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739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论翼竖版Word格式.docx

伤寒、杂病。

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

治伤寒者,但拘伤寒,不究其中有杂病之理。

治杂病者,以《伤寒论》为无关于杂病,而置之不问。

将参赞化育之书,悉归狐疑之域。

愚甚为斯道忧之,于仲景书究心有年,愧未深悉。

然稍见此中微理,敢略陈固陋,名曰《伤寒论翼》。

不兼杂病者,恐人未知原文合论之旨,以杂病为不足观耳。

其当与否,自有能辨之者。

甲寅春慈溪柯琴序。

卷上

全论大法第一

按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两书也。

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

如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吐利,少阴之欲寐,厥阴之消渴、气上撞心等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也。

观五经提纲,皆指内证,惟太阳提纲为寒邪伤表立;

五经提纲皆指热证,惟太阴提纲为寒邪伤里立。

然太阳中暑发热而亦恶寒,太阴伤热亦腹痛而吐利,俱不离太阳主外、太阴主内之定法。

而六经分症,皆兼伤寒、杂病也明矣。

因太阳主表,其提纲为外感立法,故叔和将仲景之合论全属伤寒,不知仲景已自明其书不独为伤寒设。

所以太阳篇中,先将诸病线索,逐条提清,比他经更详也。

其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是伤寒另有提纲矣。

此不特为太阳伤寒之提纲,即六经伤寒总纲,亦不外是。

观仲景独于太阳篇,别其名曰伤寒、曰中风、曰中暑、曰温病、曰湿痹,而他经不复分者,则一隅之举,可以寻其一贯之理也。

其他结胸.脏结、阳结、阴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等症,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纷纭杂沓之中,正可思伤寒杂病合论之旨矣。

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立六经而分司之;

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而合参之。

正以合中见泾渭之清浊,此扼要法也。

叔和不知此旨,谓痉、湿、三种,宜应别论,则中风、温病何得与之合论耶?

以三症为伤寒所致,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则中风非伤寒所致、温病与伤寒不相似者,何不为之另立耶?

霍乱是肝邪为患,阴阳易、瘥后劳复,皆伤筋动血所致,咸当属于厥阴,何得另立篇目?

叔和分太阳三症于前,分厥阴诸症于后,开后人分门类症之端。

岂知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该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

乃叔和以私意紊乱仲景之原集,于劳复后重集可发汗不可发汗诸篇。

如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不知如何名反,岂濡弱微涩等脉有定位乎?

此类姑不悉辨。

其云大法春夏宜发汗,春宜吐,秋宜下。

设未值其时,当汗不汗,当下不下,必待其时耶?

而且利水、清火、温补、和解等法,概不言及,所以今人称仲景只有汗、吐、下三法,实由于此。

夫四时者,众人所同,受病者,因人而异,汗、吐、下者,因病而施也。

立法所以治病,非以治时。

自有此大法之谬,后人因有随时用药之迂。

论麻黄、桂枝汤者,谓宜于冬月严寒,而三时禁用。

论白虎汤者,谓宜于夏,而大禁于秋分后与立夏之前。

夫寒热温凉之逆用,必先

岁气,毋伐天和,为平人饮食调理之常耳。

仲景因症立方,岂随时定剂哉?

当知仲景治法,悉本《内经》。

按岐伯曰∶“调治之方,必别阴阳。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外者外治,内者内治。

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从内之外者,调其内。

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后治其外;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

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

”此大法也。

仲景祖述靡遗,宪章昭著。

本论所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者,是阴阳之别也。

阳病制白虎、承气以存阴,阴病制附子、吴萸以扶阳。

外者用麻、桂以治表,内者用硝、黄以治里。

其于表虚里实,表热里寒,发表和表,攻里救里,病有浅深,治有次第,方有轻重,是以定其中外,各守其乡也。

太阳阳明并病,小发汗,太阳阳明合病,用麻黄汤,是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用栀子豉汤,是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也。

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调胃承气,先调其内也。

表未解而心下痞者,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当先解表,乃可攻痞,是先治其外,后调其内也。

中外不相及,是病在半表半里,大小柴胡汤,治主病也。

此即所谓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用白虎、栀豉、小承气之类。

盛者夺之,则用大承气、陷胸、抵当之类矣。

所云观其脉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则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之谓也。

