(文学、绘画、音乐),同情兴趣(语言课程),社会兴趣(公民、历史、政治、法律),宗教兴趣(神学课程)

(二)人文主义课程论

⏹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1、卢梭、《爱弥尔》,“发现儿童”是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

(1)课程教学思想核心在于创造性发展儿童内部的“自然力”,即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阶段,又要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

(2)重视“直接经验”,认为“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3)把儿童的发展放在首位。

⏹2、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1)杜威认为课程最大的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

(2)教学过程应成为解决问题、思维训练的过程。

⏹(3)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活动中展开课程。

⏹(4)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1、在中国古代,以道德教化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以《四书》、《五经》为千年不变的教材。

⏹2、西方,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思想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有反映。

柏拉图把《理想国》的人分成三种等级,即受理性支配的哲学家,受意志支配的的武士,受情绪驱动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为了让这三种人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就要对他们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

这为形成后来支配欧洲的“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3、近代,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在《教育漫话》专门论述绅士教育问题,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魄、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还要健壮身体,学习的课程不必注重古典,要扩大实用知识。

四、课程目标、形式、实施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特点: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

设计步骤:

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达

(二)课程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1、课程计划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1)定义:

是指国家根据教育方针、目的指定和颁布的关于学校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工作具体安排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P155)

⏹①前言

⏹②培养目标

⏹③课程设置/科目设置:

根据总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确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和活动课等。

⏹④考核办法

⏹⑤课程管理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结果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一般分5个部分: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教材

(一)教材的概述

1.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和工具。

2.教材一般由目录、课文、作业、注释和附录部分组成。

3.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材是载体;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vs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的原因?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教师应该怎么做?

一、新课改的原因及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

(2)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课程自身因素——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现有课程存在的弊端:

1、全国实行统一的教材与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不适应。

2、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以升学为目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偏深,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3、课程内容比较划一。

4、有些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实践经验。

5、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

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目标

总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p167)

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二:

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学科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五: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评价方式——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目标六: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目标之六:

课程管理

改变过于集中——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观念上---国家、地方、学校、师生共建课程

管理上---课程形态的选择(综合或分科)

---从课时固定制→课时比例制

---教材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时空上---16-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

(五)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1、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终身教育观

新的教学目的观

新的学习观

新型师生观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授者促进者

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

封闭型教育者开放型教育者

3、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互动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

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互动时采用提问方式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1)提问是要注意问题的质和量.

2)尽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

3)提问之后,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4)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仔细听,并且注视学生

5)让学生说完,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

6)在学生回答后,尽量不作消极的批评.

7)尽量先由其他学生互相答问和批评.

8)适时中断偏离主题的回答以引回主题,并且提供暗示,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和问题焦点.

9)鼓励想发言却又不敢举手的学生发问或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