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754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格式.docx

  2.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抒发,并跟录音朗读。

(三遍——听、跟、读)

  3.讲解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多说。

  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

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

  

(1)问:

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

(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

  ——上阕: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

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上阕:

  问:

上阕写了什么?

  ——描绘湘江秋景。

  

(2)开头三句解说:

  寒秋:

深秋。

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湘江:

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

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橘子洲:

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古时洲上多产美橘,因此得名。

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水陆洲”。

这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

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滔滔北去。

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

  ——突出诗人爱秋而不惧严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

一人在这里独自游览,能更好地赏景并回忆从前在这里的革命活动。

置“独立”于句首,加以强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3)问:

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

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从“看万山……竞自由”。

  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感觉。

  问:

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看”字。

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4)问:

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万:

言山之多。

万山:

群山。

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

万,言多,非确数。

诗词中凡言“万”“千”“百”,义多同此。

  遍:

言红之广。

红遍:

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层:

言林之厚。

层林:

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

言染之深。

全、都之意。

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染: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

  以上四句,让我们想起了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色彩之浓烈令人心中充满热情。

  漫:

言江水满溢之状。

  碧透:

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

  百舸:

泛指众多的船只。

汉•扬雄《方言》卷九:

“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

破流争相行驶。

三国魏•嵇康《琴赋》:

“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争:

言千帆竞发之势。

  鹰击:

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

“季秋霜始降,鹰隼击。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

“故立秋而鹰隼击。

”皆谓鹰搏杀凡鸟。

这里借用“矫健有力”之意。

  长空:

广阔的天空。

  翔:

言鱼游得轻快自如。

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万类:

万物,指一切生物。

  霜天:

深秋季节。

深秋霜降,故称。

  竞:

竞争,竞赛。

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在这幅绚丽的秋景图里,诗人的目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5)问:

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

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问:

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

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7)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以上三句意谓:

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

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

  解说:

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

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

(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

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

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

携手而来。

百侣:

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

“岁峥嵘而愁暮。

”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

“岁月惊峥嵘。

”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

诗人都回忆了什么?

从哪里到哪里?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

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

在它的宣言中曾说:

“什么不要怕?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10)问: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

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

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4.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

上阕:

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

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5.齐背《沁园春•长沙》

6.作业:

背诵全词,整理毛泽东诗词做一期手抄报。

《沁园春长沙》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大多是15、16岁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

他们思维活跃,初步完成了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而且九年级时学习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于毛泽东的诗词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沁园春长沙》效果分析:

这堂课同学们表现都很好,可能因为录播课,自己比较紧张,也比较想求全,希望课堂容量能越大越好,涉及的内容就比较多,导致在课堂的进度上有点匆忙,诵读这一块没怎么落实好。

而让学生自己诵读的时候表现确是及其不错的,比较放得开,虽然一位同学的感情表达不是很到位,但是一节课能有这样的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出自山东民出版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这属课内讲读课。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第一单元

1*沁园春 长沙1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橘子(jú

)      桔梗(jú

尽管(jǐn)层林尽染(jì

n)

B.寥廓(liá

o)绸缪(mó

u)

沉疴(kē)百舸争流(kē)

C.沉浮(fú

)饿殍(piǎo)

苍茫(chāng)沧海桑田(cāng)

D.伴侣(lǚ)棕榈(lǘ)

酋长(qiú

)挥斥方遒(qiú

2.下列诗句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C.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世隋唐》将带你穿越时空,和那些英雄人物一起去体验隋唐那段峥嵘岁月。

B.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50年的时间可以令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老去,也可以见证中国甩掉贫困帽子一步步创造人间奇迹的历程。

D.大学生应该是最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社会群体,然而或许是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抑制了他们指点江山的激情。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D.⑤③④①②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

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7.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

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湘江/镶嵌  染色/点燃  飞翔/享受

B.沉浮/符合  寥廓/括号  峥嵘/征兆

C.茂盛/藐视  挥斥/钥匙  僧侣/鲁莽

D.舟船/周详  遒劲/追求  遏止/碣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历史上可谓汗牛充栋。

B.由于对农村问题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所以他能够见仁见智,写出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C.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勤政爱民,才能造成上行下效、弘扬正气的良好局面。