若分四时以拘法,限三法以治病,遇病之变迁,则束手待毙矣。

且汗、吐、下之法亦出于岐伯。

而利水、清火、调补等法悉具焉。

其曰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在皮者,汗而发之,实者,散而泻之,此汗家三法。

中满者,泻之于内,血实者,宜决之,是下之二法。

高者因而越之谓吐,下者引而竭之谓利小便。

剽悍者,按而收之,是清火法。

气虚宜掣引之,是调补法也。

夫邪在皮毛,犹未伤形,故仲景制麻黄汤,急汗以发表,邪入肌肉,是已伤其形,故制桂枝汤、啜稀热粥以解肌,是渍形以为汗。

若邪正交争,内外皆实,寒热互呈,故制大青龙于麻桂中加石膏以泻火,是散以泻之也。

吐剂有栀豉、瓜蒂,分胸中虚实之相殊;

下剂有大小承气、调胃、抵当,分气血浅深之不同。

利水有猪苓、真武寒热之悬绝,清火有石膏、芩、连轻重之差等。

阳气虚,加人参于附子、吴萸中以引阳;

阴气虚,加人参于白虎、泻心中以引阴。

诸法井然,质之岐伯,纤毫不爽。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愚更有议焉,仲景言“平脉辨症为《伤寒杂病论》”,是脉与症亦未尝两分也。

夫因病而平脉,则平脉即在辨症中。

病有阴阳,脉合阴阳。

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是病之阴阳也,当列全论之首。

浮、大、动、滑、数名阳,沉、涩、弱、弦、微名阴,是脉之阴阳也,此条当为之继。

叔和既云搜采仲景旧论,录其症候诊脉,是知叔和另立脉法,从此搜采耳。

试观太阳篇云∶“脉浮者,病在表。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愈。

”诸条脉法,不入辨脉平脉篇,是叔和搜采未尽,犹遗仲景旧格也。

由此推之,知寸口脉浮为在表,及寸口脉浮而紧、脉浮而数诸条,皆从此等处采出。

脉有阴结、阳结条,未始不在阳明中风、中寒之间;

洒淅恶寒而发热者,未始不在少阳寒热往来之部。

脉阴阳俱紧者,未必非少阴之文;

阴阳相搏条,未必不在伤寒脉结代之际。

设仲景另集脉法,或有上下之分,谅无辨平之别矣。

名平名辨,皆叔和搜采之说,仲景所云各承家技者是也。

世徒云《序例》为叔和之文,而不知仲景之书,皆系叔和改换,独为伤寒立论。

十六卷中,不知遗弃几何,而六经之文夹杂者亦不少,岂犹然仲景旧集哉?

如疑余见之谬,请看序例所引《内经》,莫不增句易字,彼尚敢改岐伯之经,况乎仲景之论耶?

欲识真仲景者,逐条察其笔法,知《考工记》自不合于《周官》,褚先生大不侔于太史矣。

世皆以《金匮要略》为仲景杂病论,则有若之似圣人,惟曾子为不可强乎?

六经正义第二

按仲景自序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其留心诸病可知。

故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所司。

清理脉症之异同,寒热之虚实,使治病者只在六经下手,行汗吐下和解温补等法而无失也。

夫一身之病,俱受六经范围者,犹《周礼》分六官而百职举,司天分六气而万物成耳。

伤寒不过是六经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妄引《内经·

热病论》作序例,以冠仲景之书,而混其六经之症治。

六经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脉辨症,能尽愈诸病之权衡废矣。

夫热病之六经,专主经脉为病,但有表里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

虽因于伤寒,而已变成热病,故竟称热病,而不称伤寒。

要知《内经》热病,即温病之互名,故无恶寒症,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也。

观温病名篇,亦称评热病论,其义可知矣。

夫叔和不于病根上讲求,但于病名上分解,故序例所引《内经》,既背仲景之旨,亦舛岐伯之意也。

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

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故以伤寒杂病合为一书,而总名《伤寒杂病论》。

所以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不为经络所拘,弗为风寒划定也。

然仲景既云撰用《素问》,当于《素问》之六经广求之。

按《皮部论》云∶“皮有分部,脉有经纪。

其生病各异,别其部分,左右上下,阴阳所在,诸经始终。

”此仲景创立六经部位之原。

又曰∶“阳主外,阴主内。

”故仲景以三阳主外,三阴主内。

又曰∶“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

”故仲景又以阳明主内。

少阴亦有反发热者,故仲景又于表剂中用附子,是固其渗也。

又曰∶“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其入于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部注于骨。

”故仲景制麻黄附子汤,治发热脉沉无里症者,是从阳部注经之义也;

制附子汤治身体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者,是从阴内注于骨之义也。

又《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

”故仲景以之主表,而以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为提纲,立言与热病颇同,而立意自别。

阳明为阖,故以之主里,而以胃实为提纲,虽有目痛、鼻干等症,而所主不在是。

少阳为枢,少阴亦为枢,故皆主半表半里症。

少阳为阳枢,归重在半表,故以口苦、目眩为提纲,而不及胸胁痛硬。

少阴为阴枢,其欲寐不寐,欲吐不吐,亦半表半里症,虽有舌干、口燥等症,而不入提纲,归重在半里也。

岂惟阳明主里,三阴皆主里,而阴阳异位,故所主各不同。

阳明主里症之阳,阳道实,故以胃实属阳明。

太阴主里症之阴,阴道虚,故以自利属太阴。

太阴为开,又为阴中之至阴,故主里寒自利。

厥阴为阖,又为阴中之阳,故主里热而气逆。

少阴为阴中之枢,故所主或寒或热之不同,或表或里之无定,与少阳相似也。

请以地理喻,六经犹列国也。

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

心者三阳夹界之地也。

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

此经统领营卫,主一身之表症,犹近边御敌之国也。

内自心胸至胃及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

由心至咽,退场门颊,上耳目,斜至巅,外自胁内属胆,是少阳地面。

此太阳差近阳明,犹京畿矣。

腰以下为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

腹者三阴夹界之地也。

自腹由脾及二肠魄门,为太阴地面。

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为少阴地面。

自腹由肝上膈至心,从胁肋下及于小腹宗筋,为厥阴地面。

此经通行三焦,主一身之里症,犹近京夹辅之国也。

太阴阳明,同居异治,犹周、召分政之义。

四经部位,有内外出入,上下牵引之不同,犹先王分土域民,犬牙相制之理也。

若经络之经,是六经道路,非六经地面矣。

六经之有正邪客邪、合病并病、属脾属胃者,犹寇贼充斥,或在本境,或及邻国,或入京师也。

太阳地面最大,内邻少阴,外邻阳明,故病有相关。

如小便不利,本膀胱病,少阴病而亦小便不利者,是邪及太阳之界也。

腰痛本肾病,太阳病而亦腰痛者,是邪及少阴之界也。

七日不大便,及头痛身热者,是阳明热邪,侵入太阳之界也。

头项强痛兼鼻鸣干呕者,是太阳风邪,侵及阳明之界也。

心胸是阳明地面,而为太阳之通衢。

因太阳主营卫,心胸是营卫之本,营卫环周不休,犹边邑之吏民士卒,会于京畿,往来不绝也。

如喘而胸满者,是太阳外邪入阳明地面而骚扰,故称为太阳阳明合病。

若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气冲咽喉,不得息者,此邪不自太阳来,乃阳明实邪结于胸中,犹盗贼聚于本境而为患也。

心为六经之主,故六经皆有心烦证。

如不头项强痛,则烦不属太阳;

不往来寒热,则烦不属少阳;

不见三阴症,则烦不属三阴矣。

故心愦愦,心怵惕,心中懊,一切虚烦,皆属阳明,以心居阳明之地面也。

阳明犹京师,故心腹皆居其地。

邪在心为虚烦,在腹为实热,以心为阳而属无形,腹为阴而属有形也。

夫人身之病,动关心腹。

阳邪聚于心,阴邪聚于腹。

肝为阴中之阳,故能使阴邪之气撞于心。

阳明主在里之阳,故能使阳邪入聚于腹耳。

更请以兵法喻,兵法之要,在明地形。

必先明六经之路,才知贼寇所从来,知某方是某府来路,某方是某郡去路。

来路是边关,三阳是也;