D.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诗人表现在诗中的情,往往都经过了一个外化、物化、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将感情形象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B.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而评论和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作品,也可以是作家,还可以是更大范围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

C.诗词奉行节约原则,追求用最少的词,包含最大的美感容量,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如此。

而现代诗歌在这个方面似乎没有如此严格。

D.过去,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然后再借鉴、模仿。

4.下面是元曲作家白朴写的一首关于“秋”的小令,请选出最能体现秋景的一组词(  )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山   水,   草   叶   花。

 

A.青 绿 白 红 黄 B.远 近 黄 红 兰

C.残 剩 枯 黄 落D.寒 瘦 败 枫 残

二、阅读鉴赏(12分)

5.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第5~6题。

采桑子 重阳①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

①本词作于1929年10月。

1929年重阳节,是公历10月11日。

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当地军阀,攻克了上杭,壮大了红军队伍,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6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后,词人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

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9月来信。

11月26日,词人又回到前委工作。

本词初稿中,上下片的顺序曾是相反的。

后改定成现在的样子,词的意蕴更显深厚,韵味也更浓了。

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有常,宇宙无尽,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重阳节。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黄花分外芳香。

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壮丽的秋光比柔和的春色更为宜人,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的情怀、开阔的心胸。

6.下片中的“不似春光”与“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

请说明理由。

(9分)

三、表达交流(16分)

7.请仿照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的形式,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

(6分)

山,         书,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7.答案:

答案示例:

(1)(书,)争分夺秒细研读。

增才智,助我踏征途。

(2)(书,)纳玉藏金聚宝珠。

勤开采,富有世间殊。

8.某班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做主持人。

现请你写一段开场白,用来渲染气氛,营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不少于100字。

(10分)

##

1.答案:

D

解析:

A项,“桔梗”的“桔”应读“jié

”;

B项,“百舸争流”的“舸”应读“gě”;

C项,“苍茫”的“苍”应读“cāng”。

2.答案:

3.答案:

B

B项,“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使用对象错误。

4.答案:

A

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理解这几句话的表达中心,这几句话谈的是在语言表达中如何使用“修辞”的问题,④句总说“语言”的作用,其余四句则围绕“修辞”来作论述,①句提出“使用语言”要讲究“修辞”,⑤句③句是对比论述“修辞”与“语法规律”的关系,②句紧承③句的内容说明应怎样使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修辞”。

5.答案:

A项,“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

6.答案:

“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

“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然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

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作好了铺垫。

“赋”往往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直接叙事、抒情。

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8.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此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一、积累运用

A项,分别读xiāng/xiāng,rǎn/rá

n,xiá

ng/xiǎng。

B项,分别读fú

/fú

kuò

/kuò

zhēng/zhēng。

C项,分别读mà

o/miǎo,chì

/shi,lǚ/lǔ。

D项,分别读zhōu/zhōu,qiú

/qiú

è

/jié

A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

B项,“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是针对多个人而言。

用在此处错误。

C项,“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用在此句中属褒贬误用。

D项,“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它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可以用来修饰“现代观念”。

C

A项,缺少主语,删除“由于”。

B项,陈述对象不一致,“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应改为“鉴赏的对象是具体的作品”。

D项,成分残缺,在“模范作品”后加“入手”。

二、阅读鉴赏

A项理解错误,词中并没有“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之意。

“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与春天的景色相比较为单调这一点而言的。

“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

又加上红军打了胜仗,词人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三、表达交流

《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等。

单调,十六字。

四句,三平韵。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千古独步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郭沫若把毛泽东诗词比作诗词中的泰山北斗;

著名诗人柳亚子发出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的无限感慨。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万古流芳的精神食粮!

开场白是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常考题型,写开场白时应注意语句要流畅、有气势,还要紧扣朗诵比赛的主题。

《沁园春长沙》课后反思:

经过录播课,反复看自己的视频,我发现了自己平时上课容易忽略的很多问题,很多不该有的小动作,很多口头语,上课随意性很大。

自己看一看,抵别人说无数遍。

这一节课本来应该很有激情,一开始自己觉得讲的还算完成了目标,看过之后感觉基本是上了一节课,美感严重不足。

《沁园春长沙》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

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

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2.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