去路是内境,三阴是也。

六经来路各不同,太阳是大路,少阳是僻路,阳明是直路,太阴近路也,少阴后路也,厥阴斜路也。

客邪多从三阳来,正邪多由三阴起,犹外寇自边关至,盗贼自内地生也。

明六经地形,始得握百病之枢机;

详六经来路,乃得操治病之规则。

如以证论,伤寒大寇也,病从外来;

中风流寇也,病因旁及;

杂病盗贼也,病由中起。

既认为何等之贼,又知为何地所起,发于其境,便御之本境,移祸邻郡,即两路夹攻。

如邪入太阳地面,即汗而散之,犹陈利兵于要害,乘其未定而击之也。

邪之轻者在卫,重者在营,尤重者在胸膈,犹寇之浅者在关外,其深者在关上,尤深者在关内也。

麻黄为关外之师,桂枝、葛根为关上之师,大小青龙为关内之师矣。

凡外寇不靖,内地盗贼必起而应之,因立两解法,故有大小青龙及桂枝、麻黄加减诸方。

如前军无纪,致内乱蜂起,当重内轻外,因有五苓、十枣、陷胸、泻心、抵当等汤也。

邪入少阳地位,宜杂用表里寒热攻补之品,为防御解利之法。

如偏僻小路,利于短兵,不利于矛戟,利于守备,不利于战争也。

邪之轻者入腠理,重者入募原,尤重者入脾胃。

小柴胡腠理之剂也,大柴胡募原之剂也。

小建中、半夏泻心、黄芩、黄连四汤,少阳之脾剂也;

柴胡加芒硝加龙蛎二方,少阳之胃剂也。

如太阳少阳有合并病,是一军犯太阳,一军犯少阳矣。

用柴胡桂枝汤,是两路分击之师也。

甚至三阳合并病,是三面受敌矣,法在独取阳明。

阳明之地整肃,则太、少两路之阳邪,不攻自解。

但得内寇宁而外患自息,此白虎之所由奏捷耳。

若阳邪不戢于内地,用大承气以急下之,是攻贼以护主。

若阴邪直入于中宫,用四逆汤以急救其里,是强主以逐寇也。

阳明为内地,阳明界上,即太阳少阳地面。

邪入阳明之界,近太阳地面,虽不犯太阳,太阳之师,不得坐视而不救。

故阳明之营卫病;

即假麻黄桂枝等方以汗之。

邪近少阳地面,虽不入少阳,少阳之师,不得高垒而无战。

故阳明之腠理病,即假柴胡以解之。

是阳明之失守,非太阳之不固,即少阳之无备,所以每每两阳相合而为病也。

若邪已在阳明地面,必出师奋击,以大逐其邪,不使少留,故用栀豉瓜蒂之吐法以迅扫之。

若深入内地,不可复驱,则当清野千里,使无所剽掠,是又白虎得力处也。

若邪在内廷,又当清宫除盗,此三承气所由取胜。

如茵陈、猪苓辈,又为失纪之师立法矣。

太阴亦内地,少阴厥阴是太阴之夹界也。

太阴居中州,虽外通三阳,而阴阳既已殊途,心腹更有膈膜之藩蔽。

故寒水之邪,从太阳外属者轻,由少阴内授者重;

风木之邪,自少阳来侵者微,因厥阴上袭者甚。

如本经正邪转属阳明而为实,犹师老势穷,可下之而愈。

如阳明实邪转属本经而成虚,则邪盛正衰,温补挽回者甚难。

盖太阴阳明,地面虽分,并无阻隔。

阳明犹受敌之通衢,甲兵所聚,四战之地也。

太阴犹仓廪重地,三军所根据,亦盗贼之巢穴也。

故元气有余,则邪入阳明;

元气不支,则邪入太阴。

在阳明地面,则陈师鞠旅,可背城一战,取胜须臾。

在太阴地面,则焚劫积蓄,仓廪空虚,枵腹之士,无能御敌耳。

厥阴之地,相火游行之区也,其本气则为少火。

若风寒燥湿之邪,一入其境,悉化为热,即是壮火。

其少火为一身之生机,而壮火为心腹之大患。

且其地面通达三焦,邪犯上焦,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消渴口烂,咽痛喉痹。

逼入中焦,即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饥不欲食,食即吐蛔。

移祸下焦,则热利下重,或便脓血,为害非浅,犹跋扈之师矣。

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犹总督内地之大帅也。

其与之水以治消渴,茯苓甘草汤以治水,炙甘草汤以复脉,当归四逆以治厥,是间出锐师,分头以救上焦之心主,而安神明也。

用白虎、承气辈,清胃而平中焦之热实,白头翁、四逆散,清脾而止下焦之热利,是分头以救腹中之阴,而扶胃脘之元气耳。

胃为一腑,而分阴阳二经,少阴一经,而兼阴阳两脏者,皆为根本之地故也。

邪有阴阳两途,脏分阴阳二气。

如阳邪犯少阴之阳,反发热心烦,咳渴咽痛;

阳邪犯少阴之阴,则腹痛自利,或便脓血;

阴邪犯少阴之阳,则身体骨节痛,手足逆冷,背恶寒,而身蜷卧;

阴邪犯少阴之阴,则恶寒呕吐,下利清谷,烦躁欲死。

仲景制麻黄附子细辛、黄连阿胶、甘草、桔梗、猪肤、半夏、苦酒等汤,御阳邪犯少阴之阳也;

其制桃花、猪苓等汤,御阳邪入少阴之阴也;

附子、吴茱萸、四逆等汤,御阴邪犯少阴之阳也;

通脉四逆、茯苓四逆、干姜附子等汤,御阴邪入少阴之阴也。

少阴为六经之根本,而外通太阳,内接阳明。

故初得之而反发热,与八九日而一身手足尽热者,是少阴阳邪侵及太阳地面也;

自利纯清水,心下痛,口燥舌干者,少阴阳邪侵阳明地面也。

出太阳则用麻黄为锐师,而督以附子,入阳明则全仗大承气,而不设监制,犹兵家用向导与用本部不同法也。

其阴邪侵入太阴,则用理中、白通加人尿猪胆等法,亦犹是矣。

嗟乎!

不思仲景之所集,安能见病知源也哉?

合并启微第三

病有定体,故立六经而分司之,病有变迁,更求合病并病而互参之,此仲景二法之尽善也。

夫阴阳互根,气虽分而神自合。

三阳之里,便是三阴,三阴之表,即是三阳。

如太阳病而脉反沉,便合少阴;

少阴病而反发热,便合太阳。

阳明脉迟,即合太阴;

太阴脉缓,即合阳明。

少阳细小,是合厥阴;

厥阴微浮,是合少阳。

虽无合并之名,而有合并之实。

或阳得阴而解,阴得阳而解,或阳入阴而危,阴亡阳而逆,种种脉证,不可枚举。

学人当于阴阳两症中,察病势之合不合,更于三阳三阴中,审其症之并不并,予以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扶阳抑阴,泻阳补阴等法,用之恰当矣。

三阳皆有发热症,三阴皆有下利症,如发热而下利者,阴阳合病也。

阴阳合病,阳盛者属阳经,则下利为实热,如太阳阳明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必自下利,用葛根、黄芩等汤者是也。

阴盛者属阴经,则下利属虚寒,如少阴病吐利及发热者不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不恶寒而面色赤,用通脉四逆者是也。

若阳与阳合,不合于阴,即是三阳合病,则不下利而自汗出,为白虎症也。

阴与阴合,不合于阳,即是三阴合病,不发热而吐利厥逆,为四逆症也。

并病与合病稍异者,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

如太阳之头项强痛未罢,递见脉弦、眩冒、心下痞硬,是与少阳并病,更见谵语,即三阳并病矣。

太阳与阳明并病,太阳症未罢者,从太阳而小发汗,太阳症已罢者,从阳明而下之,其机在恶寒发热而分也。

然阳明之病,在胃家实,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恐胃家未实耳。

若阳明与太、少合病,必自下利,何以得称阳明?

要知协热下利,即胃实之始,《内经》所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其脉必浮大弦大,故得属之阳明,而不系太阴也。

若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浮而迟者,则浮不得属之于表,而迟则为在脏。

若见脉微欲绝,即身不恶寒,而面色赤者,又当属之少阴。

盖太阴阳明下利之辨,在清谷不清谷,而太阴少阴之清谷,又在脉之迟与微为辨也。

夫阳明主胃实,而有协热利;

太阴主下利清谷,又因脉微细而属少阴。

脉微下利,反见阳明之不恶寒而面色赤,若不于合并病参之,安知病情之变迁如此,而为之施治哉?

然此为六经之合并与内伤外感之合并,神而明之,不可胜极。

以阴阳互根之体,见阴阳离合之用,是知六经之准绳,更属定不定法矣。

何漫云三阴无合并病也哉?

风寒辨惑第四

风寒二气,有阴阳之分,又相因为患。

盖风中无寒,即是和风,一夹寒邪,中人而病,故得与伤寒相类,亦得以伤寒名之。

所以四时皆有风寒,而冬月为重也。

伤寒中风,各有重轻,不在命名,而在见症。

太阳篇言中风脉症者二∶一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一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以二症相较,阳浮见寒之轻,浮紧见寒之重;

汗出见寒之轻,不汗出见寒之重;

啬啬淅淅见风寒之轻,翕翕见发热之轻,发热恶寒见寒热之俱重;

鼻鸣见风之轻,身疼见风之重;

自汗干呕,见烦之轻,不汗烦躁,见烦之重也。

言伤寒脉症者二∶一曰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必恶寒体痛呕恶,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一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以二症相较,微恶寒,见必恶寒之重,体痛,觉脚挛急之轻;

自汗出、小便数、心烦,见伤寒之轻,或未发热,见发热之轻,必先呕逆,见伤寒之重;

脉浮见寒之轻,阴阳俱紧见寒之重。

中风伤寒,各有轻重如此。

今人必以伤寒为重,中风为轻,但知分风寒之中、伤,而不辨风寒之轻重,于是有伤寒见风、中风见寒之遁辞矣。

夫风为阳邪,寒为阴邪,虽以皆于时气之感,而各不失其阴阳之性。

故伤寒轻者,全似中风,独脚挛急不似,盖腰以上为阳,而风伤于上也;

中风重者,全似伤寒,而烦躁不似,盖寒邪呕而不烦,逆而不躁也。

然阴阳互根,烦为阳邪,烦极致躁;

躁为阴邪,躁极致烦。

故中风轻者烦轻,中风重者烦躁,伤寒重者躁烦,伤寒轻者微烦。

微烦则恶寒亦微,是微阳足以胜微寒,故脉浮不紧矣。

如本论所云∶凡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

以脉浮不紧,故知汗出解也。

若不待自解而妄攻其表,所以亡阳,因阳微故耳。

凡伤寒见烦,则寒气欲解。

躁烦则阳为寒郁,而邪转盛。

故伤寒一日,若躁烦者,为欲传;

六七日,躁烦者,为阳去入阴也。

因病患所禀之阳气有不同,而受邪之部位、阴阳更不类,故阳有多少,热有微甚。

如太阳为先天之巨阳,其热发于营卫,故一身手足壮热。

阳明乃太少两阳相合之阳,其热发于肌肉,故蒸蒸发热。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其热发于腠理,时开时阖,故往来寒热。

此三阳发热之差别也。

太阴为至阴,无热可发,因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而热发于手足。

所乙太阴伤寒,手足自温,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耳。

少阴为封蛰之本,若少阴不藏,则坎阳无蔽。

故有始受风寒而脉沉发热者,或始无表热,八九日来,热入膀胱,致一身手足尽热者。

厥阴当两阴交尽,一阳之初生,其伤寒也,有从阴而先厥后热者,有从阳而先热后厥者,或阳进而热多厥少,或阳退而热少厥多,或阴阳和而厥与热相应者。

是三阴发热之差别也。

太阳为父,多阳盛之病。

如初服桂枝而反烦,解半日许而复烦,下之而脉仍浮、气上冲,与不汗出而躁烦,服药微除而烦瞑发衄者,皆阳气重故也。

少阴为雌,多亡阳之病。

如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恶寒蜷卧,吐利汗出,里寒外热,不烦而躁,皆亡阳故也。

又《内经·

病形篇》云∶“邪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